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跨媒介到跨译介——国产电影文化边界明确性探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靳静波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1-64,共4页
作为一种视觉艺术,电影承载着娱乐功用和文化传播功能。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国产电影在塑造国家形象、传递民族文化和促进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国产电影的文化属性与文化传播出发,通过对文化边界与全球共鸣等问... 作为一种视觉艺术,电影承载着娱乐功用和文化传播功能。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国产电影在塑造国家形象、传递民族文化和促进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国产电影的文化属性与文化传播出发,通过对文化边界与全球共鸣等问题的分析,探索从跨媒介到跨译介中的国产电影文化边界,认为要始终明确和坚守文化边界,旨在为国产电影事业发展提供思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媒介 跨译介 国产电影 文化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泾、洛、渭河上游西周文化边界及相关问题初论——“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历史与文化研究之一 被引量:6
2
作者 路国权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8-56,共9页
泾、洛、渭河流经黄土高原的核心地区,是历史上周人和秦人活动的重要舞台。但是以往的考古工作集中在泾、洛、渭河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关注相对较少。本文试图通过梳理泾、洛、渭河上游地区目前发现的西周文化遗存,勾勒出西周文化的西... 泾、洛、渭河流经黄土高原的核心地区,是历史上周人和秦人活动的重要舞台。但是以往的考古工作集中在泾、洛、渭河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关注相对较少。本文试图通过梳理泾、洛、渭河上游地区目前发现的西周文化遗存,勾勒出西周文化的西部边界,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初步讨论,抛砖引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泾河 洛河 渭河 西周 文化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边界与族群互动:“内亚”视角下的河西走廊 被引量:13
3
作者 李建宗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3-57,共5页
河西走廊作为一条地理走廊,是"内亚"地区的一个通道,在这条走廊上的文化与族群具有多元性。在河西走廊从事游牧的族群和从事农耕的族群之间长期进行着互动,历史上的"草原帝国"与"中原政权"都企图把河西... 河西走廊作为一条地理走廊,是"内亚"地区的一个通道,在这条走廊上的文化与族群具有多元性。在河西走廊从事游牧的族群和从事农耕的族群之间长期进行着互动,历史上的"草原帝国"与"中原政权"都企图把河西走廊纳入自己的政治版图之中,华夏文明与西域文明在河西走廊内部进行流通与交融。在"内亚"视角下河西走廊具有"过渡带"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边界 族群互动 内亚 河西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文化边界及其守护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孟宪平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13,共9页
文化边界及边界意识是区分和界定不同文化形态的重要标志。文化边界一旦形成,就被赋予一定的防御力和凝聚力,也对其他形式的文化边界意识构成一种抵抗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和实践,给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文化设定了自己的边界,对于... 文化边界及边界意识是区分和界定不同文化形态的重要标志。文化边界一旦形成,就被赋予一定的防御力和凝聚力,也对其他形式的文化边界意识构成一种抵抗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和实践,给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文化设定了自己的边界,对于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觉和价值自觉,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下的文化建设中,守卫马克思主义文化阵地,要处理好促进社会发展与捍卫文化边界的关系,处理好发展科学技术与维护文化边界的关系,处理好促进文化交流与维护文化边界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文化边界 边界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文化边界的研究对象论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旺旺 俞良早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5-12,共8页
社会主义文化边界是一个新的话语,不仅作为一个理论命题成立,而且是一个极具现实性的课题。它的研究对象包括:社会主义形态文化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文化的界限;社会主义整体结构中经济、政治与文化的界限;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政策方针的... 社会主义文化边界是一个新的话语,不仅作为一个理论命题成立,而且是一个极具现实性的课题。它的研究对象包括:社会主义形态文化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文化的界限;社会主义整体结构中经济、政治与文化的界限;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政策方针的适用边界;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的“阵地意识”与“界限意识”。它的研究价值在于:文化认知上,力求实现“心中有边界”;文化实践上,力求践行“时时敬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 文化边界 阵地意识 界限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与现实中的社会主义文化边界叙事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旺旺 俞良早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18,共6页
社会主义文化边界在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话语叙事。马克思、恩格斯基于理想社会主义从历史进程、社会结构、文艺创作三个方面描绘了社会主义文化边界的应有品格和价值导向。列宁根据苏俄社会主义实践从政治变革、经济建... 社会主义文化边界在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话语叙事。马克思、恩格斯基于理想社会主义从历史进程、社会结构、文艺创作三个方面描绘了社会主义文化边界的应有品格和价值导向。列宁根据苏俄社会主义实践从政治变革、经济建设、文化发展三个方面叙述了社会主义文化边界的限度需要和扩容调适。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基于不同的历史主题与社会矛盾,不断进行文化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造,实现了社会主义文化边界的中国化与时代化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 文化边界 文化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文化边界确立的概念史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刘旺旺 田旭明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14-18,共5页
社会主义文化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登场而确立,在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由西方到东方的发展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形态,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边界。社会主义文化边界不仅包括社会主义形态文化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文化的界限,也指... 社会主义文化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登场而确立,在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由西方到东方的发展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形态,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边界。社会主义文化边界不仅包括社会主义形态文化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文化的界限,也指社会主义整体结构中经济、政治与文化的边界,社会主义文化方针的适用边界,在实践中发挥着防御功能、规约功能、凝聚功能、引领功能。提出这一命题并揭示其基本功能,旨在能够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 文化边界 概念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越文化边界与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 被引量:1
8
作者 段会平 吕永红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2期66-70,共5页
民族是一种文化存在,文化为各民族理解自我及其周围世界提供了重要的解析系统,也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设置了文化边界。跨越各民族之间设置的文化边界、实现各民族之间理解和沟通的重要基础是各民族在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中加强交往以形成&... 民族是一种文化存在,文化为各民族理解自我及其周围世界提供了重要的解析系统,也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设置了文化边界。跨越各民族之间设置的文化边界、实现各民族之间理解和沟通的重要基础是各民族在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中加强交往以形成"价值共意",因此,在各民族之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同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跨越民族文化边界,实现各民族团结的基本政治制度,加强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文化边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文化边界形塑的境遇、要求及思路
9
作者 刘旺旺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4-161,共8页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良序展开离不开其边界的形塑。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处在由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共同营造的时代境遇中,进而造成其边界问题愈加凸显,面临去与留、破与立、实与虚的矛盾。社会主义文化边界形塑要遵循科学性与时代性...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良序展开离不开其边界的形塑。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处在由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共同营造的时代境遇中,进而造成其边界问题愈加凸显,面临去与留、破与立、实与虚的矛盾。社会主义文化边界形塑要遵循科学性与时代性、人民性与实践性、发展性与整体性相统一的原则要求,处理好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人民立场与资本逻辑、现实文化与网络文化之间的关系。唯有此,社会主义文化边界形塑的目标才能达成,进而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 文化边界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转型与文化边界的守护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旺旺 俞良早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21,共6页
伴随着社会转型而来的文化转型是近百年来国人感受最深的心灵震撼。改革开放以来,文化转型呈现出"由慢到快""由浅到深""由一到多"的变化特征,使得文化边界呈现出"凌空化""模糊化"&qu... 伴随着社会转型而来的文化转型是近百年来国人感受最深的心灵震撼。改革开放以来,文化转型呈现出"由慢到快""由浅到深""由一到多"的变化特征,使得文化边界呈现出"凌空化""模糊化""眩晕化"的病诟。同时,文化转型期的"快节奏""浮氛围""满追求"与文化自身内含的"慢""重""魂"固有品质之间呈现出悖论困境。要走出困境,必须正确处理好文化发展中的多重关系:文化样态上的"一"与"多"、发展速度上的"慢"与"快"、审美取向上的"雅"与"俗"。唯有此,才能让文化之光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更加熠熠生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文化转型 文化边界 守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系偏重与生育文化边界 被引量:10
11
作者 葛小寒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5-19,共5页
生育文化边界是客观存在的。本文联系婚姻家庭领域的单系偏重习俗 ,对生育文化边界的成因进行了探讨。认为婚姻家庭领域的姓氏嗣续、社会继替、亲属体系以及居住模式方面的单系偏重是促成生育文化边界形成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突破生... 生育文化边界是客观存在的。本文联系婚姻家庭领域的单系偏重习俗 ,对生育文化边界的成因进行了探讨。认为婚姻家庭领域的姓氏嗣续、社会继替、亲属体系以及居住模式方面的单系偏重是促成生育文化边界形成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突破生育文化边界 ,实现生育文化的现代化 ,需要变革婚姻家庭领域的单系偏重习俗。这种变革将因单系偏重习俗的凝固性及合理性的存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系偏重 生育文化边界 现代生育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民族走廊的研究成果论中国西北边缘社会的文化边界 被引量:3
12
作者 托玛索.泼罗瓦朵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6-143,共8页
基于对中国西北地区"边缘社会"的研究成果,本文着力于阐述"民族走廊"理论及其现实意义。该研究依据2009年至今实地调查中所积累的资料。首先,本文概括了中国的主要民族走廊理论、总结了其基本功能和相互间的勾连,... 基于对中国西北地区"边缘社会"的研究成果,本文着力于阐述"民族走廊"理论及其现实意义。该研究依据2009年至今实地调查中所积累的资料。首先,本文概括了中国的主要民族走廊理论、总结了其基本功能和相互间的勾连,同时阐释了它们的发端、演变和当前格局的形成。其次,论述了该领域研究的学术地位和对本学科整体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尤其关注其理论价值。再次,对在中国具深刻象征意义的"西北走廊"进行解析——西方学术界通常称"西北走廊"为"甘肃走廊"。在重构该区族际关系的基础上,本文对青海循化撒拉人的历史进行简要介绍,试图把理论性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最后,探讨民族走廊及"联通性"的特点,将之作为新的研究单位,以解读边缘社会的族际关系和文化交往的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走廊 边缘社会 文化边界 联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化边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
13
作者 袁丽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2-24,共3页
基于文化边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是指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和改革中,运用文化边界理论并将其贯穿始终。在此过程中,文化边界是联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基本要素,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 基于文化边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是指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和改革中,运用文化边界理论并将其贯穿始终。在此过程中,文化边界是联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基本要素,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的基本前提,在现实基础上,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构建,重点在于实现对"思想本位"和"文化理性"两方面的自觉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边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模式构建 自我确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相持阶段马克思主义文化边界的守护及当代启示
14
作者 王林林 双传学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9-25,共7页
抗战相持阶段日本对华政策的转变,国民党掀起了三次规模化的反共高潮,中国共产党基于自身的政治诉求、话语诉求、身份诉求、抗战诉求,通过理论灌输、话语叙事标注无产阶级的思想意向与价值关怀。然而机会主义、教条主义、宗派主义的衍... 抗战相持阶段日本对华政策的转变,国民党掀起了三次规模化的反共高潮,中国共产党基于自身的政治诉求、话语诉求、身份诉求、抗战诉求,通过理论灌输、话语叙事标注无产阶级的思想意向与价值关怀。然而机会主义、教条主义、宗派主义的衍生演变,党际之间的矛盾激化,真假三民主义、共产主义边界的故意抹杀,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肆意鼓吹,使文化边界呈现出繁缛化、阶级化、模糊化、扩张化的样态,造成了政治思想理论界的分歧复杂,加剧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边界的守护之困。守护马克思主义文化主阵地需要廓清真三民主义与伪三民主义的政治立场、辨明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的未来革命指向、划清马克思主义与机会主义的思想界限、强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边界的适用磁场。在当下的文化建设中,守卫马克思主义文化边界需要协调好一元指导与多元共存的关系、兼顾好理论经典与时代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内在防御与外来扩张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相持阶段 马克思主义 文化边界 理论经典 一元指导 多元共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文化发展中的边界症候及其矫治策略 被引量:8
15
作者 刘旺旺 俞良早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1-148,共8页
网络文化的兴起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和文化情感,但网络文化发展中的边界症候却不容小觑。网络文化边界在工具理性支配下的实用主义、资本逻辑操纵下的拜金主义、审美泛化演绎下的享乐主义等纷繁杂乱的隐性逻辑背后,表征出科技进... 网络文化的兴起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和文化情感,但网络文化发展中的边界症候却不容小觑。网络文化边界在工具理性支配下的实用主义、资本逻辑操纵下的拜金主义、审美泛化演绎下的享乐主义等纷繁杂乱的隐性逻辑背后,表征出科技进步与人文精神相疏离而"重理轻文"的倾向、现实文化与网络文化相交织但又"喜上厌下"的倾向、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相纠缠却又"淡雅浓俗"的倾向。为此,在网络文化发展中,必须处理好科技进步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处理好资本扩张与文化守护的关系,处理好现实规约与文化底线的关系。唯有此,才能让网络文化以其独特的存在方式在人类文化的百花园中奇花绽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化 文化边界 边界症候 矫治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边界道德与边界文化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竞业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48-154,共7页
边界道德与边界文化具有互渗性。两者的矛盾是道德边界和道德规范的矛盾、文化边界和文化规范的矛盾。边界道德难于达致理想道德的崇高境界,边界文化无法问鼎科学文化的合法地位。走出无规范、无立场、无原则的边界,是道德和文化的进步... 边界道德与边界文化具有互渗性。两者的矛盾是道德边界和道德规范的矛盾、文化边界和文化规范的矛盾。边界道德难于达致理想道德的崇高境界,边界文化无法问鼎科学文化的合法地位。走出无规范、无立场、无原则的边界,是道德和文化的进步之路,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道德 边界文化 道德边界 文化边界 人的全面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米与麦穗的对话:南北交汇的淮河饮食文化 被引量:1
17
作者 何宏 赵炜 《美食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5-17,共3页
淮河是中国南北方地理和文化的分界线,南北方饮食文化同样在这里交汇融合。以淮河为界,南北方饮食文化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淮河流域历史上稻米与麦穗的对话,动态地反映了文化的流动,勾勒出淮河饮食文化既兼具南北特色又彰显区域文化... 淮河是中国南北方地理和文化的分界线,南北方饮食文化同样在这里交汇融合。以淮河为界,南北方饮食文化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淮河流域历史上稻米与麦穗的对话,动态地反映了文化的流动,勾勒出淮河饮食文化既兼具南北特色又彰显区域文化的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 南北方 文化边界 饮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产党宣言》中的文化逻辑及其现实思考 被引量:1
18
作者 薛琳钰 孟宪平 《湖湘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9-86,共8页
"两个决裂"阐释了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以及两者决裂之后的文化追求即建立共产主义文化,表现出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心。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决裂是基于两者之间存在着严格的界限,各种社会思潮之间敌视对立也是基... "两个决裂"阐释了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以及两者决裂之后的文化追求即建立共产主义文化,表现出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心。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决裂是基于两者之间存在着严格的界限,各种社会思潮之间敌视对立也是基于边界的存在,边界本身具有流动性,因此,要坚决捍卫文化边界或思想阵地。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边界思想为中华文化的守卫和建设提供了一般性的方法指导,《共产党宣言》中对待日常文化的态度和方法也给我们很多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产党宣言》 “两个决裂” 文化边界 日常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程文本解读的边界
19
作者 李鑫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9期34-37,共4页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以读者的身份来解读文本的。为了使课程文本的解读合乎情理,并满足实践需要,必须把文本放置于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中,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确定课程文本的边界。从文本的关联、形成和定位出发,课程文本解读的读...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以读者的身份来解读文本的。为了使课程文本的解读合乎情理,并满足实践需要,必须把文本放置于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中,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确定课程文本的边界。从文本的关联、形成和定位出发,课程文本解读的读者边界主要包括文化边界、学科边界、文本边界、身份边界和事实边界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文本 读者边界 文化边界 学科边界 文本边界 身份边界 事实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民族时代的欧洲民族国家——一个难以超越的历史阶段 被引量:2
20
作者 洪霞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78-183,共6页
虽然欧洲一体化的程度已经很深,但欧洲仍是由许多民族国家组成,这一局面并没有被后民族时代所改变,民族国家仍然是欧洲的基本单位。哈贝马斯提出了公共领域的概念,这在民族国家的建构中至关重要,欧洲层面上的公共领域能否产生还有待进... 虽然欧洲一体化的程度已经很深,但欧洲仍是由许多民族国家组成,这一局面并没有被后民族时代所改变,民族国家仍然是欧洲的基本单位。哈贝马斯提出了公共领域的概念,这在民族国家的建构中至关重要,欧洲层面上的公共领域能否产生还有待进一步考察。作为欧洲社会支柱的福利国家,其实施依然存在民族国家范围内的封闭性。而在文化层面上,欧洲认同号称“多元统一”,这种提法看似高深,实则揭示了欧洲文化认同的脆弱。鉴于此,民族国家仍将是欧洲难以超越的历史阶段。欧洲所能做的,不是进一步超越,而是扬弃民族国家的弱点,寻求民族国家与超民族实体之间的契合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民族时代 欧洲 民族国家 公共领域 福利国家 多元统一 文化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