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5篇文章
< 1 2 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去殖民性与文化无意识的去殖民化
1
作者 顾明栋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62,229,共12页
“去殖民性”标志着文化研究的一个新转向。对去殖民性运动的主要议题进行批判性反思,旨在回答以下问题:去殖民性究竟是什么?它当前的状况如何?其终极目标是什么?所谓的“去殖民性转向”是否有理有据?现有的去殖民性理论的盲点与洞见分... “去殖民性”标志着文化研究的一个新转向。对去殖民性运动的主要议题进行批判性反思,旨在回答以下问题:去殖民性究竟是什么?它当前的状况如何?其终极目标是什么?所谓的“去殖民性转向”是否有理有据?现有的去殖民性理论的盲点与洞见分别是什么?殖民主义为何难以根除?其拒绝退场的内在逻辑和机制是什么?未被殖民过的国家和地区是否有必要进行文化意识的去殖民化?最为重要的是,如何实现去殖民性?通过分析这些问题可得出结论:殖民无意识是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精神殖民和文化殖民的隐性逻辑,构成了实现去殖民性长久的认识论障碍。由于殖民主义曾席卷全球,殖民无意识存在于全世界人们的文化无意识之中,只是内容和形式不同而已。因此,欲对文化无意识进行去殖民化,在去殖民性运动中,应该以文化无意识的多向度去殖民化,作为去殖民性实践的必要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殖民性 去殖民化 后殖民主义 殖民无意识 文化无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化种族主义到白人身份政治:美国后民权时代白人民族主义的流变 被引量:2
2
作者 林玲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6-93,共8页
从2017年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冲突事件到2021年1月的“国会山骚乱”,美国社会近年来不断出现的白人极端主义典型事件集中体现了当今美国白人民族主义势力的蔓延及其对社会政治秩序的强烈冲击。后民权时代的美国白人民族主义呈现为文化... 从2017年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冲突事件到2021年1月的“国会山骚乱”,美国社会近年来不断出现的白人极端主义典型事件集中体现了当今美国白人民族主义势力的蔓延及其对社会政治秩序的强烈冲击。后民权时代的美国白人民族主义呈现为文化种族主义形态,不同于种族隔离时期的白人至上主义。而当今美国白人身份政治的兴起,则进一步赋予白人民族主义思想以新的内涵。在选举政治推动下,新白人民族主义思想正日益深入影响美国右翼政治势力,成为极端话语与政治暴力主流化背后的重要推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民权时代 白人民族主义 文化种族主义 白人身份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无意识与身份建构——基于美籍华裔获得语作家的个案考察 被引量:5
3
作者 唐蕾 俞洪亮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5-91,共7页
论文通过对弗洛伊德、荣格、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的比较,从个体、群体、语言符号意识等三个层面解读文化无意识的内涵及其与身份建构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剖析获得语作家李翊云的小说集《千年敬祈》所描绘的中国转型期间普通民众的悲欢离合... 论文通过对弗洛伊德、荣格、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的比较,从个体、群体、语言符号意识等三个层面解读文化无意识的内涵及其与身份建构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剖析获得语作家李翊云的小说集《千年敬祈》所描绘的中国转型期间普通民众的悲欢离合,揭示获得语作品中体现的文化无意识,以及文本背后获得语作家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建构身份的心理机制,为文化无意识与身份建构研究的理论架构与分析路径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无意识 身份建构 获得语 李翊云 《千年敬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品牌决策者的文化身份对品牌延伸决策的影响
4
作者 朱华伟 敬甫 赖姿霖 《经济问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9-86,共8页
品牌延伸是企业的重要决策,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需要从品牌决策者的视角出发,研究品牌决策者的文化身份如何影响其品牌延伸决策,以及文化身份与品牌延伸决策之间的关系如何受到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基于解释水平理论,通过实证研究发现,... 品牌延伸是企业的重要决策,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需要从品牌决策者的视角出发,研究品牌决策者的文化身份如何影响其品牌延伸决策,以及文化身份与品牌延伸决策之间的关系如何受到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基于解释水平理论,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全球身份相对本地身份提高了品牌决策者的未来时间导向,因此更倾向于进行品牌延伸,尤其是水平延伸。然而,在环境不确定较高的情况下,全球身份与本地身份对品牌延伸决策的差异性影响不显著。研究结论有助于从理论视角深化对文化身份的理解,也有助于企业制定有效的品牌延伸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身份 品牌延伸 未来时间导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界、回归、反射与审视——论镜像型边界知识分子杜波依斯文化身份的形成与意义
5
作者 刘芹利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5-161,206,共8页
杜波依斯是20世纪上半叶美国具有代表性的黑人知识分子,亦是典型的镜像型边界知识分子。在探索黑人问题期间,杜波依斯身处“无处是归处”的边界地带,不断自我放逐并频频跨越不同种族与文化的边界,通过写作不断反射与审视美国黑人问题及... 杜波依斯是20世纪上半叶美国具有代表性的黑人知识分子,亦是典型的镜像型边界知识分子。在探索黑人问题期间,杜波依斯身处“无处是归处”的边界地带,不断自我放逐并频频跨越不同种族与文化的边界,通过写作不断反射与审视美国黑人问题及黑人的未来,逐渐形成了镜像型边界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该身份的确立进而促使杜波依斯能够挣脱藩篱,对美国种族问题乃至全世界无产阶级运动具有敏锐的观察与独特深刻的理解。无论是通过对精英主义还是泛非运动抑或是共产主义的探索,杜波依斯从未停止寻求解决黑人问题与谋求人类共同福祉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爱•伯•杜波依斯 镜像型边界知识分子 美国黑人 文化身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赵德胤电影中“归乡”主题及文化身份研究
6
作者 李成华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9-113,共5页
赵德胤的电影创作深受其多元文化背景的影响,特别是他对“归乡”主题的持续探索,不仅反映了个人对身份认同的深刻思考,也为观众提供一个理解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流动和个体命运之间复杂关系的窗口。在他的代表作“归乡三部曲”中,赵德胤通... 赵德胤的电影创作深受其多元文化背景的影响,特别是他对“归乡”主题的持续探索,不仅反映了个人对身份认同的深刻思考,也为观众提供一个理解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流动和个体命运之间复杂关系的窗口。在他的代表作“归乡三部曲”中,赵德胤通过纪实与虚构交织的手法,展现缅甸华人社群在地理与心理上的迁徙,以及他们在寻求身份归属过程中的挣扎与希望。这些作品不仅描绘缅甸社会的真实面貌,也是关于文化身份、记忆与遗忘、归属感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德胤 “归乡”主题 文化身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裔作家中国叙事与文化身份认同——以陈舜臣为中心
7
作者 莫韦姝 《社会科学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9-174,共6页
中国文化是影响海外华人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海外华人文学通过中国叙事将作家中国文化身份认同文本化,这也是中国文学、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日本华人文学现有研究成果主要聚焦20世纪90年代以降的作家、作品研究,而90... 中国文化是影响海外华人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海外华人文学通过中国叙事将作家中国文化身份认同文本化,这也是中国文学、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日本华人文学现有研究成果主要聚焦20世纪90年代以降的作家、作品研究,而90年代以前日本华人文学中国叙事研究则少有涉及。日本华裔作家陈舜臣成名于1960—1970年,以中国叙事见长,中国文化身份探寻是其创作主线之一,其笔下的华人群体以中国式道德观为处世准绳,凭借中国文化记忆维系人际关系,中国文化符号则不仅影响着人物的文化身份辨识度,还暗含着作家对海外华人中国文化身份“失根”的忧虑。陈氏中国叙事文本既较清晰地展现作者的文化身份认同历程,又较为客观地呈现中国文化面相。这与其漂泊不定、身份悬置的人生际遇形成了极大反差,也与欧美华裔作家中西“二元对立”的中国叙事风格形成鲜明对比。探明华裔作家中国叙事与文化身份认同的关系,可为探索海外华人作家群体艺术生态提供借鉴,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舜臣 中国叙事 文化身份认同 日本文学 推理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缘与融合:玛丽斯·孔戴笔下的“他者”身份与文化抗争
8
作者 刘天乔 张瑾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6-111,共6页
玛丽斯·孔戴的小说《薄如晨曦》是观照“他者”在后殖民语境下的身份构建与反抗的一面镜子。小说通过主人公蒂图巴的多重经历,揭示了殖民权力话语如何将“他者”边缘化、异化,并将其塑造成服从的客体的过程。蒂图巴作为一名混血黑... 玛丽斯·孔戴的小说《薄如晨曦》是观照“他者”在后殖民语境下的身份构建与反抗的一面镜子。小说通过主人公蒂图巴的多重经历,揭示了殖民权力话语如何将“他者”边缘化、异化,并将其塑造成服从的客体的过程。蒂图巴作为一名混血黑人女性,身处种族、性别、阶级等重重压迫之下,她的“他者”身份是殖民权力关系构建的结果。所幸的是,蒂图巴并未屈服于这种压迫,而是通过反击和自我叙事,积极地重塑着自己的身份。孔戴的小说挑战了西方中心主义对“他者”的刻板印象,展现了“他者”的复杂性、多元性和能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者 身份认同 权力话语 殖民主义 多元文化 身份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异人之下》中的视觉美学创造与文化身份构建
9
作者 褚妙博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1-175,共5页
电影《异人之下》融合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特效,构建出独特的视觉美学。场景设计选取文化地标并结合特效,营造奇幻氛围, 服装造型则将传统服饰与现代审美融合,展现角色特性。色彩运用上,通过冷暖色调的变化突出不同场景的情感变化。特效... 电影《异人之下》融合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特效,构建出独特的视觉美学。场景设计选取文化地标并结合特效,营造奇幻氛围, 服装造型则将传统服饰与现代审美融合,展现角色特性。色彩运用上,通过冷暖色调的变化突出不同场景的情感变化。特效制作运用多种技术,增强了画面的动感与神秘感。动作设计结合传统武术与现代舞蹈,让打斗场景富有节奏感。音画协同方面,通过音乐和声效深化情感体验。这些视觉美学元素共同构建电影的文化身份,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人之下》 视觉美学 文化身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过电影《刮痧》看许大同的“文化无意识” 被引量:2
10
作者 任玉玲 《电影评介》 2009年第14期48-48,共1页
"全球化"是一种世界性的、动态的、必然的趋势。在文化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及地区的冲突与对话在所难免。同时每个人固有先在的文化无意识决定了其身份的认同感。从电影《刮痧》阐述男主角许大同在全球化时代下,面临中... "全球化"是一种世界性的、动态的、必然的趋势。在文化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及地区的冲突与对话在所难免。同时每个人固有先在的文化无意识决定了其身份的认同感。从电影《刮痧》阐述男主角许大同在全球化时代下,面临中西文化的冲突所表现出来的种种"文化无意识"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刮痧》 文化身份“文化无意识” 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对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无意识:跨文化的深层意识形态机制 被引量:19
11
作者 顾明栋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0,共10页
殖民主义虽已成为历史,但殖民化时期产生的精神殖民和知性殖民已经深入到前殖民地文化的各个方面,促成了后殖民时代的文化殖民。文化殖民的核心是一种特定的文化无意识。尽管文化无意识是一个产生意识形态的思想机器,但它在本质上是一... 殖民主义虽已成为历史,但殖民化时期产生的精神殖民和知性殖民已经深入到前殖民地文化的各个方面,促成了后殖民时代的文化殖民。文化殖民的核心是一种特定的文化无意识。尽管文化无意识是一个产生意识形态的思想机器,但它在本质上是一个中性的文化心理结构,由此产生的意识形态内容会因人种、国别、族群、历史、文化和地缘政治等因素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并对跨文化研究`产生错综复杂的影响。对这一深藏不露的文化心理结构进行深度概念性探索,可以为世界范围的去殖民化提供理论洞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无意识 文化殖民 后殖民 文化研究 历史心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意识与社会文化的发展——兼谈传统无意识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勤 王巍 《求是学刊》 CSSCI 1999年第4期32-37,共6页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巧夺天工的技艺、出神入化的现代科技等有形的力量,而那些深藏在人的意识中的无形的力量却不易为人注意。其实,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积淀于人类意识深处的无意识以其特...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巧夺天工的技艺、出神入化的现代科技等有形的力量,而那些深藏在人的意识中的无形的力量却不易为人注意。其实,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积淀于人类意识深处的无意识以其特有的方式强烈地作用于人的日常生活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精神 中国现代化进程 社会文化 社会发展 社会无意识 传统文化 弗洛伊德 文化保守主义 意识的作用 人的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无意识:弗莱的批评理论视域 被引量:5
13
作者 易晓明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1-58,共8页
本文针对诺思洛普·弗莱的批评理论,提出“文化无意识”的概念予以概括,以置换惯用的神话原型批评的定位。因为后者基本只适用于弗莱的文学批评,而弗莱的文学批评、意识形态学说、文化理论,是一个整体,其从神话向文学、文学之外的... 本文针对诺思洛普·弗莱的批评理论,提出“文化无意识”的概念予以概括,以置换惯用的神话原型批评的定位。因为后者基本只适用于弗莱的文学批评,而弗莱的文学批评、意识形态学说、文化理论,是一个整体,其从神话向文学、文学之外的学说、向文化的推演过程与方式,是以“文化无意识”的途径实现的。“文化无意识”能恰切地抓住弗莱理论体系的文本间的隐喻链接,更充分地呈现出其理论体系的当代性、整体性与动态的开放性的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莱 文化无意识 文本间性 整体性 动态性 开放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意识教育在卫生事业单位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探讨 被引量:5
14
作者 杨新平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7年第2期111-112,共2页
无意识教育是一种潜在的心理指向,具有依附性、愉悦性、潜隐性和灵活性等特征。无意识教育在卫生事业单位文化建设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层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能有效地弥补有意识教育的种种不足,是单位文化建设中... 无意识教育是一种潜在的心理指向,具有依附性、愉悦性、潜隐性和灵活性等特征。无意识教育在卫生事业单位文化建设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层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能有效地弥补有意识教育的种种不足,是单位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意识教育 卫生事业单位 文化建设 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质无意识”:物质文化视角中的福克纳环境书写 被引量:7
15
作者 韩启群 《山东外语教学》 2016年第5期72-78,共7页
当代西方文学批评中的物质文化视角为解读福克纳作品中各种物质细节书写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斯诺普斯三部曲中各种和木头相关的"物质无意识"书写所汇聚的物质体系呼应了南方特定历史时期环境破坏的各个节点,揭示了福克纳对... 当代西方文学批评中的物质文化视角为解读福克纳作品中各种物质细节书写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斯诺普斯三部曲中各种和木头相关的"物质无意识"书写所汇聚的物质体系呼应了南方特定历史时期环境破坏的各个节点,揭示了福克纳对于他所处时代南方腹地所经历的巨大社会变革的回应和矛盾态度。此外,和木头相关的"物质无意识"书写标记了以变迁书写见长的大师在宏大变革语境中呈现环境的独特审美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廉·福克纳 斯诺普斯三部曲 环境书写 “物质无意识 物质文化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语和汉文化之关系与民族集体无意识 被引量:2
16
作者 禹志云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3期86-89,共4页
民族语言是构成民族精神文化的主要因素,白语中大量存在汉语的现象说明,汉文化对白族文化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进一步研究会发现,白汉文化融合中有一个深层次的民族心理因素起着作用。笔者认为,是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同一性,使两种民... 民族语言是构成民族精神文化的主要因素,白语中大量存在汉语的现象说明,汉文化对白族文化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进一步研究会发现,白汉文化融合中有一个深层次的民族心理因素起着作用。笔者认为,是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同一性,使两种民族文化得以相互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深层次的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语 文化 民族心理 集体无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阎连科小说中的农村文化无意识与城镇化叙述 被引量:1
17
作者 牛学智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0-95,共6页
一“十七年文学”“新时期文学”“九十年代文学”乃至“新世纪文学”等等,是中国当代文学史通常命名、概括中国当代文学特征的典型阶段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名的作家中,除极个别人的文学创作诡异地横跨几乎所有阶段外,大多数作家也... 一“十七年文学”“新时期文学”“九十年代文学”乃至“新世纪文学”等等,是中国当代文学史通常命名、概括中国当代文学特征的典型阶段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名的作家中,除极个别人的文学创作诡异地横跨几乎所有阶段外,大多数作家也基本能被这些不同概念所概括、归纳,这些概念也就成了他们文学价值的终极评价。一旦超出了所属的时代阶段,也几乎无一例外,都将由其他另一批作家所代替,翻阅诸多流行当代文学史著述,这已成“常识”。可是,阎连科的小说创作似乎是个不多见的个例,他思维和思想的延长线并未停留在他所熟悉的文学阶段和社会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史 人的文学 新时期文学 十七年文学 新世纪文学 阎连科 九十年代文学 文化无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无意识教育在构建校园文化中的运用
18
作者 肖盛安 代兴梅 +1 位作者 孙伟 孙赤光 《辽宁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18-119,共2页
无意识教育是新时期学校教育的必备体系,对它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从不重视到重视,这一过程的演变就在于无意识教育在实践中不可磨灭和低估的作用,文章运用系统理论,从现实角度,对无意识教育的实质、原则、方法、作用及实施从理论上进... 无意识教育是新时期学校教育的必备体系,对它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从不重视到重视,这一过程的演变就在于无意识教育在实践中不可磨灭和低估的作用,文章运用系统理论,从现实角度,对无意识教育的实质、原则、方法、作用及实施从理论上进行简要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意识教育 校园文化 大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后现代的文化政治——詹明信《政治无意识》的叙事理论
19
作者 张新军 杨慧 《理论月刊》 2002年第10期19-20,共2页
本文以当代西方文化理论为背景,讨论詹明信《政治无意识》的叙事理论,认为“政治无意识”概念旨在解决叙事与历史的对立,为马克思主义作为宏伟叙事重建合法性,建构后现代语境下激进的文化政治。
关键词 文化理论 后现代 文化政治 詹明信 《政治无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杂文与文化无意识
20
作者 武淑莲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7-139,共3页
鲁迅杂文是变革时代的实录,是一部活的现代中国人的"人史",更是对民族文化无意识心理的深刻开掘。在观察、分析、表现中国历史的进程中,鲁迅把注意力放在近代中国历史、中国人身上。在诸多社会相(共名)的概括中,透过习以为常... 鲁迅杂文是变革时代的实录,是一部活的现代中国人的"人史",更是对民族文化无意识心理的深刻开掘。在观察、分析、表现中国历史的进程中,鲁迅把注意力放在近代中国历史、中国人身上。在诸多社会相(共名)的概括中,透过习以为常的现象,发掘了不同阶层人物、不同社会现象背后隐秘的内在心理,表现整个民族的文化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杂文 文化无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