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旧派的沉默及林纾的境遇:五四新旧文化论战在1919 被引量:7
1
作者 王桂妹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0-53,共14页
新旧思想文化论战既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构成方式,也奠定了五四新文化继承者和研究者们看待"新派"与"旧派"的二元固化模式。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新旧思想文化最为激烈的论战发生在1919年,重回论战现场,便可发现,在... 新旧思想文化论战既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构成方式,也奠定了五四新文化继承者和研究者们看待"新派"与"旧派"的二元固化模式。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新旧思想文化最为激烈的论战发生在1919年,重回论战现场,便可发现,在新青年派的有意挑战中,除了林纾以螳臂当车的姿态参与论战以外,被骂为"桐城谬种"和"选学妖孽"的旧派几乎集体选择了沉默和隐忍。在新文化、新思想锐不可当的冲击下,旧派在不屑与辩、不敢与辩、无力置辩中无不显示出了暮气与颓唐。但必须承认,旧派构成了五四文化的有效组成部分,促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全面展开。五四时期的新旧论战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运动 文化论战 林纾 《新青年》 1919年 文化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30年代文化论战的现代思考 被引量:3
2
作者 尤小立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105-109,共5页
关键词 20世纪 30年代 文化论战 纪实关怀 民族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本位文化论战中的文化创新问题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鞠巍 杨溢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6-98,共3页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本位文化论战就中国未来文化创新的问题展开了专门讨论。本位文化派从中国文化的特质与民族性出发,主张文化发展必然要不断创新。在如何创新的问题上,出现了创新就是模仿、创造的综合、有选择的模仿等方案。
关键词 中国本位文化论战 文化创新 文化模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的文化论战 被引量:3
4
作者 赵立彬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98-103,共6页
继1934、1935年文化论战后的抗战时期的文化论战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抗战时期思想界的一些特征 ,对客观地认识和理解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化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
关键词 文化论战 中西文化 陈序经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前后东西文化论战的再认识 被引量:3
5
作者 齐卫平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45-50,共6页
(一) 考察五四前后东西文化论战,两个突出的背景不容忽视。一是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新旧杂糅,把革故鼎新后的中国拖入了不死不活的境地。旧势力试图恢复传统价值中心的种种努力,使人感到窒息般的痛苦。二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 (一) 考察五四前后东西文化论战,两个突出的背景不容忽视。一是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新旧杂糅,把革故鼎新后的中国拖入了不死不活的境地。旧势力试图恢复传统价值中心的种种努力,使人感到窒息般的痛苦。二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度浸润在欧风美雨中的中国人怵目于这场惨绝人寰的人类撕杀,引起对西方近代文明利弊的重新审视。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的壮举,迎来了东方古老帝国迈向近代文明之路的契机。中华民国建立初期,西方资产阶级的一些社会制度和政治原则,如议会制度、选举制度、三权分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文化 中国社会 西方近代文明 东西文化论战 新旧 社会制度 西洋文明 西方资产阶级 梁启超 梁漱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的文化论战与“国学”复兴 被引量:2
6
作者 赵林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6-44,共9页
鸦片战争之后,闭关锁国的中国社会在强势渗入的西方文化影响下,走上了一条变革求新之路。在这个不断拓展的开放过程中,中西文化之争日益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关注的迫切问题。虽然自新文化运动以来"西化"的大趋势已成定局,但是中... 鸦片战争之后,闭关锁国的中国社会在强势渗入的西方文化影响下,走上了一条变革求新之路。在这个不断拓展的开放过程中,中西文化之争日益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关注的迫切问题。虽然自新文化运动以来"西化"的大趋势已成定局,但是中国知识分子对于中西文化的优劣利弊却存在着极大的分歧。这种分歧在20世纪20、30年代曾经引发了西化派与保守派之间的几次大论战,并且随着中国社会现实处境的变化而出现了"国学"复兴的文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论战 全盘西化 国学复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中体西用”与“西体中用”——张东荪在中国本位文化论战前后的思考 被引量:2
7
作者 高波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5-191,共7页
晚清以来的中体西用说将"体"视为不可分的一元物,在民初以来历次中西文化争论中,见解对立的双方也大都仍共享着这一思考模式。本文通过考察张东荪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本位文化论战前后对中西体用关系的论述,尝试挖掘当时人对... 晚清以来的中体西用说将"体"视为不可分的一元物,在民初以来历次中西文化争论中,见解对立的双方也大都仍共享着这一思考模式。本文通过考察张东荪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本位文化论战前后对中西体用关系的论述,尝试挖掘当时人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理解。张东荪认为西方文化的"体"本就非一元,而是存在着希腊与希伯来的两元,这种充满着内在紧张的两元结构才是西方文化的内在活力与创造力的基础。他因此希望在德赛两先生之外,引入作为希腊传统精髓的"费先生"(philosophy),与代表着中国文化传统的儒家思想构成对立的两元,以这种两元对立的新"体"作为引入西学后形成的新文化的基础。这种既区别于西化派又区别于本位文化派(包括后来的新儒家)的对东西文化关系的思考,体现了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对于中西体用关系的思考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东荪 中体西用 西体中用 “费先生” 中国本位文化论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文化论战,为何而战?——以陈独秀与杜亚泉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新宇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2-97,共6页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中,陈独秀与杜亚泉发生了一场关于东西方文明的论战。对这场论战的评价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往往失之于简单化,但1990年代之后从保守主义立场上对这场论战进行的再估价也非常可疑。因此,这页旧账很有重新清理的必要...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中,陈独秀与杜亚泉发生了一场关于东西方文明的论战。对这场论战的评价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往往失之于简单化,但1990年代之后从保守主义立场上对这场论战进行的再估价也非常可疑。因此,这页旧账很有重新清理的必要。他们究竟在争什么?新文化阵营为何而战?论战开始之前,双方都在进行文明比较,但一方志在文化革新,一方意在文化保守,冲突可谓不可避免。论战中的分歧主要在于:一、陈独秀致力于批判专制主义和呼唤思想自由,杜亚泉却习惯于大一统的思想文化秩序,不喜欢思想的自由状态,因而主张“统整”。二、陈独秀致力于批判中国固有文明和引进西方现代文明,杜亚泉却留恋中国固有文明而不满于西方文明的输入。三、杜亚泉致力于维护固有文明之“国基”,陈独秀则为这“国基”阻碍民主共和的健康成长而痛苦。作为共和国的卫士,陈独秀在当时的努力与蔡锷的护国壮举有同样的意义。任何再评价都需要首先尊重这一历史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 文化论战 陈独秀 保卫共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敞显“隔膜”与“理解”的诉求——论鲁迅与知识者的文化论战 被引量:1
9
作者 梁迎春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5-89,共5页
论战是鲁迅最重要的言说生存方式。以往研究,往往囿于"成见",忽略了文化论战中鲁迅最本真的生存情绪——对生命感受的交流、对话和理解诉求。从鲁迅诉求"理解"的本己生存情绪来论述鲁迅为何"喜好"与知识... 论战是鲁迅最重要的言说生存方式。以往研究,往往囿于"成见",忽略了文化论战中鲁迅最本真的生存情绪——对生命感受的交流、对话和理解诉求。从鲁迅诉求"理解"的本己生存情绪来论述鲁迅为何"喜好"与知识者论战,以及他于论战中如何敞显与其他知识者的隔膜,解构知识者与权力的关系,来诉求、达及与真正知识者之间的"理解",可从中窥见本真鲁迅的心灵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文化论战 隔膜 理解诉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大钊与“五四”前后东西文化论战
10
作者 谭双泉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24-30,共7页
“五四”前后的东西文化论战,从1915到1927延续10余年,参加者数百人,发表文章近千篇,专著数十种,是近代中国东西文化问题论战的高潮,关系到中国社会变革的性质和方向。李大钊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发表直接参加讨论的文章并不很多,... “五四”前后的东西文化论战,从1915到1927延续10余年,参加者数百人,发表文章近千篇,专著数十种,是近代中国东西文化问题论战的高潮,关系到中国社会变革的性质和方向。李大钊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发表直接参加讨论的文章并不很多,但他提出了不少十分深刻的观点,成为论战中不可忽视的人物。因此,对他在论战中所起的作用进行若干探讨,是不无现实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大钊 东西文化论战 文化运动 近代中国 陈独秀 文化思想 社会主义 西方文化 西方文明 五四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十年代文化论战透视 被引量:4
11
作者 马千里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36-141,共6页
三十年代文化论战透视马千里“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步步紧逼,民族危机加重,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挑战,中国文化将何去何从?现实的课题又一次尖锐地推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面前,使中西文化之争的烽火再起,并把中... 三十年代文化论战透视马千里“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步步紧逼,民族危机加重,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挑战,中国文化将何去何从?现实的课题又一次尖锐地推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面前,使中西文化之争的烽火再起,并把中国文化出路的探寻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本位 文化建设 西化论 本位论 中国文化 文化论战 文化选择 西方文化 三十年代 文化出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评陈独秀与杜亚泉的东西文化论战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秀萍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88-93,共6页
历史有时惊人地相似,本世纪初东西文化论战时提出的一些问题,在时隔半个多世纪后的80年代又随着国门的打开、中西文化的交汇、冲撞使人们、尤其使青年人感到困惑而被提到议事日程上。这仅仅因为历史是螺旋式的发展?恐怕更直接的原因还... 历史有时惊人地相似,本世纪初东西文化论战时提出的一些问题,在时隔半个多世纪后的80年代又随着国门的打开、中西文化的交汇、冲撞使人们、尤其使青年人感到困惑而被提到议事日程上。这仅仅因为历史是螺旋式的发展?恐怕更直接的原因还是这些问题虽然曾被提出讨论,但没有得到真正解决,以及社会发展还需要我们认识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即这是时代的需要、是中华民族腾飞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亚泉 陈独秀 东西文化论战 中西文化 西方文化 思想史 中国传统文化 《东方杂志》 中国文化 封建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代的“现代化困境”——现代性视角下的五四东西文化论战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翼飞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9-47,194,共10页
以社会理论的视角观之,"五四"文化论战双方分歧的本质在于对"现代性"的态度不同,"西化派"主张拥抱现代性,"文化保守派"主张对现代性进行批判和反思。态度差异源自论战双方对当时中国的问题意... 以社会理论的视角观之,"五四"文化论战双方分歧的本质在于对"现代性"的态度不同,"西化派"主张拥抱现代性,"文化保守派"主张对现代性进行批判和反思。态度差异源自论战双方对当时中国的问题意识不同。这体现了中国近代遭遇的"现代化困境",即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现代化的优点没有显著体现,现代化的弊端却暴露无遗。西化派看到了前者,认为问题在于"西化不足"要引入西方启蒙时代的思想资源;文化保守派看到了后者,认为中国问题是"现代"过度,要通过提倡传统儒家价值来进行"治疗"。事实上双方的解决办法都存在偏差,其重要原因在于双方均未认识到中国传统世俗文化其实和暴露出"现代性"弊端的西方晚期现代性文化极为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运动 文化论战 现代性 梁启超 陈独秀 梁漱溟 张东荪 杜亚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论战中的“人身攻击”──略评居浩然、李敖等的观点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展骥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144-146,共3页
关键词 人身攻击的谬误 中西文化论战 以人废言 李敖 禽兽行 论题 孟子 知识分子 人身攻击谬误 史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大钓与东西文化论战
15
作者 张利民 《中州学刊》 1987年第4期108-111,共4页
在五四前后的东西文化论战中,李大钊直接讨论东西文化的文章并不很多,但是,他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他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后所形成的观点,特别是关于俄罗斯文明是人类“第三新文明”的思想为后来的共产党人所继承,并加以发展,从而对中... 在五四前后的东西文化论战中,李大钊直接讨论东西文化的文章并不很多,但是,他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他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后所形成的观点,特别是关于俄罗斯文明是人类“第三新文明”的思想为后来的共产党人所继承,并加以发展,从而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一 如果抛开偶然的、琐碎的细节,可以发现,新文化运动中几个最活跃的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青少年的经历,几乎是近似的:小时候从上辈人那里接受严格的传统文化教育,少年时期离家到城市学校里读书,开始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再大就到国外留学;在探讨中国社会近代化问题上,他们都认识到了思想启蒙的重要性,并积极从事这方面的实际工作。对于李大钊、陈独秀、鲁迅来说,得出如上的认识,是直接与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总结联系在一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西文化论战 俄罗斯文明 陈独秀 新文明 大家族 尊孔 文化运动 宪法 西洋文明 思想启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辛亥革命后的中西文化论战 被引量:1
16
作者 郑师渠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5期30-38,共9页
在近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思想解放的历程,不仅与自己奋斗救国的足迹相一致,而且采取了中西文化论争的形式。
关键词 中西文化论战 辛亥革命后 文化 尊孔复古 倡导者 康有为 陈独秀 孔教会 孔子 《文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文化论争与当前的文化学讨论——读《五四前后东西文化论战文选》
17
作者 金春峰 《北京社会科学》 1986年第3期97-101,共5页
我国是文明古国,素以光辉灿烂的文化著称于世,人们一向嗜好文化、艺术、学术,但正如许多文章指出的,我国古代民族并不善长于精深细密的思考。“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神,圣而不可知之谓圣。”“大而化之”几乎成了民族思维的... 我国是文明古国,素以光辉灿烂的文化著称于世,人们一向嗜好文化、艺术、学术,但正如许多文章指出的,我国古代民族并不善长于精深细密的思考。“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神,圣而不可知之谓圣。”“大而化之”几乎成了民族思维的特征与传统。所以在中国古代,虽有丰富深刻、高明博大的哲学体系,但立足于严密分析和论证之上的思维型哲学却是缺乏的。哲学的主要内容是道德的修养和人生的理想,其风格是真善美一体,文史哲不分。“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种思想即便十分深刻、新颖,没有文采,也不能受到推崇、欣赏。反之思想尽管平庸、空洞,不合逻辑,只要反复曲折,错综有致,富于文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论争 中国传统文化 东西文化论战 五四前后 科学与民主 文化 东西文化比较 五四时期 马克思主义 世界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问题与“文化学”建构的本土需求 被引量:5
18
作者 赵立彬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8-109,共12页
在近代中国知识转型的背景下,受西学启示,部分中国学人致力于"文化学"的建构。20世纪以来对于本土文化问题的广泛关注,提供了"文化学"理论在中国的独特的社会需求,导致"文化学"在中国这样一个处于文明边... 在近代中国知识转型的背景下,受西学启示,部分中国学人致力于"文化学"的建构。20世纪以来对于本土文化问题的广泛关注,提供了"文化学"理论在中国的独特的社会需求,导致"文化学"在中国这样一个处于文明边缘、学术文化落后的国家获得特别的发展,与其在西方学术界的景况相比,甚至十分超前。这一学科在中国,发轫于20世纪初开始的中西文化冲突;1930年代的文化论战对它的发展产生了强烈的刺激作用,推动了理论层面的思考和争鸣;建构者关于"文化学"学理的阐述,与思想界的文化论争紧密联系,学科的建构实际上以论证各自的文化观为基本目的。这一学科建构过程,反映了中国学人通过"文化学"学科的建构来"准确"认识自身文化价值的期望,和把握文明认知和自我定位的理论工具的需要。总的来说,知识自觉("文化学"的学科自觉)是文化自觉(民族意识觉醒)的派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文化论战 知识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瞿秋白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被引量:2
19
作者 洪峻峰 《东南学术》 CSSCI 1999年第2期42-47,共6页
关键词 瞿秋白 五四新文化运动 社会主义文明 陈独秀 国家资本主义 新经济政策 文化 群众运动 《新社会》 中西文化论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梁漱溟的东西文化观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小兵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63-69,共7页
在沉默了三十年后,八十年代初,梁漱溟发表了《东方学术概观》及《人心与人生》等著作。1987年春,他登上中国文化书院的学术讲坛,再次宣讲他二十年代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的观点,强调中国传统文化是整个世界文明的走向。这件事在... 在沉默了三十年后,八十年代初,梁漱溟发表了《东方学术概观》及《人心与人生》等著作。1987年春,他登上中国文化书院的学术讲坛,再次宣讲他二十年代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的观点,强调中国传统文化是整个世界文明的走向。这件事在学术界引起了格外注意。尔后,出版界陆续重印、出版了他的主要著作。中国文化书院在1987年秋为纪念其从事教育科研七十周年,召开了“梁漱溟思想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他的人生经历及其思想观念引起了较多的人的重视、注意和研究。这里仅就他的东西文化观作一点粗浅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漱溟 东西文化 中国文化 东西文化论战 文化路向 西方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粱漱溟 中西文化 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