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创产品的文化表征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志春 杨书羽 李日辉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1-192,共12页
目的以文创产品的文化表征为研究对象,以可表征文化的设计要素为评价指标,配合相关方法和工具,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文化表征评价方法,以评估文创产品的文化属性,指导文创产品的设计实践。方法探讨文创产品的文化表征与评价指标的变量关系... 目的以文创产品的文化表征为研究对象,以可表征文化的设计要素为评价指标,配合相关方法和工具,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文化表征评价方法,以评估文创产品的文化属性,指导文创产品的设计实践。方法探讨文创产品的文化表征与评价指标的变量关系,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及焦点小组讨论法梳理、分析和提取相关评价指标,结合文化层次理论和情感化设计分层原理建立了三层级12个指标的文化表征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立各指标权重,并按照评价流程提出了文创产品的文化表征评价方法。结论该评价方法可以对文创产品中各设计要素的文化表征程度进行评估,为文创产品的科学评价与设计优化提供可信依据,有助于提高文创产品的文化内涵,推动文化的传承创新与价值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创产品 文化表征 评价指标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朝佛像神异故事的叙事策略与文化表征——以志怪与僧传为中心
2
作者 苏婳 张明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42,共10页
佛像神异故事是六朝志怪与僧传重要的宣教材料。编撰者们常借助“神异自现”的叙事模式、利用宗教虚幻与世俗真实相融合的笔法来确立像教权威,文本也呈现出宗教独特的审美形态与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文化表征,故事中对佛像护佑与惩戒凡俗... 佛像神异故事是六朝志怪与僧传重要的宣教材料。编撰者们常借助“神异自现”的叙事模式、利用宗教虚幻与世俗真实相融合的笔法来确立像教权威,文本也呈现出宗教独特的审美形态与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文化表征,故事中对佛像护佑与惩戒凡俗的描写,一方面与六朝民众的信仰认同与造像实践形成互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圣、俗不同语境下的逻辑差异与概念悖论。同时,六朝佛像神异故事叙事逻辑之所以能于中土成立并流传,导源于自古以来的巫祝崇拜以及借力于统治阶级的权力手段,故而佛像神异故事的创作本质是一场属于政、教两界的造神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朝志怪 僧传 佛像神异 叙事策略 文化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地理学视阈下江苏八景的文化表征、特质及社会生活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孙彦斐 刘思源 徐宏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1-167,共7页
研究江苏八景文化表征、符号表达以及其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生活,集江苏2019处八景文本,引入文化地理学中的文化表征、符号特质等研究方法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江苏八景高度响应省域山水格局,展现出不同的人文特质。因此,江苏八景在当... 研究江苏八景文化表征、符号表达以及其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生活,集江苏2019处八景文本,引入文化地理学中的文化表征、符号特质等研究方法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江苏八景高度响应省域山水格局,展现出不同的人文特质。因此,江苏八景在当代的振兴需要明晰其空间特质,坚持意境营建,实现优秀地景文化在当代的有效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地理学 文化表征 特质生活 江苏八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微旅行的文化表征与解说实践——以上海为例 被引量:5
4
作者 薛岚 李品清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61,共10页
伴随城市文化旅游市场的日趋繁荣和疫情期间本地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城市微旅行活动迅速崛起,成为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旅游新选择。文章以上海城市微旅行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文本收集、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多元数据收集方法,围绕城... 伴随城市文化旅游市场的日趋繁荣和疫情期间本地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城市微旅行活动迅速崛起,成为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旅游新选择。文章以上海城市微旅行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文本收集、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多元数据收集方法,围绕城市微旅行产品的生产与实践过程,从内容和形式两个维度探究了城市微旅行对所在城市的文化表征及解说员带领游客参与其中的具体实践。研究发现:城市微旅行通过对城市文化物质空间、精神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多样性表征,超越了传统旅游形式对城市的文化建构;通过主题与小众的空间组织、真实与在场的文化展演、漫游与凝视的具身体验,带给游客深度且具有启发性的旅游体验。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城市微旅行这一新兴旅游活动,并为文旅融合和城市文化旅游的深度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文化 深度旅游 文化表征 城市微旅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规训下文化表征的偏向——以音乐短片《美丽的伤痛》对白化病人的呈现为例
5
作者 仪修出 牛慧清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3-104,共12页
审美标准是社会规训的产物,时尚模特作为审美标准的具体呈现,他们的媒介可见性塑造了社会对其代表群体的刻板印象和普遍期待,是审美规训下的特殊文化表征。近年来,国际时尚界发起一场旨在推广多元审美的“模特化运动”,部分白化病人成... 审美标准是社会规训的产物,时尚模特作为审美标准的具体呈现,他们的媒介可见性塑造了社会对其代表群体的刻板印象和普遍期待,是审美规训下的特殊文化表征。近年来,国际时尚界发起一场旨在推广多元审美的“模特化运动”,部分白化病人成为新审美标准的代言人,打破了往昔大众媒介对其负面的刻板印象。音乐短片《美丽的伤痛》作为典型例子,通过片中特邀嘉宾肖恩的角色设置和形象呈现以及与女主角的对比,可以发现白化病模特肖恩在片内、片外受到时尚行业的双重认可,为参照群体发挥示范效应,其背后的根源在于西方优势阶层的文化授权。肖恩的白化外貌高度符合西方主流审美价值观,适应了西方文化霸权中对苍白美的追求和对差异美的利用。因此,时尚产业出于隐性的文化偏见和权力诉求将其塑造为一种符号性商品。这种策略实质上蕴含着对白化外貌的过度强调和价值极化,是对白化病人群的异化,存在破坏其自主性、剥夺其发声权、孕育新文化偏见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规训 媒介可见性 文化表征 文化偏见 白化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的依恋:新世纪西南电影的空间生产与文化表征 被引量:1
6
作者 任李璐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24-131,共8页
区域电影与地缘文化的结合逐渐成为中国电影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经典西部电影,根植于西南地区创作形成的西南电影表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从空间生产的理论出发,西南电影导演通过地域空间的指认、叙事空间的形构、文化... 区域电影与地缘文化的结合逐渐成为中国电影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经典西部电影,根植于西南地区创作形成的西南电影表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从空间生产的理论出发,西南电影导演通过地域空间的指认、叙事空间的形构、文化空间的认同三重空间建构逻辑,重塑了西南地区的自然地理景观,同时这一过程与社会文化相勾连,指涉了电影与记忆、情感、身份认同、权力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基于此,西南电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才得以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电影 地缘电影 空间生产 文化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驰人生2》:青春想象及其文化表征
7
作者 张楷 张星义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37,共6页
春节档是中国电影特有的电影档期,2024年春节档(2月10日-2月17日)凭借80.16亿元的电影票房与1.63亿的观影人次,创造了中国新的档期纪录。^([1])纵观春节档电影,基于春节是合家团聚的传统节日,拥有喜剧风格的电影更能满足观众普遍情感需... 春节档是中国电影特有的电影档期,2024年春节档(2月10日-2月17日)凭借80.16亿元的电影票房与1.63亿的观影人次,创造了中国新的档期纪录。^([1])纵观春节档电影,基于春节是合家团聚的传统节日,拥有喜剧风格的电影更能满足观众普遍情感需求,而备受观众青睐。《飞驰人生2》(韩寒,2024)、《热辣滚烫》(贾玲,2024)等电影既契合了观众在春节期间对合家欢的情感需求,又呼应了观众个人逐梦的价值诉求,最终收获不俗口碑与高额票房。《飞驰人生2》以赛道景观建构返归青春的通途,将喜剧、动作、青春等类型相互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节档 电影票房 文化表征 喜剧风格 档期 情感需求 景观建构 价值诉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斯图亚特·霍尔与“文化表征”理论 被引量:27
8
作者 邹威华 伏珊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2-45,共4页
斯图亚特·霍尔是伯明翰学派的奠基人与思想集大成者。"文化表征"是霍尔后期思想中最重要的内核。接合理论、族裔散居文化身份和差异的政治等表征特质为"文化表征"内涵注入了强力,并诠释出"文化表征"... 斯图亚特·霍尔是伯明翰学派的奠基人与思想集大成者。"文化表征"是霍尔后期思想中最重要的内核。接合理论、族裔散居文化身份和差异的政治等表征特质为"文化表征"内涵注入了强力,并诠释出"文化表征"所蕴涵"意义"的丰富性与深刻性,由此彰显出"文化表征"给当下的后殖民文学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认知内涵与理论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尔 文化表征 族裔散居文化身份 后殖民文学 文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费语境中运动鞋的文化表征与价值诠释 被引量:9
9
作者 于文谦 杨韵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4-38,共5页
本研究在消费语境这一当今社会的基本存在环境中,对消费社会的符号式需求转向作出相应的文化追溯与阐释。继而在这一社会发展环境的背景下,对置身其中的运动鞋领域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文化表征与价值内涵的阐释与辨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当... 本研究在消费语境这一当今社会的基本存在环境中,对消费社会的符号式需求转向作出相应的文化追溯与阐释。继而在这一社会发展环境的背景下,对置身其中的运动鞋领域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文化表征与价值内涵的阐释与辨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当今我国的民族品牌运动鞋的文化建设困境作出了相应的反思与构想,以在民族品牌的文化振兴之路中开辟出一条全新的理念变革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语境 运动鞋 文化表征 文化价值 民族品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记忆:心理事实与文化表征 被引量:46
10
作者 赵静蓉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0-119,共10页
在心理学的层面上,创伤记忆具有个体性、亲历性和情绪性三个基本特征,其中亲历性是最核心的因素,亲历者具有感情和道德上的先天优势。记忆主体记忆创伤,最终是要克服创伤的消极体验,与现实生活正常相处。创伤记忆研究包含事实来源和文... 在心理学的层面上,创伤记忆具有个体性、亲历性和情绪性三个基本特征,其中亲历性是最核心的因素,亲历者具有感情和道德上的先天优势。记忆主体记忆创伤,最终是要克服创伤的消极体验,与现实生活正常相处。创伤记忆研究包含事实来源和文化表征两个层面,只有在集体的或世界性的语境中考量个体创伤,后者才能从个体苦难上升为集体危机,从文学主题演变为哲学、伦理或道德主题,从身体、精神及社会创伤深化为"文化创伤"。媒体一方面把私人记忆转变成了公共话语,另一方面也把创伤记忆变成了日常生活。对待创伤记忆,我们必须保持三种态度:第一,对苦难保持同情和尊重;第二,对记忆的书写保持清醒和警惕;第三,有效区分记忆之客观真实性与主观真实性,辨别正确记忆和错误记忆的构成语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记忆 文化表征 媒介 亲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中国墨文化的建构历程和文化表征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伟 方晓阳 胡凤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81-184,共4页
人工制墨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工艺,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体系完整的墨文化。中国墨文化体系经过前墨文化时代,到唐宋时正式形成,对传统制墨工艺的发展产生了多重影响。
关键词 中国墨文化 建构历程 文化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视秀”:从媒介景观到文化表征——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周星教授 被引量:4
12
作者 周星 杨乘虎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2-65,共4页
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十二。面对当今电视界呈现的“秀”浪潮,周星教授从梳理中国“电视秀”的发展脉络出发,围绕着“电视秀”这一媒介景观的文化语境、文化表征、媒介规则的失范与自律、文化自觉等范畴,着重从理论的层... 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十二。面对当今电视界呈现的“秀”浪潮,周星教授从梳理中国“电视秀”的发展脉络出发,围绕着“电视秀”这一媒介景观的文化语境、文化表征、媒介规则的失范与自律、文化自觉等范畴,着重从理论的层面,媒介与文化的双重视角,对“电视秀”展开了深入论述,并对“电视秀”的走向和未来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秀” 媒介景观 意识形态 文化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侗族村寨聚居模式的空间结构与文化表征 被引量:5
13
作者 姜又春 禹四明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17年第3期82-87,共6页
人类聚落首先是一个物理的空间,具备物质的客观特性,同时,聚落又是人类活动以及创造文化的载体,能够被抽象为文化与精神的主观范畴。文章以侗族村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侗族聚居模式的空间结构和文化表征。侗族的聚落空间从家庭到村寨形... 人类聚落首先是一个物理的空间,具备物质的客观特性,同时,聚落又是人类活动以及创造文化的载体,能够被抽象为文化与精神的主观范畴。文章以侗族村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侗族聚居模式的空间结构和文化表征。侗族的聚落空间从家庭到村寨形成了五个不同层次的空间划分,而且每个空间具有文化功能的象征转换。建立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侗族村寨聚居空间的"萨崇拜""鼓楼""款组织"等文化表征符号将村内与村外连结成相互关联的文化整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 聚居模式 空间结构 文化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份认同与文化表征:当前国产年代剧的意义生成机制 被引量:15
14
作者 李庚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98-101,共4页
与国家民族历史叙事的紧密对应关系,使年代剧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具备了特殊的身份认同功能。因而,完成富有当代文化特质的意义生成,体现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和时代精神,对于年代剧的创作以及研究而言显得尤为重要。考察当前国产年代剧的创... 与国家民族历史叙事的紧密对应关系,使年代剧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具备了特殊的身份认同功能。因而,完成富有当代文化特质的意义生成,体现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和时代精神,对于年代剧的创作以及研究而言显得尤为重要。考察当前国产年代剧的创作实践,可以看到电视剧文本主要通过三种层面的意义生成机制,有效达成了其关于个体、民族、国家和社会层面的身份认同与文化表征。其一,采用编年体叙事框架,把较长的历史时段作为故事依托;其二,以"家国同构"的内在话语逻辑,将"小人物"与"大历史"相关联;其三,选择将"个体叙事"与"宏大叙事"相缝合的叙事策略,用两性情爱话语的"错位叙述"呈现个体复杂而幽微的日常生活世界,以此折射历史的变革,从而实现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剧 身份认同 文化表征 意识形态 意义生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表征设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吴雪松 李子龙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18-21,共4页
目的研究设计中技术迁移和文化表征机制以及两者之间关系,为区域文化建设以及文化创新设计提供可借鉴的思路与方法。方法通过对文化、符号以及技术3个方面进行分析,加深对文化价值、符号式文化表征、技术迁移过程以及技术迁移下设计现... 目的研究设计中技术迁移和文化表征机制以及两者之间关系,为区域文化建设以及文化创新设计提供可借鉴的思路与方法。方法通过对文化、符号以及技术3个方面进行分析,加深对文化价值、符号式文化表征、技术迁移过程以及技术迁移下设计现象的理解与认知,提出意义介入下的文化表征设计方法。结论意义赋予是文化表征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在设计中,意义赋予的过程既是对事物诠释的过程,也是明确和回归文化视角以及立场的过程;技术发展路径是脱离已有情景式的发展路径,单纯通过技术迁移实现文化表征是比较难以达到的。另外,通过符号式的文化表征方法可以实现对某种文化的标记,并发挥辨识作用,但要通过符号式文化表征实现对该文化的了解,是比较困难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表征 设计 技术 技术迁移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符号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文化表征 被引量:17
16
作者 肖德荣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7-110,共4页
从符号学的角度解读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以符号学为切入点,对设计中的文化互动进行分析。符号学在环境艺术中是文化传播的一种工具。它为设计者在设计中处理文化要素提供了方法论,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符号学 环境艺术设计 文化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溯源、解析与文化表征:土家族“铜铃舞”的体育人类学考释 被引量:1
17
作者 朱晓红 白晋湘 +1 位作者 万义 谌晓安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2-47,109,共7页
从体育人类学研究视角,运用田野调查、文献资料、动作分析等研究方法及符号学理论,追溯土家族原生态仪式“铜铃舞”的历史源流,解析其仪式程序及动作结构,并对“铜铃舞”文化符号的表征功能和意义进行阐释。研究认为:土家族铜铃舞在过... 从体育人类学研究视角,运用田野调查、文献资料、动作分析等研究方法及符号学理论,追溯土家族原生态仪式“铜铃舞”的历史源流,解析其仪式程序及动作结构,并对“铜铃舞”文化符号的表征功能和意义进行阐释。研究认为:土家族铜铃舞在过去被形化为人神沟通交流的酬神仪式,是满足人类精神信仰与美好心愿的寄托,但从身体的表现形式分析,这种身体的实践过程实质为一个完整的民俗体育活动,其展现具有娱乐、表演、健身、健心和特殊性的民族文化形态,是凝聚族群文化记忆的一种身体活动,它维系着社会、群体与个人的身份认同。该研究对土家族民族体育文化研究的深化和拓展有着重要意义,旨为土家族身体活动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铃舞 文化表征 溯源 解构 体育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意指实践的文化: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表征理论及其评价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谡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7-93,共7页
霍尔借鉴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结合索绪尔、阿尔都塞等人的结构主义理论、巴特的符号学理论,主张文化研究范式的"葛兰西转向",提出了基于"受众中心"的文化表征理论。霍尔的文化表征理论以编码/解码理论和文化循环... 霍尔借鉴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结合索绪尔、阿尔都塞等人的结构主义理论、巴特的符号学理论,主张文化研究范式的"葛兰西转向",提出了基于"受众中心"的文化表征理论。霍尔的文化表征理论以编码/解码理论和文化循环理论作为理论内核,完全走出了文学批评的视角,实现了英国文化研究从文化主义到"话语转向"。霍尔是不敢保证的马克思主义者,霍尔的文化表征理论应该是社会批评而不是文学批评。此外,霍尔的文化表征理论也为大众文化研究提供了独到的哲学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兰西转向 文化表征 话语转向 后马克思主义 社会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社区中的青年文化表征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志宏 《社会》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61-62,共2页
网络的兴起打破了传统社区中私人空间领域和公共空间领域间的界限,使这两个'场域'之间的关系不断交叉、共振与融合,成为改变民众社会生活方式的重大影响力.网络的快速发展,同时开创了一种区别于现实社会生活的公共空间--网络社... 网络的兴起打破了传统社区中私人空间领域和公共空间领域间的界限,使这两个'场域'之间的关系不断交叉、共振与融合,成为改变民众社会生活方式的重大影响力.网络的快速发展,同时开创了一种区别于现实社会生活的公共空间--网络社区空间.这种空间具有开放性、平等性、个体选择的自由性以及体现个性张扬等特征.在这一空间中,青年个体将按本人意愿形成无权威、无硬性设置、无社会群体分化分层的交流群体.他们'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网络青年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社区 青年 文化表征 多变性 趋同性 即时性 文化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语言表征危机到文化表征危机--兼论后殖民翻译表征观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富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8-111,共4页
语言表征危机认为现实是语言建构的,没有客观现实可供语言来再现,属于语言学转向的范畴;而文化表征危机不否认现实的客观性,只是在权力的操纵下文化已失去客观再现现实的能力,属于文化转向的范畴。后殖民译论是语言表征危机论的产物,认... 语言表征危机认为现实是语言建构的,没有客观现实可供语言来再现,属于语言学转向的范畴;而文化表征危机不否认现实的客观性,只是在权力的操纵下文化已失去客观再现现实的能力,属于文化转向的范畴。后殖民译论是语言表征危机论的产物,认为翻译不可能;它同时又是文化表征危机论的产物,主张对边缘文化群体进行反表征,纠正被西方扭曲的形象,因而翻译是可能的。两种危机论的转换造成后殖民译论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纠正后殖民表征危机的途径在于摆脱对权力的恶意操纵,摆脱自我中心主义,以他者为上的心态,努力做到近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表征危机 文化表征危机 翻译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