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文化自愈机制及其中国实践
被引量:
22
1
作者
张举文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0-60,共11页
人类文化的发生与发展以及传承或消亡,是否有其内在逻辑?那些持续下来的文化是否存在应对危机的自愈机制,从而得到再发展的生命力?其特有的文化根基是什么?对此,一个符合其发生和发展逻辑的答案是:其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其独特的文化自愈机...
人类文化的发生与发展以及传承或消亡,是否有其内在逻辑?那些持续下来的文化是否存在应对危机的自愈机制,从而得到再发展的生命力?其特有的文化根基是什么?对此,一个符合其发生和发展逻辑的答案是:其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其独特的文化自愈机制,其论据就是日常生活所体现的核心信仰与价值观体系,表现为基于共同的传统生活方式的"民俗认同"行为。中国文化的文化自愈机制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她的历史实践证明,多元一体的传统文化在其历史和内部的各"族"认同问题,往往是以"民俗认同"来达成的,否则便陷入由外来的"种族"和"民族"概念所导致的"魔圈"困境。近现代中国精英们在困惑中寻求"救国"与"自愈"时,引进了西方的"民族"与"民族主义"等概念,试图以西方现代话语来阐释中国的历史,解决现实问题。但是,它们不但没有缓解中国的社会矛盾,反而加重了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冲突。这是因为,这些概念的西方意识形态背景对于解释西方问题是有效的,但对于解决具有独特历史与文化以及多民族共存的中国问题往往会适得其反,特别是当中国文化在近代历史上陷入危机时。只有当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回归其根,认同其传统文化之根,这个文化才会获得真正的文化自信,达到文化自愈、持续发展,创造出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愈
机制
传统传承机制
民俗认同
本土化
遗产化
传统化
文化
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城市日常生活实践的自愈与回归——民俗传承变迁路径的第四种解释
被引量:
3
2
作者
鞠熙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9-76,共8页
在讨论近几十年来中国民俗的传承与变迁路径时,民俗学者的解释主要可以归纳为适应论、复兴/延续论与革命论三种。这三种理论均从民俗事象和历时变化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属于历史研究的范畴,但无法解释互联网时代的"新民俗"符合...
在讨论近几十年来中国民俗的传承与变迁路径时,民俗学者的解释主要可以归纳为适应论、复兴/延续论与革命论三种。这三种理论均从民俗事象和历时变化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属于历史研究的范畴,但无法解释互联网时代的"新民俗"符合明清时期"旧传统"的现象。在这种二维分析框架之外,使用结构分析的新方法,发现互联网经济中的DT模式与北京旧日会馆、"大众点评网"与《帝都岁时纪胜》中的"皇都品汇"在内在机制上一致,都是基于高度分工与消费社会的城市日常生活方式在文化上的表现。这种现象不是某一种民俗事象的适应、复兴/延续或革命,而是民俗自愈机制在压力解除后的自然选择,导致内在机制一致的不同民俗事象反复出现。这就是民俗传承变迁路径的第四种解释——自愈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愈
日常生活实践
民俗传承与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文化自愈机制及其中国实践
被引量:
22
1
作者
张举文
机构
崴涞大学东亚系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出处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0-60,共11页
文摘
人类文化的发生与发展以及传承或消亡,是否有其内在逻辑?那些持续下来的文化是否存在应对危机的自愈机制,从而得到再发展的生命力?其特有的文化根基是什么?对此,一个符合其发生和发展逻辑的答案是:其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其独特的文化自愈机制,其论据就是日常生活所体现的核心信仰与价值观体系,表现为基于共同的传统生活方式的"民俗认同"行为。中国文化的文化自愈机制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她的历史实践证明,多元一体的传统文化在其历史和内部的各"族"认同问题,往往是以"民俗认同"来达成的,否则便陷入由外来的"种族"和"民族"概念所导致的"魔圈"困境。近现代中国精英们在困惑中寻求"救国"与"自愈"时,引进了西方的"民族"与"民族主义"等概念,试图以西方现代话语来阐释中国的历史,解决现实问题。但是,它们不但没有缓解中国的社会矛盾,反而加重了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冲突。这是因为,这些概念的西方意识形态背景对于解释西方问题是有效的,但对于解决具有独特历史与文化以及多民族共存的中国问题往往会适得其反,特别是当中国文化在近代历史上陷入危机时。只有当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回归其根,认同其传统文化之根,这个文化才会获得真正的文化自信,达到文化自愈、持续发展,创造出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
关键词
文化自愈
机制
传统传承机制
民俗认同
本土化
遗产化
传统化
文化
自信
Keywords
cultural self-healing mechanism
transmission mechanism
folkloric identity
localization
heritagization
traditionalization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分类号
K890 [历史地理—民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城市日常生活实践的自愈与回归——民俗传承变迁路径的第四种解释
被引量:
3
2
作者
鞠熙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出处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9-76,共8页
基金
北京市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北京村落传统文化与当代基层社会治理研究"(16SRB013)
文摘
在讨论近几十年来中国民俗的传承与变迁路径时,民俗学者的解释主要可以归纳为适应论、复兴/延续论与革命论三种。这三种理论均从民俗事象和历时变化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属于历史研究的范畴,但无法解释互联网时代的"新民俗"符合明清时期"旧传统"的现象。在这种二维分析框架之外,使用结构分析的新方法,发现互联网经济中的DT模式与北京旧日会馆、"大众点评网"与《帝都岁时纪胜》中的"皇都品汇"在内在机制上一致,都是基于高度分工与消费社会的城市日常生活方式在文化上的表现。这种现象不是某一种民俗事象的适应、复兴/延续或革命,而是民俗自愈机制在压力解除后的自然选择,导致内在机制一致的不同民俗事象反复出现。这就是民俗传承变迁路径的第四种解释——自愈论。
关键词
文化自愈
日常生活实践
民俗传承与变迁
Keywords
self-healing mechanism of culture
the practice of daily life
inherence and change of folklore
分类号
K890 [历史地理—民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文化自愈机制及其中国实践
张举文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
2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城市日常生活实践的自愈与回归——民俗传承变迁路径的第四种解释
鞠熙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