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转战陕北文化线路保护研究——以杨家沟历史文化名村为例
1
作者 文雯 苏子航 +1 位作者 刘一瑾 熊薇 《建筑与文化》 2025年第3期209-211,共3页
“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新时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责任之一。为加强转战陕北文化线路保护的研究,在构建转战陕北文化线路价值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杨家沟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实践,从构建保护“完整... “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新时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责任之一。为加强转战陕北文化线路保护的研究,在构建转战陕北文化线路价值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杨家沟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实践,从构建保护“完整化”体系、加强价值“关联性”研究、引导文化“融合性传承”、促进区域“整体化”展示四个方面,阐述杨家沟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战陕北 文化线路 杨家沟村 历史文化名村 保护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线路视角下陕南蜀道沿线传统聚落遗产特征及价值研究
2
作者 张定青 李霂芝 +2 位作者 李莎 王岭 王宇鹏 《城市建筑》 2024年第19期44-51,共8页
蜀道是具有丰富历史文化积淀的文化线路遗产,其线路沟通川陕并汇聚于陕南地区,沿线传统聚落记录了蜀道的历史演变,留存了见证蜀道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遗产要素。本研究运用历史地理学、田野调查、类型学分析等研究方法,梳理陕南蜀道沿线传... 蜀道是具有丰富历史文化积淀的文化线路遗产,其线路沟通川陕并汇聚于陕南地区,沿线传统聚落记录了蜀道的历史演变,留存了见证蜀道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遗产要素。本研究运用历史地理学、田野调查、类型学分析等研究方法,梳理陕南蜀道沿线传统聚落的基本信息,从聚落选址与空间形态、街巷院落与传统建筑等有形要素层面,以及民俗民艺等无形要素层面分析聚落遗产特征,从蜀道文化与地域特征的视角挖掘其遗产价值,为后续沿线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道 文化线路 传统聚落 遗产特征 遗产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线路视野下中国东北中东铁路南支线军事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 被引量:1
3
作者 莫畏 王紫荆 《石材》 2024年第2期8-11,共4页
中东铁路南支线上现存丰富的建筑遗产,其中军事建筑是较为特殊的一类,类型丰富,价值突出,但因为多种原因,大量军事建筑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如何延续历史文脉,对南支线的军事建筑进行有效的保护与利用迫在眉睫。文章以文化线路... 中东铁路南支线上现存丰富的建筑遗产,其中军事建筑是较为特殊的一类,类型丰富,价值突出,但因为多种原因,大量军事建筑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如何延续历史文脉,对南支线的军事建筑进行有效的保护与利用迫在眉睫。文章以文化线路视野作为基础,探讨了南支线军事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可行途径。通过对文化线路的思想内涵进行提取,并结合南支线军事建筑的特征及保护利用现状,提出了南支线军事建筑遗产整体性保护与利用的具体实施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线路 中东铁路 南支线 军事建筑 保护与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线路视角下的北京三山五园水系变迁与文化价值评价研究
4
作者 薛雯月 魏菲宇 《北京建筑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21-27,共7页
三山五园地区水系承载了明清时期北京西郊的建设与发展,依据文化线路中对于水路遗产的定义,从区域水系的历史演变中挖掘了为这一地区带来重要影响的水系衍生文化遗产——园林遗产、聚落遗产、农田遗产,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去对明清时期的... 三山五园地区水系承载了明清时期北京西郊的建设与发展,依据文化线路中对于水路遗产的定义,从区域水系的历史演变中挖掘了为这一地区带来重要影响的水系衍生文化遗产——园林遗产、聚落遗产、农田遗产,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去对明清时期的三类遗产进行评价,梳理并分析其文化遗产与水系的相关性,从史料与文献中分析其评分结果,最终得出园林、聚落、农田3类遗产均与三山五园地区水系紧密相关。同时进一步对比分析园林、聚落、农田3类遗产的古今变化与问题,从文化线路中整体性的视角下对三山五园地区水系的现状提出改进措施,为保护该区域的山水形成格局提供新思路,推动三山五园地区历史典范区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线路 三山五园 文化遗产 层次分析法 景观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线路视野下的潭蓬运河遗产保护研究
5
作者 黄显玥 《美与时代(城市)》 2024年第11期117-121,共5页
潭蓬运河是我国唯一一条海上古运河,运河南壁有摩崖石刻“咸通九年三月十三日下手”,表明建造时间为唐代晚期。南宋文献称其为“天威遥”,明清文献中多称“天威径”“天威泾”。潭蓬运河沟通了防城港蓬莱湾和珍珠港万松湾,是古代中国连... 潭蓬运河是我国唯一一条海上古运河,运河南壁有摩崖石刻“咸通九年三月十三日下手”,表明建造时间为唐代晚期。南宋文献称其为“天威遥”,明清文献中多称“天威径”“天威泾”。潭蓬运河沟通了防城港蓬莱湾和珍珠港万松湾,是古代中国连接岭南地区与东南亚诸国的交通动脉,在实现北部湾海上航线舟楫安行、维护西部沿海与沿边地区繁荣稳定、扩大我国陆地和海洋的领域范围、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往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运河申遗的背景,从文化线路的视角出发,进一步挖掘潭蓬运河的遗产价值和需保护的内容,希望能推动西南边疆运河遗产研究向纵深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潭蓬运河 文化线路 整体保护 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线路”视阈下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的价值研究
6
作者 田子瑶 韩玉洁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11期49-52,共4页
中国大运河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性工程,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蕴含厚重历史与文化的中华文明符号。这个国家策略下建造的大规模航运工程,是中华各个民族之间文化交融的纽带,反映了中华民族协同发展的历史与文明进程,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象... 中国大运河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性工程,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蕴含厚重历史与文化的中华文明符号。这个国家策略下建造的大规模航运工程,是中华各个民族之间文化交融的纽带,反映了中华民族协同发展的历史与文明进程,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象征。中国大运河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历史传统与价值观念,体现着运河流域居民在长期交往和共同生活中形成的民族情感与文化认同。该文以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为研究对象,从运河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对于国家统一稳固的重要性三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总结、梳理和剖析在“文化线路”视阈下中国大运河的世界文化遗产价值和国际符号建构,实现大运河文化的当代传承与活化利用,发挥其在遗产保护、文脉传承与记忆延续方面的文化功能,对于提高中国大运河文化带的国际传播、中外大运河文化遗产联合保护与中外大运河文化交流互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线路 中国大运河 遗产保护 文化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滏口陉古道文化线路沿线民居建筑的活化保护研究
7
作者 谢空 胡婕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11期161-164,共4页
滏口陉是太行八陉的第四陉,沿线分布有大量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等物质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人文价值。以文化线路理论为基础,文章全面梳理了滏口陉孤岛文化线路遗产的资源概况与历史沿革。民居建筑作为一种物质遗产,是滏口陉历史发展的见... 滏口陉是太行八陉的第四陉,沿线分布有大量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等物质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人文价值。以文化线路理论为基础,文章全面梳理了滏口陉孤岛文化线路遗产的资源概况与历史沿革。民居建筑作为一种物质遗产,是滏口陉历史发展的见证者,然而因为自然与人为的双重破坏,民居建筑历史价值遗失严重。对此,需要坚持遗产活化保护原则,从整体性保护方案、修旧如旧的修缮方案,以及突出地域文化特性的保护手段入手,还原民居建筑具有时代特性的历史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滏口陉古道 文化线路 民居建筑 活化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化线路视角下的汉中传统民居特征研究
8
作者 卢晓瑞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7期215-218,共4页
乡村振兴战略的区域化兴起,不仅为村落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同时也抹去了传统民居自身的文化内涵。因此,传统民居特性认知的系统性与准确性无疑成为重要研究工作之一。文章将文化线路视为一种方法,利用其连续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对汉中地区... 乡村振兴战略的区域化兴起,不仅为村落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同时也抹去了传统民居自身的文化内涵。因此,传统民居特性认知的系统性与准确性无疑成为重要研究工作之一。文章将文化线路视为一种方法,利用其连续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对汉中地区的传统民居进行系统性的调查研究。着重对北茶马古道汉中段的线路与区域内传统民居的空间形态以及结构特征进行佐证分析,总结出汉中传统民居在北茶马古道线路辐射范围内具有折中性的地域特色,从而明晰汉中地区是在北茶马古道历史进程之中形成的多元文化交错区。在此基础上,为其他相似地区的传统民居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及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中地区 文化线路 北茶马古道 传统民居 多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线路视角下历史遗产整合与活化策略——以嘉兴老城区为例
9
作者 罗兰 黄张媛 《住宅科技》 2024年第9期1-6,共6页
文章针对嘉兴老城区历史遗产空间碎片化、城市历史空间特征不清晰等问题,系统梳理城市文化脉络,挖掘历史文化基因,确定6条主题历史文化线路,串联散落的历史文化资源,构建“双轴、双线、双环”嘉兴老城区历史文化线路空间体系;并以南北... 文章针对嘉兴老城区历史遗产空间碎片化、城市历史空间特征不清晰等问题,系统梳理城市文化脉络,挖掘历史文化基因,确定6条主题历史文化线路,串联散落的历史文化资源,构建“双轴、双线、双环”嘉兴老城区历史文化线路空间体系;并以南北轴历史文化线路为例,从线路的选择与组织、节点活化和支撑系统等方面探讨历史文化线路的具体建构路径,旨在通过“以线串点、以线带面”的方式,活化传统街巷,彰显嘉兴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风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兴老城区 历史遗产 文化线路 整合与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线路的概念比较——UNESCO WHC、ICOMOS、EICR相关理念的不同 被引量:25
10
作者 郭璇 杨浩祥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年第2期44-48,共5页
2008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发布了《文化线路宪章》,2013年欧洲文化线路委员会发布了《"欧洲文化线路"授予条件修订》,2013年世界遗产委员会修订了新的《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作为研究"文化线路"的... 2008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发布了《文化线路宪章》,2013年欧洲文化线路委员会发布了《"欧洲文化线路"授予条件修订》,2013年世界遗产委员会修订了新的《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作为研究"文化线路"的主要三大国际机构,在各自发布的文件中对文化线路这一类型遗产的"术语"和相关描述存在一定差异。对上述机构的发布的最新文件提取关键词和核心思想,通过比较研究,指出,ICOMOS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定义,是以文化线路自身的"遗产属性"为出发点,进而详细界定文化线路的各项本质特性;而欧洲文化线路委员会则在近30年的研究与实践之后,逐渐重视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其定义以文化线路的"社会属性"为出发点,强调文化线路对欧洲当代社会发展的意义。充分辨析、比较三者的核心理念,有助于深化对文化线路概念和意义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线路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 欧洲文化线路委员会 世界遗产委员会 概念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重目标的绿道选线规划研究-以草原丝绸之路(元上都至元中都段)文化线路为例 被引量:30
11
作者 周盼 吴雪飞 +1 位作者 陶丹凤 颜海琛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21-126,共6页
研究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多因子叠加法,以草原丝绸之路(元上都至元中都段)文化线路为研究对象,对绿道的遗产保护、生态保护和游憩可达性进行适宜性分析,通过加权叠加得出绿道适宜性综合评价结果,最终确定绿道选线。该研究方法有别于... 研究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多因子叠加法,以草原丝绸之路(元上都至元中都段)文化线路为研究对象,对绿道的遗产保护、生态保护和游憩可达性进行适宜性分析,通过加权叠加得出绿道适宜性综合评价结果,最终确定绿道选线。该研究方法有别于传统的基于垂直生态过程的绿道适宜性分析方法,将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应用于文化线路保护中,并将遗产保护与绿道规划建设结合,对区域尺度的绿道选线规划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道选线规划 文化线路 适宜性分析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草原丝绸之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线路视野下湖南沅水古航道及沿线古镇的考察与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周红 文逸琪 伍国正 《新建筑》 2015年第6期105-107,共3页
湖南沅水古航道是一条融合了古镇沿岸聚落文化、民族文化、宗教传播和商业贸易的重要文化线路,也是当下进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线索。作为该地区线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前期基础研究,在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的背景下通过文献收集与田野考察... 湖南沅水古航道是一条融合了古镇沿岸聚落文化、民族文化、宗教传播和商业贸易的重要文化线路,也是当下进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线索。作为该地区线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前期基础研究,在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的背景下通过文献收集与田野考察等方法对保存完整的沿岸古镇进行登录编号,对保存至今的主要湖南沅水古航道进行梳理,以探寻肮道上古镇的分布规律及航道沿岸的聚落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线路 沅水 古航道 古镇 文化遗产保护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化线路考量的乡土遗产保护——以苏州东山陆巷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为例 被引量:19
13
作者 钮卫东 许业和 吴佳斐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2期220-223,228,共5页
古村落乡土遗产保护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其的认知不能等同于要素遗产或城市型的文化遗产,其保护的成败取决于乡土文化的挖掘和乡土价值的认知。陆巷古村作为江苏省内仅有的两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其乡土遗产的保护从文化线路的角度出发... 古村落乡土遗产保护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其的认知不能等同于要素遗产或城市型的文化遗产,其保护的成败取决于乡土文化的挖掘和乡土价值的认知。陆巷古村作为江苏省内仅有的两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其乡土遗产的保护从文化线路的角度出发,以南渡文化为基点,以聚居乡土地脉空间分析为工具,以要素与系统统一的保护观为目标,通过对其乡土价值进一步的认知,形成陆巷古村乡土遗产保护与太湖流域文化保护之间的互动,进而对陆巷古村保护规划的四个重点进行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线路 乡土遗产保护 南渡文化 陆巷古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盐古道”文化线路的特征解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杨雪松 赵逵 《华中建筑》 2008年第10期211-214,240,共5页
"文化线路"遗产保护近年来备受关注。"川盐古道"作为一条潜在的文化线路,在巴国控制上千年的时间中逐步被开辟出来,它以川东产盐地区为中心,辐射周边,空间范围极大,覆盖中国华中、西南大片地区。历代的兴建和维护... "文化线路"遗产保护近年来备受关注。"川盐古道"作为一条潜在的文化线路,在巴国控制上千年的时间中逐步被开辟出来,它以川东产盐地区为中心,辐射周边,空间范围极大,覆盖中国华中、西南大片地区。历代的兴建和维护使得古道留下许多历史文化遗存,通过分布其上的各类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体现。"川盐古道"在时间上几乎纵贯该地区人类的发展史,对中国内陆各民族的生存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成为连接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的纽带,促成了我国重要的文化沉积带的形成。"川盐古道"的时间特征、空间特征、文化特征以及功能和目的性,符合马德里会议制定的文化线路的四个基本判别标准。古道拥有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自然资源,对它展开系统研究,将会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盐古道 文化线路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溉洞文化线路上南平村振兴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郭卫宏 李宾 +1 位作者 张雨晴 刘国维 《风景园林》 2020年第3期118-122,共5页
在乡村振兴与文化线路的时代背景下,采用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现场实测、文献阅读的研究方法,结合乡村振兴与文化线路的内涵,建构以旅游发展为导向的乡村振兴方法,提出旅游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提升、乡村治理保护3方面同文化线路整体性... 在乡村振兴与文化线路的时代背景下,采用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现场实测、文献阅读的研究方法,结合乡村振兴与文化线路的内涵,建构以旅游发展为导向的乡村振兴方法,提出旅游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提升、乡村治理保护3方面同文化线路整体性、延续性的耦合联动发展。针对溉洞古道上南平村振兴进行研究,基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讨:1)旅游产业发展方面,得出古道、古村、绿道等多道联动发展的模式,并论证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实现产业链的协同发展;2)人居环境提升方面,在满足居住环境、公共建筑和配套设施优化完善的基础上,提出同自然环境实现多元融合的可持续发展;3)乡村治理保护方面,通过自治和共治完善整体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延续性。创新性地提出了乡村振兴与文化线路耦合发展的方法构架,并结合溉洞古道的文化线路特征对南平村的乡村振兴发展进行研究。同时通过对南平村近年来振兴成效的分析,证明本研究的价值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文化线路 旅游 南平村 溉洞古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贵州驿道文化线路的价值构成——以明奢香驿道线路为研究个案 被引量:6
16
作者 吴晓秋 《贵州文史丛刊》 CSSCI 2009年第4期78-82,共5页
贵州驿道文化线路的价值构成是多层面的,既有作为驿道整体的文化价值,包括散落其间的不可移动和可移动文物自身的历史价值,及因驿道而产生的不同区域间交流、对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又有驿道赖以存在的生态价值和驿道沿线自然景观、... 贵州驿道文化线路的价值构成是多层面的,既有作为驿道整体的文化价值,包括散落其间的不可移动和可移动文物自身的历史价值,及因驿道而产生的不同区域间交流、对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又有驿道赖以存在的生态价值和驿道沿线自然景观、人文遗迹等不可再生的文化生态旅游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驿道 文化线路 价值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空间中的“文化线路”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靖 张伶伶 戴晓旭 《华中建筑》 2010年第7期148-150,共3页
对遗产保护领域的文化线路概念进行解读,分析其核心理念,并借鉴于城市线性空间文化性的表达过程中。指出依托城市自然线性条件、强化独特线性要素、延展历史轴线以及在线性空间中植入文化主题等方式,将城市线性空间塑造为阅读城市的独特... 对遗产保护领域的文化线路概念进行解读,分析其核心理念,并借鉴于城市线性空间文化性的表达过程中。指出依托城市自然线性条件、强化独特线性要素、延展历史轴线以及在线性空间中植入文化主题等方式,将城市线性空间塑造为阅读城市的独特"文化线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线路 城市空间 城市线性空间 城市线性要素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系统协同的文化线路价值评估模型(CREM)研究——以古南襄隘道遗产保护为例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炜 曹婷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2018年第1期9-16,24,共9页
在系统协同理论的指导下,从科学价值、保护价值、经济价值、功能价值、旅游价值五个方面对文化线路进行价值评估,测算文化线路的协同价值量,构建文化线路定量价值评估模型(CREM),并以古南襄隘道遗产保护为具体案例进行评析与验证,以期... 在系统协同理论的指导下,从科学价值、保护价值、经济价值、功能价值、旅游价值五个方面对文化线路进行价值评估,测算文化线路的协同价值量,构建文化线路定量价值评估模型(CREM),并以古南襄隘道遗产保护为具体案例进行评析与验证,以期对文化线路的保护、开发、管理提供依据,从而促进文化线路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线路 评估模型 文化遗产 吉南襄隘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线路视野中的崤函古道 被引量:6
19
作者 樊莉娜 倪玲玲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51-55,共5页
"文化线路"遗产保护近年来备受关注。崤函古道作为一条文化线路,是历史时期沟通长安(西安)、洛阳的东西交通要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之路开通后,崤函古道又与其它通道组合,由原来的境内通道,而发展成为丝绸之路重要的干线路... "文化线路"遗产保护近年来备受关注。崤函古道作为一条文化线路,是历史时期沟通长安(西安)、洛阳的东西交通要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之路开通后,崤函古道又与其它通道组合,由原来的境内通道,而发展成为丝绸之路重要的干线路段之一,崤函古道在时间上几乎纵贯三门峡地区人类的发展史,使用时间长、影响深远,文化特征明显、作用突出,符合马德里会议制定的文化线路的四个基本判别标准,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文化线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崤函古道 文化线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光览尽当可归——论江门华侨华人文化线路资源特征判读 被引量:5
20
作者 吴隽宇 陈静文 《风景园林》 2019年第11期20-25,共6页
多维度发展的文化线路理论对于整合地区文化遗产并提供整体性保护利用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有别于传统的文化遗产类型,文化线路通过整体性视角,将文化遗产资源在空间意义上的“点”延伸到“线”的层面,支持更大尺度范围内各区域遗产点之... 多维度发展的文化线路理论对于整合地区文化遗产并提供整体性保护利用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有别于传统的文化遗产类型,文化线路通过整体性视角,将文化遗产资源在空间意义上的“点”延伸到“线”的层面,支持更大尺度范围内各区域遗产点之间的关联性,并在一个宏观且整体的线性空间尺度下认知与提升这些分散遗产点的重要性,从而达到整体保护的目的。以广东省江门市为例,基于文化线路定义、概念、构成条件及特征判读的研究,从时空变化性、历史功能性、文化交流性、多元整体性4个特征对江门文化遗产点进行分析与判读,梳理出江门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脉络及其空间分布现状。从而为确立与展现具有“微观尺度遗产串联—宏观尺度文化认同”特征的江门华侨华人文化线路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遗产保护 文化线路 华侨华人 资源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