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文化符号学理论下黄河题材纪录片的文化风格、空间叙事与影像表达 |
李毓滨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2
|
文化动力的生产机制——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理论研究 |
张海燕
秦启文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9
|
|
3
|
安全文化符号学的建构研究 |
王秉
吴超
|
《灾害学》
CSCD
|
2016 |
8
|
|
4
|
文化符号学中的标出性问题简介——代主持人的话 |
赵毅衡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6
|
|
5
|
“用心若镜”与意义释放---再论精神文化符号学的任务 |
张杰
余红兵
|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7
|
|
6
|
马术运动文化符号学解析 |
孙德朝
|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7
|
|
7
|
传统进化的文化符号学意义 |
王建军
|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3 |
6
|
|
8
|
文化符号学评介——文化符号学的符号学分析 |
郭鸿
|
《山东外语教学》
|
2006 |
39
|
|
9
|
巴尔特的文化符号学与“文化主义范式”的确立 |
肖伟胜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6
|
|
10
|
文本问题的差异与对话——巴赫金与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理论研究 |
王燕子
|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5
|
|
11
|
从文化符号学看近年大陆摇滚歌词的阴柔化趋向 |
陆正兰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12
|
文化的符号意义——再评塔图学派的文化符号学 |
刘辉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7 |
1
|
|
13
|
俄罗斯文化符号学的理论特色 |
陈勇
闫月明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22 |
0 |
|
14
|
青海宗日舞蹈盆的文化符号学分析 |
霍福
|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
2005 |
6
|
|
15
|
精神文化符号学的认知模式与主体有无之境 |
陈中
|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2
|
|
16
|
符号学视域下的饮食文本研究及意义建构——《饮食的文化符号学》评述 |
陈阵
|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
2022 |
0 |
|
17
|
符号学框架下的饮食文化文本解析与意义构建 |
王晓红
|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8
|
当代文化中的冠名现象:品牌冠名的符号学研究 |
蒋诗萍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19
|
建构主义教学观的要素、内在机制及主要特征——一种符号学的视角 |
杨丽茹
|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5
|
|
20
|
论文化标出性翻转的成因与机制——对赵毅衡一个观点的扩展 |
胡易容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2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