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符号学理论下黄河题材纪录片的文化风格、空间叙事与影像表达
1
作者 李毓滨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5-60,共6页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民族文化的根脉。在黄河文化发展变迁过程中,通过吸纳历史文化、农耕文化、地域文化和生态文化,形成了多维度、多层次的文化符号体系。黄河作为蕴含特殊意义的文化符号,在创作黄河题材纪录片时,通过...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民族文化的根脉。在黄河文化发展变迁过程中,通过吸纳历史文化、农耕文化、地域文化和生态文化,形成了多维度、多层次的文化符号体系。黄河作为蕴含特殊意义的文化符号,在创作黄河题材纪录片时,通过使用象征独特精神理念、美学意象的黄河文化符号,在书写黄河自然景观、表达黄河文化想象和黄河沿岸群众命运变迁过程中,全面展示了黄河文化的历史脉络,生动阐释了黄河文化蕴含的精神意义,传递了人与黄河共存共生的生态观。本文以文化符号学理论为基础,对黄河题材纪录片的文化风格、空间叙事策略与影像表达范式进行研究,分析其讲好黄河故事,书写人与黄河和谐共生的生态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符号学 黄河题材 纪录片 文化风格 空间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动力的生产机制——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理论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张海燕 秦启文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7-111,共5页
关于文化发展的动力问题是社会学、哲学、人类学、历史学、文化学等许多学科共同关注的一个最基本而又最复杂的问题。包罗万象而又纷纭变化的人类文化究竟是以什么方式运转的?它的动力又来源于何处?针对这一问题,俄罗斯文化符号学家、... 关于文化发展的动力问题是社会学、哲学、人类学、历史学、文化学等许多学科共同关注的一个最基本而又最复杂的问题。包罗万象而又纷纭变化的人类文化究竟是以什么方式运转的?它的动力又来源于何处?针对这一问题,俄罗斯文化符号学家、文艺理论家洛特曼用符号学的观点和方法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文化发展的动态图景,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新认识文化动力的全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特曼 文化符号系统 文化动力 生产机制 文化符号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全文化符号学的建构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王秉 吴超 《灾害学》 CSCD 2016年第4期185-190,共6页
为丰富安全科学理论,促进安全文化学研究发展,从符号学和安全文化学角度,提出安全文化符号学的定义,并分析其内涵。基于此,分析安全文化符号学的理论基础,阐述安全文化符号学的学科内容,并基于时间维与理论维等5个维度构建安全文化符号... 为丰富安全科学理论,促进安全文化学研究发展,从符号学和安全文化学角度,提出安全文化符号学的定义,并分析其内涵。基于此,分析安全文化符号学的理论基础,阐述安全文化符号学的学科内容,并基于时间维与理论维等5个维度构建安全文化符号学方法论的多维结构体系。结果表明:安全文化符号学是安全文化学的具体表达,其作为安全文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内容丰富,学科理论基础牢固,且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科学 安全文化 符号学 安全文化符号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符号学中的标出性问题简介——代主持人的话 被引量:6
4
作者 赵毅衡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36-137,共2页
二元对立中,对立的两项总是不对称,这个现象很早就被人注意到。钱锺书《管锥编·老子王弼注》论卷中有长文,其中引魏源《古微堂集》:“天下物无独必有对,而又谓两高不可重,两大不可容,两贵不可双,两势不可同,重容双同,必... 二元对立中,对立的两项总是不对称,这个现象很早就被人注意到。钱锺书《管锥编·老子王弼注》论卷中有长文,其中引魏源《古微堂集》:“天下物无独必有对,而又谓两高不可重,两大不可容,两贵不可双,两势不可同,重容双同,必争其功。何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符号学 主持人 性问题 二元对立 不对称 钱锺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心若镜”与意义释放---再论精神文化符号学的任务 被引量:7
5
作者 张杰 余红兵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41-247,共7页
精神文化符号学以庄子哲学思想中的“吾丧我”为基础,尝试阐释人类的认知活动并非只是作为主体的“我”对客体的认识,同时还存在另一种更值得关注的认知模式,即“丧我”。这种“丧我”模式并非完全排斥认知主体,而是通过对“主体间性”... 精神文化符号学以庄子哲学思想中的“吾丧我”为基础,尝试阐释人类的认知活动并非只是作为主体的“我”对客体的认识,同时还存在另一种更值得关注的认知模式,即“丧我”。这种“丧我”模式并非完全排斥认知主体,而是通过对“主体间性”的概念新解,让认知主体超越一般意义上的“理性”层面,进入更高一层的思维境界,即“用心若镜”。在此模式下,“理性思考”仅被视为认知的一种有限形式,而并非绝对真理的代名词。由此,认知思维的空间被进一步拓展,符号的意义得以释放,阐释进入自由的境地,研究回归自然状态。精神文化符号学的任务就是要以这种自然主体论为基础,重释符号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文化符号学 主体间性 “用心若镜” 意义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术运动文化符号学解析 被引量:7
6
作者 孙德朝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53-57,共5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马、赛马和马术运动符号象征意义进行描述。认为:马术运动是典型人与马默契配合,达到和谐展示"人马共同体"力与美的竞技运动项目,具有促进国家、民族、族群良性互动交流的共享功能;人马互动能产生节日庆典...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马、赛马和马术运动符号象征意义进行描述。认为:马术运动是典型人与马默契配合,达到和谐展示"人马共同体"力与美的竞技运动项目,具有促进国家、民族、族群良性互动交流的共享功能;人马互动能产生节日庆典欢乐氛围聚集效应,对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民族关系和谐与民族经济发展具有促进功能;面对当前马术运动将列入国际奥委会推行的"瘦身计划",应体现中国民族文化特质,走中国特色的马术发展之路,从竞技规范层、旅游资源开发层、保护原生常态层面和科研教学层出发,以促进中国马术的科学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技体育 体育原理 马术运动 文化符号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进化的文化符号学意义 被引量:6
7
作者 王建军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90-94,共5页
一通常,人们将传统理解为“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思想、道德、风格、艺术、制度等”。这个定义明显地包含两点涵义:第一,传统是从历史中,而不是从现实中产生出来的文化现象;第二,传统是跨越了历史阶段而得了保持的文化现象。然而,人类社会... 一通常,人们将传统理解为“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思想、道德、风格、艺术、制度等”。这个定义明显地包含两点涵义:第一,传统是从历史中,而不是从现实中产生出来的文化现象;第二,传统是跨越了历史阶段而得了保持的文化现象。然而,人类社会发展史告诉我们,每当社会发展到转折关头,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差异如此之巨大,冲突如此之激烈,难道果真有什么文化现象可以安全跨越历史与现实之间的鸿沟而得到保持吗?凡是对这个问题持否定答案的人,无不主张:“应抛弃传统”;而对这个问题持肯定答案的人,则表示:“要保持传统”。从现象看,上述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都可信手拈来大量佐证:一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形式 社会生活 理性 文化现象 新事物 进化过程 条件反射 符号学意义 文化符号学 历史与现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符号学评介——文化符号学的符号学分析 被引量:39
8
作者 郭鸿 《山东外语教学》 2006年第3期3-9,共7页
本文介绍以洛特曼为代表的莫斯科-塔图学派的文化符号学:它的诞生、研究范围和中心议题、理论基础(莫斯科-塔图学派、巴赫金学派和克里斯蒂娃的有关理论等)、文化符号学概略、突出特点等.文章认为: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继承了索绪尔语... 本文介绍以洛特曼为代表的莫斯科-塔图学派的文化符号学:它的诞生、研究范围和中心议题、理论基础(莫斯科-塔图学派、巴赫金学派和克里斯蒂娃的有关理论等)、文化符号学概略、突出特点等.文章认为: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继承了索绪尔语言符号学传统,但对结构主义提出了质疑,在吸取了同一传统的巴赫金和克里斯蒂娃的有关理论的同时,又吸取了皮尔斯的有关符号学理论,因此我们可以把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看作索绪尔语言符号学和皮尔斯符号学的交融,以及现代西方哲学的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在语言学上的转向和融合趋向的一个典型例子.索绪尔语言符号学重点研究语言符号在社会交流中的作用,而皮尔斯符号学重点研究符号在作为生物的个人的认知中的作用.而文化符号学把交流和认知结合起来,把交流的社会性与认知的个人心理活动结合起来,把文化交流视为一种社会性的交流和认知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符号学 交流 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尔特的文化符号学与“文化主义范式”的确立 被引量:6
9
作者 肖伟胜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4-126,共13页
与索绪尔把语言学作为符号学的一部分相反,巴尔特把符号学看作是语言学的一部分。巴尔特在《物体语义学》《符号学原理》等符号学篇什中,通过引借与改造结构语言学的术语,主要围绕着四对核心概念即"语言/言语""能指/所指... 与索绪尔把语言学作为符号学的一部分相反,巴尔特把符号学看作是语言学的一部分。巴尔特在《物体语义学》《符号学原理》等符号学篇什中,通过引借与改造结构语言学的术语,主要围绕着四对核心概念即"语言/言语""能指/所指""组合段/系统""外延/内涵"展开,初步构建起文化符号学术语系统。巴尔特文化符号学催生出了人文科学的"文化主义范式",并使之得以正式确立,为语言学与文化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研究取向打下了基础,并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尔特 文化符号学 文化主义范式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本问题的差异与对话——巴赫金与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理论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燕子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52-155,共4页
文本问题是巴赫金与洛特曼在各自的符号学理论中都论述到的一个重要问题,他们在文本语言的定位、文本意义的探求、文本意义的解释上,都有着各自的角度,但对文本语言特性的确认、文本间关系性的重视、文本意义的开放性解释,却有着共通之... 文本问题是巴赫金与洛特曼在各自的符号学理论中都论述到的一个重要问题,他们在文本语言的定位、文本意义的探求、文本意义的解释上,都有着各自的角度,但对文本语言特性的确认、文本间关系性的重视、文本意义的开放性解释,却有着共通之处。巴赫金与洛特曼之间的互动与应答,在文本系统内外形成了开放性对话,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文艺符号学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理论 文化符号学 巴赫金 洛特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化符号学看近年大陆摇滚歌词的阴柔化趋向 被引量:2
11
作者 陆正兰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88-192,共5页
符号学是一个跨学科的新兴研究领域,侧重记号的构成、表意方式和交流方式的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目前已形成各种理论体系和流派。与西方相比,中国符号学研究起步较晚,现代意义上的符号学研究在中国始于20... 符号学是一个跨学科的新兴研究领域,侧重记号的构成、表意方式和交流方式的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目前已形成各种理论体系和流派。与西方相比,中国符号学研究起步较晚,现代意义上的符号学研究在中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学者开始大量介绍外国符号学理论,于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号学理论得以生成和发展,其特点是运用西方现代符号学方法研究中国文化和文学。因此,我们在研究西方符号学的同时,必须关注中国符号学理论的发展和模式更新,从而不断促进中国符号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符号学 摇滚 阴柔 歌词 大陆 流行歌曲 阅读态度 “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的符号意义——再评塔图学派的文化符号学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年第10期11-17,共7页
本文从文化符号学的观点出发,首先界定了文化符号学的研究领域,然后探讨了塔图学派模型中一些概念性的问题,并将此模型与其他的交际模型进行了对比研究,指出了模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作者将模型中的一些观念引入到文化与性别关系的课... 本文从文化符号学的观点出发,首先界定了文化符号学的研究领域,然后探讨了塔图学派模型中一些概念性的问题,并将此模型与其他的交际模型进行了对比研究,指出了模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作者将模型中的一些观念引入到文化与性别关系的课题讨论当中,指出了性别文化符号学研究的可能性与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符号学 塔图模型 文化 文本 性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俄罗斯文化符号学的理论特色
13
作者 陈勇 闫月明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22,共10页
俄罗斯的文化符号学植根于积淀深厚的莫斯科语言学传统和圣彼得堡文学传统,自1973年首次作为新的学科方向被正式提出以来,经过洛特曼、伊万诺夫、皮亚季戈尔斯基、托波罗夫、乌斯宾斯基等一大批享有国际声誉的俄罗斯学者的探索和拓展,... 俄罗斯的文化符号学植根于积淀深厚的莫斯科语言学传统和圣彼得堡文学传统,自1973年首次作为新的学科方向被正式提出以来,经过洛特曼、伊万诺夫、皮亚季戈尔斯基、托波罗夫、乌斯宾斯基等一大批享有国际声誉的俄罗斯学者的探索和拓展,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理论特色:一是融合索绪尔和皮尔斯两种符号学路线;二是推崇不同知识域结合和对照的跨学科研究范式;三是秉持基于控制论和信息论的认识论立场;四是偏好以二元对立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方法论;五是关注不同文化符号对象的文本地位和符号域属性;六是发掘不同文化符号系统运作的同构性规律。俄罗斯文化符号学的理论主张和研究实践对世界符号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 文化符号学 文本 符号 结构主义 洛特曼 莫斯科-塔尔图符号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宗日舞蹈盆的文化符号学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霍福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8-54,共7页
本文通过符号和数的分析,认为青海宗日舞蹈盆中的实心圆点代表的是太阳,锥立状人代表了古代的“九巫”,他们在进行一种原始的迎日送日仪式,一年有两次和太阳有关的卜筮内容,叫做“十辉法”。其中的连臂舞蹈为太阳舞,是后世连臂舞的最初... 本文通过符号和数的分析,认为青海宗日舞蹈盆中的实心圆点代表的是太阳,锥立状人代表了古代的“九巫”,他们在进行一种原始的迎日送日仪式,一年有两次和太阳有关的卜筮内容,叫做“十辉法”。其中的连臂舞蹈为太阳舞,是后世连臂舞的最初意义和形态。这件舞蹈盆既是一部古代的巫书,也是历书,还是地理志,更是民俗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宗日文化 舞蹈纹彩陶盆 文化符号学 卜筮 连臂舞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文化符号学的认知模式与主体有无之境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中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48-254,共7页
从符号认知视角,《庄子》中的“吾丧我”以及“至人用心若镜”等思想,强调了在符号意义阐释过程中,不应把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分离,而应努力把符号认知的主客体关系转变成主体间性的联系,以追求“主体有无之境”的理想境界。通过探讨“... 从符号认知视角,《庄子》中的“吾丧我”以及“至人用心若镜”等思想,强调了在符号意义阐释过程中,不应把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分离,而应努力把符号认知的主客体关系转变成主体间性的联系,以追求“主体有无之境”的理想境界。通过探讨“吾丧我”在符号主体活动中的状态,可以使我们认识到“吾丧我”并非要彻底消解主体,而是要达到“心物合一”的境界,其对符号感知活动的意义在于追求“道”;“吾丧我”的目的是要从“自我”中解放出来,以获得至高的主体人格;精神文化符号学是还符号以自由,认知模式是在“吾丧我”和“用心若镜”的状态中释放符号意义。还符号以自由是精神文化符号学所追求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文化符号学 心物合一 吾丧我 用心若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符号学视域下的饮食文本研究及意义建构——《饮食的文化符号学》评述
16
作者 陈阵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40-240,共1页
由石访访编著,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饮食的文化符号学》一书从现代饮食活动的高度文明化与注重效率等时代特征着手,发掘在饮食生物性与物质属性背后为人们所遗忘的精神属性及其承载的文化价值。除作为一种常规化的能量补给方式,饮食... 由石访访编著,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饮食的文化符号学》一书从现代饮食活动的高度文明化与注重效率等时代特征着手,发掘在饮食生物性与物质属性背后为人们所遗忘的精神属性及其承载的文化价值。除作为一种常规化的能量补给方式,饮食还往往与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紧密相连,对饮食活动意义的重建与赋予也是一场现代社会精神文明的重塑之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精神文明 文化符号学 物质属性 精神属性 文本研究 高度文明 意义建构 能量补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符号学框架下的饮食文化文本解析与意义构建
17
作者 王晓红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4-255,共2页
人类饮食活动作为一项复杂的实践活动,背后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和经济意义。进入近现代,除了对饮食活动牵涉的技能培养、饮食习惯、安全健康等问题进行基础研究,中外饮食研究更多地透过饮食活动的表象,将饮食活动放置于更宏大的社会... 人类饮食活动作为一项复杂的实践活动,背后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和经济意义。进入近现代,除了对饮食活动牵涉的技能培养、饮食习惯、安全健康等问题进行基础研究,中外饮食研究更多地透过饮食活动的表象,将饮食活动放置于更宏大的社会背景之中,展开了跨学科、多层次的研究,挖掘隐于一食一饮背后超越“物”性的文化、经济、政治与权力痕迹。与饮食活动由“物”滑向“意义”的认知过程契合,人类饮食活动背后的文化特征理解与解构离不开“符号”这一重要载体。石访访的《饮食的文化符号学》一书,将饮食视为一种特殊的“物—符号”二连体,探讨了饮食活动背后的历史、社会、心理与情感意义。通过符号学的视角,该书揭示了饮食活动背后交织的物质性与意义性。作者注意到了日常食物升华为文化符号的历史演变,把握饮食文化符号背后的附加属性,考察了深层次的“在地化”传播和文化消费景观,为未来饮食文化传播和中国特色饮食书写提供了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食文化 人类饮食 文本解析 饮食习惯 文化符号学 意义构建 日常食物 在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文化中的冠名现象:品牌冠名的符号学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蒋诗萍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2-64,共3页
冠名在成为当前品牌建设不可或缺的手段之时,也成为当代重要的文化现象:冠名已渗入大众日常生活并修改着文化的成色。本文运用符号学方法,在厘清冠名的本质即转喻的同时,认清冠名的"重复性"特征,提出品牌冠名应分阶段进行,并... 冠名在成为当前品牌建设不可或缺的手段之时,也成为当代重要的文化现象:冠名已渗入大众日常生活并修改着文化的成色。本文运用符号学方法,在厘清冠名的本质即转喻的同时,认清冠名的"重复性"特征,提出品牌冠名应分阶段进行,并根据不同阶段的冠名提出不同的策略,如此方能有效驾驭冠名活动,方能解决因冠名不当带来的各种文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牌 冠名 转喻 像似 文化符号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主义教学观的要素、内在机制及主要特征——一种符号学的视角 被引量:5
19
作者 杨丽茹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27-30,共4页
建构主义教学观已经渗透到与教育有关的各个领域,其观点的形成具有深厚的哲学根源。从符号学的视角看,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取向,既是知识文化本性的反映,也是适应学习心理机制的内在需要。文章对比卡西尔的文化符号学理论和建构主义教学观... 建构主义教学观已经渗透到与教育有关的各个领域,其观点的形成具有深厚的哲学根源。从符号学的视角看,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取向,既是知识文化本性的反映,也是适应学习心理机制的内在需要。文章对比卡西尔的文化符号学理论和建构主义教学观,从二者的契合点出发,以文化符号学的观点进一步阐释教师、学生等教育要素的关系,由此探究建构主义教学观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相结合的内在机制,从而更好地理解现代教育中所倡导的人文精神的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构主义教学观 学习心理 文化符号学 卡西尔 科学主义 人文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化标出性翻转的成因与机制——对赵毅衡一个观点的扩展 被引量:28
20
作者 胡易容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38-142,共5页
标出性翻转是赵毅衡先生文化符号学理论的关键命题。对于翻转的成因与机制,似可进一步讨论。本文通过对标出的生成与结构要素的分析,提出了文化标出性翻转的几个规律:文化正项的"被动让位",文化博弈中"主导性因素转移&qu... 标出性翻转是赵毅衡先生文化符号学理论的关键命题。对于翻转的成因与机制,似可进一步讨论。本文通过对标出的生成与结构要素的分析,提出了文化标出性翻转的几个规律:文化正项的"被动让位",文化博弈中"主导性因素转移",以及"文化试推"的深层动力。进而,本文将它们归纳为社会文化发展的"自我否定与螺旋式演化机制",并以此为依据回应了对当代"泛艺术化"的忧虑,指出当前的"普遍标出"现象终将发生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出性 文化符号学 试推法 泛艺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