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困境与突围:文化社会学视角
1
作者 严孟帅 唐开福 《江苏高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32,共8页
从“李约瑟难题”到“钱学森之问”,其实质是同一个核心问题,即如何培养能实现从0到1范式突破的创新人才。中国传统教育文化中“学以致荣”“学而优则仕”等教育功利性的惯习观念,影响着教育的“求真”维度,导致原创性知识生产缺乏文化... 从“李约瑟难题”到“钱学森之问”,其实质是同一个核心问题,即如何培养能实现从0到1范式突破的创新人才。中国传统教育文化中“学以致荣”“学而优则仕”等教育功利性的惯习观念,影响着教育的“求真”维度,导致原创性知识生产缺乏文化根脉的滋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绝非“朝夕之事”,它需要持久的文化沉淀,从教育制度文化、学校文化、课堂文化、家庭教育文化等整体社会文化层面培育有助于拔尖创新人才涌现的文化土壤,打破实用主义倾向和功利主义取向的传统教育文化藩篱,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构筑适宜的“场域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拔尖创新人才 困境与突围 文化社会学 场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心智与教育——破解教育改革困境底层逻辑的文化社会学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阎光才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50,共13页
受认知科学启发,近年来文化社会学越来越关注文化的认知属性。文化并非是整体性的存在,而更类似于工具箱。个体通过自我建构而形成其独特的心智结构,在社会网络互动中,逐渐表现出心智结构的共性即所谓的文化图式。教育领域众多观念的分... 受认知科学启发,近年来文化社会学越来越关注文化的认知属性。文化并非是整体性的存在,而更类似于工具箱。个体通过自我建构而形成其独特的心智结构,在社会网络互动中,逐渐表现出心智结构的共性即所谓的文化图式。教育领域众多观念的分歧与争论,便源于这种自发启动的心智结构,或者集体意识与无意识,因而由认知偏差而导致刻板化的偏见与成见。本文摒弃教育的文化决定论立场,强调人的心智开放,即沟通不同社会网络之间的良性互动,激发反思意识与批判性思维,是破解教育改革困境的底层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社会学 文化图式 心智结构 教育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主体性的理论内涵与文化传承发展的实践逻辑——基于文化社会学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黄燕华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118,共6页
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相关文件精神,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分析背景和话语空间,结合费孝通对文化主体性的阐述和当前文化社会学的实践转向,指出文化主体性的理论内涵和文化传承发展的实践逻辑二者之间存在双面一体的密切关系。文化... 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相关文件精神,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分析背景和话语空间,结合费孝通对文化主体性的阐述和当前文化社会学的实践转向,指出文化主体性的理论内涵和文化传承发展的实践逻辑二者之间存在双面一体的密切关系。文化存在于社会实践之中,受个体、社会、国家等多层次主体和政治、经济、技术等异质性要素的交互形塑,具有历史性、社会性、思想性和实践性。文化传承发展可经验化为“文化传承发展为了什么”“传承发展什么文化”“如何传承发展文化”三个议题,这也是文化主体性的内涵及构建的题中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主体性 文化传承发展 文化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惯习与场域:中国足球困局的文化社会学思考 被引量:16
4
作者 翟光勇 李天珍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56-60,共5页
运用布迪厄实践理论框架,尝试从文化社会学视角思考中国足球困局的深层次原因。研究认为,中国足球的问题不仅是其自身场域内责权界定不清和关系处理不当所致,同样是由中国传统文化惯习、其他社会场域的影响及中国足球乃至体育自身"... 运用布迪厄实践理论框架,尝试从文化社会学视角思考中国足球困局的深层次原因。研究认为,中国足球的问题不仅是其自身场域内责权界定不清和关系处理不当所致,同样是由中国传统文化惯习、其他社会场域的影响及中国足球乃至体育自身"资本"的相对有限性等诸多因素共同形塑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惯习 场域 中国足球 文化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 被引量:35
5
作者 赵志强 王凤芝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4-26,共3页
当前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严重的问题。河北省首创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初步解决了这一问题,并已在全省推广。在市场经济主义泛滥的现代社会,以熟人社会邻里相助为依托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是由于农村文化和社会结构冲突下农村... 当前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严重的问题。河北省首创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初步解决了这一问题,并已在全省推广。在市场经济主义泛滥的现代社会,以熟人社会邻里相助为依托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是由于农村文化和社会结构冲突下农村社区互助文化基因发挥作用的结果。这是符合我国乡土社会实际的理性选择,具有很强的文化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社会学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 乡村互助 文化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社会学转向与大学文化研究范式变革 被引量:7
6
作者 张应强 许士密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共3页
伴随着文化社会学的转向,大学文化研究必须突破原有的学术话语和研究范式的局限,实现新的变革。从Cultural Sociology的视角出发,大学文化研究可以而且应当成为社会文化分析与批判的契入点,通过大学文化的研究与分析来把握我们身处其中... 伴随着文化社会学的转向,大学文化研究必须突破原有的学术话语和研究范式的局限,实现新的变革。从Cultural Sociology的视角出发,大学文化研究可以而且应当成为社会文化分析与批判的契入点,通过大学文化的研究与分析来把握我们身处其中的社会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社会学 大学文化 研究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新认识文化研究在中国社会学中的地位——兼论孙本文对文化社会学研究的贡献与局限 被引量:17
7
作者 刘少杰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6-121,共6页
重视文化研究是孙本文等社会学家在20世纪前期形成的中国社会学优良传统,尽管孙本文的文化社会学有泛文化论倾向,但仍不失为一种积极的社会学研究取向。在"左"倾政治思潮的压抑下,中国社会学连同其文化研究被禁闭,改革开放后... 重视文化研究是孙本文等社会学家在20世纪前期形成的中国社会学优良传统,尽管孙本文的文化社会学有泛文化论倾向,但仍不失为一种积极的社会学研究取向。在"左"倾政治思潮的压抑下,中国社会学连同其文化研究被禁闭,改革开放后也未能对文化研究给予足够重视,这不利于避免社会学研究的表层化倾向。费孝通呼吁加强社会学的精神文化研究,对于重建中国文化社会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并且,因社会生活网络化和消费社会到来而引起的价值观念变迁,也要求提升文化研究在社会学中的地位,为推进文化社会学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社会学 价值观念 网络社会 消费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社会学视角下中华武术文化自信的重构机制 被引量:17
8
作者 马文国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04-609,共6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从文化社会学视角,分析中华武术所面临的文化抽离中的武术安全危机、文化断裂中的武术信任危机、文化阻断中的武术表达危机、文化隔阂中的武术认同危机。在此基础上运用文化社会学的文化... 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从文化社会学视角,分析中华武术所面临的文化抽离中的武术安全危机、文化断裂中的武术信任危机、文化阻断中的武术表达危机、文化隔阂中的武术认同危机。在此基础上运用文化社会学的文化动力机制,提出重构中华武术文化自信的机制:构建中华武术的文化安全机制是前提,重塑中华武术文化信任机制是基础,提升中华武术文化认同机制是核心,创新中华武术文化表达机制是手段。最终目标是重构中华武术的文化自信,为提升新时代中华武术文化的聚合力、感染力和生命力提供理论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社会学 中华武术 文化自信 重构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社会学视域下的大学班级边缘人:内涵、困境及转化策略 被引量:12
9
作者 陆韵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25-128,共4页
文化社会学视域下的大学班级边缘人是文化冲突的产物,他们通常表现为日常交际中的沉默者、课堂环境中的隐形人、公众视野的躲避者和班级决策的低参与者。处于边缘状态的学生面临着价值意识冲突、思维习惯碰撞、制度文化规限、行为习惯... 文化社会学视域下的大学班级边缘人是文化冲突的产物,他们通常表现为日常交际中的沉默者、课堂环境中的隐形人、公众视野的躲避者和班级决策的低参与者。处于边缘状态的学生面临着价值意识冲突、思维习惯碰撞、制度文化规限、行为习惯失序和理想信念迷失的文化困境。教育管理者从缓解文化冲突角度转化边缘学生身份的具体措施包括:尊重多元文化、鼓励自我实现;完善制度文化、实现灵活管理;创建班级文化,培育共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人 文化社会学 内涵 困境 转化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艺术体制理论 被引量:9
10
作者 匡骁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1-107,共7页
艺术体制问题发源于二十世纪下半叶分析美学阵营关于艺术定义的论争。丹托和迪基的"艺术界"和"艺术惯例"论显示了美学讨论从"本质属性"向"关系属性"的转向,呈现出一定的社会学特征。之后社会... 艺术体制问题发源于二十世纪下半叶分析美学阵营关于艺术定义的论争。丹托和迪基的"艺术界"和"艺术惯例"论显示了美学讨论从"本质属性"向"关系属性"的转向,呈现出一定的社会学特征。之后社会学家贝克和布迪厄则在此基础上,通过从合作和冲突的维度分析艺术体制的结构性规则,使当代美学跳出了传统艺术哲学的封闭性思路,对美学和社会学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互补作出了有意义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体制 文化社会学 美学 艺术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育城市形象塑造的人本主义与品牌营销的文化社会学诉求 被引量:7
11
作者 徐红梅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9-32,共4页
社会大众是享受体育城市文化资本且承载城市体育形象的价值主体,是体育城市文化资源开发和体育城市形象塑造的根本。从文化社会学角度观察,城市体育文化是凸显体育城市形象的重要基础与主要依据,体育城市形象是对城市体育文化的外在宣... 社会大众是享受体育城市文化资本且承载城市体育形象的价值主体,是体育城市文化资源开发和体育城市形象塑造的根本。从文化社会学角度观察,城市体育文化是凸显体育城市形象的重要基础与主要依据,体育城市形象是对城市体育文化的外在宣扬与内涵诠释,体育城市营销是塑造和完善体育城市形象的主要手段,"体育城市"晋江的定位与营销为城市形象文化资本动力理论的践行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注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社会学 体育城市 体育城市文化资本 体育城市形象 体育城市品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治理路径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森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9-203,共5页
"国家治理现代化"被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凸显了文化治理的重要性。文化治理的关键在于路径选择。目前对于文化治理路径确立的主流阐释范式,不论是"政治制度范式""产业竞争力范式"还是"文化... "国家治理现代化"被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凸显了文化治理的重要性。文化治理的关键在于路径选择。目前对于文化治理路径确立的主流阐释范式,不论是"政治制度范式""产业竞争力范式"还是"文化认同范式",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国文化政策所具有的长期稳定性和连贯性的事实,因此无法对一国文化治理路径的确立作出恰当解释。应以文化社会学这一全新视角对美、法等西方国家的文化治理进行再认识,从文化与社会的关系角度思考我国文化治理路径确立的方向。中西方之间文学、艺术等文化形式在社会整合中的作用之不同,决定了中国在文化治理方面不能照搬西方模式,而是应始终以文化的统一性为依归。这是中国文化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社会学 文化治理 范式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社会学视阈中的孔德——对孔德始于实证哲学终于人道教的文化社会学解释 被引量:5
13
作者 袁阳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04-109,共6页
以文化社会学视阈观照,孔德并非许多批评者所看待的那样,仅仅是提出了实证社会学概念的思辨哲学家,而是连接了哲学与社会学的大思想家,只不过孔德的社会学思想应该归属于文化社会学而不是被狭隘理解的实证社会学。因此,孔德的始于实证... 以文化社会学视阈观照,孔德并非许多批评者所看待的那样,仅仅是提出了实证社会学概念的思辨哲学家,而是连接了哲学与社会学的大思想家,只不过孔德的社会学思想应该归属于文化社会学而不是被狭隘理解的实证社会学。因此,孔德的始于实证哲学而终于人道教有其统一在文化社会学取向中的内在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德 文化社会学视阈 实证精神 人道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社会学视野中的多元文化互动与社会变迁 被引量:6
14
作者 黄骏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6-69,共4页
21世纪的多元文化互动已经具有全方位、多领域多因素连动、内容和形式都灵活多样的特点,对社会变迁的影响面也更广、程度也更深,带来的不确定因素也更多。当前社会变迁的速度不断加快,区域化倾向不断增强,社会形态的单一性不断削弱,社... 21世纪的多元文化互动已经具有全方位、多领域多因素连动、内容和形式都灵活多样的特点,对社会变迁的影响面也更广、程度也更深,带来的不确定因素也更多。当前社会变迁的速度不断加快,区域化倾向不断增强,社会形态的单一性不断削弱,社会风险不断加大。文化鸿沟的人为扩大与文化的无序互动是实现社会和谐变迁的最大障碍。实现社会和谐变迁必须正视多元文化的全球性互动,增强参与文化互动的主体意识,注意多元文化互动的和谐性,及时化解互动中的不和谐因素,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社会学 多元文化互动 社会变迁 和谐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社会学视角下宁夏休闲发展思考 被引量:1
15
作者 唐元超 蒋东升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1期130-132,共3页
随着休闲时代的来临,休闲已发展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当下宁夏地区休闲活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休闲是一种积极的态度,讲求一种愉悦的心情,在于提升生活品质,形式多样且... 随着休闲时代的来临,休闲已发展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当下宁夏地区休闲活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休闲是一种积极的态度,讲求一种愉悦的心情,在于提升生活品质,形式多样且体验过程短暂。宁夏休闲受多因素影响,要根据时代发展和个体的不同差异选择不同的形式,针对目前出现的宁夏地区休闲文化的异化现象,要加强文化营造,做好自身建设;不断赋予时代新内涵,并通过先进文化的介入做好主流文化的导向和大众文化的引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社会学 休闲发展 问题 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区隔:旅游活动的文化社会学本质——一种基于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解读 被引量:8
16
作者 曹国新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7-10,共4页
在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认识架构内 ,旅游文化资本由其他类型的资本转换而来 ,可以区分为旅游文化能力、旅游文化产品和旅游文化制度 3种形式。旅游文化资本的存在揭示了旅游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其中隐含的权力动力学。旅游文化资本在某些... 在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认识架构内 ,旅游文化资本由其他类型的资本转换而来 ,可以区分为旅游文化能力、旅游文化产品和旅游文化制度 3种形式。旅游文化资本的存在揭示了旅游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其中隐含的权力动力学。旅游文化资本在某些条件下是人社会竞争的有效资源。旅游活动只是社会区隔这一人社会存在的本质目标的手段之一。社会区隔是旅游活动的文化社会学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隐 存在 解读 揭示 文化社会学 文化资本 形式 隐含 转换 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社会学视野下的社会风俗变迁——以近代福州为例 被引量:4
17
作者 林星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69-75,共7页
开埠后,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福州的社会风俗也经历了一个变迁的过程。文章从西方物资文明输入与衣食住行习俗的变化,社会变革对风俗的影响,宗教与社会风俗的演变,传统陋俗的改变等方面探讨这一时期福州社会风俗面貌。从文化社会学的视角... 开埠后,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福州的社会风俗也经历了一个变迁的过程。文章从西方物资文明输入与衣食住行习俗的变化,社会变革对风俗的影响,宗教与社会风俗的演变,传统陋俗的改变等方面探讨这一时期福州社会风俗面貌。从文化社会学的视角,探讨近代社会风俗演变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传统与现代、宗教与社会风俗变迁、文化变迁与社会变迁、国家政权的作用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社会学 社会风俗 变迁 福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社会学理论新透视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遵沂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33-38,共6页
社会学是一门多元的复合学科,文化社会学学术视野在新时代的选择,对社会学开拓研究社会的功能具有一定意义。文章认为,文化社会学体现文化的意义结构与社会性的统一。文章审视了文化的社会性交往(行动)所包含的社会学的普遍性、社会自... 社会学是一门多元的复合学科,文化社会学学术视野在新时代的选择,对社会学开拓研究社会的功能具有一定意义。文章认为,文化社会学体现文化的意义结构与社会性的统一。文章审视了文化的社会性交往(行动)所包含的社会学的普遍性、社会自觉与文化自觉在文化社会学中的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社会学 功能 视野 交往 社会自觉 文化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市高校外迁的文化社会学思考 被引量:4
19
作者 韩绍欣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16-117,共2页
都市高校外迁对扩大都市文化框架、提高都市文化品位、提升都市人文素质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是高校加强自身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都市高校外迁,应正确处理高校文化与社会文化、校园文化与都市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 高校外迁 文化社会学 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社会学:学科抑或理论浮现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向荣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7-41,共5页
文化社会学所研究的是特定社会中的文化实践和文化关系,这种研究一方面体现在古典社会理论家们为解释现代性世界的文化意义、文化经验和文化后果而进行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理论的方法尝试中,另一方面也与当下的文化研究以及社会理论的兴起... 文化社会学所研究的是特定社会中的文化实践和文化关系,这种研究一方面体现在古典社会理论家们为解释现代性世界的文化意义、文化经验和文化后果而进行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理论的方法尝试中,另一方面也与当下的文化研究以及社会理论的兴起有着复杂的共生关系。文化社会学的理论浮现并不是要实现文化与社会学的简单嫁接,而是一种以文化与社会学为核心的极具张力的理论社会学研究新范式。在这个张力场中,跨学科性、审美性与批判性是其独特的理论品性。文化社会学对处于生成中的文化与社会的整体意义给予阐释的向度与空间,在某种意义上弥补了传统社会学由于过于注重实证考察而导致的现实阐释层面上的理论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社会学 理论浮现 理论渊源 理论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