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主体意识下的文化世俗化
- 1
-
-
作者
谢维和
-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
-
出处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12-13,共2页
-
文摘
主体意识下的文化世俗化谢维和(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特约撰稿人)翻开晚报或周末的流行金曲排行榜,人们总是发现那些位居前列或久居不下的歌曲和歌星是港台的“包装品”。据北京团市委和北京青年研究会的一项调查透露,被调查对象的70%在比较喜欢的五名歌星中填写的是清一色的港台歌星,其喜欢的曲目也是港台流行歌曲排在第一位,对待电视和电影上的态度也基本相同。港台文化为何在大陆有如此看好的市场?或者说,大陆青年为何如此热衷于港台文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其中不仅有“包装”、经济上的发达而形成的“连带效应”等因素,现代社会中青年的主体意识与文化的世俗化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主体意识的基本特点是自主、自立和自律。具有这样一种意识的人,很难想象他是生活的“局外人”或“旁观者”,他,总是会想方设法地参与、介入到生活之中;他总是要进行选择,在选择中表现他的参与,并通过选择而介入。也正是由于现实社会中存在这样一种客观需求,文化的世俗化也就应运而生。所谓文化的世俗化指的是,文化已不是过去某种身份的象征,或高高在上的欣赏对象,而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世俗的文化允许并鼓励人们的参与和介入,它本身也显得那么平常和普通,
-
关键词
文化世俗化
主体意识
文化的世俗化
港台文化
大陆
流行歌曲
人的感觉
表现方式
喁喁私语
维和
-
分类号
D669.5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文学的世俗化与文人心态的世俗化
- 2
-
-
作者
柯汉琳
-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
出处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2期53-54,共2页
-
文摘
现在来讨论审美心理的流变和文化的变迁问题,我想到的是文学的世俗化与文人心态的世俗化。的确,我们好像大梦醒来,睁眼面对世界时,忽然发觉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文化世界已今非昔比。我们已进入一个文化的世俗化时代,世俗文化的大潮正在无情地吞食着精英文化的大片家园:一方面是世俗文化不可阻挡地扩张,一方面是精英文化无可奈何地失落。作为文化重要因子的文学,同样无法躲避这种文化异变,世俗文学正如卡拉OK一样成为一种流行时尚。 世俗文学当然不等于庸俗文学。“世俗”本指民间的风俗习惯,或曰大众习俗。所谓世俗文学本指的是那种以反映大众习俗、普遍市井生活情趣为主旨的、以满足大众消遣、娱乐为目的、不刻意追求高雅艺术形式的文学。在文学史上,世俗文学大概可名之为“江湖文学”,与贵族文学、“庙堂文学”是很有些对立的。因此,无论过去和现在,世俗文学的社会价值都不应低估和一概抹杀。
-
关键词
文人心态
世俗文学
庸俗化
社会价值
文学史
精英文化
世俗文化
文化的世俗化
审美心理
物欲主义
-
分类号
I01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关于澳门现代文化的理解
- 3
-
-
作者
陈遵沂
-
机构
福建省委党校
-
出处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61-64,共4页
-
文摘
本文从“理解”的角度论述澳门现代文化的发展。认为澳门现代文化是在碰撞和认同中逐渐形成的,是在全球化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文章认为,在21世纪,澳门文化发展的方向是坚持文化整合,坚持文化的民族性、主体意识和世俗化方向。
-
关键词
文化的碰撞与认同
文化整合
文化的民族性
文化的世俗化
-
分类号
F122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
-
题名不尽“潇洒”滚滚来……
- 4
-
-
作者
舒安娜
-
出处
《社会》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0期48-48,共1页
-
-
关键词
文化的世俗化
社会转型时期
《北山移文》
门神文化
传统超越
人格本质
生活哲学
处世哲学
道德观念
传播媒介
-
分类号
C912
[经济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