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多元旅游资源的共生发展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
1
作者 覃文艺 刘艳 +2 位作者 吴冉 郑朋飞 耿秘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1期129-134,共6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珍贵的文化资源,研究其与旅游资源的共生发展对推动文化传承与促进旅游产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ArcGIS分析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16个县(市)非遗与多元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引入协调共生模型探讨“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珍贵的文化资源,研究其与旅游资源的共生发展对推动文化传承与促进旅游产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ArcGIS分析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16个县(市)非遗与多元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引入协调共生模型探讨“非遗+旅游”的共生发展模式,并通过地理探测器分析二者共生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802处非遗项目中民俗类占比最高,其次是传统技艺类。在空间分布类型上,非遗项目整体呈聚集性分布,但各类非遗的分布形态有明显差异。非遗与古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具有类似特征,即西部地区聚集、东部和中部地区散中有聚;红色资源大体呈北密南疏分布。非遗与多元旅游的共生发展模式以协调发展为主,但从共生发展类型看,多数县市并不同步。河流水系、交通状况、文化、空气质量和民族等因素对非遗与多元旅游共生发展影响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多元旅游资源 共生发展 影响因素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13
2
作者 林继富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4-146,共13页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贯穿人民生产生活行动,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区域整体保护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逻辑。各族人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体系和价值理念。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表现出各民族共同生活...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贯穿人民生产生活行动,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区域整体保护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逻辑。各族人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体系和价值理念。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表现出各民族共同生活之上兼收并蓄的特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沛资源。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就是以各种形式的非物质文化的活化实践来提升各族人民生活质量的过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纽带将各族人民凝聚起来,在于强调共同性,在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而发挥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劲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保护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人民性 整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共同现代化进程中的互嵌式发展路径——基于文化生态保护区文旅融合视角 被引量:3
3
作者 刘利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9-66,共8页
互嵌式发展是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文旅融合的重要路径,有利于本地民众与外来社会力量实现资源互补,在动态发展中保护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文化生态,推动共同现代化进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探究共同现代化进程中民... 互嵌式发展是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文旅融合的重要路径,有利于本地民众与外来社会力量实现资源互补,在动态发展中保护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文化生态,推动共同现代化进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探究共同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文旅融合互嵌式发展内涵,剖析互嵌式发展优势和需求。以本地民众与外来社会力量的共同性为出发点和着力点是互嵌式发展的有效路径,即共同就业创业实现资源互补、共同承担保护和发展的双重责任、共同分享发展红利、共同接受政府的服务和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 文旅融合 互嵌式发展 共同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响应和环境秩序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子华 李嘉欣 王振波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2-512,共11页
以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运用地理学相关空间分析方法以及线性扩散接连分析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生态要素进行分析。主要结论有:①黔东南非遗分布具亲山性、亲水性特点,3个区域的文化-生态要素各有不同;②非遗的环境依赖... 以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运用地理学相关空间分析方法以及线性扩散接连分析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生态要素进行分析。主要结论有:①黔东南非遗分布具亲山性、亲水性特点,3个区域的文化-生态要素各有不同;②非遗的环境依赖程度因文化类型不同而存在差异,其中制作、营造、医药、生产以及饮食酿制类非遗的生态依赖最明显;③非遗具有一定的生态脆弱性,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侵蚀、水质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会影响到文化保护与传承;④非遗一方面依赖生态,一方面也因生态作用而扮演了建构、维系地方环境秩序的角色,直接表现为非遗推动跨县、跨海拔、跨地形地貌的生产分工与合作,在促进民族交流中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山地民族 生态响应 环境秩序 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理论基础与规划特征 被引量:27
5
作者 周建明 所萌 岳凤珍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A02期49-54,共6页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近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区域整体保护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模式。作为一种新的规划类型,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的编制方法与技术尚不成熟。本文首先对文化生态整体保护理念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同时,就与文化...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近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区域整体保护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模式。作为一种新的规划类型,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的编制方法与技术尚不成熟。本文首先对文化生态整体保护理念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同时,就与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相关的包括文化生态学、文化地理学、城乡与区域规划、景观生态学等学科进行了全面论述,在对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特征剖析与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针对文化生态系统特征,将空间规划与文化生态保护规划有机结合的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保护区 概念 理论基础 规划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探讨——以江苏省高淳村俗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8
6
作者 熊国平 潘嘉虹 汪成璇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0-56,共7页
文化生态保护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地存在于其所属的区域及环境中,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活态传承、可持续性保护的重要载体。通过划定文化生态保护区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创造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实... 文化生态保护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地存在于其所属的区域及环境中,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活态传承、可持续性保护的重要载体。通过划定文化生态保护区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创造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实践。研究归纳了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策略,并结合江苏省高淳村俗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实践,通过文化生态资源与文化生态分析,指出村俗文化是高淳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民间传承是高淳文化的主要传播方式;从文化价值和特色价值两大属性对保护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价值评估,划定"三个核心区、两条文化线路、四个文化节点"的保护格局;将保护方式分为抢救性保护、群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四类开展分类保护,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保护区 村俗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理念与实践研究——基于云南省环州大村的人类学考察 被引量:5
7
作者 李然 李兴军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0-24,共5页
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模式在云南提出并得到了较好实践,它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以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为目的。依据生态人类学"文化生态"理论和云南省民族传统文化政策保护规定,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 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模式在云南提出并得到了较好实践,它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以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为目的。依据生态人类学"文化生态"理论和云南省民族传统文化政策保护规定,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更加注重生态性,缩小规模、突显文化同质性,尽量避免与其他民族文化出现保护上的交叉,是一种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小规模保护策略。建设理念、政策规范性、村民主体意识及加强民族村寨社区建设是保护区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全球化背景下和现代化进程中,该模式有利于促进文化与生态、社会、经济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州大村 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 理念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实践路径研究——基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视角 被引量:26
8
作者 林继富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9-159,共11页
目前我国有23个文化生态保护区(试验区),主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整体性保护,其中有11个文化生态保护区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与民众生活关系紧密,是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宝贵资源。在文化生态保护... 目前我国有23个文化生态保护区(试验区),主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整体性保护,其中有11个文化生态保护区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与民众生活关系紧密,是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宝贵资源。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目标中就包括文化生态保护区以及活跃在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对于推动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扶贫”活动中,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扶贫实践路径,极大地推进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有效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使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从外力推动向自我内生性发展转化,进而探索出民族地区民众生活脱贫、脱困走向共同富裕的当代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生态保护区 精准扶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以青海省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例 被引量:12
9
作者 唐仲山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0-75,共6页
文化生态保护区从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将多层次、多方面的非遗项目和传承群体还原到具体的文化空间做整体性保护,这是我国非遗保护的一种创新性理念和创新性举措。由于特殊的地理区位和历史沿革,青海在生态多样性和人文多元性... 文化生态保护区从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将多层次、多方面的非遗项目和传承群体还原到具体的文化空间做整体性保护,这是我国非遗保护的一种创新性理念和创新性举措。由于特殊的地理区位和历史沿革,青海在生态多样性和人文多元性上形成了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也造就了多民族积淀深厚、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省级还是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青海因地制宜制定实施方案,在实践中体现了整体性保护的理念和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整体性保护 文化生态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格局划定研究——以黔东南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熊国平 郑璐琳 《风景园林》 2020年第3期113-117,共5页
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中国实践整体保护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如何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等级、分布密度和传承传播路径,合理确定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格局,划定保护核心区、文化线路、文化节点是保护规划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乡镇... 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中国实践整体保护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如何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等级、分布密度和传承传播路径,合理确定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格局,划定保护核心区、文化线路、文化节点是保护规划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乡镇为单元,运用GIS技术建立空间数据库,构建三大基准层、12个指标层的价值评估模型,确定权重,加权得到综合价值,将价值分值录入空间插值分析,对分析结果进行聚类,划定核心保护区和文化节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路径进行分析,确定文化线路,叠加得到保护格局,构建划定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格局的技术方法,运用于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实践,有利于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和景观的整体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族文化景观 民族文化生态 文化生态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少数民族戏剧文化生态保护区媒介建构 被引量:4
11
作者 钟世华 潘怿晗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7-110,共4页
本文运用文化媒介理论对少数民族传统戏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媒介建构进行探讨,认为有必要从物态层、社会文化活动层及心理意识等层面着手,通过建立、完善传统戏剧历史文化信息数据库、戏剧文化呈现场所建设、民众学习参与、大众媒介倡导... 本文运用文化媒介理论对少数民族传统戏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媒介建构进行探讨,认为有必要从物态层、社会文化活动层及心理意识等层面着手,通过建立、完善传统戏剧历史文化信息数据库、戏剧文化呈现场所建设、民众学习参与、大众媒介倡导、文化自觉意识的提升等途径,推进少数民族传统戏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工作,营造良好的文化遗产传承环境,提升少数民族传统戏剧文化传播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媒介 传统戏剧 文化生态保护区 媒介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生态保护区游客非遗先前知识、感知价值与行为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17
12
作者 何琪敏 谈国新 《旅游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8-119,共22页
文化生态保护区发展旅游业,不仅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要措施,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与传播的现实要求。文章基于知识-态度-行为理论和刺激-机理-反应理论,以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和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文化生态保护区发展旅游业,不仅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要措施,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与传播的现实要求。文章基于知识-态度-行为理论和刺激-机理-反应理论,以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和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样本收集地,构建游客非遗先前知识、游客感知价值、满意度与忠诚度之间的影响模型,并检验旅游经历水平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游客非遗先前知识显著正向影响各维度的游客感知价值;(2)游客感知价值对游客满意度与忠诚度也产生重要影响,其中,游客的文化感知价值显著正向影响游客满意度,成本感知价值显著正向影响游客满意度与忠诚度;(3)游客的成本感知价值分别在“非遗先前知识-游客满意度”“非遗先前知识-游客忠诚度”路径中起完全中介作用;(4)旅游经历水平的提高,会强化游客满意度对游客忠诚度的影响、弱化游客感知成本价值对游客忠诚度的影响。文章拓展了“知识-态度-行为”理论和“刺激-机理-反应”理论在旅游研究领域的应用范围,丰富了文化生态保护区游客感知价值与游客行为的相关研究,为文化生态保护区旅游管理机构在旅游宣传、活动设置、个性化旅游服务等方面提供了具体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保护区 非遗先前知识 游客感知价值 行为意向 旅游经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思考——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为例 被引量:11
13
作者 盛学峰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46-149,共4页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我国还没有成熟的推广模式。文章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为例,提出了全面启动生态保护区建设应具备系统的制度体系、保障体系和管理工作体系等基本条件,包括领导体制、规划编制、法规政策、...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我国还没有成熟的推广模式。文章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为例,提出了全面启动生态保护区建设应具备系统的制度体系、保障体系和管理工作体系等基本条件,包括领导体制、规划编制、法规政策、资金保障,以及实施工作措施的系统性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保护区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设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现状困境与解决路径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杨曾辉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19年第1期12-18,共7页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基于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和民族文化流失的双重可持续发展困境而提出的新时代战略。这一战略的文本表述虽然是官方话语,但是其间却隐含着两大核心学理问题,即作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生态环境和作为人文社会科学意义上的民族...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基于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和民族文化流失的双重可持续发展困境而提出的新时代战略。这一战略的文本表述虽然是官方话语,但是其间却隐含着两大核心学理问题,即作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生态环境和作为人文社会科学意义上的民族文化。而将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进行学理整合者,则是学术视野聚焦于以环境和文化为核心旨趣的文理交叉的边缘学科,而在这些边缘学科中,文化生态学无疑是讨论两者内在逻辑关系中颇有见地者。文化生态理论的核心命题,正在于讨论民族文化与所处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互动形式、互动过程及其互动成效,最根本者是文化与环境适应的空间与适应的层次,而这正是当前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学理刚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化 文化生态 文化生态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明视角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估与空间分布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郭延龙 陈鹏宇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12-22,69,共12页
以生态文明为视角依据人居环境科学5大系统框架“自然—人类—社会—居住—支撑网络”(NMCRS)、熵权-TOPSIS和ArcGIS测度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2016—2020年的人居环境质量及其时空分布态势。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各指标与人居环境质量... 以生态文明为视角依据人居环境科学5大系统框架“自然—人类—社会—居住—支撑网络”(NMCRS)、熵权-TOPSIS和ArcGIS测度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2016—2020年的人居环境质量及其时空分布态势。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各指标与人居环境质量的关联程度。研究表明:第一,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人居环境质量指数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第二,其人居环境质量的时空分布大致呈“中间高—周围低—外围中”的分布格局。第三,子系统层排列关联序为:C>R>S>M>N。C社会子系统和C12人均可支配收入影响力最显著。我们需要着重改善社会系统中的问题,改良经济发展模式,优化社会生产和发展的效率,合理分配社会资源等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徽州文化保护区的人居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人居环境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 熵权-TOPSIS 灰色关联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16
作者 房栋 《现代园艺》 2017年第4期153-153,共1页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改善。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人们也逐步认识到环境问题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不便之处。因此,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中之重,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建设文化生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改善。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人们也逐步认识到环境问题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不便之处。因此,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中之重,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也成为了我国生态建设和文化传承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借内蒙古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例,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旨在帮助我国相关部门快速建设内蒙古文化生态保护区,早日实现内蒙古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环境的生态平衡,做好对民族古文化的传承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文化生态保护区 少数民族 思考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空间转换与湘西土家族文化特质传导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锦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10,共6页
我国的新型城镇化理念,提出在城乡空间转换过程中要保护传统文脉,这意味着要在城镇化过程中建立民族和地方文化特质的传导机制。本文以武陵山区(湘西)文化生态保护区中土家族文化的保护为例,说明现有的文化生态保护区机制可以通过城镇... 我国的新型城镇化理念,提出在城乡空间转换过程中要保护传统文脉,这意味着要在城镇化过程中建立民族和地方文化特质的传导机制。本文以武陵山区(湘西)文化生态保护区中土家族文化的保护为例,说明现有的文化生态保护区机制可以通过城镇空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场所的建设与传承活动的开展,使传统文化从乡村向城镇传导;可以通过大型民俗节庆活动和民俗旅游活动,建立城乡之间文化传播和体验的渠道;可以通过村落中的非遗综合传习,维护乡村文化本源。因此,这一文化传导机制是可以发挥作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文化生态保护区 土家族 文化传导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视角下的福建客家传统村落空间特征 被引量:2
18
作者 阙晨曦 邓双 +1 位作者 金云峰 兰思仁 《风景园林》 2023年第3期130-137,共8页
【目的】福建西部(简称闽西)因客家的聚居而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区,福建客家传统村落是在客家文化和闽西地理环境的双重影响下所形成的物质空间,对其进行研究可填补福建传统村落区域群体类型的研究空白,并促进福建客家传统村落的区域保... 【目的】福建西部(简称闽西)因客家的聚居而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区,福建客家传统村落是在客家文化和闽西地理环境的双重影响下所形成的物质空间,对其进行研究可填补福建传统村落区域群体类型的研究空白,并促进福建客家传统村落的区域保护与利用。【方法】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空间分维值和边界形状指数2种空间形态分析方法,通过民居类型、地形坡度、海拔高度、河流特征、村落空间、村落形态等村落特征信息,对闽西138个客家传统村落进行群体性研究。【结果】发现闽西客家传统村落在同一文化背景下呈现地理空间分异状态。并从3个方面进一步揭示客家文化与闽西客家传统村落空间特征的关联性:村落对自然环境空间的被动适应体现了迁徙属性;村落空间的高致密化体现了移垦属性;村落形态的强凝聚性体现了宗族属性。【结论】揭示了客家文化影响下的闽西客家传统村落的空间特征和形成逻辑,为福建客家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有利于推动福建客家传统村落保护从单一保护向区域群体保护的发展,并构建一个均衡的闽西客家传统村落保护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文化生态保护区 村落形态 地理分布 ARCGIS 闽西客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热贡唐卡的生物文化初探
19
作者 林晨 程卓 龙春林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457-1466,共10页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不仅意味着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损失,还威胁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唐卡被誉为藏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其内容涵盖了社会、历史、文化、宗教、医药等诸多方面。青海热贡唐卡作为唐卡的重要流派,因生动细腻的形象...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不仅意味着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损失,还威胁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唐卡被誉为藏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其内容涵盖了社会、历史、文化、宗教、医药等诸多方面。青海热贡唐卡作为唐卡的重要流派,因生动细腻的形象描绘和大量自然景观的刻画而广为流传。该文将文献分析、作品分析与民族生物学实地调查等方法相结合,从热贡止唐(绘画唐卡)绘制所用到的生物材料和热贡唐卡画面内容所反映的生物形象两方面对其生物文化进行了研究。该研究揭示了热贡止唐传统绘画工具和12种天然植物颜料的基源生物与制作工艺,探讨了热贡唐卡作品中常出现的生物形象本源、来源及其文化功能,阐释了热贡唐卡教诲图中传递的生态理念。总体而言,热贡唐卡取材于大自然,其内容亦反哺大自然。未来,应更加注重热贡唐卡的传统技艺及其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保护与传承,进一步发掘其传统知识传播和自然教育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贡唐卡 资源植物 生物文化 传统知识 文化生态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