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多元旅游资源的共生发展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
1
作者 覃文艺 刘艳 +2 位作者 吴冉 郑朋飞 耿秘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1期129-134,共6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珍贵的文化资源,研究其与旅游资源的共生发展对推动文化传承与促进旅游产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ArcGIS分析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16个县(市)非遗与多元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引入协调共生模型探讨“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珍贵的文化资源,研究其与旅游资源的共生发展对推动文化传承与促进旅游产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ArcGIS分析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16个县(市)非遗与多元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引入协调共生模型探讨“非遗+旅游”的共生发展模式,并通过地理探测器分析二者共生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802处非遗项目中民俗类占比最高,其次是传统技艺类。在空间分布类型上,非遗项目整体呈聚集性分布,但各类非遗的分布形态有明显差异。非遗与古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具有类似特征,即西部地区聚集、东部和中部地区散中有聚;红色资源大体呈北密南疏分布。非遗与多元旅游的共生发展模式以协调发展为主,但从共生发展类型看,多数县市并不同步。河流水系、交通状况、文化、空气质量和民族等因素对非遗与多元旅游共生发展影响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多元旅游资源 共生发展 影响因素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13
2
作者 林继富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4-146,共13页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贯穿人民生产生活行动,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区域整体保护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逻辑。各族人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体系和价值理念。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表现出各民族共同生活...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贯穿人民生产生活行动,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区域整体保护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逻辑。各族人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体系和价值理念。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表现出各民族共同生活之上兼收并蓄的特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沛资源。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就是以各种形式的非物质文化的活化实践来提升各族人民生活质量的过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纽带将各族人民凝聚起来,在于强调共同性,在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而发挥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劲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保护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人民性 整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共同现代化进程中的互嵌式发展路径——基于文化生态保护区文旅融合视角 被引量:3
3
作者 刘利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9-66,共8页
互嵌式发展是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文旅融合的重要路径,有利于本地民众与外来社会力量实现资源互补,在动态发展中保护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文化生态,推动共同现代化进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探究共同现代化进程中民... 互嵌式发展是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文旅融合的重要路径,有利于本地民众与外来社会力量实现资源互补,在动态发展中保护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文化生态,推动共同现代化进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探究共同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文旅融合互嵌式发展内涵,剖析互嵌式发展优势和需求。以本地民众与外来社会力量的共同性为出发点和着力点是互嵌式发展的有效路径,即共同就业创业实现资源互补、共同承担保护和发展的双重责任、共同分享发展红利、共同接受政府的服务和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 文旅融合 互嵌式发展 共同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响应和环境秩序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子华 李嘉欣 王振波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2-512,共11页
以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运用地理学相关空间分析方法以及线性扩散接连分析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生态要素进行分析。主要结论有:①黔东南非遗分布具亲山性、亲水性特点,3个区域的文化-生态要素各有不同;②非遗的环境依赖... 以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运用地理学相关空间分析方法以及线性扩散接连分析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生态要素进行分析。主要结论有:①黔东南非遗分布具亲山性、亲水性特点,3个区域的文化-生态要素各有不同;②非遗的环境依赖程度因文化类型不同而存在差异,其中制作、营造、医药、生产以及饮食酿制类非遗的生态依赖最明显;③非遗具有一定的生态脆弱性,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侵蚀、水质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会影响到文化保护与传承;④非遗一方面依赖生态,一方面也因生态作用而扮演了建构、维系地方环境秩序的角色,直接表现为非遗推动跨县、跨海拔、跨地形地貌的生产分工与合作,在促进民族交流中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 山地民族 生态响应 环境秩序 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研究——以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 被引量:14
5
作者 宋增文 周建明 +1 位作者 所萌 王茜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128-131,共4页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国家文化部落实民族文化保护精神,整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批准设立的文化生态保护地域。基于文化生态、生态旅游等理论的研究,探索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文化生态旅游的理论渊源和理论基础。以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国家文化部落实民族文化保护精神,整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批准设立的文化生态保护地域。基于文化生态、生态旅游等理论的研究,探索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文化生态旅游的理论渊源和理论基础。以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探索了热贡文化生态旅游的资源条件与市场潜力,提出了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的模式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文化生态旅游 热贡 非物质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理论基础与规划特征 被引量:27
6
作者 周建明 所萌 岳凤珍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A02期49-54,共6页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近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区域整体保护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模式。作为一种新的规划类型,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的编制方法与技术尚不成熟。本文首先对文化生态整体保护理念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同时,就与文化...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近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区域整体保护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模式。作为一种新的规划类型,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的编制方法与技术尚不成熟。本文首先对文化生态整体保护理念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同时,就与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相关的包括文化生态学、文化地理学、城乡与区域规划、景观生态学等学科进行了全面论述,在对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特征剖析与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针对文化生态系统特征,将空间规划与文化生态保护规划有机结合的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保护 概念 理论基础 规划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言电视节目于民族语言文化生态保护之意义 被引量:10
7
作者 崔梅 李江梅 《当代文坛》 CSSCI 2008年第6期154-156,共3页
关键词 文化生态保护 民族语言 电视节目 生态环境 方言 语言研究 生态平衡 环境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地之中”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设立“天地之中”儒、释、道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可能性、可行性与必要性 被引量:3
8
作者 吴效群 方启雄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3-36,共4页
"天地之中"登封是中国早期王朝建都之地和文化荟萃的中心,各种文化均热衷于在此建立基地。在统治者的推崇下,儒、释、道文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逐渐衍生出民众生活化的儒、释、道文化表达,绵延至今,不少成为宝贵的非物... "天地之中"登封是中国早期王朝建都之地和文化荟萃的中心,各种文化均热衷于在此建立基地。在统治者的推崇下,儒、释、道文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逐渐衍生出民众生活化的儒、释、道文化表达,绵延至今,不少成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文化生态的角度考察,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形成一种互补共生、相互支撑的关系。设立"天地之中"儒、释、道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对于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守住我们民族的文化根脉,保持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地之中 文化 生活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探讨——以江苏省高淳村俗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8
9
作者 熊国平 潘嘉虹 汪成璇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0-56,共7页
文化生态保护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地存在于其所属的区域及环境中,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活态传承、可持续性保护的重要载体。通过划定文化生态保护区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创造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实... 文化生态保护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地存在于其所属的区域及环境中,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活态传承、可持续性保护的重要载体。通过划定文化生态保护区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创造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实践。研究归纳了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策略,并结合江苏省高淳村俗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实践,通过文化生态资源与文化生态分析,指出村俗文化是高淳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民间传承是高淳文化的主要传播方式;从文化价值和特色价值两大属性对保护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价值评估,划定"三个核心区、两条文化线路、四个文化节点"的保护格局;将保护方式分为抢救性保护、群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四类开展分类保护,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保护 村俗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理念与实践研究——基于云南省环州大村的人类学考察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然 李兴军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0-24,共5页
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模式在云南提出并得到了较好实践,它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以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为目的。依据生态人类学"文化生态"理论和云南省民族传统文化政策保护规定,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 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模式在云南提出并得到了较好实践,它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以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为目的。依据生态人类学"文化生态"理论和云南省民族传统文化政策保护规定,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更加注重生态性,缩小规模、突显文化同质性,尽量避免与其他民族文化出现保护上的交叉,是一种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小规模保护策略。建设理念、政策规范性、村民主体意识及加强民族村寨社区建设是保护区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全球化背景下和现代化进程中,该模式有利于促进文化与生态、社会、经济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州大村 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 理念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实践路径研究——基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视角 被引量:26
11
作者 林继富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9-159,共11页
目前我国有23个文化生态保护区(试验区),主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整体性保护,其中有11个文化生态保护区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与民众生活关系紧密,是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宝贵资源。在文化生态保护... 目前我国有23个文化生态保护区(试验区),主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整体性保护,其中有11个文化生态保护区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与民众生活关系紧密,是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宝贵资源。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目标中就包括文化生态保护区以及活跃在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对于推动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扶贫”活动中,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扶贫实践路径,极大地推进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有效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使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从外力推动向自我内生性发展转化,进而探索出民族地区民众生活脱贫、脱困走向共同富裕的当代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生态保护 精准扶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思考——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为例 被引量:11
12
作者 盛学峰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46-149,共4页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我国还没有成熟的推广模式。文章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为例,提出了全面启动生态保护区建设应具备系统的制度体系、保障体系和管理工作体系等基本条件,包括领导体制、规划编制、法规政策、...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我国还没有成熟的推广模式。文章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为例,提出了全面启动生态保护区建设应具备系统的制度体系、保障体系和管理工作体系等基本条件,包括领导体制、规划编制、法规政策、资金保障,以及实施工作措施的系统性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保护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设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之民间音乐生态保护的思考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丹丹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94-197,共4页
文化部于2007年6月批准在泉州、厦门、漳州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是我国首个汉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通过设立和优化,使该地区成为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文化部于2007年6月批准在泉州、厦门、漳州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是我国首个汉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通过设立和优化,使该地区成为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保护区的设立和优化过程中,认真思考有三:其一即关于增强和构建音乐文化整体性的生态研究的思考;其二是关于增强和提升"文化自觉"理念的思考;其三关于"以人为本"促进文化生态的生活生产、经济建设的和谐发展的思考。通过保护实验区的设立与运行,俾使珍贵的优秀文化遗产得到真正的抢救与保护,俾使文化国宝大师与文化瑰宝免于流失与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文化生态 文化自觉 以人为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以青海省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例 被引量:12
14
作者 唐仲山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0-75,共6页
文化生态保护区从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将多层次、多方面的非遗项目和传承群体还原到具体的文化空间做整体性保护,这是我国非遗保护的一种创新性理念和创新性举措。由于特殊的地理区位和历史沿革,青海在生态多样性和人文多元性... 文化生态保护区从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将多层次、多方面的非遗项目和传承群体还原到具体的文化空间做整体性保护,这是我国非遗保护的一种创新性理念和创新性举措。由于特殊的地理区位和历史沿革,青海在生态多样性和人文多元性上形成了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也造就了多民族积淀深厚、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省级还是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青海因地制宜制定实施方案,在实践中体现了整体性保护的理念和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整体性保护 文化生态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旅游业文化生态保护利用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倩 曹安勇 《企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8-100,共3页
我国民族地区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各少数民族文化,大多植根于秀美的自然环境与悠久的社会历史之中,蕴含丰厚价值。在开发这些旅游资源时,需充分保护其文化生态,这也是发展民族旅游业的关键所在。坚持生... 我国民族地区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各少数民族文化,大多植根于秀美的自然环境与悠久的社会历史之中,蕴含丰厚价值。在开发这些旅游资源时,需充分保护其文化生态,这也是发展民族旅游业的关键所在。坚持生态旅游观念,不但要保护利用好自然资源,更要保护好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态,利用好文化旅游资源,发掘文化生态的市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旅游业开发 文化生态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格局划定研究——以黔东南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熊国平 郑璐琳 《风景园林》 2020年第3期113-117,共5页
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中国实践整体保护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如何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等级、分布密度和传承传播路径,合理确定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格局,划定保护核心区、文化线路、文化节点是保护规划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乡镇... 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中国实践整体保护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如何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等级、分布密度和传承传播路径,合理确定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格局,划定保护核心区、文化线路、文化节点是保护规划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乡镇为单元,运用GIS技术建立空间数据库,构建三大基准层、12个指标层的价值评估模型,确定权重,加权得到综合价值,将价值分值录入空间插值分析,对分析结果进行聚类,划定核心保护区和文化节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路径进行分析,确定文化线路,叠加得到保护格局,构建划定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格局的技术方法,运用于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实践,有利于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和景观的整体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族文化景观 民族文化生态 文化生态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若干问题探讨
17
作者 刘红叶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6-9,共4页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民族文化生态保护问题已成为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我们应当充分认识西部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保护西部民族地区文化生态的前提下,合...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民族文化生态保护问题已成为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我们应当充分认识西部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保护西部民族地区文化生态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优势发展该地区经济,实现民族文化生态和民族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大开发 文化生态保护 民族文化 文化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化生态保护视角的渝东南茶文化真实性研究
18
作者 秦杨 《福建茶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01-302,共2页
从文化生态保护角度看,任何文化体系想要实现自身发展的价值与效果,就需要从文化本身的价值内涵出发,通过丰富文化底蕴,尊重文化的客观性,从而实现整个文化传承体系的最佳效果。本文拟从渝东南地区茶文化体系概况分析入手,结合渝东南茶... 从文化生态保护角度看,任何文化体系想要实现自身发展的价值与效果,就需要从文化本身的价值内涵出发,通过丰富文化底蕴,尊重文化的客观性,从而实现整个文化传承体系的最佳效果。本文拟从渝东南地区茶文化体系概况分析入手,结合渝东南茶文化的真实性分析,细化文化生态保护理论的具体内涵,从而探究渝东南茶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视角 文化生态保护 渝东南 文化 真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少数民族戏剧文化生态保护区媒介建构 被引量:4
19
作者 钟世华 潘怿晗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7-110,共4页
本文运用文化媒介理论对少数民族传统戏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媒介建构进行探讨,认为有必要从物态层、社会文化活动层及心理意识等层面着手,通过建立、完善传统戏剧历史文化信息数据库、戏剧文化呈现场所建设、民众学习参与、大众媒介倡导... 本文运用文化媒介理论对少数民族传统戏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媒介建构进行探讨,认为有必要从物态层、社会文化活动层及心理意识等层面着手,通过建立、完善传统戏剧历史文化信息数据库、戏剧文化呈现场所建设、民众学习参与、大众媒介倡导、文化自觉意识的提升等途径,推进少数民族传统戏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工作,营造良好的文化遗产传承环境,提升少数民族传统戏剧文化传播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媒介 传统戏剧 文化生态保护 媒介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生态保护区游客非遗先前知识、感知价值与行为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何琪敏 谈国新 《旅游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8-119,共22页
文化生态保护区发展旅游业,不仅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要措施,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与传播的现实要求。文章基于知识-态度-行为理论和刺激-机理-反应理论,以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和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文化生态保护区发展旅游业,不仅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要措施,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与传播的现实要求。文章基于知识-态度-行为理论和刺激-机理-反应理论,以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和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样本收集地,构建游客非遗先前知识、游客感知价值、满意度与忠诚度之间的影响模型,并检验旅游经历水平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游客非遗先前知识显著正向影响各维度的游客感知价值;(2)游客感知价值对游客满意度与忠诚度也产生重要影响,其中,游客的文化感知价值显著正向影响游客满意度,成本感知价值显著正向影响游客满意度与忠诚度;(3)游客的成本感知价值分别在“非遗先前知识-游客满意度”“非遗先前知识-游客忠诚度”路径中起完全中介作用;(4)旅游经历水平的提高,会强化游客满意度对游客忠诚度的影响、弱化游客感知成本价值对游客忠诚度的影响。文章拓展了“知识-态度-行为”理论和“刺激-机理-反应”理论在旅游研究领域的应用范围,丰富了文化生态保护区游客感知价值与游客行为的相关研究,为文化生态保护区旅游管理机构在旅游宣传、活动设置、个性化旅游服务等方面提供了具体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保护 非遗先前知识 游客感知价值 行为意向 旅游经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