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文化个体的文化框架转换:影响因素与结果 被引量:41
1
作者 杨晓莉 刘力 张笑笑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40-848,共9页
文化与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兴趣已经从关注文化差异转移到文化与心理如何相互影响。基于动态建构主义取向的文化框架转换(cultural frame switch,CFS)模型认为:个体完全可以同时拥有两种及其以上的文化构念网络,它们具有动态性,受情境线... 文化与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兴趣已经从关注文化差异转移到文化与心理如何相互影响。基于动态建构主义取向的文化框架转换(cultural frame switch,CFS)模型认为:个体完全可以同时拥有两种及其以上的文化构念网络,它们具有动态性,受情境线索所驱动,个体可以在不同文化之间根据情境需要进行文化框架的转换。CFS受到个体的种族内隐观和双文化认同整合的影响;CFS所积累的多元文化经验可以提高创造性和认知复杂性,也可能产生文化刻板化,导致对外来文化的排斥。未来研究可以探讨CFS的适用范围,进一步细化研究,考察主流群体成员的CFS,重视整合视角的研究,运用多元研究方法。借鉴该领域的研究思路对于考察我国的少数民族等多元文化个体的文化认同和文化适应具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框架转换 动态建构主义取向 多元文化经验 文化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同整合促进流动儿童文化适应:文化框架转换的解释 被引量:8
2
作者 李虹 王茹婧 倪士光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8-65,共8页
采用2(认同身份启动,城市身份和农村身份)×2(认同整合,高认同整合和低认同整合)的被试间实验设计,通过行为实验法对来自北京、威海的108名流动儿童进行测试,考察其对于城市他人和农村他人的评价,进一步分析认同整合促进流动儿童心... 采用2(认同身份启动,城市身份和农村身份)×2(认同整合,高认同整合和低认同整合)的被试间实验设计,通过行为实验法对来自北京、威海的108名流动儿童进行测试,考察其对于城市他人和农村他人的评价,进一步分析认同整合促进流动儿童心理适应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与低认同整合者相比较,高认同整合流动儿童对城市儿童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成绩的评价更积极,表现出同化效应。揭示了文化框架转换是认同整合促进流动儿童文化适应的内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同整合 文化框架转换 流动儿童 文化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框架的神话:对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独立/互依自我构念的思考(英文) 被引量:2
3
作者 王茜 苏彦捷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9-167,共9页
在解释美国人和亚洲人心理活动的差异时,心理学家们最常使用个人主义/集体主义这一文化框架,以及近年来颇受关注的独立/互依自我构念。综述了这两个文化框架各自的概念体系及测量方法,探讨了两者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进一步分析了已有... 在解释美国人和亚洲人心理活动的差异时,心理学家们最常使用个人主义/集体主义这一文化框架,以及近年来颇受关注的独立/互依自我构念。综述了这两个文化框架各自的概念体系及测量方法,探讨了两者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进一步分析了已有跨文化研究中关于这两个文化框架在解释美国人和亚洲人心理活动之异同时,有效性与实用性正反两方面的证据,指出了已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探讨了文化心理学研究在沿用这两个文化框架时可能做的理论与方法上的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框架 个体主义 集体主义 独立 互依自我构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文化分析框架及其实证 被引量:2
4
作者 贺艳芳 徐国庆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9-85,共7页
在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如何减少和避免因文化差异导致的阻隔效应是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综合霍夫斯泰德和"GLOBE-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到分析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此分析框架,以中德职业教育合作为实例开展... 在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如何减少和避免因文化差异导致的阻隔效应是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综合霍夫斯泰德和"GLOBE-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到分析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此分析框架,以中德职业教育合作为实例开展实证研究,发现文化规定性在其中扮演重要作用。未来我国在开展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中一要理性认识文化差异存在的必然性,二要批判性借鉴合作中的文化精华,三要中和调适职业教育跨国合作中的文化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国际合作 文化分析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力量与非主流人群的教育策略 奥格布文化参照框架差异理论述评 被引量:2
5
作者 胡玉萍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7-70,共14页
美国少数民族学业成绩的多样性是美国教育面临的最大困境。本文试图通过介绍和评价美国教育人类学家奥格布的文化参照框架的差异理论对这一问题的解释和对策,以期为解决我国民族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提供某些借鉴。
关键词 文化参照框架的差异 奥格布 少数民族 学业成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文化卫星账户设计:核算范畴、分类和框架构建
6
作者 郑彦 罗良清 孙雨茜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2-143,共12页
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和新引擎,但我国文化产业核算仍存在概念不明确、分类不完全以及缺乏系统核算框架等问题。本文通过系统构建我国文化卫星账户,初步形成文化产业核算的基本框架,从核算层面提供衡量文化产业经济贡献... 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和新引擎,但我国文化产业核算仍存在概念不明确、分类不完全以及缺乏系统核算框架等问题。本文通过系统构建我国文化卫星账户,初步形成文化产业核算的基本框架,从核算层面提供衡量文化产业经济贡献的可行性方案。本文深入探讨三个主要问题。一是文化核算范畴,从国民经济核算视角的文化活动定义出发,基于“文化周期‒文化功能‒文化领域”三要素交叉分类,明确文化核算范围;二是文化产品和产业分类,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9文化统计框架以及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投入产出表产品/产业组,建立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分类框架;三是文化核算框架,系统阐述概念框架及核算思路、核心账户及表式设计、总量指标及测算方法等关键性理论问题。本文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文化卫星账户核算提供了探索性方案,进一步完善和补充了我国文化产业核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账户 文化产品和产业分类 文化核算框架 供给使用表 文化总量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遗传算法的研究及其在函数优化中的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敏 邓新秀 葛斌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8期56-58,共3页
为了提高遗传算法的性能,将遗传算法纳入到文化算法框架中组成群体空间和信念空间,提出一种新的优化算法。在群体空间的遗传进化过程中引入随机种群来增加算法的勘探能力,并组织较差个体依概率与信念空间中更新后的优秀个体进行交叉操作... 为了提高遗传算法的性能,将遗传算法纳入到文化算法框架中组成群体空间和信念空间,提出一种新的优化算法。在群体空间的遗传进化过程中引入随机种群来增加算法的勘探能力,并组织较差个体依概率与信念空间中更新后的优秀个体进行交叉操作;在信念空间充分利用对优秀个体所包含信息的开采能力并采用耗散结构来提高整个空间的自组织能力,更新优秀个体,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算法的速度和效率。实验结果表明,新算法能有效地应用于函数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框架 遗传算法 耗散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全球化与地方文化认同 被引量:14
8
作者 刘建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60-461,共2页
虽然当今世界的新闻、文化传播仍呈现出民族国家的主体间性,但人类毕竟已迈进信息传播全球化新的时代。这决定了我们再不能像以往那样仅以“内窥”的方式看待民族国家的新闻文化传播,而必须以“全球化”的眼光审视之,认识到地方事件具... 虽然当今世界的新闻、文化传播仍呈现出民族国家的主体间性,但人类毕竟已迈进信息传播全球化新的时代。这决定了我们再不能像以往那样仅以“内窥”的方式看待民族国家的新闻文化传播,而必须以“全球化”的眼光审视之,认识到地方事件具有“全球性后果”,并进而追寻全球化传播的规律与规则。为此,我们特邀约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组织了这次笔谈,期望这组笔谈所展现的对于全球化传播的多层面、前沿性的思考能给读者以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认同 文化全球化 笔谈 传播 全球化时代 电子影像 文化身份 文化框架 电子媒介 全球文化 系统 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营文化,大竞争时代的都市博弈 被引量:1
9
作者 金元浦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8-61,共4页
当前,文化与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理解全球化的一个基本维度。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更是率先提出“文化走向国家发展政策的中心”,发展应放在人类整个文明/文化框架内来考虑,发展最终可以以文化来解释或以文化概念来界定,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 当前,文化与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理解全球化的一个基本维度。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更是率先提出“文化走向国家发展政策的中心”,发展应放在人类整个文明/文化框架内来考虑,发展最终可以以文化来解释或以文化概念来界定,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文化的创造性是人类进步的标志等观点。切合整个世界性的文化转向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体化潮流,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多维意义。当下正在进行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文化力作为一种“软实力”越来越为许多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所看重,文化力包括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在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和深入,以及制定国家“文化发展纲要”的语境下,如何来认识和领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成为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在此背景下,我们组织了一组文章,既有专家学者对此现实问题的理论探讨,也有政府官员的现实解读,意在引起学术界和实际文化部门的关注和回应,把我国已经启动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到适当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产业 发展战略研究 经营文化 竞争时代 文化体制改革 博弈 都市 产业发展战略 文化生产力 发展中国家 基本维度 发展政策 文化走向 发达国家 文化框架 文化概念 人类进步 文化转向 发展纲要 理论探讨 现实问题 专家学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文化:大学治理的一个分析框架
10
作者 张德祥 王晓玲 《教育科学》 2025年第4期16-23,共8页
大学治理是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办好大学的关键。借鉴已有研究,结合对大学治理实践的长期观察与反思,提出大学治理的“制度-文化”分析框架。该分析框架基于制度与大学治理、文化与大学治理的内在联系,以及... 大学治理是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办好大学的关键。借鉴已有研究,结合对大学治理实践的长期观察与反思,提出大学治理的“制度-文化”分析框架。该分析框架基于制度与大学治理、文化与大学治理的内在联系,以及制度和文化的相互关系与大学治理的内在联系展开。本研究认为,“制度-文化”框架为理解大学治理的基本维度、推进大学治理的基本路径以及评价大学治理的成效提供了一个分析视角。本研究基于“制度-文化”框架,对我国大学治理实践进行总结和反思,并提出大学治理的实践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 文化 “制度-文化框架 大学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文学史的国际政治学:《剑桥俄罗斯文学史》的话语性和学术性
11
作者 林精华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94,共23页
苏联解体以及之后的进程表明,苏联体制内学者编纂的汗牛充栋的俄罗斯文学史,和这个国家一样是失败的,相反,“冷战”时代斯拉夫学编纂的同类成果,则仍有学术生命力,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莫泽主编的《剑桥俄罗斯文学史》(1989)影响力... 苏联解体以及之后的进程表明,苏联体制内学者编纂的汗牛充栋的俄罗斯文学史,和这个国家一样是失败的,相反,“冷战”时代斯拉夫学编纂的同类成果,则仍有学术生命力,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莫泽主编的《剑桥俄罗斯文学史》(1989)影响力尤甚。这部文学史,率先确立在帝国进程中认识俄罗斯文学的文学史观,搭建正视俄罗斯文学是在欧洲文化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文学史框架,运用在俄国文化变迁历程中认识俄罗斯文学的方法。这种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冷战”时代西方政治正确话语的文学史,是大多局限于用官方意识形态指导文学史编纂的苏联体制内学者所不能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桥俄罗斯文学史》 帝国进程中的文学史观 欧洲文化影响下的文学史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性同形:大学行政化的新制度主义解读 被引量:13
12
作者 陈金圣 龚怡祖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2011年第3期48-54,共7页
我国大学的行政化乱象主要表现为大学在组织目标设定、权力结构安排、资源利益分配、组织整合机制等方面趋同于行政机构。从新制度主义组织分析的视角来看,这种现象实质上是大学在来自环境的合法性压力下趋同于行政化的制度环境的一种&q... 我国大学的行政化乱象主要表现为大学在组织目标设定、权力结构安排、资源利益分配、组织整合机制等方面趋同于行政机构。从新制度主义组织分析的视角来看,这种现象实质上是大学在来自环境的合法性压力下趋同于行政化的制度环境的一种"制度性同形",它反映了特定的制度规则、文化框架与利益博弈对大学的共同制约。政治与行政层面的规制性要素、扭曲了的规范形态和文化—认知性规则以及行政主导的资源与利益配置,分别构成了大学行政化的重要制度归因、深层文化根源与关键利益触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行政化 合法性机制 制度性同形 制度规则 文化框架 利益博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翻译史上的三种翻译观 被引量:6
13
作者 夏登山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6期182-191,共10页
翻译史学界向来重视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而较少关注主流文化如何看待翻译,以及这种翻译观如何传承演变。结合计量史学的方法系统地考察从《史记》至《清史稿》二十五部正史中的翻译类记载可以发现,中国古代的主流文化中先后出现了三... 翻译史学界向来重视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而较少关注主流文化如何看待翻译,以及这种翻译观如何传承演变。结合计量史学的方法系统地考察从《史记》至《清史稿》二十五部正史中的翻译类记载可以发现,中国古代的主流文化中先后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翻译观,分别见于宋代以前的政事外交翻译、佛经翻译和辽代至清代的民族翻译。其更替原因主要在于当时的文化交往框架对翻译实践和正史编纂提出了翻译合理性的拷问。宋代以前的佛经翻译与政事外交翻译分别发生在相对平等和不平等的文化交往框架中,因而形成了两种并行千年而互不影响的翻译观;辽代至清代的少数民族统治显著地提升了正史中翻译的显现度以及翻译在政治统治、民族融合和文化交往中的地位。深入理解这三种翻译观的形成及演变,对于完整而准确地把握古代翻译史脉络,重新认识古代翻译大潮和中国古代的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史 翻译观 文化交往框架 显隐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的低调陈述修辞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鞠红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2-79,共8页
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以解决社会中遇到的语言实际问题为目标的适用性语言学理论,能够有层次、有系统和全面地描写和解释运用中的低调陈述。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元功能和语言层次性框架为参照,分析低调陈述修辞语言使用者作出的选择,... 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以解决社会中遇到的语言实际问题为目标的适用性语言学理论,能够有层次、有系统和全面地描写和解释运用中的低调陈述。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元功能和语言层次性框架为参照,分析低调陈述修辞语言使用者作出的选择,可以考察低调陈述修辞话语的动态特性,论证低调陈述不仅反映人类经验,还映射权力与控制等社会关系。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纯理功能框架和文化语境框架为参照,可以考察低调陈述修辞语言表达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以及与使用环境如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等,论证低调陈述可以反映和建构客观和内心世界,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还可以反映人类在怎样特定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使用低调陈述来识解经验、表达并创造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功能语言学 低调陈述 纯理功能框架 文化语境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记录美国语境下文学批评的研究范式
15
作者 郑菲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78-78,共1页
文学批评的主要议题通常是文学的审美本质、功能与价值、文学内容与现实的内在逻辑等问题。这样的文学批评理论是文学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对文学的传播与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不同国家、不同文化框架下的文学... 文学批评的主要议题通常是文学的审美本质、功能与价值、文学内容与现实的内在逻辑等问题。这样的文学批评理论是文学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对文学的传播与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不同国家、不同文化框架下的文学批评各具特色、各成一系。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乔国强教授所著的《美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9年5月出版),即是针对美国文学批评理论的研究专著。书中记录了诸多美国文学批评的研究范式,为了解美国的文学批评、文学理论、文学思想、文学发展乃至美国文化提供了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理论 文学批评史 上海外国语大学 美国文学批评 文学理论 文化框架 审美本质 文学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考中的焦虑:对当前职教研究的四点建议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诗能 《职教论坛》 2007年第07S期7-10,共4页
针对当前职教研究中许多重要的问题被不同程度地淡化、忽略和遮蔽的状况,提出四点建议,即基本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要齐头并进,职业教育史学尤其是我国古代职业教育思想史研究亟需深拓,应该在文化学的框架下开展职业教育比较研究,应该在... 针对当前职教研究中许多重要的问题被不同程度地淡化、忽略和遮蔽的状况,提出四点建议,即基本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要齐头并进,职业教育史学尤其是我国古代职业教育思想史研究亟需深拓,应该在文化学的框架下开展职业教育比较研究,应该在职业科学等领域投入更多的研究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研究 建议 基本理论研究 应用研究 职业教育史学 文化框架 职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云港市“大学生村官精神”诞生记
17
作者 张英涛 封波 《村委主任》 2012年第21期36-37,共2页
历时数月,通过广泛征集、科学归纳、精心打造,江苏省连云港市"大学生村官精神"正式敲定。与此同时,连云港市大学生村官Logo(标志)、大学生村官主题歌《心在一起跳动》一同出炉。至此,连云港市在全国率先构建起大学生村官文化... 历时数月,通过广泛征集、科学归纳、精心打造,江苏省连云港市"大学生村官精神"正式敲定。与此同时,连云港市大学生村官Logo(标志)、大学生村官主题歌《心在一起跳动》一同出炉。至此,连云港市在全国率先构建起大学生村官文化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江苏省连云港市 村官 精神 主题歌 组织部 科学归纳 历史责任 文化框架 组工干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家“不读”,还是作家“必读”——论“文学性”视角下研究与创作的关系问题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诗宇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1-47,共7页
讨论文学性问题,首先需要避开一个误区,即“本质”层面的文学性经常无法也无需言说,文学界讨论的文学性常是“策略”上的文学性,即通过“建构”文学评价标准来表达对创作、研究发展方向的意见。这即是强调研究的当下性,让研究与文学现... 讨论文学性问题,首先需要避开一个误区,即“本质”层面的文学性经常无法也无需言说,文学界讨论的文学性常是“策略”上的文学性,即通过“建构”文学评价标准来表达对创作、研究发展方向的意见。这即是强调研究的当下性,让研究与文学现场相互影响、结合。今天讨论文学性问题的大背景,就是以文学史研究为主体的当代文学研究,与文学现场关系渐远。本文从学术史入手,梳理从1980年代到20世纪当代文学研究逐渐“历史化”的过程中,文学研究与现场如何逐渐分离,并在最后提出,今天若想让文学研究重拾当下性,与现场创作再度结合,一是要以“文本细读”的方法探究“潜结构”“潜叙事”,二是在“文化史框架”中,在广义的“叙事性艺术”范畴内观照当代尤其新世纪以来的文学史,在更宽广的文学性视野中定位文学研究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性 历史化 文化框架 叙事性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