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去殖民性与文化无意识的去殖民化
1
作者 顾明栋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62,229,共12页
“去殖民性”标志着文化研究的一个新转向。对去殖民性运动的主要议题进行批判性反思,旨在回答以下问题:去殖民性究竟是什么?它当前的状况如何?其终极目标是什么?所谓的“去殖民性转向”是否有理有据?现有的去殖民性理论的盲点与洞见分... “去殖民性”标志着文化研究的一个新转向。对去殖民性运动的主要议题进行批判性反思,旨在回答以下问题:去殖民性究竟是什么?它当前的状况如何?其终极目标是什么?所谓的“去殖民性转向”是否有理有据?现有的去殖民性理论的盲点与洞见分别是什么?殖民主义为何难以根除?其拒绝退场的内在逻辑和机制是什么?未被殖民过的国家和地区是否有必要进行文化意识的去殖民化?最为重要的是,如何实现去殖民性?通过分析这些问题可得出结论:殖民无意识是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精神殖民和文化殖民的隐性逻辑,构成了实现去殖民性长久的认识论障碍。由于殖民主义曾席卷全球,殖民无意识存在于全世界人们的文化无意识之中,只是内容和形式不同而已。因此,欲对文化无意识进行去殖民化,在去殖民性运动中,应该以文化无意识的多向度去殖民化,作为去殖民性实践的必要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殖民性 去殖民化 后殖民主义 殖民无意识 文化无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无意识与身份建构——基于美籍华裔获得语作家的个案考察 被引量:5
2
作者 唐蕾 俞洪亮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5-91,共7页
论文通过对弗洛伊德、荣格、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的比较,从个体、群体、语言符号意识等三个层面解读文化无意识的内涵及其与身份建构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剖析获得语作家李翊云的小说集《千年敬祈》所描绘的中国转型期间普通民众的悲欢离合... 论文通过对弗洛伊德、荣格、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的比较,从个体、群体、语言符号意识等三个层面解读文化无意识的内涵及其与身份建构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剖析获得语作家李翊云的小说集《千年敬祈》所描绘的中国转型期间普通民众的悲欢离合,揭示获得语作品中体现的文化无意识,以及文本背后获得语作家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建构身份的心理机制,为文化无意识与身份建构研究的理论架构与分析路径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无意识 身份建构 获得语 李翊云 《千年敬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无意识:跨文化的深层意识形态机制 被引量:19
3
作者 顾明栋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0,共10页
殖民主义虽已成为历史,但殖民化时期产生的精神殖民和知性殖民已经深入到前殖民地文化的各个方面,促成了后殖民时代的文化殖民。文化殖民的核心是一种特定的文化无意识。尽管文化无意识是一个产生意识形态的思想机器,但它在本质上是一... 殖民主义虽已成为历史,但殖民化时期产生的精神殖民和知性殖民已经深入到前殖民地文化的各个方面,促成了后殖民时代的文化殖民。文化殖民的核心是一种特定的文化无意识。尽管文化无意识是一个产生意识形态的思想机器,但它在本质上是一个中性的文化心理结构,由此产生的意识形态内容会因人种、国别、族群、历史、文化和地缘政治等因素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并对跨文化研究`产生错综复杂的影响。对这一深藏不露的文化心理结构进行深度概念性探索,可以为世界范围的去殖民化提供理论洞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无意识 文化殖民 后殖民 文化研究 历史心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无意识:弗莱的批评理论视域 被引量:5
4
作者 易晓明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1-58,共8页
本文针对诺思洛普·弗莱的批评理论,提出“文化无意识”的概念予以概括,以置换惯用的神话原型批评的定位。因为后者基本只适用于弗莱的文学批评,而弗莱的文学批评、意识形态学说、文化理论,是一个整体,其从神话向文学、文学之外的... 本文针对诺思洛普·弗莱的批评理论,提出“文化无意识”的概念予以概括,以置换惯用的神话原型批评的定位。因为后者基本只适用于弗莱的文学批评,而弗莱的文学批评、意识形态学说、文化理论,是一个整体,其从神话向文学、文学之外的学说、向文化的推演过程与方式,是以“文化无意识”的途径实现的。“文化无意识”能恰切地抓住弗莱理论体系的文本间的隐喻链接,更充分地呈现出其理论体系的当代性、整体性与动态的开放性的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莱 文化无意识 文本间性 整体性 动态性 开放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阎连科小说中的农村文化无意识与城镇化叙述 被引量:1
5
作者 牛学智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0-95,共6页
一“十七年文学”“新时期文学”“九十年代文学”乃至“新世纪文学”等等,是中国当代文学史通常命名、概括中国当代文学特征的典型阶段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名的作家中,除极个别人的文学创作诡异地横跨几乎所有阶段外,大多数作家也... 一“十七年文学”“新时期文学”“九十年代文学”乃至“新世纪文学”等等,是中国当代文学史通常命名、概括中国当代文学特征的典型阶段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名的作家中,除极个别人的文学创作诡异地横跨几乎所有阶段外,大多数作家也基本能被这些不同概念所概括、归纳,这些概念也就成了他们文学价值的终极评价。一旦超出了所属的时代阶段,也几乎无一例外,都将由其他另一批作家所代替,翻阅诸多流行当代文学史著述,这已成“常识”。可是,阎连科的小说创作似乎是个不多见的个例,他思维和思想的延长线并未停留在他所熟悉的文学阶段和社会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史 人的文学 新时期文学 十七年文学 新世纪文学 阎连科 九十年代文学 文化无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杂文与文化无意识
6
作者 武淑莲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7-139,共3页
鲁迅杂文是变革时代的实录,是一部活的现代中国人的"人史",更是对民族文化无意识心理的深刻开掘。在观察、分析、表现中国历史的进程中,鲁迅把注意力放在近代中国历史、中国人身上。在诸多社会相(共名)的概括中,透过习以为常... 鲁迅杂文是变革时代的实录,是一部活的现代中国人的"人史",更是对民族文化无意识心理的深刻开掘。在观察、分析、表现中国历史的进程中,鲁迅把注意力放在近代中国历史、中国人身上。在诸多社会相(共名)的概括中,透过习以为常的现象,发掘了不同阶层人物、不同社会现象背后隐秘的内在心理,表现整个民族的文化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杂文 文化无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化无意识角度谈电影《刮痧》中的法律冲突
7
作者 张戈跃 《电影评介》 2009年第24期55-55,共1页
文化无意识往往体现了某种不自觉的民族性,并且正是由于它的无意识特征,会使这种文化无意识的危害更大,但是不同民族的文化又存在相融的契机,由此导致的冲突不是不可调和的。电影《刮痧》表达了中西方不同国家民族希望加强文化的沟通和... 文化无意识往往体现了某种不自觉的民族性,并且正是由于它的无意识特征,会使这种文化无意识的危害更大,但是不同民族的文化又存在相融的契机,由此导致的冲突不是不可调和的。电影《刮痧》表达了中西方不同国家民族希望加强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增强互信和理解的迫切愿望,而它的美好结局正是经过双方的沟通和交流最终调和的成功例证,这也正是是中外各国家各民族人民的共同良好愿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刮痧》 文化无意识 法律冲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温电影《刮痧》,解读文化无意识
8
作者 邹鹏举 《电影评介》 2011年第14期38-39,43,共3页
在文化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不同文化的冲突在所难免。无论全球化的程度如何,每个人固有的、先在的“文化无意识”决定了其身份的认同感。.文化无意识决定了各种文化之间的间隙和冲突,但这并不说明各种文化之间就没有对话的可能,电... 在文化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不同文化的冲突在所难免。无论全球化的程度如何,每个人固有的、先在的“文化无意识”决定了其身份的认同感。.文化无意识决定了各种文化之间的间隙和冲突,但这并不说明各种文化之间就没有对话的可能,电影《刮痧》的美好结局正是通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最终调和成功的例证,这也正是中外各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良好愿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刮痧》 文化身份 文化无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过电影《刮痧》看许大同的“文化无意识” 被引量:2
9
作者 任玉玲 《电影评介》 2009年第14期48-48,共1页
"全球化"是一种世界性的、动态的、必然的趋势。在文化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及地区的冲突与对话在所难免。同时每个人固有先在的文化无意识决定了其身份的认同感。从电影《刮痧》阐述男主角许大同在全球化时代下,面临中... "全球化"是一种世界性的、动态的、必然的趋势。在文化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及地区的冲突与对话在所难免。同时每个人固有先在的文化无意识决定了其身份的认同感。从电影《刮痧》阐述男主角许大同在全球化时代下,面临中西文化的冲突所表现出来的种种"文化无意识"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刮痧》 文化身份“文化无意识 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对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化无意识的双向去殖民化 被引量:9
10
作者 顾明栋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6-95,共10页
殖民主义之所以曾在全世界无往而不胜,绝不仅仅是因为其船坚炮利的硬实力,还有其建立在启蒙理性和现代性之上的软实力,这种软实力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在全世界人民(无论是殖民者还是被殖民者)的心理深层打上了西方文化优越、非西方文化低... 殖民主义之所以曾在全世界无往而不胜,绝不仅仅是因为其船坚炮利的硬实力,还有其建立在启蒙理性和现代性之上的软实力,这种软实力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在全世界人民(无论是殖民者还是被殖民者)的心理深层打上了西方文化优越、非西方文化低劣的烙印,达到了对非西方国家和人民实行精神殖民的深层目的。这种精神殖民的核心就是通过文化无意识而得以实现的。全球的文化无意识本质就是殖民无意识,对殖民者和被殖民者并无例外,不同之处只是在于发生原因、心理机制、实际运作的内容和形式方面,因此,文化无意识的去殖民化必须是双向的。分析世界范围内文化意识的殖民性及其在不同社会和不同身份的人群中的表现,考察前殖民宗主国家人们的文化无意识,反思发展中国家人民的自我殖民和精神殖民,既可为前殖民宗主国的人民去除文化自大,也可给发展中国家人民提升文化自信提供一些概念性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无意识 去殖民化 殖民无意识 精神殖民 文化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无意识
11
《湖北社会科学》 1988年第6期35-35,共1页
李述一在《哲学研究》今年第二期撰文说,文化无意识是精神现象的一种,是人类文化心理积淀的产物,具有后天的特质,与弗洛伊德那种先天的、动物本能的无意识不同。文化无意识对于人们在决策与评价这二类行为的影响巨大。首先是对决策行为... 李述一在《哲学研究》今年第二期撰文说,文化无意识是精神现象的一种,是人类文化心理积淀的产物,具有后天的特质,与弗洛伊德那种先天的、动物本能的无意识不同。文化无意识对于人们在决策与评价这二类行为的影响巨大。首先是对决策行为的参与。决策行为常常与决策者心理素质、文化修养有关。一般来说,关于个体实践的决策采取活动,其中理性的因素、自觉意识的因素相对减弱,而文化无意识的参与力量则相对增强。其次是对评价行为的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无意识 决策行为 弗洛伊德 哲学研究 心理素质 心理积淀 精神现象 人类文化 动物本能 个体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族文化无意识
12
作者 杨连有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8-11,共4页
民族文化无意识是无意识结构中的一个层次,介于本能无意识和集体文化无意识之间,它是在民族集体历史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是民族文化影响和民族文化积淀的结果。每个民族都具有自己特殊的之化,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形成每个民族所特有的民族... 民族文化无意识是无意识结构中的一个层次,介于本能无意识和集体文化无意识之间,它是在民族集体历史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是民族文化影响和民族文化积淀的结果。每个民族都具有自己特殊的之化,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形成每个民族所特有的民族文化无意识。其具体形成途径有三条:适应、文化压抑和文化赞许、以及习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无意识 民族心理 民族习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跨文化研究的殖民无意识 被引量:4
13
作者 顾明栋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3-39,共7页
由于殖民主义500年的扩张历史,殖民主义的影响在全球无处不在,殖民者和被殖民者都深受其影响,只是表现形式大不相同而已。由于殖民主义的历史和深刻影响,全球的文化意识虽然在政治层面与过去的殖民主义已无多少直接的关联,但其核心本质... 由于殖民主义500年的扩张历史,殖民主义的影响在全球无处不在,殖民者和被殖民者都深受其影响,只是表现形式大不相同而已。由于殖民主义的历史和深刻影响,全球的文化意识虽然在政治层面与过去的殖民主义已无多少直接的关联,但其核心本质并没有改变,只是以新殖民主义的面貌呈现,而新殖民主义的精神内核就是汉学主义理论所探讨的文化无意识。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世界范围的文化无意识在很大程度上会表现为殖民无意识及其变体。文化无意识是阻碍不同文化传统之间健康交流的无形障碍,文化无意识的去殖民化任重而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殖民无意识 文化无意识 精神殖民 去殖民化 汉学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意识与市场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雄 《学术界》 CSSCI 1997年第5期6-11,共6页
关键词 集体无意识 文化无意识 市场行为 个体无意识 消费者 从众行为 非理性 莱布尼茨 评价行为 意识阈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意识理论的演变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培娟 《新视野》 CSSCI 2003年第4期75-77,共3页
本文扼要分析了弗洛伊德的个体无意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拉康的文化无意识和詹姆逊的政治无意识之间层层递进的关系,对于理解无意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及相关的文化现象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 无意识理论 个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 文化无意识 政治无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历史流传物——文化实践解释学阅读札记之二 被引量:6
16
作者 金元浦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7-81,91,共5页
金元浦认为文化的历史流传物作为集体文化记忆,是作为当时文化事件的延伸活动被记录的,是由诸多个体记忆碰撞、对话、沟通、交流而形成集体记忆的。集体前理解正是通过不断生成的第三生成物调整、修正、转换,生成新的文化集体记忆和文... 金元浦认为文化的历史流传物作为集体文化记忆,是作为当时文化事件的延伸活动被记录的,是由诸多个体记忆碰撞、对话、沟通、交流而形成集体记忆的。集体前理解正是通过不断生成的第三生成物调整、修正、转换,生成新的文化集体记忆和文化集体无意识,改变传统文化意识的既成结构,形成新的集群/民族文化心理共同体。史蝶飞等认为当代中国的新兴中产阶级通过都市化的报刊阅读、旅游文化和教育选择确立起了自己独特的品位结构与身份认同。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不能简单地根据收入和社会行为进行界划,也不能仅仅按照西方通行的理论看待这一现象,它受到了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语境的多维而复杂的影响。罗如春提出赛义德是后殖民知识分子中惟一一位系统探讨知识分子角色身份的思想家。赛义德心目中的理想知识分子的形象就是:以流亡者、边缘人身份,打破专业藩篱,秉持业余态度,坚持社会批判,面对权势说真话,成为普适价值的捍卫者。赛义德本人就是这样的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也表征了后殖民知识分子带有普遍性的角色身份及其认同期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流传物 效果史 文化无意识 中国中产阶级 文化品位 培育 赛义德 后殖民知识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鲁迅的文化启蒙思想 被引量:3
17
作者 武淑莲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14-119,共6页
现代人面临的是世界一体化过程中的文化危机。反观鲁迅20世纪初"终结历史惯性"的文化意识启蒙,会给当代学者以历史的借鉴和理论资源。鲁迅专注文化无意识,改造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构建清醒的文化自我意识,是实现"致人性于... 现代人面临的是世界一体化过程中的文化危机。反观鲁迅20世纪初"终结历史惯性"的文化意识启蒙,会给当代学者以历史的借鉴和理论资源。鲁迅专注文化无意识,改造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构建清醒的文化自我意识,是实现"致人性于全"和中华民族走向思想的自由与自发,民族的自觉与自信的最大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文化启蒙 自我意识 文化无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刮痧》背后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被引量:6
18
作者 郑敏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8-109,共2页
本文以电影《刮痧》为主线,从影片体现出的中西医文化差异以及文化无意识现象两个方面来论述中、西方存在的文化差异。刮痧在影片中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我们可以把这种疾病引申为一种文化瘀病,这种病需要通过刮痧才能使一个经脉的... 本文以电影《刮痧》为主线,从影片体现出的中西医文化差异以及文化无意识现象两个方面来论述中、西方存在的文化差异。刮痧在影片中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我们可以把这种疾病引申为一种文化瘀病,这种病需要通过刮痧才能使一个经脉的两端连接起来,通过活血化瘀的作用,将两种不同的文化沟通起来。通过影片中两种文化的比较,我们认识到文化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性,同时文化的继承和传播也对跨文化交际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刮痧》 中西医文化 中介医学 文化无意识 文化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黄春明小说的抗挫折意识
19
作者 党鸿枢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52-57,共6页
黄春明是台湾成名较早的乡土作家,在文学史上处于鼎新革故的重要地位。他的小说,以台湾中南部城镇生活为背景,以工商社会的复杂矛盾为主体,全方位透视台湾人民抗挫折观念的本质内涵,并将这种精神品质,作为华夏民魂中最具生命力的基质,... 黄春明是台湾成名较早的乡土作家,在文学史上处于鼎新革故的重要地位。他的小说,以台湾中南部城镇生活为背景,以工商社会的复杂矛盾为主体,全方位透视台湾人民抗挫折观念的本质内涵,并将这种精神品质,作为华夏民魂中最具生命力的基质,极力加以维护和阐扬,同时精确揭示出抗挫折意识的历史新动态。小说的总体构思,超越了地域风情画的老套路,开拓出台湾小说回归本土后的一代现实主义新风,为中国当代心理小说创作提供了新的经验,他的艺术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挫折意识 抗挫折 精神品质 人格 文化无意识 因果关系 黄春明小说 重要地位 中国当代 地域风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文化交际误解探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黄略 蒲志鸿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3-145,共3页
本文通过对误解案例的分析,探讨跨文化交际误解的主要起因、特征以及误解与交际主体、隐含义等要素的关系。误会的成因可能是语言能力问题、推理能力问题或文化交际能力问题。我们着重指出:对于言语行为的潜在含义、交际对象的意图的正... 本文通过对误解案例的分析,探讨跨文化交际误解的主要起因、特征以及误解与交际主体、隐含义等要素的关系。误会的成因可能是语言能力问题、推理能力问题或文化交际能力问题。我们着重指出:对于言语行为的潜在含义、交际对象的意图的正确理解是有效交流的关键,涉及文化的无意识隐含义的差异构成了一个跨文化交流的障碍,成为误会的主要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误解 文化交际 情景 无意识文化隐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