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心理图式对创作的正负效应 被引量:2
1
作者 夏秀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6-129,共4页
文化—心理图式是积淀着特定文化蕴涵的心理结构,或者说是一种文化无意识。这种文化—心理图式影响着在特定文化中生存群体的思维方式、感知方式和情感模式。文化—心理图式对创作有重要影响:不仅影响着意象选择,还影响着叙述程式和特... 文化—心理图式是积淀着特定文化蕴涵的心理结构,或者说是一种文化无意识。这种文化—心理图式影响着在特定文化中生存群体的思维方式、感知方式和情感模式。文化—心理图式对创作有重要影响:不仅影响着意象选择,还影响着叙述程式和特定主题的形成。文化—心理图式影响创作的方式有"化合式"和"模式化"两种方式。前一种方式会对创作产生正面效应,而后一种方式则会对创作形成负面影响。发挥文化—心理图式正面效应,规避其负面效应的方式的关键在于文学活动主体保持对于"文学"的自觉以及"创新"的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心理图式 创作 正面效应 负面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生认识论与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关于历史文化心理学的思考 被引量:1
2
作者 郭国灿 《学习与探索》 1987年第2期125-132,共8页
本文试运用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有关理论,对中国文化—心理图式的发生和建构过程作了一些初步分析,认为中国文化应当追溯到统一在巫术礼仪活动中的原逻辑思维和伦理意识的原始文化—心理图式。就思想与文化—心理的内化外化问题(即“集... 本文试运用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有关理论,对中国文化—心理图式的发生和建构过程作了一些初步分析,认为中国文化应当追溯到统一在巫术礼仪活动中的原逻辑思维和伦理意识的原始文化—心理图式。就思想与文化—心理的内化外化问题(即“集体表象”、“集体原型”的积淀凝聚问题),中国文化的同化建构特点以及时下流行的“五四文化断裂说”等提出了一些看法。认为,以中国文化—心理图式的不断建构过程为对象的历史文化心理学的建立,可以促进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的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文化心理 中国思想文化 发生认识论 原逻辑思维 文化心理图式 集体表象 建构过程 同化 客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英象征词汇的文化含义
3
作者 魏淑兰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3期69-72,共4页
本文通过探索汉英民族文化心理图式,比较汉英象征词汇所负荷的文化信息,以便更好地进行EFL教学,尤其是词汇教学,使学生更纯正地掌握英语。
关键词 象征词 民族文化心理 民族心理 文化信息 《圣经》 文化心理图式 文化差异 社会语言学 词汇教学 汉英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学理论民族性话语的历史命运及其逻辑必然 被引量:1
4
作者 韩书堂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7-122,共6页
民族性话语作为一个充满多义性、矛盾性的话语系统,面对具体的实践操作往往会充满某些尴尬。中国文学理论的民族性话语代表了特定历史条件下自卑与自强的民族矛盾心理,亦决定了文学理论发展上或激进或保守、或中或西、或传统或现代的方... 民族性话语作为一个充满多义性、矛盾性的话语系统,面对具体的实践操作往往会充满某些尴尬。中国文学理论的民族性话语代表了特定历史条件下自卑与自强的民族矛盾心理,亦决定了文学理论发展上或激进或保守、或中或西、或传统或现代的方向性及资源选择。近代以来,民族性话语呈现出"虚在"与"实存"的三种历史存在形态,事实上展示了由显到隐、走向消弭的发展演变轨迹。在21世纪新的历史语境下,宽广中和的胸襟已经展现,偏激保守的民族性话语必然被中外融通、古今转换的发展路径所取代,进行中西文学理论深层结构的沟通和对接成为中国文学理论建设的价值目标和建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理论 民族性话语 终结 中和 会通 文化心理图式 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