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动静文明论到文化形上学——1930—1940年代宗白华营构中国艺术意境的方法论转移 被引量:4
1
作者 金浪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9-36,共8页
本文旨在分析宗白华1930—1940年代通过中西绘画比较来营构中国艺术意境的方法论转移。从最初以动静文明论来分判中西文化,到对作为"动静融合"的"气韵生动"的阐发,再到以时空范畴来置换动静范畴,围绕"趋向音乐... 本文旨在分析宗白华1930—1940年代通过中西绘画比较来营构中国艺术意境的方法论转移。从最初以动静文明论来分判中西文化,到对作为"动静融合"的"气韵生动"的阐发,再到以时空范畴来置换动静范畴,围绕"趋向音乐"与"空间感形"来论说中西画法差异,到最终在中西形上学比较中以"时间率领空间"来概括中国人的宇宙观特质。这些看似重复的工作,实则是宗白华在方法论转移中进行的艰难探索,由此也才为"中国美学"的现代构建工程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白华 动静文明论 时间-空间 文化形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现代新儒家文化观的理论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柴文华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5-40,共6页
现代新儒家的文化观主要包括文化形上学、中国文化观、西方文化观等内容,本文立足当代的理论视域,主要从文化本质主义、文化环境主义、文化进步主义、文化连续主义、文化民族主义、文化空想主义等方面尝试对其进行分析,以揭示现代新儒... 现代新儒家的文化观主要包括文化形上学、中国文化观、西方文化观等内容,本文立足当代的理论视域,主要从文化本质主义、文化环境主义、文化进步主义、文化连续主义、文化民族主义、文化空想主义等方面尝试对其进行分析,以揭示现代新儒学在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总体性边缘地位及其文化观中的部分可转换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新儒家 文化 现代化 文化形上学 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达尔文主义:一种文化与美学的新选择——约瑟夫·马格利斯教授访谈 被引量:3
3
作者 约瑟夫·马格利斯 谷鹏飞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8-126,共9页
编者按:癸巳岁末,美国学者约瑟夫·马格利斯教授与中国学者谷鹏飞副教授就当代西方文化与美学界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马格利斯以后达尔文主义关于自然进化的理论为起点,提出了建构一种具有"文化形上学"维度的&q... 编者按:癸巳岁末,美国学者约瑟夫·马格利斯教授与中国学者谷鹏飞副教授就当代西方文化与美学界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马格利斯以后达尔文主义关于自然进化的理论为起点,提出了建构一种具有"文化形上学"维度的"人文科学哲学"。这一哲学形态以"人的本质"问题为中心,比照生物进化及生物种属特性,厘定"人的本质"为先天生物属性与后天文化属性引导性的具有"意向性"特征的"混杂"建构。谷鹏飞回应了马格利斯的基本主张,并分析了将后达尔文主义观念运用于人文科学哲学相关领域研究的可能性及限度,提出了"人的本质"之"意向性"与"混杂"建构属性:既然所揭示的是人类文化的深层生成结构,那么它就应该可以用作全球文化与美学通约的基础设想。二人讨论的结论是,对人类一切文化与艺术形态的相关承继、革新与阐释,都只有基于"人的本质"之"混杂"属性,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切近事实真相,获得理论的效力。本讨论的意义在于:既可以为当今人文科学哲学领域流行的各种科学主义、本质主义、还原主义,亦即那些力图使人文科学走向"规范化"的自然科学式社会文化思潮去魅,使人文科学研究重回其应有的领地,又可以警醒当今各式各样的文化霸权主义,凸显民族文化形态的合法性、平等性与可对话性,为全球多元文化的对话交流提供一个基本的理论平台,也为各种新型的美学形态提供一种基本的理论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尔文主义 西方文化 约瑟夫 美学 生物进化 人的本质 文化属性 文化形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