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风俗保群”到“文化寻根”——重审“寻根文学”中的文化再造问题
1
作者 钟媛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37,共8页
引言。1914年8月10日,李大钊在《甲寅》杂志的第一卷第三号上发表《风俗》一文。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从“风俗之力”论及“亡群”与“保群”的关系。他提出“夫群之存亡,非人体之聚散也……群之分子,既先天后天受此力之范制,因以成共是... 引言。1914年8月10日,李大钊在《甲寅》杂志的第一卷第三号上发表《风俗》一文。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从“风俗之力”论及“亡群”与“保群”的关系。他提出“夫群之存亡,非人体之聚散也……群之分子,既先天后天受此力之范制,因以成共是之意志,郁之而为风俗,章之而为制度,相维相系以建其群之基。群,其形也;风俗,其神也。群,其质也;风俗,其力也”,并进一步主张,以“群枢”(也即知识分子精英)达到这一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俗保群 寻根文学 李大钊 文化再造 文化寻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威廉·福克纳与中国新时期小说的文化寻根 被引量:5
2
作者 李萌羽 温奉桥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5-47,共13页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对中国新时期小说的文化寻根产生了重要影响。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作为一个开放的、意蕴丰富的文学世界,以别具一格的现代派文体实验形式所书写的美国南方故事展现了现代社会人类精神荒...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对中国新时期小说的文化寻根产生了重要影响。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作为一个开放的、意蕴丰富的文学世界,以别具一格的现代派文体实验形式所书写的美国南方故事展现了现代社会人类精神荒原的图景,表达了人类追寻"心灵真理"、重构人类精神价值的艺术理想。受其影响,中国新时期诸多作家也像福克纳一样,从各自的文学地理世界出发,表现了对历史、传统、现实、生命的普遍性思考和对理想人性的诉求,在借鉴的基础上又用想象拓展了文学地理空间。福克纳对美国南方文化的双重审视视角与中国新时期作家对乡土中国的辩证省思具有同构性。新时期作家在汲取西方现代派文学艺术手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乡土中国的书写,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乡土文学现代派,这与福克纳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廉·福克纳 新时期小说 文化寻根 莫言 苏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根问祖,薪火相传——从文化寻根思潮探析谱牒文献的社会文化价值 被引量:5
3
作者 王纪坤 刘晶红 《图书与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51-154,共4页
文章从文化寻根思潮入手,探讨了谱牒文献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对当今社会发挥的作用,并揭示了其诸多的社会价值,以希望社会各界对谱牒文献能够了解、保护和应用。
关键词 谱牒文献 社会价值 文化寻根思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形象建构中的“文化寻根”叙事——以《中国日报》对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报道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宫承波 黄灿灿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1-63,共3页
《中国日报》在有关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对外传播中勾勒出一个文化大国的中国国家形象,而这一形象则是在一种"文化寻根"的叙事框架下生成的。"文化寻根"的叙事框架是对中国"诺贝尔奖情结"的话语消解,是对&... 《中国日报》在有关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对外传播中勾勒出一个文化大国的中国国家形象,而这一形象则是在一种"文化寻根"的叙事框架下生成的。"文化寻根"的叙事框架是对中国"诺贝尔奖情结"的话语消解,是对"中医文化衰落"的话语重建,也是与"西方霸气话语"的积极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形象 叙事框架 文化寻根 屠呦呦 诺贝尔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魅”与“回归”——民族艺术与现代性视域中的文化寻根 被引量:4
5
作者 彭修银 吴震东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2-67,135,共6页
现代主义以来,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经历着某种"救赎性的失败",而今在全球化和现代性的视域下,艺术将向民族民间的艺术形态进行一种"方言性"的"复魅"与"回归"。在此过程中,民族艺术将对沉浸于... 现代主义以来,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经历着某种"救赎性的失败",而今在全球化和现代性的视域下,艺术将向民族民间的艺术形态进行一种"方言性"的"复魅"与"回归"。在此过程中,民族艺术将对沉浸于片面物质享受和精神困顿的人群,施以"再启蒙"的灵光;对现代性的症结起到一种"救赎的治疗",进而实现其时代性的"文化寻根"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艺术 文化寻根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文化寻根思潮的跨世纪演化——透视“新时代运动” 被引量:22
6
作者 叶舒宪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0-36,共7页
自 2 0世纪 6 0— 70年代以来 ,“新时代运动”经过 30多年的迅猛发展 ,从西欧和北美扩展到全世界 ,形成了反叛现代性的文化寻根大潮。其影响所及 ,在学术、思想、宗教、科学、法律、商务、文学艺术和日常生活等领域都引发出巨大的冲击... 自 2 0世纪 6 0— 70年代以来 ,“新时代运动”经过 30多年的迅猛发展 ,从西欧和北美扩展到全世界 ,形成了反叛现代性的文化寻根大潮。其影响所及 ,在学术、思想、宗教、科学、法律、商务、文学艺术和日常生活等领域都引发出巨大的冲击波。它的前身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具有反文化性质的嬉皮士运动 ,如今已成为对抗物质主义的超越种族和国界而复归东方思想和原始宗教的精神觉醒运动和泛生态运动。它以“灵性”、“治疗”、“整合”等观念为依托 ,试图在传统基督教信仰之外重新找回人类与宇宙自然的精神和谐状态。可以说 ,不了解“新时代运动”及其深远的社会反响 ,就无法真实而全面地了解今日的西方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运动 文化寻根 东方转向 原始主义 生态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寻根 被引量:9
7
作者 潘志国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7-129,共3页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世界各民族创造了形式多样、独具魅力的传统体育项目,每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是各民族独特的文化标识和样本,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出现了文化迷思和路径依赖,失去了自...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世界各民族创造了形式多样、独具魅力的传统体育项目,每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是各民族独特的文化标识和样本,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出现了文化迷思和路径依赖,失去了自我价值的肯定。随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多样性旨趣、内源性动力和文化自觉的增强,民族传统体育正在寻求文化突围,精英群体和国家力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寻根的重要推动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文化寻根 全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族 性别 文化寻根——从《紫色》管窥艾丽斯·沃克的文化寻根意识 被引量:6
8
作者 王冬梅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62-164,169,共4页
种族、性别和文化寻根是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艾丽斯.沃克小说一贯的激进主题。其代表作《紫色》从政治和女性主义的视角深刻展现了了美国和非洲黑人女性所承受的种族和性别压迫以及她们在这两种压迫下对于自我身份的不懈寻求。小说中黑... 种族、性别和文化寻根是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艾丽斯.沃克小说一贯的激进主题。其代表作《紫色》从政治和女性主义的视角深刻展现了了美国和非洲黑人女性所承受的种族和性别压迫以及她们在这两种压迫下对于自我身份的不懈寻求。小说中黑人女性通过对于其文化本源和女性传统的追寻和求索,构建了自我身份和完整的生存,体现了身处美国白人文化主流社会中的艾丽斯.沃克对于其黑人传统的热爱之情和文化寻根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人女性 文化寻根意识 自我身份 《紫色》 艾丽斯·沃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80年代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化寻根 被引量:8
9
作者 杨红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6期90-94,共5页
20世纪80年代,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中国少数民族作家被压抑的族群身份认同逐渐复苏,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表现出对各族群文化的自觉追溯与探寻。这一文化寻根现象最初显现为文学表述空间由政治转向文化,后在寻根文学思潮... 20世纪80年代,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中国少数民族作家被压抑的族群身份认同逐渐复苏,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表现出对各族群文化的自觉追溯与探寻。这一文化寻根现象最初显现为文学表述空间由政治转向文化,后在寻根文学思潮影响下寻根意识与现代意识得以强化,又由于形式主义理论的影响,少数民族作家自觉探索艺术形式的创新。20世纪80年代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寻根潮流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推进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走向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20世纪80年代 文化寻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化寻根到“现代性”批判——《暗示》与韩少功文学精神的蜕变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学明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34-136,共3页
韩少功的小说《暗示》通过对语言"义"与"象"的哲学思辨表达了"后现代"语境下对"现代性"的重新审视和全面解构,放弃了作为寻根文学灵魂的理性意识和文化批判立场,标志着韩少功小说创作的转向,... 韩少功的小说《暗示》通过对语言"义"与"象"的哲学思辨表达了"后现代"语境下对"现代性"的重新审视和全面解构,放弃了作为寻根文学灵魂的理性意识和文化批判立场,标志着韩少功小说创作的转向,也是作家文学精神蜕变的自我写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寻根 现代性 后现代性 文学精神 《暗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义的“文化寻根”——广谱视域下的“寻根文学” 被引量:4
11
作者 姚新勇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8-103,共6页
本文从宽广的视野重新审视了当代文学的"文化寻根"思潮。我们看到,所谓的"寻根文学"根本不只是发生于八十年代短暂的文学思潮,而是持续近二十多年的泛文化寻根思潮,而其中被忽略了的少数族裔文学的文化寻根,尤其值... 本文从宽广的视野重新审视了当代文学的"文化寻根"思潮。我们看到,所谓的"寻根文学"根本不只是发生于八十年代短暂的文学思潮,而是持续近二十多年的泛文化寻根思潮,而其中被忽略了的少数族裔文学的文化寻根,尤其值得关注。少数族裔寻根文学与汉族寻根文学在延续的时间、涉及的范围、思想内容、语言特质等方面,都具有相当的差异。但两者则共同表现了二十世纪末叶以来中国文学、文化所面临的社会转型的特定语境与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寻根 转型期文学 少数族裔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学外译的“文化寻根”与“审美迁徙”——杜博妮《棋王》译介策略探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朱振武 郑成业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3-13,共11页
在中国文学不断走向世界的当下,译者的文化翻译观成为译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文化观决定译作的价值取向,而翻译观则塑造译作的审美风格。澳大利亚汉学家杜博妮在翻译阿城的《棋王》一书时,不仅在文化站位上独树一帜,以中国文化为中心,... 在中国文学不断走向世界的当下,译者的文化翻译观成为译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文化观决定译作的价值取向,而翻译观则塑造译作的审美风格。澳大利亚汉学家杜博妮在翻译阿城的《棋王》一书时,不仅在文化站位上独树一帜,以中国文化为中心,展现了其与时俱进的文化翻译理念,而且十分注重原本和译本之间美学价值的高度契合。本文通过大量例证分析,探究了杜博妮如何以自身的文化翻译观为指针,圆满地完成了中国文学外译的“文化寻根”和“审美迁徙”之旅,以期为当下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分析实例和学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博妮 阿城 棋王 文化寻根 审美迁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越当代“经典”——文化寻根文学热点作品局限评述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炫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89-195,共7页
所谓文学穿越,它一方面穿越的是政治和文化,并通过政治和文化走向人类关怀,另一方面穿越的是既定的各种世界观,建立起作家自己的世界观。本文所做的,就是依据一个作家应该建立起的对世界的独到的哲学性理解,来看中国新时期文学“文化寻... 所谓文学穿越,它一方面穿越的是政治和文化,并通过政治和文化走向人类关怀,另一方面穿越的是既定的各种世界观,建立起作家自己的世界观。本文所做的,就是依据一个作家应该建立起的对世界的独到的哲学性理解,来看中国新时期文学“文化寻根文学”阶段几部轰动性作品所存在的思想性和文学性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寻根 文学评述 热点作品 《受戒》 中国 《棋王》 当代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解读:“文化寻根”小说的叙事伦理及其文学史意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雪丽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4-58,共5页
本文以"文化寻根"小说的叙事伦理为切入点,从"文化寻根"小说对民间生存本相的展示、对世俗和日常生活的关注、对"规范"之外的边地族群的生命经验和生存境遇的书写等三个方面,探讨了"文化寻根"... 本文以"文化寻根"小说的叙事伦理为切入点,从"文化寻根"小说对民间生存本相的展示、对世俗和日常生活的关注、对"规范"之外的边地族群的生命经验和生存境遇的书写等三个方面,探讨了"文化寻根"所显示的话语方式在何种意义上构成了新的审美风格,在叙事伦理上为新时期文学提供了怎样的文学经验。同时,在小说美学和文学史的意义上,考察了"文化寻根"小说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寻根 小说 日常生活 族群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寻根的一种哲学尝试——卡西尔神话与语言研究述评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志刚 《江淮论坛》 CSSCI 1991年第5期83-88,共6页
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er,1874—1945)的文化哲学体系是本世纪哲学思维领域的一个重要现象。这一体系的逻辑取向就在于从“理性的批判”转向“文化的批判”,即由西方近代哲学的思维模式跨入当代学术氛围。而在卡西尔的整个文... 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er,1874—1945)的文化哲学体系是本世纪哲学思维领域的一个重要现象。这一体系的逻辑取向就在于从“理性的批判”转向“文化的批判”,即由西方近代哲学的思维模式跨入当代学术氛围。而在卡西尔的整个文化哲学体系中,神话与语言研究又是上述逻辑取向的一个基本着力点。本文即想围绕这一基本着力点展开评述,试就一个主要角度去估价卡西尔文化哲学观念的现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西尔 哲学体系 西方近代哲学 语言概念 哲学观念 文化寻根 研究述评 学术氛围 理性 语言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国家”想象的知识谱系与现实境遇——以1980年代的“文化寻根”为视点
16
作者 吴雪丽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8-124,共7页
文学是建构现代"民族国家"想象和认同的方式之一,在不同的历史时段,在知识逻辑与现实境遇之间遭遇了不同的困境与悖论,而发端于1980年代的"文化寻根"也难逃这样的历史宿命。在"文化寻根"建构"现代... 文学是建构现代"民族国家"想象和认同的方式之一,在不同的历史时段,在知识逻辑与现实境遇之间遭遇了不同的困境与悖论,而发端于1980年代的"文化寻根"也难逃这样的历史宿命。在"文化寻根"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知识话语中,始终包含了"个人"与"现代民族国家"、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的话语纠葛,而且其背后暗含的"现代性"的地缘政治和权力话语逻辑也使"寻根"在有所"洞见"的同时造成了新的"遮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寻根 民族国家想象 知识谱系 现实境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寻根与诗性启蒙——试论红柯小说的文学史意义
17
作者 于京一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0-158,共9页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红柯的小说世界始终洋溢着人性的温暖、闪耀着神性的光芒。他特别善于以感性世界的营构来提纯、升华出一种哲理化的生存境界,其艺术世界的核心簇拥着关于大地、生命、爱、自由等令人肃然起敬的词汇。其中,以《生...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红柯的小说世界始终洋溢着人性的温暖、闪耀着神性的光芒。他特别善于以感性世界的营构来提纯、升华出一种哲理化的生存境界,其艺术世界的核心簇拥着关于大地、生命、爱、自由等令人肃然起敬的词汇。其中,以《生命树》为界碑,红柯开始注重对现实生活和时代精神的持续凝视与拷问,小说的题材选择与文本建构发生了日益鲜明的转变。这种转变表面看来是写作场域的有效开拓与敞开,实则是由写作理念所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寻根 红柯 文学史意义 文本建构 感性世界 生存境界 哲理化 写作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银帝国》:一个散居族裔者的文化寻根梦
18
作者 李艳 《电影评介》 2009年第23期29-30,共2页
旅美华裔导演姚树华以李安为参照拍摄的商业文艺片《白银帝国》,试图沿用李安电影一贯开放包容的文化胸襟,用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制作模式,开掘了民族传统价值观的精神力量,演绎了一个散居族裔者的文化寻根梦。
关键词 《白银帝国》 商业文艺片 文化寻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康德的“理性批判”到卡西尔的“文化寻根”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社教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37-140,共4页
被康德自喻为“哥白尼式革命”的“理性批判”,是对理性自身的能力进行追问 ,它只是建立在当时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上的 ,对自然科学前提和条件的追问。其结论是“知性为自然立法”。由于知性本身的普遍必然性也需要追问 ,... 被康德自喻为“哥白尼式革命”的“理性批判”,是对理性自身的能力进行追问 ,它只是建立在当时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上的 ,对自然科学前提和条件的追问。其结论是“知性为自然立法”。由于知性本身的普遍必然性也需要追问 ,所以这一结论处在无“根”的状态。卡西尔认为 :神话、语言、艺术、宗教等也是人类的精神形式。其“文化批判”从功能论出发 ,突破了康德狭隘的出发点 ,囊括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 ,并试图在承认各学科门类特殊性的前提下 ,找到整个文化得以进行建构的尺度和根据——文化之“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哲学思想 “理性批判” 卡西尔 文化寻根 文化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寻根:《大鱼海棠》的美学价值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洋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0-132,共3页
文化寻根是中国动画民族化创作的根本,是促使中国动画形成民族性格和艺术品格的关键。在好莱坞动画泛滥的当代,想要获得跻身动画电影市场的竞争力,保持自身的艺术独立性,往往需要从民族文化中汲取灵感和素材,创作出独一无二的、具有标... 文化寻根是中国动画民族化创作的根本,是促使中国动画形成民族性格和艺术品格的关键。在好莱坞动画泛滥的当代,想要获得跻身动画电影市场的竞争力,保持自身的艺术独立性,往往需要从民族文化中汲取灵感和素材,创作出独一无二的、具有标志性的美学形态。国产动画《大鱼海棠》有着强烈的文化寻根意识,从故事构想到人物塑造,再到美术设计,都取材于传统文化。本文从文化寻根出发,透视这部动画电影融合创新下的美学特征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鱼海棠》 国产动画 文化寻根 美学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