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风俗保群”到“文化寻根”——重审“寻根文学”中的文化再造问题 |
钟媛
|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2
|
威廉·福克纳与中国新时期小说的文化寻根 |
李萌羽
温奉桥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5
|
|
3
|
寻根问祖,薪火相传——从文化寻根思潮探析谱牒文献的社会文化价值 |
王纪坤
刘晶红
|
《图书与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5
|
|
4
|
国家形象建构中的“文化寻根”叙事——以《中国日报》对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报道为例 |
宫承波
黄灿灿
|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4
|
|
5
|
“复魅”与“回归”——民族艺术与现代性视域中的文化寻根 |
彭修银
吴震东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4
|
|
6
|
西方文化寻根思潮的跨世纪演化——透视“新时代运动” |
叶舒宪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22
|
|
7
|
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寻根 |
潘志国
|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9
|
|
8
|
种族 性别 文化寻根——从《紫色》管窥艾丽斯·沃克的文化寻根意识 |
王冬梅
|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6
|
|
9
|
20世纪80年代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化寻根 |
杨红
|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3 |
8
|
|
10
|
从文化寻根到“现代性”批判——《暗示》与韩少功文学精神的蜕变 |
刘学明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4
|
|
11
|
多义的“文化寻根”——广谱视域下的“寻根文学” |
姚新勇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4
|
|
12
|
中国文学外译的“文化寻根”与“审美迁徙”——杜博妮《棋王》译介策略探析 |
朱振武
郑成业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22 |
3
|
|
13
|
穿越当代“经典”——文化寻根文学热点作品局限评述 |
吴炫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1
|
|
14
|
再解读:“文化寻根”小说的叙事伦理及其文学史意义 |
吴雪丽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15
|
文化寻根的一种哲学尝试——卡西尔神话与语言研究述评 |
张志刚
|
《江淮论坛》
CSSCI
|
1991 |
1
|
|
16
|
“民族国家”想象的知识谱系与现实境遇——以1980年代的“文化寻根”为视点 |
吴雪丽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0 |
|
17
|
文化寻根与诗性启蒙——试论红柯小说的文学史意义 |
于京一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0 |
|
18
|
《白银帝国》:一个散居族裔者的文化寻根梦 |
李艳
|
《电影评介》
|
2009 |
0 |
|
19
|
从康德的“理性批判”到卡西尔的“文化寻根” |
李社教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1
|
|
20
|
文化寻根:《大鱼海棠》的美学价值 |
王洋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7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