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实践:内涵、目标及特质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昕桐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1,154,共8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表征了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实践”主题的出场。根据西方实践哲学传统以及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文化实践的内涵可被界定为:以时代和民族文化为主题需求,对人的存在意义进行反思的文化活动。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表征了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实践”主题的出场。根据西方实践哲学传统以及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文化实践的内涵可被界定为:以时代和民族文化为主题需求,对人的存在意义进行反思的文化活动。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实践秉承着主体创造性原则、客体现实性原则、辩证总体性原则,旨在实现文化整合和文化创新,从而在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交融、磨合与批判中,凝聚对人类生活有所规范的、对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具有共善意义的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文化实践 精神生产 文化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与-认同”:青年日常网络文化实践的特征与发展
2
作者 高文珺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3-156,共14页
在社会-科技-个体多重因素作用下,青年网络文化实践不再局限于亚文化参与而是日趋日常化。本研究根据青年日常网络文化实践的共性特点,提出“参与-认同”二维框架,将青年日常网络文化实践区分为卷入式、社交式、表达式和浏览式四种类型... 在社会-科技-个体多重因素作用下,青年网络文化实践不再局限于亚文化参与而是日趋日常化。本研究根据青年日常网络文化实践的共性特点,提出“参与-认同”二维框架,将青年日常网络文化实践区分为卷入式、社交式、表达式和浏览式四种类型。并通过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文化发展满意度调查”中18720名青年数据的分析,来探究青年日常网络文化实践的特点。结果发现:(1)青年日常网络文化实践以满足认同感为主要动机,并具有“产消式”参与文化内容生产的鲜明特征。(2)青年日常网络文化实践有时代烙印,与社会经济地位有所关联。(3)青年日常网络文化实践与文化自信关联紧密,满足青年认同感、促进“产消式”主动参与文化生产能够提升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网络文化实践 参与式文化 产消者 青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水营城:城市更新的美学转向与文化实践
3
作者 骆玉平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5-141,共7页
中国传统山水观念融合了自然属性与人文精神,其内涵历经自然崇拜、哲学意蕴、文化符号到现代转变的历史演进。针对现代城市同质化、环境压力与精神疏离等问题,山水营城理念的提出将传统山水智慧融入城市更新实践,旨在通过美学转向寻求... 中国传统山水观念融合了自然属性与人文精神,其内涵历经自然崇拜、哲学意蕴、文化符号到现代转变的历史演进。针对现代城市同质化、环境压力与精神疏离等问题,山水营城理念的提出将传统山水智慧融入城市更新实践,旨在通过美学转向寻求文化认同与生态和谐。该模式强调自然山水不仅是物质环境,更是塑造城市独特文化气质与美学意境的关键要素。其核心在于超越单纯的功能主义,以“自然之美、文化之韵、人文之境”为追求,通过“五态耦合”的系统性策略,构建绿色、文化、智能、和谐的城市空间。这要求在城市整体架构、空间组织和基础单元等层面,借鉴“因山就水,布势成形”“借景成趣,随势赋形”等传统智慧,实现人工环境与自然基底的有机融合、功能连接与视觉贯通。山水营城不仅是对中国传统艺术思维与山水精神的当代转化与创造性重构,更是对“人民城市”理念的实践回应,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彰显东方美学精神、满足人民诗意栖居需求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范式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营城 城市更新 美学转向 山水观念 文化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国潮”语境下影视民俗的文化实践与认同建构 被引量:7
4
作者 刘玉堂 李振鹏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8-196,共9页
“新国潮”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理念相融合的话语表达。作为当代社会生成并不断演化的文化实践,影视民俗是“新国潮”在影视媒介中的全新图景,它不仅是技术与文化交融的产物,而且是民俗与艺术创意互摄、传统与现代对接的时代结晶。它... “新国潮”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理念相融合的话语表达。作为当代社会生成并不断演化的文化实践,影视民俗是“新国潮”在影视媒介中的全新图景,它不仅是技术与文化交融的产物,而且是民俗与艺术创意互摄、传统与现代对接的时代结晶。它的生成机制复杂多样,主要体现为影视媒介的再生产、文化建设的再创造、文化迫力的再发生等三个维度,并以源民俗中的文化因子为核心,依托影视媒介,通过唤醒民众集体记忆、促进文化交融、映射日常生活以建构民俗认同。影视民俗为理解当代日常生活中的泛民俗现象提供有效启发,是现代民俗学观照日常生活的重要切口,为民俗学学科转型提供了全新的理论空间与方向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国潮 影视民俗 文化实践 民俗认同 泛民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动精神文化实践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周绍东 陈蔓茜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8-117,共10页
精神文化实践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这个领域也存在着发展生产力的现实需要。从一般性来看,区分精神文化实践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标准是其能否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从市场经济的特殊性来看,区分精神文化实践生产性和非... 精神文化实践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这个领域也存在着发展生产力的现实需要。从一般性来看,区分精神文化实践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标准是其能否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从市场经济的特殊性来看,区分精神文化实践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标准是其能否获得剩余价值和利润。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实践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以非逐利性的“自由精神生产”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因此,需要从劳动者、生产资料及其优化组合方式等方面出发,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精神文化实践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具体路径。由此可以得出:要在追求工具理性的同时,坚持文化理念的价值理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生产目的,以优秀的文化作品鼓舞人、凝聚人、激励人,在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激发精神生产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精神文化实践 习近平文化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交媒体时代青年的文化实践与价值观建构
6
作者 徐本磊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50-54,共5页
社交媒体以其开放性、低门槛、自组织等特点激发了各类文化的蓬勃发展,不仅促进了社会各种文化关系的重组,更从人的生存与发展层面深刻影响了青年的价值观建构。社交媒体时代背景下,我国青年的文化实践呈现出个体层面的逆反性与参与性... 社交媒体以其开放性、低门槛、自组织等特点激发了各类文化的蓬勃发展,不仅促进了社会各种文化关系的重组,更从人的生存与发展层面深刻影响了青年的价值观建构。社交媒体时代背景下,我国青年的文化实践呈现出个体层面的逆反性与参与性、群体层面的共情性与区隔性及社会层面的反哺性等特点,这些文化实践从正负两方面影响了青年的价值观建构。针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应该通过提升青年的媒介交往能力、注重文化意义层面的构建、凝聚社会主体合力等举措,帮助青年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媒体时代 文化实践 价值观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学的文化实践属性:教学要素的视角 被引量:6
7
作者 程良宏 赵建梅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7-57,共11页
从教学活动的内在结构要素入手,考察教学要素的文化特质对教学作为文化实践的规约,是认识教学的文化实践属性的一种基本路向。教师、学生和课程知识是教学活动实施运行的三个基本要素,分析体认这三个要素的文化特质及其对教学实践活动... 从教学活动的内在结构要素入手,考察教学要素的文化特质对教学作为文化实践的规约,是认识教学的文化实践属性的一种基本路向。教师、学生和课程知识是教学活动实施运行的三个基本要素,分析体认这三个要素的文化特质及其对教学实践活动的属性规约,是理解体认教学具有文化实践属性的内在理据。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其对教学的理解与行动受其因家庭和地域来源而形成的个体文化差异以及作为成年人的群体文化特质的影响。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行动参与者,其对教学的理解与行动选择也受其因家庭和地域来源而产生的个体文化差异特质以及作为未成年的群体文化特质的制约。作为教学活动直接目的指向的课程知识,是人对世界认识的文化结晶,知识的产生及其向课程知识的转化过程亦是文化筛选的过程与行动,以其为内容的教学势必受到课程知识文化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属性 文化实践 教学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知识教学到文化实践:深度教学走向深入的视域演进 被引量:31
8
作者 程良宏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40-46,共7页
知识教学层面的深度教学,意图引导师生通过知识结构和知识运用方面的深度体认实现对学科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掌握运用,对改变浅表性学习具有积极意义。但它难以摆脱知识传递教学的固有缺陷,难以达到真正的深入。教学中的知识传递同时是教... 知识教学层面的深度教学,意图引导师生通过知识结构和知识运用方面的深度体认实现对学科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掌握运用,对改变浅表性学习具有积极意义。但它难以摆脱知识传递教学的固有缺陷,难以达到真正的深入。教学中的知识传递同时是教师和学生依据具有文化特质的学科知识进行文化交往和文化构建的文化实践。将深度教学的理解视域从知识教学推进到文化实践,是更为贴近深度教学本真、深化乃至优化深度教学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教学 知识教学 文化实践 视域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代语境·媒介场域——中国新主流电影文化实践的双维审视 被引量:31
9
作者 陆晓芳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4-121,共8页
新主流电影代表着新时代中国电影艺术的创作要求和审美取向,同时也深受以互联网等为基础的新媒介传播理念的影响。因此,在时代语境与媒介场域这双重维度之中考察审视新主流电影的文化特质和文化表征,有助于深入理解其发展态势和多重文... 新主流电影代表着新时代中国电影艺术的创作要求和审美取向,同时也深受以互联网等为基础的新媒介传播理念的影响。因此,在时代语境与媒介场域这双重维度之中考察审视新主流电影的文化特质和文化表征,有助于深入理解其发展态势和多重文化属性进而指导未来实践。由是观之,新主流电影之“新”主要凸显为两点:一是其始终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的主流价值观为基本理念和精神支柱来引导电影创作,并以开阔的艺术视野将世界电影优长兼收并蓄,在充分尊重艺术规律和产业规律的基础上强化自身文化品格;二是与时俱进,善于利用新媒介挖掘创作素材、创新呈现形式、提升传播流量,并不断调整运作方式以适应更具不确定性的新媒介场域以应对挑战,呈现出与以往中国电影迥然不同的全新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语境 媒介场域 新主流电影 文化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文化实践”的网络民族志——研究者的视角与阐释 被引量:16
10
作者 孙信茹 王东林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2-111,共10页
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让人类学家的"田野"不再局限于固有"方位"和实体空间,而逐步拓展至网络虚拟空间。在网络空间中,研究者不仅是网络文化的"亲历者"和"参与者",更是对社区和研究对象做出积... 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让人类学家的"田野"不再局限于固有"方位"和实体空间,而逐步拓展至网络虚拟空间。在网络空间中,研究者不仅是网络文化的"亲历者"和"参与者",更是对社区和研究对象做出积极贡献的"创造者"。作者以自己的田野经验和个案研究为例,将网络民族志视作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共同进行的"文化实践"活动。这样的研究视角和以往网络民族志相关研究较为不同。同时,研究双方于网络空间中的"共在",使得研究者在研究方法、参与度及个人情感投注等方面都发生变化。由此,作者提出,在网络民族志研究中,研究者作为观察者和文化创造者的双重身份得到凸显。此外,网络民族志中的田野更具"流动性",民族志文本的写作也将面临新的挑战。通过该研究,作者认为,从研究者的视角深入剖解和讨论,不仅在于了解网络对研究过程所带来的影响,还在于把握研究者如何面对网络世界,如何阐述自己。而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说,这样的研究思路也可以帮助我们重思网络空间赋予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民族志 研究者 文化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教育的文化实践之路--兼论科学素养培育的文化反思与新文化图景 被引量:6
11
作者 黄东民 郭晓波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CSSCI 2022年第4期41-50,共10页
文化实践是科学教育走向纵深的必要视域,这是由科学本身的文化品性以及科学教育的文化实践特性决定的。因此,科学教育应从文化意义的消解走向文化价值的提升,凸显科学知识社会境域的文化表达;从文化内容的单一性走向文化内涵的扩充,在... 文化实践是科学教育走向纵深的必要视域,这是由科学本身的文化品性以及科学教育的文化实践特性决定的。因此,科学教育应从文化意义的消解走向文化价值的提升,凸显科学知识社会境域的文化表达;从文化内容的单一性走向文化内涵的扩充,在对学科本体内容的文化溯源中把握科学本质;从基于工具性思维的现实考量走向基于关系性思维的社会文化构想。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科学教育教学范式的转型,从而建构一种具有弹性、适应性以及可再生性的科学课程文化体系,在求知品性、主体体验、创设情境、价值反思四个层面展开对科学素养培育的新文化图景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教育 科学素养 文化实践 文化反思 文化图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实践与核心价值观建构--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融合的话语逻辑及其精神形态 被引量:2
12
作者 曹明 张廷干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6,共6页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蕴涵着意识形态与文化形态的双重话语逻辑并呈现出独特的文化实践精神,由此获得探究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文化哲学视域,还原文化理论的逻辑形态与生命存在结构之间的源初关联,这构成二者的结合乃至各种文化的...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蕴涵着意识形态与文化形态的双重话语逻辑并呈现出独特的文化实践精神,由此获得探究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文化哲学视域,还原文化理论的逻辑形态与生命存在结构之间的源初关联,这构成二者的结合乃至各种文化的分殊形态、经验互释与演变规律的本体实践基础;而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的融合在文化实践层面所提出来的要求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精神生态的现代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实践 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 传统文化 精神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玩家在网络游戏中的文化实践——基于现象级手游《和平精英》的观察 被引量:14
13
作者 刘蒙之 张锐君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22年第2期35-48,共14页
以现象级手游《和平精英》为研究对象,采用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青年玩家的游戏文化实践进行探究。研究将游戏玩家视作能动主体,将网络游戏视为现实世界的外延,在此基础上将游戏文化诠释为玩家在多重游戏空间内的文化... 以现象级手游《和平精英》为研究对象,采用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青年玩家的游戏文化实践进行探究。研究将游戏玩家视作能动主体,将网络游戏视为现实世界的外延,在此基础上将游戏文化诠释为玩家在多重游戏空间内的文化实践。理论视角上采用电玩空间阅读范式、电玩空间理论与流动空间理论等将游戏视为"诠释性的意义空间",在沃尔特提出的叙事空间、现象学空间和语义空间基础上增加了社交空间分析,从而交织出游戏文本、化身操作、符号意义与社交互动四种分析面向,并通过对玩家在游戏中的叙事、现象学、语义与社交等四种文化实践分析揭示了青年玩家基于游戏又出于游戏的创造性文化实践现象。研究发现四种文化实践并未割裂,相反,以《和平精英》为代表的网络游戏打破了单机游戏与社交媒体的壁垒,凝结了身体叙事与社交功能,在叙事和社交的平衡中形成独特的话语实践体系,构建一种新的游戏生态:一方面《和平精英》着重"亲密关系"和"预先社会网络"范式下的身体遥感,原本属于个体的身体符号被嵌入社会通用符号体系中,从而解放了玩家身体操作的叙事性,游戏化身从单机游戏时代的自我表达主体转变为社交传播媒介;另一方面,随着电子游戏和玩家的彼此激活,叙事权力不再由游戏设计者所垄断,处于流动中的青年玩家正在以娱乐化和社交化的叙事方式参与电子游戏的话语建构中,在游戏设计者所划定的交互规则内积极设计交互内容,有意或无意中抵抗权力话语和强制性意义,丰富了新型电子游戏话语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平精英》 网络游戏 游戏空间 文化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明的人性整全性逻辑与文化实践的价值自主性品格——“文化自性”养成的根据、限度及其意义 被引量:7
14
作者 袁祖社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7-42,共6页
文化历来都是一个"问题性存在",对诸多文化病症所致根由的诊断和治疗,一直因文化主体之天然的"医""患"双重身份而终究难以探赜索隐。这其中更深层的学理关切在于:有关文化的自主性逻辑是可能的吗?文化究... 文化历来都是一个"问题性存在",对诸多文化病症所致根由的诊断和治疗,一直因文化主体之天然的"医""患"双重身份而终究难以探赜索隐。这其中更深层的学理关切在于:有关文化的自主性逻辑是可能的吗?文化究竟能否依照自己的方式而成为自己?文化与文明密切相关,真正的文化,一定是基于人性整全性逻辑的特定历史时代文明精华的产物。若要彰显并坚守文化的此一属性,我们则需以现代公序良俗社会所应有的精神高度确立和形成的名义,努力澄明有关"文化的真理"。为文化的健康、良性以及可持续发展,为保证文化能对优雅、高贵、有品位的生活方式的塑造功能的稳定发挥,我们需要慎思明辨地拷问文化之于人类合理性生存、进化所做出的价值承诺,并立足于民族复兴的立场,做一种美好生活诉求基础上的善意期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 人性整全性 文化实践 价值自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化实践解读文化生态村建设 被引量:6
15
作者 杨慧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2期38-41,共4页
作为应对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反思,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村在各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本文从学理的视角对其文化实践及实践过程的理论意义予以探讨。
关键词 文化实践 文化生态村 民族文化 文化资本 生态环境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社会工作的文化实践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玉兰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5-34,共10页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仍然面临诸多困境。当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合服务陷入了服务系统性和发展性不足的困境。民族社会工作的文化视角强调维持不同文化群体的多样性,增强服务对象的跨文化适应能力...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仍然面临诸多困境。当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合服务陷入了服务系统性和发展性不足的困境。民族社会工作的文化视角强调维持不同文化群体的多样性,增强服务对象的跨文化适应能力,促进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融合,将其应用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合服务是突破服务困境的关键之举。该视角下的服务策略以“赋权”和“反思性对话”为方法;以“关系建立”为起点,搭建社区为本的支持系统;以“文化融合”为目标,形成整合服务框架。此跨文化服务策略对多元部门、专业服务和个体与群体困境的强调,从工作主体、工作方法和工作内容三方面创新了当前城市民族工作治理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社会工作 文化实践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社会融合 服务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自觉、文化创造、文化实践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被引量:5
17
作者 程东旺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3-106,共4页
社会主义文化是由不同文化形态、不同意识形式要素共同构成的整体结构体系,它透过人们的文化自觉达到自知和自主,凭依人们的文化创造释放能量和张力,通过人们的文化实践实现自我批判和超越,形成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文化接力,从而进一步... 社会主义文化是由不同文化形态、不同意识形式要素共同构成的整体结构体系,它透过人们的文化自觉达到自知和自主,凭依人们的文化创造释放能量和张力,通过人们的文化实践实现自我批判和超越,形成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文化接力,从而进一步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生成"差异共存和相互尊重"的文化生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觉 文化创造 文化实践 社会主义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人民文化实践的形式、演变与逻辑——以相关“热词”“热度”为基础的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意娜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62-72,共11页
人民文化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的生动呈现,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环节。人民文化实践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历史、传统和社会经验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中开展的文化创造、传承和交流等实践... 人民文化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的生动呈现,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环节。人民文化实践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历史、传统和社会经验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中开展的文化创造、传承和交流等实践活动。通过网络热词与热度测度我国人民文化实践,并对新时代重要理念相关“热词”和与人民日常生活相关的主旋律文化“热词”进行测度,结果显示我国民众对新时代重要理念的认可度总体呈现日益上升的发展态势,主旋律文化深入人心、与日常生活融合形成新时代高品质文化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文化实践 新时代 网络热词 网络热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诠释学构建的落脚点:文化实践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昕桐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7-43,共7页
中国诠释学构建的一个时代主题即文化实践诠释。它主张在狭义的文化实践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凝聚价值共识)中实现广义的文化实践内涵(人的自我实现)。文化实践为中国诠释学构建提供了社会历史性原则和主体... 中国诠释学构建的一个时代主题即文化实践诠释。它主张在狭义的文化实践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凝聚价值共识)中实现广义的文化实践内涵(人的自我实现)。文化实践为中国诠释学构建提供了社会历史性原则和主体创造性原则,而且文化实践与“公共诠释”相结合,使文化实践作为面向公共认知建构及公共对话空间形成的基础和诠释有效性的确立依据更加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实践 公共诠释 诠释学循环 诠释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体情境中的“草根”粉丝文化生产——以“旭日阳刚”粉丝的文化实践为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周兴杰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8-121,共4页
英语语境中,粉丝研究者的立场经历从粉丝型学者到学者型粉丝的转换。在抵抗理论问题上,理论家越来越倾向于认为,粉丝并不总是持否定立场。网络粉丝目前处在一种后民族国家或粉丝的后现代时代。在体验经济时代,其态度即可理解为一种对抵... 英语语境中,粉丝研究者的立场经历从粉丝型学者到学者型粉丝的转换。在抵抗理论问题上,理论家越来越倾向于认为,粉丝并不总是持否定立场。网络粉丝目前处在一种后民族国家或粉丝的后现代时代。在体验经济时代,其态度即可理解为一种对抵制的放弃,也可以理解为另一种形式的否定。作为流行音乐组合旭日阳刚的粉丝,"钢镚"的出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对偶像"草根"身份的认同,但他们又积极推动偶像进入主流媒体,其文化实践可看作一种"腾挪"。影视产业具有情绪资本的属性,它不只是满足影视粉丝的情感,而且制造新的情感和需要以开拓市场。以粉丝情感的生产为中心,影视情绪资本构建起其运营体系和产品属性。在影视偶像产业的魅惑和包围中,影视粉丝并未失去自我,社会也期待审美解放进一步将个体、社会和艺术调合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刚 文化实践 粉丝 文化生产 情境 政协委员 文化事件 新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