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ALC核心素养的师范类研究生课程改革新思考--一种“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的视角 被引量:8
1
作者 姜勇 Asta Birkeland 刘静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5-20,共6页
从"文化存在论教育学"出发,建构了基于ALC核心素养的师范类研究生课程方案,主张师范类研究生课程应该是一种培育仁爱之心(Agape)的课程,因而它需要营造一种"相遇"的人生旅程;应该是一种启迪自由之性(Liberty)的课程... 从"文化存在论教育学"出发,建构了基于ALC核心素养的师范类研究生课程方案,主张师范类研究生课程应该是一种培育仁爱之心(Agape)的课程,因而它需要营造一种"相遇"的人生旅程;应该是一种启迪自由之性(Liberty)的课程,因而它需要打造一种"唤醒"的反思氛围;应该是一种熏陶文化之品(Culture)的课程,因而它需要铸造一种"陶冶"的文化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范类研究生 ALC核心素养 文化存在论教育学 课程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教育学的文化困境与重建——基于“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的思考 被引量:5
2
作者 姜勇 刘静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2-48,共7页
近百年来,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国教育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不够。面对中国教育学的文化困境,基于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的思考,中国的教育学必须重建其文化精神、文化价值、文化伦理与文化意识。首先,教育目标理应回归传统... 近百年来,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国教育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不够。面对中国教育学的文化困境,基于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的思考,中国的教育学必须重建其文化精神、文化价值、文化伦理与文化意识。首先,教育目标理应回归传统文化的"大德敦行"这一终极目的。教育之终极目标在此,文化精神重建的核心亦在此。其次,教育内容必须重建传统文化的"良知之学",必须关注传统文化所心心念念的"良知之知",回到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良知之情",并切实转化为"良知之行"。再次,教育方法应当转向传统文化的"以善至善",做到方法善与本质善的统一。最后,教育实施要重建传统文化的"虚壹而静",中国的教育改革呼唤意识觉醒的教育者,呼唤静待花开的教育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学 传统文化 文化存在论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理论视野下上海市幼儿园教师质量调查研究
3
作者 底会娟 李召存 姜勇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8-175,共18页
幼儿园教师质量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基于文化存在论教育学视角编制幼儿园教师质量测评工具,运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上海市7个行政区的1768名幼儿园教师质量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幼儿园教师质量由生存之基、专业... 幼儿园教师质量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基于文化存在论教育学视角编制幼儿园教师质量测评工具,运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上海市7个行政区的1768名幼儿园教师质量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幼儿园教师质量由生存之基、专业之智、文化之品、自由之性和信仰之情5个维度构成。(2)幼儿园教师质量中等偏上(M=3.08)。其中,专业之智(M=3.22)、生存之基(M=3.16)、信仰之情(M=3.05)得分较高,自由之性(M=2.80)、文化之品(M=2.84)得分较低。(3)总体上,随教龄增长、职称晋升、职务提高,幼儿园教师质量逐渐提升;研究生学历教师除专业之智维度外,得分均排名第1;中专学历教师专业之智维度上排名第1;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得分显著高于非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优秀绩效组教师得分显著高于普通绩效组。(4)整体来看,主城区与郊区幼儿园教师质量无显著差异,但在文化之品维度上,城区教师显著高于郊区教师;公办园与民办园教师质量差异不显著;示范园教师质量显著优于一级园,一级园又显著优于二级园。(5)职称、年龄、绩效、区域对幼儿园教师质量的某一个或两个维度有显著影响,但只有职务对教师质量的所有5个维度都产生了正向显著影响,可见,承担职务有助于提升幼儿园教师的质量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存在论教育学 幼儿园教师 教师质量 教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基于文化存在论教育学视角 被引量:8
4
作者 姜勇 底会娟 黄瑾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73-90,共18页
2015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颁布《强势开端Ⅳ:学前教育质量监测》,明确提出将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作为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系统的一部分。遗憾的是,我国目前尚缺乏科学、有效的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工具。因此,研制科学的幼儿园教师质... 2015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颁布《强势开端Ⅳ:学前教育质量监测》,明确提出将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作为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系统的一部分。遗憾的是,我国目前尚缺乏科学、有效的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工具。因此,研制科学的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工具,积极开展幼儿园教师质量的动态、持续监测,为教育督导和教育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由于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理论在分析教师专业发展时有其独特的视野,特别注重教师的人文精神、自主精神、科学精神的培育,因此,本研究以文化存在论教育学为主要理论框架,将教师视为“完整的”教育者,构建了以生存之基、专业之智、文化之品、自主之性和信仰之情这5个维度为核心的《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量表》。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上海市的7个区每区随机抽取10-12所幼儿园,共计81所幼儿园的1768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1)经典测量理论的极端组检验法、题总相关法、内部一致性系数检测法、共同性与因素负荷量检测法的结果均表明该量表具有优秀的鉴别度和信度。(2)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园教师质量由生存之基、专业之智、文化之品、自由之性、信仰之情等5个一级维度构成。二级维度则由身心健康、人际和谐、师德修养、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文化自觉意识、文化养成能力、文化比较视野、教学自主权、专业成长权、参与决策权、教育信念、专业认同和职业使命等14项构成。(3)验证性因子分析发现该量表的拟合指数优良,残差RMSEA的值为0.057,远小于0.5;X^(2)/df为3.83,小于5;CFI、IFI、TLI的值均在0.9以上,GFI、NFI、RFI的值均在0.8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园教师 质量监测 指标体系 文化存在论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基于证据”的教育研究的限度——“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的视角 被引量:20
5
作者 姜勇 戴乃恩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2-79,共8页
近十多年来,"基于证据"的教育研究不断受到学术界的追捧与褒扬,似乎唯有"基于证据"的教育研究才是真研究,才是好研究。一时之间,以证据为基础的、迷恋大数据的教育研究成为了时代的呼声。我们主张用"文化存在... 近十多年来,"基于证据"的教育研究不断受到学术界的追捧与褒扬,似乎唯有"基于证据"的教育研究才是真研究,才是好研究。一时之间,以证据为基础的、迷恋大数据的教育研究成为了时代的呼声。我们主张用"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的眼光来重新看待"基于证据"的教育研究。观点一,爱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教育研究是有人文情怀和爱的情感的,只用数据来说话的教育研究会成为一种"冷漠"的、"冰冷"的、"僵硬"的研究,缺乏精神追求与终极信仰,只有"活泼泼"的教育研究才是有生命力的,彰显生命关怀和人文情怀的。因此,从"文化存在论教育学"出发,我们主张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在关系上要有"相遇"的过程。观点二,思是人的存在的重要可能。追求"基于证据"的教育研究往往迷恋于各种大数据的挖掘、积累,执迷于各种数理统计模型和数据的运算与建模,操持于数据结果的分析与讨论,却缺乏教育研究的本真的"思",缺少对教育价值的理性探讨,缺失对教育思想的探求与寻绎,从而将教育研究带入只见数据而缺乏原创思想的"无思"的境地。观点三,信仰是人的存在的重要支柱。教育研究不只是运用数据和"证据"来说话,它更重要的是研究者用心来说话,用情感来说话,用自己一生的信念来说话,所以,信仰问题才是困扰很多教育研究的大问题。没有敬畏、虔诚、执着的信念与信仰,研究者很难真正爱上教育研究,也很难从千变万化的数据中寻找到教育的规律与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证据”的教育研究 文化存在论教育学 大数据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存在论教育学论纲——文化存在论教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与基本主张
6
作者 姜勇 庞丽娟 柳佳炜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16,共9页
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理论是在教育学这门学科究竟主要是一门以哲学运思为主的精神科学,还是一门方法至上的实证科学这一历史性交锋中应运而生的。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的提出是对实证主义范式在教育学领域过度宣扬的匡正。教育学是一门有着浓... 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理论是在教育学这门学科究竟主要是一门以哲学运思为主的精神科学,还是一门方法至上的实证科学这一历史性交锋中应运而生的。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的提出是对实证主义范式在教育学领域过度宣扬的匡正。教育学是一门有着浓郁的强烈的丰富的人文性、艺术性、审美性、价值性和伦理性的学科。从学科嬗变史、学科本质、学科研究方法借鉴路线图等来考察,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育学作为一门“成人”的学科所具有的境遇性、生命性、个殊性、复杂性等特质无法被完全数据化的定量研究所把握。文化存在论教育学分别从教育本质、教育目的及教育方法出发,聚焦三个根本性问题:儿童“是”什么?儿童会成“为”什么?儿童之所以会成“为”社会与文化所期望的那个样子,需“要”什么?针对这三个根本问题,文化存在论教育学提出了理想的教育应确立的四项重要原则:首先,教育要关注儿童的“精神”或者“生命”成长,关注儿童的心灵世界、精神世界、生命世界;其次,教育是“相遇”的历程,是一场充满“境遇”的人生旅程,多元、丰富、奇幻的教育孕育着儿童各种生长的可能性,教育既关怀当下,又指向未来的生活;再次,教育要注重“关系”的营建,魅力在于生活世界中诸般“关系”的和谐与共融,儿童与教师在美好的教育“关系”中相濡以沫,砥砺前行;最后,儿童是“文化”的存在,教育要关注文化在陶冶滋养儿童的向善、求真、育美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存在论教育学 实证主义 实验教育学 陶冶 儿童 存在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