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统文化与人物心态的同构——论《三国演义》及古小说心理描写特点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忠昌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09-114,共6页
中国古典小说缺乏或基本没有心理描写,几成定论,然本文作者却持相反态度。认为中国古典小说不仅有心理描写,而且十分丰富。并以《三国演义》为例,论证了中国古典小说心理描写的特点,即注重动态的心理描写,注重调动人物的语言、行为及环... 中国古典小说缺乏或基本没有心理描写,几成定论,然本文作者却持相反态度。认为中国古典小说不仅有心理描写,而且十分丰富。并以《三国演义》为例,论证了中国古典小说心理描写的特点,即注重动态的心理描写,注重调动人物的语言、行为及环境景物等意识与心理发展变化的同步对应。一言以蔽之:中国古典小说的心理描写是分散而隐匿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描写方法 三国演义 中国古典小说 传统文化心理 曹操 刘备 历史文化意识 心理障碍 正统观念 古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被引量:3
2
作者 刘华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132-135,共4页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由三个相互循环和贯通的观念 ,即天人论、人贵论和性善论所构筑的人生哲学。天人论主要描述人与自然世界之间的关系 ,对人的宇宙地位予以定位 ;人贵论重在阐明人与动物的关系 ,强调人在生物系统中的价值 ...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由三个相互循环和贯通的观念 ,即天人论、人贵论和性善论所构筑的人生哲学。天人论主要描述人与自然世界之间的关系 ,对人的宇宙地位予以定位 ;人贵论重在阐明人与动物的关系 ,强调人在生物系统中的价值 ;性善论则主要在于表明人获得幸福生活的内在依据 ,强调在人类自身中间 ,不同的道德品性造就不同的生存意义与行为方式 ,只有培育优良道德禀性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此三观所体现的整体心理观是理解中国传统心理学思想及其所表现出自身特色的基础和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基础 中国 传统文化心理 天人论 人贵论 性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十七年”农村小说中的“生活故事”与传统文化心理——以柳青《创业史》为例
3
作者 李洪华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17-420,共4页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政治文化语境的规约下,以《创业史》为代表的农村小说大多以思想路线的矛盾来结构作品中的"生活故事",日常的家庭生活场景和情感活动被极大程度地遮蔽和悬置,人性本能被乌托邦的政治理想所消解,这一叙事方...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政治文化语境的规约下,以《创业史》为代表的农村小说大多以思想路线的矛盾来结构作品中的"生活故事",日常的家庭生活场景和情感活动被极大程度地遮蔽和悬置,人性本能被乌托邦的政治理想所消解,这一叙事方式烛照出"十七年"作家书写"生活故事"时的矛盾与尴尬。但受传统文化心理的影响,"十七年"农村小说描写农民由家庭小生产者向集体劳动者的身份转变过程中也呈现出某些传统民间社会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农村小说 生活故事 传统文化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传统道德心理文化的现代意蕴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忠华 于福存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5年第12S期20-23,共4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是道德心理文化,这种道德心理文化的主要特色表现为潜移默化育德、觉悟育德、修心育德和美德践履等。深入研究和领悟中国传统道德心理文化的精髓,适应加快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之需要,尽快完成传统道德心理文化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是道德心理文化,这种道德心理文化的主要特色表现为潜移默化育德、觉悟育德、修心育德和美德践履等。深入研究和领悟中国传统道德心理文化的精髓,适应加快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之需要,尽快完成传统道德心理文化的现代转换,对于建构我国新的道德教育理论体系和提升今天道德教育实效性具有重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文化 传统道德心理文化 意蕴 中国传统道德 现代意蕴 中国传统文化 教育理论体系 教育实效性 潜移默化 主要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心理与阐释模式研究的新创获——《心灵之约——中国传统诗学的文化心理阐释》读后
5
作者 尚永亮 程建虎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4期512-512,F003,共2页
关键词 文化心理 阐释模式 《心灵之约-中国传统诗学的文化心理阐释》 书评 张杰 中国 传统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沫若的悲剧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田 《社会科学(甘肃)》 CSSCI 1989年第2期20-26,共7页
郭沫若的悲剧观与西方的悲剧大师们的诸多观点是相左的。它有其自身的特色,那就是它根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影响,颇具个性和自成体系。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心理 悲剧观 郭沫若 心理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意识的变形透视——对当代军人传统文化心理的反思
7
作者 余滨 《社会》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40-42,共3页
我军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历来为我们所自豪,但也使我们容易沉醉于一种以革命化为标志为动力的“精神现代化”的骄傲之中,并使我们在军队改革的道路上不得不付出认识上的代价。军队的现代化不仅仅是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更重要的是军人... 我军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历来为我们所自豪,但也使我们容易沉醉于一种以革命化为标志为动力的“精神现代化”的骄傲之中,并使我们在军队改革的道路上不得不付出认识上的代价。军队的现代化不仅仅是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更重要的是军人素质的现代化。当我们把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思维视野从封闭的传统投向开放的现实,当我们用理性的反省梳缕通往美好愿望的各条改革线索的时间,我们更深切地感到了目标的挑战,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对当代军人传统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为模式 文化影响 传统思维方式 理性 文化意识 主体意识 线索 传统文化心理 军人素质 意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诸葛亮:传统文化心理的产物
8
作者 王枝忠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58-64,共7页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作者最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尽管在全书120回中,他迟至第38回才正式登台亮相,又在第104回就因病死而退出了小说正式描写的范围;尽管在汉末至晋初这一百多年里,诸葛亮在政治舞台上实际只活动了二十几年,《三国...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作者最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尽管在全书120回中,他迟至第38回才正式登台亮相,又在第104回就因病死而退出了小说正式描写的范围;尽管在汉末至晋初这一百多年里,诸葛亮在政治舞台上实际只活动了二十几年,《三国演义》也只写了他自27岁初出茅庐到54岁星陨归天这27年间的事迹,跟百余年相比,不过四分之一。但是,正如许多论者正确指出的那样,诸葛亮是这部煌煌巨著实际上的主角:“三顾茅庐前群雄纷争,是前奏,替孔明的主戏布置气氛,……待他一死,兴味索然,那种收场是快速而潦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葛亮 历史人物 传统文化心理 三国演义 汉末 三国志 曹操 岁星 君臣关系 杰出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意识的变形透视——当代军人传统文化心理反思(二)
9
作者 余滨 《社会》 北大核心 1989年第7期27-29,共3页
五、唯上趋同的思维定势大一统的封建专制社会,强调一元文化,不允许人们有多元的思维走向,任何不符于封建礼教规范的思想都是异端邪说。“愚民”政策造成思想的迟钝困乏,思维方式表现出封闭、单向、趋同的特征。军人由于军队高度统一和... 五、唯上趋同的思维定势大一统的封建专制社会,强调一元文化,不允许人们有多元的思维走向,任何不符于封建礼教规范的思想都是异端邪说。“愚民”政策造成思想的迟钝困乏,思维方式表现出封闭、单向、趋同的特征。军人由于军队高度统一和相对封闭的体制约束特点,以及军队长期进行的一元性内容和标准的政治教育的教化,其思维模式的形成难免受到影响,明显的特征便是缺乏逆向思维,盲从唯上的趋同意向十分明显。表现在: 1、趋同于领导指示。开口领导如何说,闭口首长怎样讲,凡是首长点过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维方式 专制社会 高度统一 思想行为 教化 主体意识 传统文化心理 平均主义 政治教育 思维定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议我国传统文化心理延缓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10
作者 秀旭 《齐鲁学刊》 1986年第4期77-78,共2页
具有两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为什么生产力发展速度这么缓慢?从经济基础领域寻找答案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还有一个不应被忽略的问题,那就是传统文化心理结构对生产力的影响. 上层建筑对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具有重大的反作用。上层建筑的社会意... 具有两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为什么生产力发展速度这么缓慢?从经济基础领域寻找答案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还有一个不应被忽略的问题,那就是传统文化心理结构对生产力的影响. 上层建筑对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具有重大的反作用。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构成因素具有政治的、法律的等多个方面,以其整体的规定性对生产关系发生着作用。但是,每个民族不同的文化心理结构,都不可避免地要对上层建筑的诸因素都有着自觉的和潜在的巨大影响,甚至于表现为一种更为内在的、无所不至的心理机制作用。所谓文化心理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心理结构 传统文化心理 心理机制 巨大影响 文明史 反作用 心理意识 封建社会 中华民族 思维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传统文化心理积淀的深层发掘和思考——评矫健的中篇小说《天良》
11
作者 翟耀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 1986年第5期79-85,共7页
文学正在走向自身,其审美品格正在日益为人们所注重。随着审美意识的觉醒和高扬,作为新时期文学的一种重要素质,文化意识也在觉醒之中,它大大拓展了作家们的艺术思维空间,成为一种值得重视的艺术追求。文化意识包含了作家们大都具有的... 文学正在走向自身,其审美品格正在日益为人们所注重。随着审美意识的觉醒和高扬,作为新时期文学的一种重要素质,文化意识也在觉醒之中,它大大拓展了作家们的艺术思维空间,成为一种值得重视的艺术追求。文化意识包含了作家们大都具有的政治意识,然而又更为开阔和博大,大凡哲学,心理学、伦理学、历史学、民俗学等学科,非理论形态的生活方式、风俗习尚以及其它种种上层建筑,都在它的涵盖之内。文化意识的觉醒,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审美意识的观照下,有可能把文学引向一个新的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意识 传统文化心理 审美意识 文学创作 新时期文学 中篇小说 作家 作品 生活方式 审美品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文化心理与世俗人生观念的冲突——《鼓掌绝尘·月集》意蕴摭谈
12
作者 徐定宝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3期63-65,共3页
古吴金木散人撰写的《鼓掌绝尘》是明朝崇祯年间的一部中篇小说集,全书由“风”、“花”、“雪”、“月”四个中篇组成,其中月集选在近人路工先生编的《明清平话小说选》之中。作者“自序”云:“无意撩人,有心嘲世。”路工先生在《小说... 古吴金木散人撰写的《鼓掌绝尘》是明朝崇祯年间的一部中篇小说集,全书由“风”、“花”、“雪”、“月”四个中篇组成,其中月集选在近人路工先生编的《明清平话小说选》之中。作者“自序”云:“无意撩人,有心嘲世。”路工先生在《小说选》的序中称是书为“一卷明末社会的百丑图”,以为书内的形象“没有一个是好人”,作品旨在揭示“封建社会总崩溃前夜的情景,显示它必然走向没落、破灭的命运”。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看,路工先生的评判是中肯的,也对小说“嘲世”的创作意图作了明确的阐释。然而,若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考察这部小说的参照系,我们又能从另一个角度,即在社会文化学的意义上看到这部小说的深层意蕴之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是儒家思想,孔孟之道又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并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延续中产生最大的社会效应。由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所积淀而成的社会心态,到了明朝末期似乎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 传统文化心理 封建社会 社会效应 儒家传统道德 道德意识 传统道德文化 儒家伦理精神 人生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广东开放与粤人文化心理
13
作者 丁旭光 《学术研究》 1988年第4期59-62,共4页
从历史过程看,近代粤人对西方文化经历了敌对——顺应——择善而取三个阶段;从接受层次看,经历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的递进过程。事实表明,除少数知识分子外,粤人对西方文化在心理上始终未述到全面开放,中国传统文化及其... 从历史过程看,近代粤人对西方文化经历了敌对——顺应——择善而取三个阶段;从接受层次看,经历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的递进过程。事实表明,除少数知识分子外,粤人对西方文化在心理上始终未述到全面开放,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心态在较开放的广东亦同样是十分稳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心理 近代广东 西方文化 广东农村 近代中国 思想观念 全面开放 外部世界 制度文化 知识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告传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培爱 《齐鲁学刊》 CSSCI 1993年第3期60-63,共4页
前言在中国广告业的迅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中国广告传播的文化特征,使广告有了浓郁的中国味和文化气息。这是将现代广告理念与技巧同中国文化有机融合的产物。文化这一概念,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 前言在中国广告业的迅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中国广告传播的文化特征,使广告有了浓郁的中国味和文化气息。这是将现代广告理念与技巧同中国文化有机融合的产物。文化这一概念,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它是由知识、信仰、艺术、法律、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组成的一种复杂整体。广告也是一种文化。一个广告是由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特点 民族气质 表现手法 民族风格 广告传播 民族文化 表现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 广告艺术 传统文化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说主题与文化心理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方 《文艺理论研究》 1988年第4期61-66,共6页
一在中国小说中,主题及其表现大致是个什么路数?形成这种路数的原因又在哪里?小说的演化史大概能向我们提示一些认识的线索。由源到流,由酝酿化生到材质栩然,由微茫到显特,由无成规到有一定成规,中国小说的演化可粗略划为几个段落:一、... 一在中国小说中,主题及其表现大致是个什么路数?形成这种路数的原因又在哪里?小说的演化史大概能向我们提示一些认识的线索。由源到流,由酝酿化生到材质栩然,由微茫到显特,由无成规到有一定成规,中国小说的演化可粗略划为几个段落:一、起源,二、发展,三、成熟,四、蜕变,五、重生。这样的划分只是出于对一个时期小说精神气象的总体感觉,并尽量考虑到前景与背景的关系,求圆通而不够精微是难免的。因为在小说的陈新吐纳中尽管参差相异见之于形态,但在主题表现上又常有相似的趋向和色彩。关于中国小说的起源,恐怕永远也不能说得一清二白。同时,鲁迅的一家之言又颇有代表性:“小说是如何起源的呢?据《汉书》《艺文志》上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稗官采集小说的有无,是另一问题;即使真有,也不过是小说书之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心理 中国小说 小说起源 主题表现 小说精神 鲁迅小说 伦理化 小说家 文化心理结构 艺文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时代浪潮中对客家传统文化的扬弃
16
作者 严峻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64-67,共4页
客家传统文化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筛选、扬弃各种文化面形成的,在当代,应根据时代发展趋势和要求对客家传统文化进行取舍,最根本的是要抛弃虚荣心、培养务实精神,要通过唱“山”歌,打“侨”牌,开“客”店,做“文”章发展现代经济,在... 客家传统文化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筛选、扬弃各种文化面形成的,在当代,应根据时代发展趋势和要求对客家传统文化进行取舍,最根本的是要抛弃虚荣心、培养务实精神,要通过唱“山”歌,打“侨”牌,开“客”店,做“文”章发展现代经济,在此基础上形成现代客家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过程 传统文化心理 客家文化 客家人 客家经济 客家民系 现代经济 客家地区 发展趋势 虚荣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中国化现象的文化学释义
17
作者 李金早 孙玉良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0-84,共5页
外来思想理论的中国化,是近代中国实现救亡图存民族使命,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历史任务的必然选择。外来思想理论,只有奠基于近代中国的文化传统心理,历经两次成功的中国式再造,完成思想理论的中国化任务,才会实质性地展开以之为指导... 外来思想理论的中国化,是近代中国实现救亡图存民族使命,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历史任务的必然选择。外来思想理论,只有奠基于近代中国的文化传统心理,历经两次成功的中国式再造,完成思想理论的中国化任务,才会实质性地展开以之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化运动,推动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主旨的社会变革运动的历史进程。成功中国化的外来思想理论自身契合近代中国历史任务之主题的程度,是中国化运动最终成败命运的决定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思想理论 文化传统心理 中国式再造 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以诚信为本的企业文化 被引量:3
18
作者 朱珊 《学海》 2002年第5期24-26,共3页
关键词 企业文化 诚信观念 人文精神 传统文化心理 社会责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品:生命之象——中国传统诗学的作品观念及其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杰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125-132,共8页
出于视天地一气为世间万物之生命本原,感悟和表现天人相通之生生不已的本原意蕴,建构天人合一的生命和谐境界的文化创造的本体论倾向,中国传统诗学表现出独特的一以贯之的方法论倾向,即对“象”的追求与营造。感悟和表现那蕴含着世... 出于视天地一气为世间万物之生命本原,感悟和表现天人相通之生生不已的本原意蕴,建构天人合一的生命和谐境界的文化创造的本体论倾向,中国传统诗学表现出独特的一以贯之的方法论倾向,即对“象”的追求与营造。感悟和表现那蕴含着世间一切生命故事但又本体无形的“气”,必须通过把握或创造一种蕴含生命本原意蕴的气之客体的有形之象的途径来实现。作品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一种生命之象——天地万物生命本原意蕴的一种表现形式或呈现形态。由此成就了中国诗学独特的创作论、作品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 生命之象 生命本原 传统文化心理 作品风格 诗学 气象 个性特征 内容与形式 作品内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民族地区经济增长中的文化冲突
20
作者 聂琴 《社会科学家》 CSSCI 1998年第S2期80-82,共3页
我国少数民虽然只占全国总人口的8%,但却分布在占全国64%的土地面积上,且多数为贫困地区,经济的增长不仅对少数民族地区意义重大,且对全国的发展也是举足轻重的。从整体和长远看,经济的增长必须打破传统的粗放型,实现向集约... 我国少数民虽然只占全国总人口的8%,但却分布在占全国64%的土地面积上,且多数为贫困地区,经济的增长不仅对少数民族地区意义重大,且对全国的发展也是举足轻重的。从整体和长远看,经济的增长必须打破传统的粗放型,实现向集约型的转变,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实现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心理定势 发展观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平均主义 经济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 传统文化心理 依赖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