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史一体与文体谱系——郝经文体学思想初探 被引量:6
1
作者 何诗海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40-144,共5页
郝经是元初重要的文体学家。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在"六经自有史"学术理念的指导下,郝经初步构建了一个"文本于经"的文体学谱系,并以详尽的文体论充实了这一谱系,在文体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和影响。
关键词 郝经 六经自有史 文本于经 文体谱系 文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心雕龙》“启”体论的文体谱系考察——以公文制度为中心 被引量:6
2
作者 周文俊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20,共9页
启是魏晋以后发展兴盛的一种应用文体,《文心雕龙·奏启》论述启,对它与表、奏的体制关系有简要概括,其文体谱系逻辑自成一格,与公文制度关系密切。不论"让爵谢恩"的礼仪程序,抑或"陈政言事"的政务过程,启体主... 启是魏晋以后发展兴盛的一种应用文体,《文心雕龙·奏启》论述启,对它与表、奏的体制关系有简要概括,其文体谱系逻辑自成一格,与公文制度关系密切。不论"让爵谢恩"的礼仪程序,抑或"陈政言事"的政务过程,启体主要在"私"的交流场合与政治关系下参与文书运作,以区别于表、奏等强调"公"的传统体制属性,由此表现出"表之别干""奏之异条"的内在特质。启的文本形态,深切反映了"用兼表奏"的复合型文体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文体 文体谱系 公文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文体谱系论 被引量:2
3
作者 胡大雷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9,共9页
中古时期,文体已有了独立的谱系,其形态有三:一是史书目录或簿录,如《艺文志》、《文章缘起》;二是总集,如《文章流别》、《文选》;三是论著,如《文心雕龙》。文体谱系的发展确定了其立场,既是对各种文体进行源起、形体等描述,更重要的... 中古时期,文体已有了独立的谱系,其形态有三:一是史书目录或簿录,如《艺文志》、《文章缘起》;二是总集,如《文章流别》、《文选》;三是论著,如《文心雕龙》。文体谱系的发展确定了其立场,既是对各种文体进行源起、形体等描述,更重要的是对文体间的因果关系、相互影响进行论证。在此基础上,文体谱系不再满足于对现有文体的归纳与整理,而是在理性指导下寻求扩张与延展,其运用"归类"的方法,以文体功能替代文体体裁,又利用剪截等再造文章的策略,为经、子、史的文字加入文体谱系提供了可能的路径。这一切都显示了文体谱系的"贯通"路向与实用性品格。经、子、史、集的文字在文体谱系下同聚一体,并还原为原始意味的"文"而同源同理。如此"贯通",为近代以来在文章观念上建立文学观念,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谱系 经史子 总集 归类 贯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体谱系中的“短篇小说” 被引量:1
4
作者 周海波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4-34,共11页
“短篇小说”是一个颇具文体学意义的概念。从其生成、发展、演化的角度来看,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走过了从寄生文体到独立文体的创造之路。经过几代学者、作家从理论到实践的努力,形成了具有独立文体意义的短篇小说。小说或者短篇小说是... “短篇小说”是一个颇具文体学意义的概念。从其生成、发展、演化的角度来看,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走过了从寄生文体到独立文体的创造之路。经过几代学者、作家从理论到实践的努力,形成了具有独立文体意义的短篇小说。小说或者短篇小说是否文学的问题,向来意见分歧较大,梁启超提倡的“新小说”,试图将中西方文体融为一体,重新定义小说在文学中的位置。胡适、鲁迅的出场,带给短篇小说新的特质。有关小说是否文学的问题,也体现在相关机构的职能及其对待小说的态度方面,教育部通俗文学研究会和北京大学国文门研究所小说科的机构设立,为短篇小说的最后成立提供了保障。在理论与创作方面,短篇小说注重融合各种文学手段,以背离故事性的方式重构叙事且逐步走向文学的创作性,形成了将篇幅短小、情节简洁、结构精巧与叙事性、通俗性和创作性杂糅一体的文体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篇小说 文体谱系 文体建构 创作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早期文体观念的发生 被引量:17
5
作者 吴承学 李冠兰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1-113,共13页
"文体观念的发生"是中国文体学史研究的起点和基础。文体观念发生的标志,在于人们清晰地认识并重复使用了某一文体体制的特点,或者说,在于对文体自身形态自觉意识的出现。最初的文体观念,是在文体运用或对文体的明确命名与称... "文体观念的发生"是中国文体学史研究的起点和基础。文体观念发生的标志,在于人们清晰地认识并重复使用了某一文体体制的特点,或者说,在于对文体自身形态自觉意识的出现。最初的文体观念,是在文体运用或对文体的明确命名与称引中体现出来的。文体观念并非瞬间发生、一次完成的,往往是一个复杂、含糊甚至反复的过程。早期文体特定体式的重复出现,大致有功能性重复与艺术性重复两种情况。在制度设置中所发生的文体观念,是在制度设置之初就被规定、被约束的,伴随制度的设置与实施而发生。中国早期的文体谱系观念的发生是基于礼仪、政治与制度建构之上的,许多文体功能、文体类别是从文体使用者的身份与职责延伸而来的,与之共同构成文体谱系。由于早期的文体写作具有强烈的实用性,礼制的规定也就成为文体写作的重要标准,从而直接影响相关文体观念的发生。中国早期文体观念的发生由于受到礼学的影响,非常强调仪式感和秩序感,因此中国早期不少文体形成一种庄重、敬畏、虔诚甚至是神圣的特殊况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观念 发生标志 文体运用 制度设置 文体谱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本于经”观念形成机制探析
6
作者 李科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共13页
“文本于经”是在经的权威性统摄下,囊括文章功能价值、体制形式、创作实践、鉴赏批评等在内的一个系统复杂的观念体系。这一观念体系的形成,首先与经的权威性及其权威性的确立和落实有关;其次,随着经的权威性的确立和落实,现实政治走... “文本于经”是在经的权威性统摄下,囊括文章功能价值、体制形式、创作实践、鉴赏批评等在内的一个系统复杂的观念体系。这一观念体系的形成,首先与经的权威性及其权威性的确立和落实有关;其次,随着经的权威性的确立和落实,现实政治走上依经立制的道路,深度参与政教建构和运作的政论文以及配合政教制度运作的应用文体系,在功能价值、体制源流等方面均与经传建立起密切联系;最后,对文人的圣贤化形象期许,使文以载道成为一种自觉,对非政教性文体的经学化意义建构,使原本与经缺少联系或联系不紧密的文体,在立意功能、文体源流、形式风格、批评阐释等方面与经建立起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于经” “依经立制” 文体谱系 经学化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