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词”概念及其文体演变发覆
1
作者 魏宏远 吴冬莉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6-185,共10页
青词初为道教奏章祝文,因太清宫斋醮停祝版而产生。“青词”取自书写纸张的颜色,“清词”则与斋醮场所太清宫有关,且由于音乐性,初定名为“词”而非“辞”。青词虽产生于玄门,但撰写者与体例都打上了世俗文书烙印,撰写者为翰林学士,格... 青词初为道教奏章祝文,因太清宫斋醮停祝版而产生。“青词”取自书写纸张的颜色,“清词”则与斋醮场所太清宫有关,且由于音乐性,初定名为“词”而非“辞”。青词虽产生于玄门,但撰写者与体例都打上了世俗文书烙印,撰写者为翰林学士,格式上则仿唐代表章。自晚唐杜光庭之后,青词逐渐脱离太清宫,向普通斋醮词过渡,至宋程式化书写减少,抒情成分增加,进而分化出宫廷斋醮青词与民间斋醮青词不同类型。这也使“青词”由最初的文体概念向文类概念转变,后世更将绿章、对联、绝句等醮词视为青词,青词逐渐向纯文学靠拢,成为融合宗教学、文体学和民俗学的特殊文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词 绿章 文体概念 文类概念 文体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文文体演变论略 被引量:5
2
作者 朱迎平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12,共6页
宋代古文形成了以"易奇古为平易,融排偶于单行"为基本特色的新体式,古文体裁也有新发展,表现为部分传统文体的扩张、多种新兴文体的开发和"破体为文"的盛行。宋代骈文在"变体为文"中创立了不同于"唐... 宋代古文形成了以"易奇古为平易,融排偶于单行"为基本特色的新体式,古文体裁也有新发展,表现为部分传统文体的扩张、多种新兴文体的开发和"破体为文"的盛行。宋代骈文在"变体为文"中创立了不同于"唐体"的"宋四六"新体式,骈文体裁发展呈现出庙堂之制专业化、文人交际使用普遍化和民间应用扩大化的特点。骈散体式并存互补,渗透融合,骈散体裁达于完备,渐趋分疆,最终使宋文文体演变达到相对平衡,并使古代散文文体格局基本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散文 古文 骈文 文体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汉唐碑志的文体演变看韩愈碑志的正与变 被引量:4
3
作者 周悦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1-25,共5页
本文是立足于汉唐碑志的文体演变来考察韩愈碑志的正与变。在汉唐碑志文体的演变历程中,汉代的蔡邕、六朝的庾信、唐代的韩愈是三个不同阶段具有标志意义的人物。蔡邕碑志创造出碑志行文的基本格式,"传"主叙述,"铭"... 本文是立足于汉唐碑志的文体演变来考察韩愈碑志的正与变。在汉唐碑志文体的演变历程中,汉代的蔡邕、六朝的庾信、唐代的韩愈是三个不同阶段具有标志意义的人物。蔡邕碑志创造出碑志行文的基本格式,"传"主叙述,"铭"主颂赞,叙颂兼备,语言则崇雅趋骈。庾信碑志在此基础上结构凝固,承袭语言崇雅的取向,由精雅发展为雅丽;形成骈四俪六隔句作对的精美句式。韩愈碑志则在汉魏六朝初盛唐碑志基础上新变:变骈为散,变雅为奇。相对于前代碑志,韩愈碑志多新变,而相对于后世碑志,韩愈碑志被尊为正体。他将碑志文体发展到前所未有的新阶段与新境界,最后完成了碑志文体的演进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唐 碑志 文体演变 韩愈 正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品的突破与局限——从文体演变的角度看晚明小品的价值 被引量:7
4
作者 张德建 《中国文学研究》 2000年第4期58-63,共6页
本文通过对“小品”一词在晚明的使用状况的分析 ,认为小品不是文体分类学意义上的范畴 ,而是特定时代的文体演化的产物。在晚明 ,笔记其实是小品的主体 ,其产生正是出于对正统思想的反抗。在此基础上 ,小品通过对我国古代笔记传统的发... 本文通过对“小品”一词在晚明的使用状况的分析 ,认为小品不是文体分类学意义上的范畴 ,而是特定时代的文体演化的产物。在晚明 ,笔记其实是小品的主体 ,其产生正是出于对正统思想的反抗。在此基础上 ,小品通过对我国古代笔记传统的发挥 ,在文体发展上有所突破 ,从而获得了个性表达的自由 ,实现了小品自白自娱的功能。但小品的大量流行 ,从另一方面也使晚明文人束缚了自我 ,导致知识的僵化和创造力的匮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小品 晚明 文体演变 反抗 局限 正统思想 自娱 文人 古代 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庾信骈赋看诗赋合流到赋文趋同的文体演变史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周悦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3-37,共5页
在赋体演变历程中,与汉散体大赋、唐律赋、唐宋以后文赋相比,六朝是骈赋繁盛时代。而庾信作为六朝最具有标志意义的骈赋大家,前期赋作具有明显的诗赋合流特征,后期赋作则显示出赋文趋同之势,导致骈赋骈文面目极其相似,让后世许多精审的... 在赋体演变历程中,与汉散体大赋、唐律赋、唐宋以后文赋相比,六朝是骈赋繁盛时代。而庾信作为六朝最具有标志意义的骈赋大家,前期赋作具有明显的诗赋合流特征,后期赋作则显示出赋文趋同之势,导致骈赋骈文面目极其相似,让后世许多精审的学者把它并入到骈文中;自庾信后期赋始,中经初唐、中唐的进一步演进,直至宋代终于完成了赋文合流的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庾信 骈赋 诗赋合流 赋文趋同 文体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散文文体观念与文体演变 被引量:1
6
作者 司马晓雯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26-133,共8页
现代散文文体观念一开始就表现出文体上的自觉与成熟,注重散文文体建设;但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散文观念的偏差与文体意识的失落,散文文体发展也面临危机;20世纪80年代以后,散文观念的多元化倾向,散文文体体式呈现出多种多样。中国现代... 现代散文文体观念一开始就表现出文体上的自觉与成熟,注重散文文体建设;但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散文观念的偏差与文体意识的失落,散文文体发展也面临危机;20世纪80年代以后,散文观念的多元化倾向,散文文体体式呈现出多种多样。中国现代散文文体的演变轨迹不仅清晰可寻,而且体现出古今文学的历史传承与现代性延展的整合性。但就目前研究情况而言,对其进行整体、系统的研究还较为缺乏和粗放。鉴于此,本文从古今文学的传承与演变,散文的模糊混用与清晰划一,散文的坚守与破体,以及散文的审美性与自由性等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散文在百年演变过程中的不同文体观念、文体形态、文体特征和文体精神,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现代散文史做出新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散文 文体观念 文体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体演变看秋胡故事的接受 被引量:1
7
作者 耿祥伟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8-152,共5页
秋胡故事,最初以不同面貌频频出现于史传、变文、绘画、诗歌、小说、戏曲等领域,最终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文学母题。在流传过程中,不同文体对它有着不同的处理,这种处理不仅带有浓厚的伦理思想意义,还体现了不同文学张力所带来的多... 秋胡故事,最初以不同面貌频频出现于史传、变文、绘画、诗歌、小说、戏曲等领域,最终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文学母题。在流传过程中,不同文体对它有着不同的处理,这种处理不仅带有浓厚的伦理思想意义,还体现了不同文学张力所带来的多样性的文化审美意趣。通过对秋胡故事的梳理,可以对其在中国古代的接受情况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与把握,从而还原其在整个中国文学接受史上的地位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胡故事 文学母题 文体演变 叙事与抒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韵文文体演变中的文乐雅俗离合 被引量:1
8
作者 蒋长栋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214-218,共5页
文乐的雅俗离合是影响中国韵文文体演变的重要因素。中国古代礼乐治国这一历史文化传统与氛围的环境因素,民间韵文与音乐供大于求的不竭借鉴源泉这一外部因素,文人韵文与音乐自身雅俗之趣的张弛变化这一内部因素,共同促成文乐雅俗离合... 文乐的雅俗离合是影响中国韵文文体演变的重要因素。中国古代礼乐治国这一历史文化传统与氛围的环境因素,民间韵文与音乐供大于求的不竭借鉴源泉这一外部因素,文人韵文与音乐自身雅俗之趣的张弛变化这一内部因素,共同促成文乐雅俗离合效应在韵文文体演变中的存在。文乐雅俗离合因素的存在,对促成韵文新体式的诞生,促进韵文艺术水准的不断提高,推动韵文沿雅俗良性循环的道路演进,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乐雅俗离合 韵文 文体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世界散文诗的文体演变 被引量:2
9
作者 王珂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年第5期12-15,共4页
散文诗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散文诗文体从无到有,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和人类追求自由的发展进程上同步,是社会自由发展的结果,也与艺术自身的革命运动相关,散文诗是文体革命的结果。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及文学技巧的提高,在世界各... 散文诗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散文诗文体从无到有,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和人类追求自由的发展进程上同步,是社会自由发展的结果,也与艺术自身的革命运动相关,散文诗是文体革命的结果。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及文学技巧的提高,在世界各国都出现了散文诗由自发走向自觉的文体演变过程。在各国文学中都出现了"由韵文到散文"、"由散文到韵文"和"诗与散文"合流的现象,特别在法、美、英、中等国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演变 散文诗 文体革命 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体自发与文体自觉的对抗与和解——20世纪汉语诗歌的文体演变透析
10
作者 王珂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142-149,160,共9页
汉诗百年的最大成功是打破了古代汉诗的束缚,吸收了外语诗歌的营养,成为中外诗歌相契合的产物。最大失败是无论是“打破”或者“吸收”都常走极端,对传统汉诗太强调破除而忽视重建;对外来诗歌太强调“横的移植”而忽视在中国国情及... 汉诗百年的最大成功是打破了古代汉诗的束缚,吸收了外语诗歌的营养,成为中外诗歌相契合的产物。最大失败是无论是“打破”或者“吸收”都常走极端,对传统汉诗太强调破除而忽视重建;对外来诗歌太强调“横的移植”而忽视在中国国情及汉诗传统下的改造。以致现代汉诗的道路表面上是越来越自由,实质上是越走越窄。只有在不排斥诗歌创作在内容上的个人主义、理想主义、情感主义和在创作形式上的自由主义、唯美主义及诗歌文体特有的先锋性特征的前提下,检验并相对定型已有的诗体,探索实验出行之有效的新的诗体,增强现代汉诗的文体自觉性,拓展现代汉诗的形式种类,相对规范单项诗体,使之既有多种诗体可供应用,每种诗体又都有相对的规范及特定的形式原则。现代汉诗才能结束现在的尴尬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自觉 汉语诗歌 文体演变 文体建设 诗体 现代汉诗 20世纪 外国诗歌 古典汉诗 新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项视角独特的研究成果——评邱江宁《明清江南消费文化与文体演变研究》
11
作者 郑利华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23-124,113,共3页
关键词 文体演变 消费文化 江南地区 明清之际 研究成果 江宁 文学发展 发展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体演变的内在动力
12
作者 潘晓泉 《江淮论坛》 CSSCI 1990年第2期90-95,共6页
文体的产生、发展、演变有它一定的规律,一定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力量影响着、决定着文体的演变呢?概括起来不外乎这几个因素:(一)社会的变化,时代的需要;(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三)传统的继承和外来的影响。这种观点在我们理论界、... 文体的产生、发展、演变有它一定的规律,一定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力量影响着、决定着文体的演变呢?概括起来不外乎这几个因素:(一)社会的变化,时代的需要;(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三)传统的继承和外来的影响。这种观点在我们理论界、教育界影响都相当大,它似乎得到了世人的公认。的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演变 理论界 科学技术 教育界 作家 意识流小说 条件 社会 审美情感 创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俄罗斯小说文体的演变与发展——19世纪三四十年代俄罗斯长篇小说
13
作者 朱宪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65-70,共6页
本文立足于19世纪初俄罗斯文学背景,探讨了俄罗斯长篇小说文体最初的演变和发展的历程,分析了普希金、莱蒙托夫和果戈理的长篇小说在文体上的形态和特性,论述了他们的代表作品在俄罗斯长篇小说文体演变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 俄罗斯 小说文体 文体演变 文体发展 19世纪 三四十年代 长篇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前辞赋类型化特征的文体思考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德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6-62,116,共8页
从情感功能及外在体式两个角度对唐前辞赋的分体研究,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理论与操作层面的矛盾。唐前辞赋创作在题材主题、体式结构与语体风格方面呈现出的类型化特征,揭示了骚体与赋体不同的创作思维以及各异的文学与文化功能。类型化... 从情感功能及外在体式两个角度对唐前辞赋的分体研究,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理论与操作层面的矛盾。唐前辞赋创作在题材主题、体式结构与语体风格方面呈现出的类型化特征,揭示了骚体与赋体不同的创作思维以及各异的文学与文化功能。类型化特征不仅可以构成唐前辞赋分体标准,也是唐前辞赋演变的重要因素,同时对唐前诗歌和骈文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骚体 赋体 类型化 文体特征 文体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大奇书”与章回小说文体的形成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晓军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34-142,共9页
"四大奇书"的出现反映了章回小说文体从发生走向定型的全部过程。首先,"四大奇书"在文本上经历了从词话本到文人改定本的渐变,在创作上经历了从"世代累积"到"文人独创"的转型,这个过程可视为... "四大奇书"的出现反映了章回小说文体从发生走向定型的全部过程。首先,"四大奇书"在文本上经历了从词话本到文人改定本的渐变,在创作上经历了从"世代累积"到"文人独创"的转型,这个过程可视为章回小说文体产生过程的缩影;其次,"四大奇书"分属不同题材,以不同的叙说方式开创了章回小说四大类型的叙事模式,体现在题材内容的类型化与文体形态的定型化两个方面;复次,"四大奇书"确立了章回小说的评价体系,成为检验后世章回小说艺术水准的标杆,并造成续书与仿作层出不穷。此外,"四大奇书"提升了古代小说的文体地位,改变了人们的小说观念,在从"君子弗为"的"小道"上升到"文学之最上乘"的"说部"的过程中,"四大奇书"起了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大奇书 章回小说 文体演变 文体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辞的文体学意义──兼论楚辞与几种主要的中国古代韵文 被引量:2
16
作者 郭建勋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0-16,共7页
在中国古代文体演变史的研究中,长期存在着两种片面的观点,那就是一元单向论和寻章索句法。其实任何新文体的产生,都是此前所有相关文学要素共同整合、长期交融的结果。楚辞作为一种纯文学的经典体式,具有抒情文学的典范性、句式的... 在中国古代文体演变史的研究中,长期存在着两种片面的观点,那就是一元单向论和寻章索句法。其实任何新文体的产生,都是此前所有相关文学要素共同整合、长期交融的结果。楚辞作为一种纯文学的经典体式,具有抒情文学的典范性、句式的独特性和灵活性、表现手法的丰富性,因而能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不断扩大它的张力,向各体文学尤其是韵文辐射它多方面的影响。同时,本文还对楚辞与赋、七言诗、乐府诗、词等几种主要韵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具体的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演变 楚辞 中国古代韵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17
作者 刘晓军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5期118-122,共5页
20世纪以来的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研究在文献整理、基本理论、文体起源与文体形态等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同时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在中西关系、古今关系、点面关系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未来的研究,应当坚持以回归、还原中国小说文体... 20世纪以来的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研究在文献整理、基本理论、文体起源与文体形态等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同时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在中西关系、古今关系、点面关系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未来的研究,应当坚持以回归、还原中国小说文体和文体观念之本体存在为出发点,用中国古代的小说思想与小说观念来审视中国古代小说文体,以宏观、综合、融通研究为主,对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的整体形态及各种文体类型的起源、发展演变进行全面与系统的梳理,并探索古代小说文体的延续与现代小说文体的形成,梳理中国小说文体的古今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文体 文体观念 文体起源 文体形态 文体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乐制度与楚汉辞赋的演变 被引量:1
18
作者 安生 许结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0-150,共11页
刘熙载说“楚辞,赋之《乐》;汉赋,赋之《礼》”,其中隐蕴着礼乐制度与楚汉辞赋的演变,耐人寻味。从制度的层面考虑,楚辞的“赋乐”源自礼乐崩坏的历史背景,与楚乐的糅合肌质相关,呈现出“因情制礼”的思想;汉赋的“赋礼”,开启的是礼乐... 刘熙载说“楚辞,赋之《乐》;汉赋,赋之《礼》”,其中隐蕴着礼乐制度与楚汉辞赋的演变,耐人寻味。从制度的层面考虑,楚辞的“赋乐”源自礼乐崩坏的历史背景,与楚乐的糅合肌质相关,呈现出“因情制礼”的思想;汉赋的“赋礼”,开启的是礼乐争辉的时代格局,并决定于王朝制度下的赋家身份,而彰显其“以礼防情”的意旨。从文本的书写来看,楚辞的“喻乐”与汉赋的“赞礼”,形成了由娱神到娱人、由声情到辞术、由忧政到敷政的三重演变。汉魏以降,“赋乐”观的归复,又与赋家身份与文体批评的转向有着紧密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乐制度 楚汉辞赋 赋乐 赋礼 文体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案”辨体 被引量:7
19
作者 杨绪容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7-135,共9页
"公案"一词的含义,从官府摆放和处理文书的几案,被引申为官文书,再进一步引申为案牍。宋人正式把讲述官府断案故事的"说公案"归入"小说"类,使"公案小说"作为一种题材类型得到正式确立。此后,... "公案"一词的含义,从官府摆放和处理文书的几案,被引申为官文书,再进一步引申为案牍。宋人正式把讲述官府断案故事的"说公案"归入"小说"类,使"公案小说"作为一种题材类型得到正式确立。此后,公案小说经历了重要的演变。明公案小说集标志着公案小说文体的初步形成,清代的章回体长篇公案小说体现了公案小说的成熟,而晚清的长篇公案小说则反映出借鉴翻译侦探小说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案 公案小说 文体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变为词”说辨证 被引量:1
20
作者 解玉峰 何萃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7-153,158,共8页
"诗变为词"的观念在中国古代流行甚广,近代以来也常常成为人们描述中国诗歌史演进的逻辑框架。"词"已经主要不是歌场之"曲",而是开始被视为一种有别于"诗"的案头文字,这是"诗变为词"... "诗变为词"的观念在中国古代流行甚广,近代以来也常常成为人们描述中国诗歌史演进的逻辑框架。"词"已经主要不是歌场之"曲",而是开始被视为一种有别于"诗"的案头文字,这是"诗变为词"说产生的历史语境。古人所谓"诗变为词"主要有三种含义:一、古人也有从文体演变的角度讨论"诗"变为"词"的,但从文体学的角度看,"诗变为词"说恰恰是不能成立的命题;二、"诗变为词"有时隐喻着诗尊词卑的价值评判;三、"诗变为词"有时则主要用来说明歌场文坛风尚的变迁,即"诗唱"为"词唱"所取代。故对古人的"诗变为词"说,今人应有"了解之同情",不能简单地予以否定或肯定,更不宜不加辨析,直接借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变为词 文体演变 诗尊词卑 歌场风尚 文与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