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人论政”与“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区隔与认同 被引量:12
1
作者 赵云泽 涂凌波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40-43,共4页
本文主要梳理了中国报人的文人论政精神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融合践行的历史脉络,指出两者在历史演进中的区隔与认同;认为扎根于中国的历史传统思考现实问题,是更具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路径,当下中国的新闻业正处于转型时期,新闻工... 本文主要梳理了中国报人的文人论政精神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融合践行的历史脉络,指出两者在历史演进中的区隔与认同;认为扎根于中国的历史传统思考现实问题,是更具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路径,当下中国的新闻业正处于转型时期,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信仰面临多重考验,廓清中国报人的历史传统以及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对中国报人的影响,对于夯实和发展我国主流新闻观、树立新时期职业信仰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人论政精神 新闻专业主义 价值理性 工具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人论政”传统形成的原因及其主要表现 被引量:8
2
作者 袁新洁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6-108,共3页
文章对近现代新闻史上"文人论政"传统的形成原因及其主要表现形式进行了探析。形成原因主要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从内因上讲,它与中国知识分子所独有的清议传统密不可分,这一切都源于儒家的文化传统和这一传统孕育出的入... 文章对近现代新闻史上"文人论政"传统的形成原因及其主要表现形式进行了探析。形成原因主要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从内因上讲,它与中国知识分子所独有的清议传统密不可分,这一切都源于儒家的文化传统和这一传统孕育出的入世精神;从外因上讲,它又与西方自由主义报刊理念密切相连,这一切又都源于西风东渐和这些理念在华的逐渐深入人心。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四个方面:深厚的爱国情怀;独立的报刊品格;鲜明的舆论倾向及明显畅快的文风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人论政 形成原因 主要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人论政与新闻舆论监督 被引量:4
3
作者 王永亮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2-34,共3页
大陆新闻学者方汉奇认为:所谓"文人论政",其出发点是文章报国,是知识分子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和他们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襟怀和抱负。一个以文人论政为标榜的报纸,自然会爱惜自己的声誉,摈弃低级趣味,重视社会效益,注意报纸的品位和质量... 大陆新闻学者方汉奇认为:所谓"文人论政",其出发点是文章报国,是知识分子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和他们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襟怀和抱负。一个以文人论政为标榜的报纸,自然会爱惜自己的声誉,摈弃低级趣味,重视社会效益,注意报纸的品位和质量。这是中国士人的一个优良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人论政 新闻舆论监督 新闻学者 知识分子 社会效益 方汉奇 报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公报》编辑理念与“文人论政” 被引量:3
4
作者 郭若平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69-72,共4页
百年老报《大公报》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侧影,它以一张民营报纸的超然姿态,秉持民间立场,祈望以新闻舆论影响中国社会进程,并由此形成自己的办报风格,其中尤以“文人论政”最为典型。《大公报》自创办伊始,自由主义新闻理念始终主导着... 百年老报《大公报》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侧影,它以一张民营报纸的超然姿态,秉持民间立场,祈望以新闻舆论影响中国社会进程,并由此形成自己的办报风格,其中尤以“文人论政”最为典型。《大公报》自创办伊始,自由主义新闻理念始终主导着该报的编辑工作,这一理念不但在几任总编(主笔)中连续传承,并且因此而吸引了大批文人学者为其撰稿,遂形成以评论国内外时政为中心的文人圈。这两方面构成《大公报》办报编辑的基本格局,也是《大公报》的影响力在当年被誉为不亚于一个政党力量的原因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公报》 编辑理念 文人论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人论政的唯物辩证法——以新记《大公报》为切入点
5
作者 谢太平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25-128,共4页
文人论政是中国知识分子在近代报刊活动中的一大特色,尤以新记《大公报》最为人称道,其成功得益于独立的资本市场化运作、与政党政治保持适度关系以及报界的特殊状况。
关键词 新记《大公报》 文人论政 唯物辩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后普通知识群体的报刊论政——《观察》周刊“读者投书”栏考 被引量:3
6
作者 田秋生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0-57,共8页
"读者投书"栏是《观察》周刊专设的通信栏,供读者指陈时事、与同道交流,成为"文人论政"的一种特殊方式。研究发现,普通知识群体充当了政治和声者的角色,在有限的话语空间,对精英话语进行应和、延伸与补充,对实体政... "读者投书"栏是《观察》周刊专设的通信栏,供读者指陈时事、与同道交流,成为"文人论政"的一种特殊方式。研究发现,普通知识群体充当了政治和声者的角色,在有限的话语空间,对精英话语进行应和、延伸与补充,对实体政治的影响固然微弱,但在营造公共话语场域、推动公共舆论的形成、构建身份认同进而形成"知识人社会"等方面则功不可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察》周刊 “读者投书” 文人论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公报》的历史演变及其知识分子论政观 被引量:1
7
作者 汤林峄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36-140,共5页
作为一份与知识分子联系密切的报纸,《大公报》有两条发展路径值得我们注意,一是报纸本身的现代转型,二是《大公报》的言论特性。以《大公报》的历史演变为例,通过阐释《大公报》各个阶段的办报宗旨,今人可以管窥1949年前中国知识分子... 作为一份与知识分子联系密切的报纸,《大公报》有两条发展路径值得我们注意,一是报纸本身的现代转型,二是《大公报》的言论特性。以《大公报》的历史演变为例,通过阐释《大公报》各个阶段的办报宗旨,今人可以管窥1949年前中国知识分子报刊论政的特征与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分子 《大公报》 文人论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构“言论”合法性:民国初年报刊与政治关系考析
8
作者 周叶飞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4-134,共11页
进入民国以后,对共和政治的厌倦和挫败感弥漫于言论界。对于民国共和的失望,恰恰表明共和依然在读书人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以何种方式重塑、再造共和,构成了时人的问题意识。再造共和不仅仅指涉一种政治实践,就报刊... 进入民国以后,对共和政治的厌倦和挫败感弥漫于言论界。对于民国共和的失望,恰恰表明共和依然在读书人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以何种方式重塑、再造共和,构成了时人的问题意识。再造共和不仅仅指涉一种政治实践,就报刊史意义而言,更带出了对报馆与国事关系的重新理解。报刊言论所具有的经世功能,固然不断受到质疑、反思,但与此同时,读书人又试图创造新的言论形式、语言风格,重构报刊与共和政治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人论政 共和 言论 合法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季鸾职业追求与理念的演进与转变
9
作者 樊亚平 张冬平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6-105,共10页
张季鸾新闻生涯的不同阶段对新闻职业有不同理念、追求。在其新闻生涯的第一个时期,他以言论自由为标榜,显现出民初记者共有的激烈批评、无惧无畏、放言无忌之特点,但同时又已显现出一定程度的对新闻言论应理性、克制的认识与追求。新... 张季鸾新闻生涯的不同阶段对新闻职业有不同理念、追求。在其新闻生涯的第一个时期,他以言论自由为标榜,显现出民初记者共有的激烈批评、无惧无畏、放言无忌之特点,但同时又已显现出一定程度的对新闻言论应理性、克制的认识与追求。新记《大公报》创办到全面抗战爆发前,在总结、反思民初新闻界乱象基础上,他以“不党、不私、不卖、不盲”为基本理念,着力追求新闻职业的专业化和职业权威建构。全面抗战爆发后,在以笔抗战、为抗战而宣传的目标下,其新闻职业理念、追求发生了由前一时期强调独立、自由、理性、客观向以笔抗战、为抗战而宣传的转变,其对记者角色、报人使命、新闻业职责及言论自由等的认识也相应发生翻转性的变化。驱动这一切变化的核心动因是,其作为近现代新闻人的新闻救国理想与报国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季鸾 职业理念 文人论政 职业专业化 以笔抗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副》的盛衰兴亡看创办报刊的规律
10
作者 向敏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7-79,共3页
关键词 报刊 兴亡 盛衰 《大公报》 文学副刊 创办 文人论政 二三十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中国报刊事业的发展演变探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景泰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77-79,共3页
从报刊史料的整理与研究情况来看,近代中国报刊事业受到西学东渐与官民分流的影响呈现复杂多变的发展形势。由于承前启后的历史原因,报刊在传播过程中不断演变,产生了环境、思想与行为三大层面的意义,具体表现为文化教育与时政环境的演... 从报刊史料的整理与研究情况来看,近代中国报刊事业受到西学东渐与官民分流的影响呈现复杂多变的发展形势。由于承前启后的历史原因,报刊在传播过程中不断演变,产生了环境、思想与行为三大层面的意义,具体表现为文化教育与时政环境的演变、男女平等与人才强国新思想的传播,以及"新闻救国"与"文人论政"的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报刊史料 新闻事业 “新闻救国” 文人论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曾昭抡抗战军事评论概议
12
作者 戴美政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3期53-58,62,共7页
抗战期间,曾昭抡的报刊军事评论较全面地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战场进程及国际关系演变趋势,为国人认识反法西斯战争全局,坚定抗战信心提供了有指导性、预见性的精神武器。本文介绍其军事评论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探寻其发展缘由及... 抗战期间,曾昭抡的报刊军事评论较全面地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战场进程及国际关系演变趋势,为国人认识反法西斯战争全局,坚定抗战信心提供了有指导性、预见性的精神武器。本文介绍其军事评论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探寻其发展缘由及其历史价值和现实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曾昭抡 军事评论 爱国主义 科学救国 文人论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