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脉则苏”——论公安派的文人传统及其他
1
作者 丁俊玲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0-52,共3页
本 文 拣 取 苏 轼 本 身 既 有 、且 被 公 安 派 文 人 着 意 强 调 的“ 辞 达 而 已 ”、“ 胸 中 无 一 点 俗 气 ”、“ 官 位 曾 翰林 ”、“ 以 文 为 戏 ” 等 四 个 方 面 ,论 公 安 派 在 文 学 语 言 观 、精 英 意 识 、政... 本 文 拣 取 苏 轼 本 身 既 有 、且 被 公 安 派 文 人 着 意 强 调 的“ 辞 达 而 已 ”、“ 胸 中 无 一 点 俗 气 ”、“ 官 位 曾 翰林 ”、“ 以 文 为 戏 ” 等 四 个 方 面 ,论 公 安 派 在 文 学 语 言 观 、精 英 意 识 、政 治 抱 负 、文 学 创 作 态 度 上 与 苏 轼 的 精 神 承接 ,进 而 表 明 ,公 安 派 一 方 面 与 前 代 文 人 脉 息 相 通 ,另 方 面 也 是 后 代 文 人 不 可 回 避 的 文 化 资 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安派 性灵说 苏轼 文人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人传统与周作人抗战前后的思想和文章 被引量:5
2
作者 陈文辉 《现代中文学刊》 2012年第3期16-22,共7页
周作人抗战前后的散文创作受到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士大夫文人传统的制约。当时中华民族遭受灭顶之灾的局势,激发了周作人对晚明文化的价值重估,使他在1933年之后从对晚明小品的鉴赏转为对晚明士习乃至整个士大夫文人传统的批判,... 周作人抗战前后的散文创作受到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士大夫文人传统的制约。当时中华民族遭受灭顶之灾的局势,激发了周作人对晚明文化的价值重估,使他在1933年之后从对晚明小品的鉴赏转为对晚明士习乃至整个士大夫文人传统的批判,进行了一次类似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转向。他的散文创作随之由标榜"性情的流露"的晚明小品,改而推崇"疾虚妄,重情理"的清代学者之文。这使得周作人的创作道路悖离他曾提倡的"言志",而向他所反对甚至憎恶的"载道"回归。但是这种变迁又完全可以在周作人的性格与早期阅读中——在对题跋文字与箴规家训的偏嗜与迷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子"与"道学家"的双重倾向——找到发生的内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作人 古今演变 文人传统 书画题跋 箴规家训 言志 载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恽南田的艺术性格——兼论明末清初文人传统的递变
3
作者 承载 王恩重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6期46-50,57,共6页
中国古代的文人传统,从唐宋时期开始成熟,至明末清初,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由于时局动荡,士夫文人或以天下为己任,积极投身社会活动,试图挽狂澜于一旦;或以诗歌、书画艺术为寄托,抒发个人情怀,在自我表现中倾诉对社会的爱憎。在这方面,... 中国古代的文人传统,从唐宋时期开始成熟,至明末清初,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由于时局动荡,士夫文人或以天下为己任,积极投身社会活动,试图挽狂澜于一旦;或以诗歌、书画艺术为寄托,抒发个人情怀,在自我表现中倾诉对社会的爱憎。在这方面,一批以“遗民”自居的文人表现得尤其突出,在中国历史的大舞台上演出了一幕极为壮观的时代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恽南田 文人传统 没骨花 明末清初 士气 作品 艺术性 遗民 笔墨 恽寿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与传统文人的独立精神 被引量:6
4
作者 单新国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72-176,共5页
中国传统文人在儒家思想教育下,以天下为己任,希望施展自己的伟大抱负。但是,在封建体制下由于受到君主权力的压制,精神备受折磨。茶道与佛家参禅悟道而结缘,文人希望在宗教思想中寻找精神寄托时,在茶中找到性灵的舒放。然而,儒家议政... 中国传统文人在儒家思想教育下,以天下为己任,希望施展自己的伟大抱负。但是,在封建体制下由于受到君主权力的压制,精神备受折磨。茶道与佛家参禅悟道而结缘,文人希望在宗教思想中寻找精神寄托时,在茶中找到性灵的舒放。然而,儒家议政的批判精神,使传统文人永远不可能在世俗的权势面前丧失精神价值。文人爱茶体现了一种不能解脱的精神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人 茶道 心灵解脱 精神挣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传统文人画及西方现代绘画在当下主题创作中的施展空间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时兵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78-183,共6页
西画东渐,尤其是在中国传统美术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美术革命将矛头直指传统文人画,认为其与西方古典绘画相比是不科学的,在造型、明暗表现等方面存在不足。继之,在主题性创作方面,认为其隐逸与自娱脱离现实。在抗战美术时期,写实手法... 西画东渐,尤其是在中国传统美术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美术革命将矛头直指传统文人画,认为其与西方古典绘画相比是不科学的,在造型、明暗表现等方面存在不足。继之,在主题性创作方面,认为其隐逸与自娱脱离现实。在抗战美术时期,写实手法胜出。特别是在新中国,由于苏联的影响,以现实主义为创作原则,将西方现代派隔离,使得很长时期,传统文人画及西方现代绘画被视为封建与颓废的艺术,而远离新中国的艺术创作,尤其是在主题性创作方面,更是如此。改革开放后,随着国门的打开,对外艺术交流的展开,对西方现代派绘画以及对传统艺术的重新审视,使得传统文人画与西方现代绘画又重新被纳入到中国艺术家的眼界,主题性创作也不例外。当下中国的主题性创作应该本着"传统为基、现代为用、中西融合、特色发展"的精神探寻传统文人画和西方现代派的施展空间。本文对此进行理论初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人 西方现代绘画 主题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人风骨刍议 被引量:1
6
作者 周云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0-50,共1页
对于中国传统文人风骨的看法,一般的理解无非是事君以忠,敢于直言犯谏,宁死不屈;或是改朝换代之际,决不仕于新王朝等等。《辞海》、《南史·宋武帝纪》等对"风骨的阐述,只是"风骨"的表面意义,或是文人风骨中某一方... 对于中国传统文人风骨的看法,一般的理解无非是事君以忠,敢于直言犯谏,宁死不屈;或是改朝换代之际,决不仕于新王朝等等。《辞海》、《南史·宋武帝纪》等对"风骨的阐述,只是"风骨"的表面意义,或是文人风骨中某一方面的表现形式而已,并不能以点盖面。要想全面深入分析、解释中国传统文人"风骨"的内涵,就必须将其与中国的文学以及绘画等方面相结合,才能明白其中的真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人 风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禅文化的精神特性对传统文人画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徐作先 《福建茶叶》 2018年第6期426-426,共1页
通过对茶禅文化的内涵,乃至精神特性进行具体分析,我们看到,其能够为传统文人画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有效推动。当然,在传统文化与艺术理念日益传承与融入的时代背景下,如果我们能够融入茶禅文化的精神特性,其必然能够为传统文人画的创新... 通过对茶禅文化的内涵,乃至精神特性进行具体分析,我们看到,其能够为传统文人画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有效推动。当然,在传统文化与艺术理念日益传承与融入的时代背景下,如果我们能够融入茶禅文化的精神特性,其必然能够为传统文人画的创新与创作,提供全新动力。本文拟从文人画的艺术特征分析入手,结合茶禅文化的精神特性阐述,从而具体探究茶禅文化的精神特性,对整个传统文人画创作发展之间的具体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禅文化 精神特性 传统文人 发展机制 思维启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文人与现代报人之辨——论张恨水的文本差异 被引量:1
8
作者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2-148,共7页
自晚清到“五四”再到19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经历着从传统文人向现代知识分子的过渡。身处转型时期的近代知识分子,在自身发展上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对此,有必要研究他们的生存处境、物质精神与内在心理变化。其中,张恨水不仅能够继承中... 自晚清到“五四”再到19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经历着从传统文人向现代知识分子的过渡。身处转型时期的近代知识分子,在自身发展上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对此,有必要研究他们的生存处境、物质精神与内在心理变化。其中,张恨水不仅能够继承中国小说创作的传统,而且善于借用现代报刊等新型媒介。他作为小说家和“报人”均有突出成就,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通过探索张恨水的贡献可以发现,近代与现代的差异化是张恨水自由切换于自身双重身份之间的一种写作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恨水 双重身份 传统文人 现代报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传统文人对文学革命议论的回应
9
作者 白光俊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53-159,共7页
新读者群应启蒙要求产生后 ,给传统文人带来了很多困惑。传统文人和文学革命派的理论分歧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在新文体上 ,文学革命派关注为大众读者群写作 ,提倡新文体和小说 ,而传统文人虽然同意启蒙的必要 ,但决不容忍白话。其次 ,是... 新读者群应启蒙要求产生后 ,给传统文人带来了很多困惑。传统文人和文学革命派的理论分歧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在新文体上 ,文学革命派关注为大众读者群写作 ,提倡新文体和小说 ,而传统文人虽然同意启蒙的必要 ,但决不容忍白话。其次 ,是关于造语的议论 ,文学革命派着眼于新名词的作用 ,提倡输入日本所造的新名词或者创造新名词 ,传统文人则从雅洁的角度反对创造新名词 ,要从古文里找出代替的词汇。再次在文字方面 ,两者都认同省笔字的必要 ,但传统文人是出于教育上的作用而要引进省笔字 ,不像文学革命派那样将文字代之以省笔字。传统文人不愿放弃文言 ,反而以具有文言素养的读者为基本前提进行写作。因此可以说他们仅重视启蒙要求 ,并未肯定新读者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晚期 传统文人 文学革命 文言素养 “变文体” “省笔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帖味用笔到碑味用笔——传统文人画两大用笔体系的比较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朋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1999年第4期41-45,共5页
笔墨乃中国画之本。宋元以降,文人画体系渐趋成为中国画之主流,在这一体系中,以书法用笔入画成为笔墨之最重要的命题。然而,以往论及“以书入画”,往往以笼统的“书法”概念含混过去,而鲜有具体细微的探究和剖析试问自古以来都将以书入... 笔墨乃中国画之本。宋元以降,文人画体系渐趋成为中国画之主流,在这一体系中,以书法用笔入画成为笔墨之最重要的命题。然而,以往论及“以书入画”,往往以笼统的“书法”概念含混过去,而鲜有具体细微的探究和剖析试问自古以来都将以书入画之理作为一个规律贯穿始终,然而入画之书法用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人 吴昌硕 书法审美 审美特征 审美趣味 中国画 审美取向 碑刻 以书入画 意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人画的绘画特点研究--评《南画十六观》
11
作者 陈涛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文人画的发展可以说是古代艺术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浓厚一笔。品读《南画十六观》,实则是对中国传统文人画整个发展历程的品读,对文人画的绘画特点的全面评析。
关键词 传统文人 绘画特点 特点研究 历史发展进程 艺术体系 品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大千“文人”身份蜕变对文人画的反诘
12
作者 杨小晋 《电影评介》 2013年第10期96-97,共2页
张大千是20世纪中国画坛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画家。他所在之世,文人画传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文人"被置于新文化向度中检视其根基和本质。这种挑战和检视,使那些生逢乱世。
关键词 张大千 传统文人 身份 文人传统 时代特征 蜕变 文人传统 中国画 文化向度 世纪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世纪末文人形象的重塑 被引量:1
13
作者 宁媛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3期112-113,共2页
中国世纪末文人形象的重塑宁媛新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在近一个世纪的社会变革中,文人投入了大量的情感和智慧,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对文化暴虐的抗争,他们都作出了义无反顾的努力和卓有成效的业绩。从起点看,仿佛一切都在进步不止,... 中国世纪末文人形象的重塑宁媛新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在近一个世纪的社会变革中,文人投入了大量的情感和智慧,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对文化暴虐的抗争,他们都作出了义无反顾的努力和卓有成效的业绩。从起点看,仿佛一切都在进步不止,而从极点看,则一切又显得如此悲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人形象 世纪末 传统文人 庄之蝶 忧患意识 边缘地带 回归传统 自我拯救 灵与肉 审美观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传统:元代散曲的艺术追求与精神实质 被引量:1
14
作者 田守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41-46,共6页
读过元散曲的人,都会对它独特的艺术追求留下深刻的印象。 首先是俗。大量元散曲作品的语言都通俗、质朴、泼辣甚至粗鄙。有的作品通篇是市井流行的口语、俗语、方言,甚至夹入了詈词和拆白道字的民间修辞法(著名的如杜仁杰之[般涉调耍孩... 读过元散曲的人,都会对它独特的艺术追求留下深刻的印象。 首先是俗。大量元散曲作品的语言都通俗、质朴、泼辣甚至粗鄙。有的作品通篇是市井流行的口语、俗语、方言,甚至夹入了詈词和拆白道字的民间修辞法(著名的如杜仁杰之[般涉调耍孩儿]《庄家不识勾栏》、马致远同曲牌之《借马》等)。更大量的作品则是将通俗粗鄙的语言嵌进典雅庄重的诗词语中,如马致远[双调折桂令]《叹世》前几句本很典雅:“咸阳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说南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散曲 元代散曲 传统 艺术追求 精神实质 双调 传统文人 马致远 市井 审美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现代文化景观中的文学与文人的尴尬
15
作者 邱运华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5期6-7,共2页
后现代文化景观中的文学与文人的尴尬邱运华时下文学之退出意识形态话语的中心位置与文人的日趋边缘化,有着密切关系。其原因很简单:传统文人莫不与文学相关,而文学天然地被赋载道功能。当始出建筑文化的后现代文化工业猛烈扩张到广... 后现代文化景观中的文学与文人的尴尬邱运华时下文学之退出意识形态话语的中心位置与文人的日趋边缘化,有着密切关系。其原因很简单:传统文人莫不与文学相关,而文学天然地被赋载道功能。当始出建筑文化的后现代文化工业猛烈扩张到广告、电视连续剧、读者文摘、民俗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思潮 文化景观 “淡出” 边缘化 意识形态话语 传统文人 文学 中心位置 电视文化 文化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重庆谈判期间《大公报》的立场 被引量:3
16
作者 吴廷俊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4期85-88,共4页
《大公报》是一家有强烈爱国心和高度民族正义感的资产阶级政治性大报。在对“重庆谈判”的关注上,该报表现出明显的矛盾:既真诚地期盼和平、希望避免内战,又鲜明地站在拥蒋立场上为蒋介石帮腔。将这矛盾的两者组合在一起并表现出来... 《大公报》是一家有强烈爱国心和高度民族正义感的资产阶级政治性大报。在对“重庆谈判”的关注上,该报表现出明显的矛盾:既真诚地期盼和平、希望避免内战,又鲜明地站在拥蒋立场上为蒋介石帮腔。将这矛盾的两者组合在一起并表现出来,正是《大公报》区别于其他报纸的主要特征。这一特征是中国文人传统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公报》 “重庆谈判” 和平期盼 拥蒋立场 中国的文人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士人”周文中音乐思想中的文化本位意识 被引量:2
17
作者 伍维曦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8-47,7,共10页
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士人"视角切入,审视旅美华人作曲家周文中的创作、学术与思想,通过对周氏本人的文论、作品以及相关评论(主要是对其作曲技法和音乐风格的研究)的分析与诠释,对周文中艺术观念中的独有特质进行总结与... 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士人"视角切入,审视旅美华人作曲家周文中的创作、学术与思想,通过对周氏本人的文论、作品以及相关评论(主要是对其作曲技法和音乐风格的研究)的分析与诠释,对周文中艺术观念中的独有特质进行总结与解读。笔者力图彰显周氏思想中强烈的文化本位意识,并将周氏视为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的"士人"通过西方学院派作曲家的外在身份在当下的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文中 士人 文人传统 单个音作曲技法 文化本位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高启梅花诗的精神意蕴 被引量:9
18
作者 纪映云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8-81,共4页
梅花是高启诗歌中一个重要的意象 ,是诗人自我心象的绝好写照。高启梅花诗中抒写了各种不同的情志、心迹 ,把每一类不同的梅花形象同诗人的生命历程和特定的精神背景结合起来 ,可以从某些断面反映出诗人的精神世界。同时 。
关键词 悔花形象 隐士 世俗生活 传统儒家文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王澍的身份认同论艺术设计师的人文素养
19
作者 张圣兵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5-127,共3页
王澍向来以文人和业余建筑师自称,本文以王澍的身份认同为切入点,通过相关文本的分析,指出王澍谈论的"业余"背后所隐藏的观念,即中国文人传统中对业余品格的强调,以及对职业化和匠气的顾虑。再者,通过引入西方艺术体制中,由... 王澍向来以文人和业余建筑师自称,本文以王澍的身份认同为切入点,通过相关文本的分析,指出王澍谈论的"业余"背后所隐藏的观念,即中国文人传统中对业余品格的强调,以及对职业化和匠气的顾虑。再者,通过引入西方艺术体制中,由职业体制向使命体制转变中的特征,与中国文人传统作一比照,指出二者的共同特征,即对艺术本体探索之外的观念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澍 业余 文人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弦外·心声——叶小纲《巴松错》中的文人意趣与当代风格
20
作者 康啸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34-42,共9页
本文以作曲家叶小纲2012年首演的室内乐作品《巴松错》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究这部以西藏圣湖"巴松错"为题,延续了作曲家西藏情结的作品。在整首作品中,作曲家以古筝为核心乐器,与长笛、单簧管、竖琴、小提琴以及大提琴协作配合... 本文以作曲家叶小纲2012年首演的室内乐作品《巴松错》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究这部以西藏圣湖"巴松错"为题,延续了作曲家西藏情结的作品。在整首作品中,作曲家以古筝为核心乐器,与长笛、单簧管、竖琴、小提琴以及大提琴协作配合,惟妙惟肖的表现了巴松错的碧水、群山,并且将湖心岛上的措宗寺的钟声与号角声也展现在作品之中。不仅如此,作曲家在表现唯美的西藏山水的基础上,更多的关注了面对如此风景所带来的心中的震撼与思索。在动荡不安的音乐中表现出纷扰尘世中人的迷惑,并且在"无明"带来的惆怅中出离愤怒,最终在宗教气氛中得到缓解,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一切。全曲以西藏的圣湖为出发点,落脚在对人生的思考之上,如此寓情于景的创作方式,展现了中国传统文人作品的特质。此外,作品继续延续了叶小纲多元融合的风格,用全面娴熟的技术表现中国传统文化、民族风情,体现出作曲家多年秉承的创作风格,以及作为当代艺术家的身处中国,对话世界,处理并融合多方面文化信息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小纲 《巴松错》 寓情于景 传统文人 当代艺术家 多元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