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与质——对中国传统造物思想的再思考 被引量:4
1
作者 许晓燕 《美术大观》 2011年第3期60-60,共1页
文质作为一种范畴并提,初见《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的"质"指质地,人的本质、道德品格;而"文"指文采,外在的礼仪、华美形式。其原意为"质朴胜过文采就会显得粗俗野蛮;文采... 文质作为一种范畴并提,初见《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的"质"指质地,人的本质、道德品格;而"文"指文采,外在的礼仪、华美形式。其原意为"质朴胜过文采就会显得粗俗野蛮;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显得浮华虚夸,只有质地和文采相得益彰才能成为君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物思想 中国传统 文与质 彬彬 人的本 道德品格 相得益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周易·贲》看美术创作中“文与质”的关系
2
作者 杨波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1年第9期58-59,共2页
"文"与"质"的关系始终是美术创作中,难以驾驭的一对主要矛盾。《周易》第二十二卦,即"贲"卦讲了很多关于外表与心灵,也就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对我们当代美术创作者具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美术创作 《周易》 文与质 内容与形式 当代美术 创作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比赏析杨戴与霍克斯《葬花吟》译本——从“文与质”和“归化与异化”角度
3
作者 袁在成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105-108,共4页
《葬花吟》是《红楼梦》中女主人公林黛玉吟诵的一首经典之作,将林黛玉的文学素养、多愁善感的个人性格及其内心纠葛迷茫的复杂活动描写得生动形象。文章通过诗歌“文与质”及“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进而对比赏析杨戴与霍克斯译本。
关键词 《葬花吟》 文与质 归化与异化 英译本 对比赏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质同源”造物思想的产品设计思维模式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盛庆芳 董利军 《丝网印刷》 2024年第5期36-38,共3页
儒家“文质同源”造物思想具有极高的现代价值。文章对“文”与“质”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从用户认知和行为层面出发,分析用户对于产品的真实反应,从而把握住产品设计的“质”。以此为基础提出基于“文质同源”造物思想的产品设计思维模... 儒家“文质同源”造物思想具有极高的现代价值。文章对“文”与“质”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从用户认知和行为层面出发,分析用户对于产品的真实反应,从而把握住产品设计的“质”。以此为基础提出基于“文质同源”造物思想的产品设计思维模型,并运用于产品设计实践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物思想 文与质 用户反应 产品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翻译中的文质之争与神形之辩 被引量:1
5
作者 庞学峰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150-151,共2页
中国古代的绘画理论中关于神似与形似的讨论,到了近代被运用到翻译领域。纵观中国传统译论,占主导的翻译思想是重神似不重形似,这与我国传统哲学与美学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翻译中神似与形似的讨论是传统翻译思想的一次巨大超越。超越了... 中国古代的绘画理论中关于神似与形似的讨论,到了近代被运用到翻译领域。纵观中国传统译论,占主导的翻译思想是重神似不重形似,这与我国传统哲学与美学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翻译中神似与形似的讨论是传统翻译思想的一次巨大超越。超越了佛经翻译中仅限于语言层面文与质的争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似 形似 文与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初唐前期史家文学观看文质关系的发展
6
作者 王景凤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9期133-136,共4页
初唐前期,文学上仍较多承袭南朝,文风华艳。以魏徽为代表的初唐史家在修史过程中对"文与质"的关系进行了一次深入探讨。唐初史家对文与质的关系的探讨,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由"尚文"到"重质"再到"文质彬... 初唐前期,文学上仍较多承袭南朝,文风华艳。以魏徽为代表的初唐史家在修史过程中对"文与质"的关系进行了一次深入探讨。唐初史家对文与质的关系的探讨,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由"尚文"到"重质"再到"文质彬彬"的一个过程,而是经历了一个由"文"到"质"再由"质"到"文"的过程。从表面上看贞观后期文风又回到了"重文轻质"的老路上,但正是由于唐初史家对"文与质"关系反复的探讨,为其后"四杰"和陈子昂等作家的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提供了经验,也为文质兼备的盛唐文学的到来吹响了号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唐史家 文与质 学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质论”的渊源及其发展
7
作者 蔡育曙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1985年第3期20-26,共7页
我国古代关于文与质的理论是一个很重要的学说,也是一个很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艺学说。为了深入研究我国古代文论发展规律及其民族特点,对文质论做一番探源溯流的整理工作是必要的。
关键词 文与质 我国古代 孔子 古代 古代 表现形式 君子 而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中国文化大背景中探讨音乐的文质观
8
作者 李聪慧 《当代音乐》 2022年第12期47-49,共3页
文质之辩由来已久,孔子就当时社会上的人出现的问题在《论语庸也》[1]中所提出来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虽然孔子在这里针对的是个人的修养问题,但后世代的人也把它当成是孔子的审美理念。就是这一审美理念,... 文质之辩由来已久,孔子就当时社会上的人出现的问题在《论语庸也》[1]中所提出来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虽然孔子在这里针对的是个人的修养问题,但后世代的人也把它当成是孔子的审美理念。就是这一审美理念,影响中国人和文艺界几千年,同时也奠定了中国人的审美基调。本文主要采用寻根溯源的方法来剖析文质观,探讨其对中国文化和音乐产生的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文与质 音乐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目意中绳”:韩非子设计思想评述 被引量:6
9
作者 李砚祖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3-18,共6页
韩非是先秦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作为其思想和学说之总结的《韩非子》,不仅深刻阐述了其政治学说与主张,亦以"潜文本"的形式表述了其关于工艺和设计的认知和思想,涉及工艺设计的尺度规矩、文与质、俭与奢、道与理等诸多方... 韩非是先秦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作为其思想和学说之总结的《韩非子》,不仅深刻阐述了其政治学说与主张,亦以"潜文本"的形式表述了其关于工艺和设计的认知和思想,涉及工艺设计的尺度规矩、文与质、俭与奢、道与理等诸多方面的关系与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非子 设计思想 法度 文与质 俭与奢 道与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卷首语
10
作者 王强 《创意与设计》 2022年第1期4-4,共1页
人类最初的造物动机是弥补自身肢体功能的不足,其本质就是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中国是唯一以造物闻名于世的文明古国,蕴含着丰富的造物智慧。《易传·系辞上传》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明清鼎革之际,王夫之有云:“无... 人类最初的造物动机是弥补自身肢体功能的不足,其本质就是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中国是唯一以造物闻名于世的文明古国,蕴含着丰富的造物智慧。《易传·系辞上传》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明清鼎革之际,王夫之有云:“无其器则无其道”。“器以载道”体现出将造物的外在形式与内在功能相融合的中国传统造物智慧,标示着“文与质”“材与艺”“用与美”的高度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上者谓之道 文与质 卷首语 明清鼎革 中国传统造物 内在功能 器以载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非子工艺思想评述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砚祖 《艺苑(美术版)》 1986年第3期19-27,共9页
春秋战国是我国工艺美术理论产生和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一体的工艺美术,这个联系着生活和生产实践的广阔领域,是我们了解人类造物思想本原和文艺、美学思想等关系的窗口。它又像一本打开了的人的本质力量的书卷.
关键词 韩非子 人类 工艺美术理论 春秋战国时期 造物 工艺生产 文与质 统治阶级 工艺思想 装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论点
12
《今日教育》 2014年第3期6-6,共1页
杨继利《论教师的形式成长与实质成长——教育公正的视角》 教师成长有形式成长与实质成长之分.形式成长是基于教历的判断,实质成长是基于教力的判断,二者之间是文与质、名与实的关系。形式成长对实质成长起到激励促进作用,
关键词 教师成长 论点 教育公正 文与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