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际难民的整合认同:越南归难侨多重身份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黎相宜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58-164,共7页
越南归难侨作为国际难民的整合认同,受国家政策变迁、社会经济转型与群体地位变动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实践、调整与演变。在这个过程中,归难侨群体的多重身份认同相互支撑、高度胶着、深度粘合、共生共演,呈现系统结构性与整体功能性... 越南归难侨作为国际难民的整合认同,受国家政策变迁、社会经济转型与群体地位变动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实践、调整与演变。在这个过程中,归难侨群体的多重身份认同相互支撑、高度胶着、深度粘合、共生共演,呈现系统结构性与整体功能性变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使归难侨自身的能动性及其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紧密结合,这既是侨务工作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学术共同体义不容辞的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合认同 多重身份认同 越南归难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文化认同整合”视角下的心理咨询议题(综述) 被引量:4
2
作者 王进 李强 魏晓薇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829-832,共4页
自1970年起,多元文化主义在西方心理学界兴起,强调社会应尊重和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号称心理学第四势力[1],主张心理学者要从文化层面来解释人的行为。社会文化与心理健康之间也具有相互嵌入性[2],文化会影响个体对心理疾病病因的理解,产... 自1970年起,多元文化主义在西方心理学界兴起,强调社会应尊重和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号称心理学第四势力[1],主张心理学者要从文化层面来解释人的行为。社会文化与心理健康之间也具有相互嵌入性[2],文化会影响个体对心理疾病病因的理解,产生心理疾病后的求助方式和治疗方式的选择[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文化咨询 多元文化认同整合 多元文化者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同整合促进流动儿童文化适应:文化框架转换的解释 被引量:8
3
作者 李虹 王茹婧 倪士光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8-65,共8页
采用2(认同身份启动,城市身份和农村身份)×2(认同整合,高认同整合和低认同整合)的被试间实验设计,通过行为实验法对来自北京、威海的108名流动儿童进行测试,考察其对于城市他人和农村他人的评价,进一步分析认同整合促进流动儿童心... 采用2(认同身份启动,城市身份和农村身份)×2(认同整合,高认同整合和低认同整合)的被试间实验设计,通过行为实验法对来自北京、威海的108名流动儿童进行测试,考察其对于城市他人和农村他人的评价,进一步分析认同整合促进流动儿童心理适应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与低认同整合者相比较,高认同整合流动儿童对城市儿童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成绩的评价更积极,表现出同化效应。揭示了文化框架转换是认同整合促进流动儿童文化适应的内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同整合 文化框架转换 流动儿童 文化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儿童认同整合测量及回忆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倪士光 李虹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2014年第1期45-51,共7页
在质性访谈31名,初测269名,正式施测576名,重测84名流动儿童的基础上,修编双文化认同整合量表(BIIS-1)以适用于我国流动儿童群体;探讨了83名流动儿童的三种不同性质的回忆事件对认同整合的影响效果。结果发现:(1)BIIS—流动儿童版的项... 在质性访谈31名,初测269名,正式施测576名,重测84名流动儿童的基础上,修编双文化认同整合量表(BIIS-1)以适用于我国流动儿童群体;探讨了83名流动儿童的三种不同性质的回忆事件对认同整合的影响效果。结果发现:(1)BIIS—流动儿童版的项目区分度、Cronbachα系数、重测信度、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等心理测量学指标良好,适用于我国流动儿童;(2)积极回忆明显促进了流动儿童认同整合的提升,初步证实了认同整合的可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同整合 信效度 回忆性质 干预 流动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整合机制的实践思考 被引量:4
5
作者 兰青松 王茂美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8-25,共8页
生活在村落中的少数民族,政治生活主要在社区政治体系中进行,社区政治体系是在国家与社区的互动中建构起来的。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整合机制的构建应以社区政治为"实践场域",拓展社区居民政治实践空间,有效均衡与协调社区公共... 生活在村落中的少数民族,政治生活主要在社区政治体系中进行,社区政治体系是在国家与社区的互动中建构起来的。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整合机制的构建应以社区政治为"实践场域",拓展社区居民政治实践空间,有效均衡与协调社区公共资源和发展社区经济,充分利用社区现有资源,并关注社区成员的利益需求,以实现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的有效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认同 少数民族 村落社区 政治认同整合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来华留学生双文化认同整合的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张巍 薛璟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3-120,共8页
双文化认同整合是衡量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重要参照之一。基于跨文化适应中的学习过程理论,以707名来华留学生为被试者,本文探讨了文化智力对双文化认同整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文化智力对双文化认同整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跨文化... 双文化认同整合是衡量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重要参照之一。基于跨文化适应中的学习过程理论,以707名来华留学生为被试者,本文探讨了文化智力对双文化认同整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文化智力对双文化认同整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跨文化焦虑感在文化智力和双文化认同整合之间起着中介作用;文化智力通过跨文化焦虑感影响来华留学生的双文化认同整合。跨文化焦虑感的中介效应受到文化距离的调节。华裔留学生的双文化认同整合程度显著高于非华裔留学生。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揭示了来华学生的文化智力作用于双文化认同整合的内在机制和边界条件,对于丰富跨文化适应理论和实现来华学生教育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华留学生 文化智力 跨文化焦虑感 文化距离 双文化认同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疆治理中的认同问题及其整合思路 被引量:10
7
作者 陆海发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5期51-56,共6页
在我国广大的边疆地区,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各个少数民族有着与生俱来的民族认同,同时也形成和保持着对国家的认同,但受到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边疆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日趋复杂,其矛盾与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因此... 在我国广大的边疆地区,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各个少数民族有着与生俱来的民族认同,同时也形成和保持着对国家的认同,但受到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边疆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日趋复杂,其矛盾与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因此,必须处理好两种认同的关系,并在边疆治理中通过多种路径与方式,强化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从而建立起有利于国家稳定和统一的认同关系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治理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认同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我国稳边固边的认同整合实践研究——基于内蒙古自治区X旗的田野调查 被引量:5
8
作者 高永久 冯辉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6-86,共11页
我国陆地边境地区的认同问题相当重要,认同整合是新时代我国稳边固边实践的基础性环节。新时代我国稳边固边的认同整合实践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按照增强“五个认同”的基本导向,重点推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本民族认同与... 我国陆地边境地区的认同问题相当重要,认同整合是新时代我国稳边固边实践的基础性环节。新时代我国稳边固边的认同整合实践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按照增强“五个认同”的基本导向,重点推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本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之间的认同整合。新时代我国稳边固边的认同整合实践需要依托一定的实践机制,主要表现为政策保障机制、组织动员机制、宣传教育机制与社会互嵌机制等内容。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边境地区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继续因地制宜推进稳边固边的认同整合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治理 稳边固边 认同整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五个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矫正对象身份认同整合量表的编制 被引量:4
9
作者 杨彩云 顾胜花 蔡丹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43-1048,共6页
目的:编制社区矫正对象身份认同整合量表(IISCI)并检验其效度和信度。方法:编制IISCI初始问卷,对159名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初测,进行条目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另选取478名社区矫正对象进行正式施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效标关联度检验和... 目的:编制社区矫正对象身份认同整合量表(IISCI)并检验其效度和信度。方法:编制IISCI初始问卷,对159名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初测,进行条目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另选取478名社区矫正对象进行正式施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效标关联度检验和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选取30名社区矫正对象进行间隔2周的重测。采用自尊量表(SES)、生活满意度量表(LS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进行效标关联度检验。结果:量表共13个条目,分为身份认同和谐和身份认同距离2个因子,2个因子累计解释量为66.63%;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模型拟合度良好(χ^(2)/df=1.202,GFI=0.982,NFI=0.987,IFI=0.998,TLI=0.996,CFI=0.998,RMSEA=0.021);量表总分及2个因子得分与SES、LSS、GSES均呈正相关(r=0.15~0.82,均P<0.01)。总量表及2个因子的Cronbachα系数为0.87、0.91、0.92,总量表及2个因子的重测信度为0.70、0.67、0.78。结论:社区矫正对象身份认同整合量表的效度和信度良好,可以作为我国社区矫正对象身份认同整合的测量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矫正对象 身份认同整合 量表 效度 信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术创业者认同整合:结构探索与量表开发 被引量:1
10
作者 林晨 周小虎 +1 位作者 王梦泽 侯德恩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12-21,共10页
学术创业者如何突破混合身份所引发的身份困境是学术创业微观层面关注的焦点。认同整合作为个体对自己拥有不同社会身份关系的感知,可以促进混合身份认同,然而关于学术创业者认同整合的研究未得到学者充分关注。基于已有研究,结合12名... 学术创业者如何突破混合身份所引发的身份困境是学术创业微观层面关注的焦点。认同整合作为个体对自己拥有不同社会身份关系的感知,可以促进混合身份认同,然而关于学术创业者认同整合的研究未得到学者充分关注。基于已有研究,结合12名学术创业者的访谈和档案数据,使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提炼学术创业者认同整合维度,并开发出相应量表。研究发现:学术创业者认同整合是一个在认知、行为和情感层面均有映射的多维度构念,包含身份距离评定、身份融合努力、身份冲突感知、身份和谐倾向4个维度。研究结论可为学术创业者认同整合实证分析提供测量工具,推进学术创业微观层面研究,丰富创业认知探索,拓展认同整合应用领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创业 认同整合 创业认知 结构维度 量表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歧视知觉对社区矫正对象社会疏离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身份认同整合和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杨彩云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7-139,共13页
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疏离关乎个体发展和社会稳定,是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基于2019年S市社区矫正对象的调查数据,从身份认同整合和社会支持视角,探究歧视知觉对社区矫正对象社会疏离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歧视知觉对社区矫正对... 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疏离关乎个体发展和社会稳定,是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基于2019年S市社区矫正对象的调查数据,从身份认同整合和社会支持视角,探究歧视知觉对社区矫正对象社会疏离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歧视知觉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疏离既存在直接影响,也通过身份认同整合和社会支持两个中介变量产生间接影响。身份认同整合和社会支持在歧视知觉与社会疏离之间起到自我转化和外在保护的作用。因此,在外在歧视无法完全消除之下,为了缓解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疏离,应注重提升个体的自我身份认同整合,增强社区矫正对象的有益支持,从而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矫正对象 歧视知觉 社会疏离 社会支持 身份认同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份认同整合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群体结构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元 田卉娇 王垚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3期99-108,共10页
身份认同整合是流动儿童在双文化背景下融入迁入地的重要心理因素。从群体结构中的班级结构和学校结构的角度,可以讨论身份认同整合对初中流动儿童学校适应(自尊、同伴接纳和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发现,流动儿童身份认同整合程度对其学... 身份认同整合是流动儿童在双文化背景下融入迁入地的重要心理因素。从群体结构中的班级结构和学校结构的角度,可以讨论身份认同整合对初中流动儿童学校适应(自尊、同伴接纳和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发现,流动儿童身份认同整合程度对其学校适应具有预测作用。身份认同整合程度越高,其自尊水平、同伴接纳程度和学业成绩越高。学校结构对身份认同整合、学校适应中的自尊、学业成绩并没有影响。在班级结构中,流动儿童在班级中占多数,其自尊水平更高、同伴接纳程度更高,学业成绩就更好。班级结构在身份认同整合对学校适应的自尊、同伴接纳和学业成绩三个因素影响过程中起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认同整合 学校适应 班级结构 学校结构 流动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价值观建设:边疆多民族地区国家认同整合路径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羿良 冷娟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5-31,共7页
边疆多民族地区作为中国“多民族”特征最为显著的地区,由于国家认同因素的多缘聚集和认同序列的多维交织,认同问题最为复杂,整合需求尤为迫切。基于认同整合的实现目标和价值观建设的自身特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能成为也... 边疆多民族地区作为中国“多民族”特征最为显著的地区,由于国家认同因素的多缘聚集和认同序列的多维交织,认同问题最为复杂,整合需求尤为迫切。基于认同整合的实现目标和价值观建设的自身特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能成为也必将成为认同整合的最有效路径之一。以价值观特有的功能凝聚社会共识,减少和避免各种价值观和价值认同之间的对抗可能性,增强各民族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形成以国家和中华民族为归宿的价值认同序列,巩固和提升国家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多民族地区 国家认同 认同整合 价值观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疆治理视野中的认同问题 被引量:117
14
作者 周平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1期11-17,共7页
我国的边疆地区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具有与生俱来的民族认同,同时也形成并保持着对国家的认同。在边疆地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两种认同的关系问题,尤其是国家认同在两种认同关系中的地位问题,是典型... 我国的边疆地区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具有与生俱来的民族认同,同时也形成并保持着对国家的认同。在边疆地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两种认同的关系问题,尤其是国家认同在两种认同关系中的地位问题,是典型的边疆问题。因此,在边疆治理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两种认同的关系,尤其是要维护和巩固国家认同的优先地位。这就是边疆治理中的认同整合。认同整合的关键,是强化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建立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稳定和统一的认同关系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治理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认同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社会认同的特征、逻辑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6
15
作者 姚德薇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69-177,共9页
全球化与网络化浪潮推动当代社会变迁,既深刻改变了社会物质生活面貌,也深刻影响了人们思想意识的认同状况。个体的自我身份深度分裂、人机界限受到人工智能技术挑战而威胁自我认同的统一性,群体身份认同碎片化、消费文化异化阻碍社会... 全球化与网络化浪潮推动当代社会变迁,既深刻改变了社会物质生活面貌,也深刻影响了人们思想意识的认同状况。个体的自我身份深度分裂、人机界限受到人工智能技术挑战而威胁自我认同的统一性,群体身份认同碎片化、消费文化异化阻碍社会认同的整合性。从长时段上看,社会认同发展经历认同整合、分化和再建构的逻辑过程。当前现代化、全球化、网络化的历史进程方兴未艾,中国社会变迁持续深入,当代社会认同仍将处于调整状态,一方面继续分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另一方面网络化也为实现新的社会认同整合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认同 认同分化 认同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认同建构:从“五族共和”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17
16
作者 王江成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55-164,共10页
从民族认同国家的现代国家认同建构内涵看,国家认同建构的核心是民族的认同整合,即如何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或实现各民族的多重身份认同向国家认同的转变发展。在近现代中国国家认同建构的进程中,“五族共和”开启的“国家民... 从民族认同国家的现代国家认同建构内涵看,国家认同建构的核心是民族的认同整合,即如何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或实现各民族的多重身份认同向国家认同的转变发展。在近现代中国国家认同建构的进程中,“五族共和”开启的“国家民族身份建构”与“承认各族身份”的“二重民族构建”催生了国家认同建构的“融合同化”与“平等共治”两条进路。国共两党的民族观念之争使得国家认同建构的两条进路逐渐分野对立:国民党片面强调“国族建构”的“国族同化”进路否认各民族,滑向了大汉族主义的泥沼;共产党强调“各民族解放联合”的“各民族平等自治”进路赢得了各民族对党和国家的认同,但客观上也存在弱化中华民族建设的嫌疑。新时代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嵌合互构”使得近现代以来中国国家认同建构的“两条进路”走向了协调统一。今天,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就是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纽带实现各民族的认同整合,完成从民族认同到国家层面认同的跃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同整合 国家认同 “五族共和” 中华民族共同体 各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君子和而不同:农村籍大学生的社会资本对双文化认同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肖桐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6-119,共14页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在于人的城镇化、实现人的转型,并最终指向个体的城乡文化认同整合。基于我国某一流学科建设高校1 013名农村籍大学生的调查数据,探讨了农村籍大学生的社会资本对双文化认同整合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农村籍大学生...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在于人的城镇化、实现人的转型,并最终指向个体的城乡文化认同整合。基于我国某一流学科建设高校1 013名农村籍大学生的调查数据,探讨了农村籍大学生的社会资本对双文化认同整合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农村籍大学生的社会资本对双文化认同整合水平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农村嵌合在维持型社会资本与双文化认同整合水平间存在完全中介作用;学校归属感与农村嵌合在桥接型社会资本、黏结型社会资本与双文化认同整合水平间存在链式中介作用;桥接型社会资本可以直接作用于双文化认同整合水平;排除大学学段,农村籍大学生进城时所处的学段越低,在学校归属感与农村嵌合之间的正向干扰作用越大。因此,学校应当着力搭建异质平台,以“弱关系”为纽带,加强校园归属感建设,鼓励农村籍大学生重拾乡土文化自信,以“和而不同”的生命之姿去面对城市生活的压力与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籍大学生 社会资本 双文化认同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