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整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评价0号柴油对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8
1
作者 蒋玫 李磊 +3 位作者 沈新强 吴庆元 牛俊翔 许高鹏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0-237,共8页
以0号柴油水溶性成分(water soluble fraction of No.0 fuel oil,WSF)为污染物,采用暴露试验法研究了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肝脏、鳃和肌肉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过氧化物酶(POD)... 以0号柴油水溶性成分(water soluble fraction of No.0 fuel oil,WSF)为污染物,采用暴露试验法研究了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肝脏、鳃和肌肉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和脂质氧化水平(MDA)。利用整合生物标志物响应(integrated biomarker responses,IBR,RIB)指数定量化评价0号柴油污染胁迫对黑鲷不同组织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黑鲷受0.60、0.30和0.015 mg·L-1WSF胁迫后,肝脏、鳃和肌肉中SOD、CAT和GST酶活性呈现诱导-抑制的规律性变化,POD活性呈现抑制-诱导的规律性变化,MDA含量则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各组织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且肝脏较早诱导酶活性。依据RIB值大小分析得到各组织氧化应激能力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肝胰腺、鳃和肌肉。RIB值总体表现为前期升高后期下降的变化趋势,肝脏组织RIB值与WSF浓度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 0号柴油 抗氧化酶 整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整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法的镉对背角无齿蚌氧化损伤胁迫效应评估 被引量:3
2
作者 许芳芳 范信生 +1 位作者 李玉成 张学胜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438-2444,共7页
以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为受试生物,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研究了环境浓度Cd^(2+)对其鳃组织与内脏团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质量浓度Cd^(2+)暴露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随暴露时间... 以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为受试生物,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研究了环境浓度Cd^(2+)对其鳃组织与内脏团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质量浓度Cd^(2+)暴露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随暴露时间延长具有类似的变化趋势,均表现为低质量浓度诱导、中质量浓度诱导-抑制、高质量浓度抑制的变化趋势;鳃组织中过氧化氢酶(CAT)与GPx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但均与SOD间相对独立;丙二醛(MDA)含量随暴露质量浓度增加及暴露时间延长而不断上升;鳃组织与内脏团抗氧化酶活性变化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与剂量-效应关系。整合生物标志物响应(IBR)分析结果表明:Cd^(2+)质量浓度越高,各组织IBR值越大,造成的损伤越大;其中,内脏团抗氧化酶较鳃组织敏感,损伤程度大于鳃组织;Cd^(2+)暴露短时间内各组织IBR值与Cd^(2+)质量浓度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鳃组织决定系数高于内脏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背角无齿蚌 氧化胁迫 整合生物标志物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BR模型研究磷化工区溪流水体对斑马鱼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4
3
作者 代恒美 郭子毓 +2 位作者 徐玉艳 张华 潘莎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41-450,共10页
为评价磷化工区溪流水体的潜在生态风险及其对水生动物的毒性效应,选择磷化工区溪流水体对斑马鱼进行28 d暴露实验,测定不同暴露时间下斑马鱼肝脏、鳃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过氧... 为评价磷化工区溪流水体的潜在生态风险及其对水生动物的毒性效应,选择磷化工区溪流水体对斑马鱼进行28 d暴露实验,测定不同暴露时间下斑马鱼肝脏、鳃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并运用整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integrated biomarker response,IBR)综合评价该溪流水体对斑马鱼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在磷化工区溪流水体胁迫下,斑马鱼肝脏、鳃组织中SOD、CAT和POD活性随时间变化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在第7天时,除肝脏POD酶活性变化不显著外(P>0.05),其他酶活性均达峰值(P<0.01);肝脏组织中MDA、GSH含量呈现降低趋势,其中,MDA含量在第14天时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1);GSH含量在第21天时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1);鳃组织中MDA、GSH含量则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在第7天时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除鳃组织GSH含量在第28天显著低于对照组外(P<0.05),其他时间点鳃组织MDA、GSH含量变化均不显著(P>0.05)。运用IBR方法进行计算发现,磷化工区溪流水体对斑马鱼肝脏、鳃组织的毒性效应呈现显著的时间效应;总体上肝脏IBR值大于鳃,表明磷化工区溪流水体对斑马鱼肝脏的影响高于鳃。磷化工区溪流水体具有一定生物毒性,磷化工污染的水生生态风险应受到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化工 溪流 斑马鱼 抗氧化酶 整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P和DDT暴露对翡翠贻贝胚胎重要酶活性影响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林芳 毛楷林 +1 位作者 江秀 周海龙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29-137,共9页
为了揭示不同浓度苯并芘(BaP)及滴滴涕(DDT)对海洋贝类胚胎的生态毒理效应,将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胚胎分别暴露于不同浓度BaP及DDT中,检测暴露24 h和48 h后,BaP和DDT对翡翠贻贝胚胎抗氧化及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的影响,包括超氧化物... 为了揭示不同浓度苯并芘(BaP)及滴滴涕(DDT)对海洋贝类胚胎的生态毒理效应,将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胚胎分别暴露于不同浓度BaP及DDT中,检测暴露24 h和48 h后,BaP和DDT对翡翠贻贝胚胎抗氧化及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的影响,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并利用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IBR)指数对苯并芘及DDT对翡翠贻贝胚胎的综合毒理效应进行评价。结果表明,BaP和DDT胁迫显著影响翡翠贻贝胚胎抗氧化酶(SOD、GPx)和非特异性免疫酶(ACP、AKP)的活性。与对照组相比,随着暴露浓度的升高,胚胎SOD、AKP的活性呈现先抑制后诱导的趋势。DDT和BaP对ACP酶活性的影响不同,其中BaP对ACP活性的影响表现为先抑制,后恢复,而DDT对翡翠贻贝胚胎ACP的活性影响不显著。IBR分析表明,在胁迫早期随着污染物浓度的升高,RIB值逐渐增大,随着染毒时间延长,处理组RIB值均减小,总体来说,DDT的RIB值比BaP的RIB值大,表明DDT的胚胎毒性较强。通过探究翡翠贻贝胚胎重要酶应答BaP和DDT胁迫的毒理生化响应,评价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海洋贝类的毒理效应,为敏感生物标志物的筛选打下一定的基础,且为海洋环境的污染早期预警监测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并芘 滴滴涕 翡翠贻贝 胚胎毒性 酶活性 整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IB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有机紫外吸收剂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鳃组织抗氧化能力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张韦炜 董飞龙 +2 位作者 荆晨 刘尚书 胡丰晓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93-1703,共11页
二苯甲酮-3(BP-3)、4-甲基苄亚基樟脑(4-MBC)和4-甲氧基肉桂酸-2-乙基己酯(EHMC)是三种常用的有机紫外吸收剂,在水环境中被频繁检出,对水生生态系统安全构成潜在威胁。为探究三种有机紫外吸收剂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 二苯甲酮-3(BP-3)、4-甲基苄亚基樟脑(4-MBC)和4-甲氧基肉桂酸-2-乙基己酯(EHMC)是三种常用的有机紫外吸收剂,在水环境中被频繁检出,对水生生态系统安全构成潜在威胁。为探究三种有机紫外吸收剂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鳃组织抗氧化响应和相关细胞凋亡基因的影响,将蛤仔分别暴露于环境相关浓度的三种紫外吸收剂溶液中,检测鳃组织抗氧化酶活性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转录水平,并通过第二代整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法(IBRv2)对三种紫外吸收剂的生物毒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三种紫外吸收剂短期暴露会诱导抗氧化响应提高抗氧化能力,而长期高浓度暴露会导致抗氧化能力的降低。BP-3、4-MBC和EHMC可能通过启动线粒体途径和fas介导的死亡受体途径诱导菲律宾蛤仔鳃组织产生细胞凋亡。通过IBRv2分析发现,在环境常见浓度1μg/L的暴露水平下,短期(1 d,7 d)暴露时,BP-3对菲律宾蛤仔鳃组织表现出的综合毒性效应最强,而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28 d),三种紫外吸收剂表现出的综合毒性效应相近。研究结果为水环境中有机紫外吸收剂的生态风险评估提供了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紫外吸收剂 菲律宾蛤仔 氧化胁迫 细胞凋亡 整合生物标志物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