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整合分析的黄土高原苹果施氮增产效应研究
1
作者 赵月 胡田田 +1 位作者 罗利华 李灿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5-111,共7页
为探讨施氮条件下黄土高原苹果增产效应的影响因素,以公开发表的试验数据为依据,采用整合分析法定量分析了施氮条件下,气候、海拔、土壤类型、树龄、栽植密度、氮肥用量对产量的影响,并对各影响因素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当年降水... 为探讨施氮条件下黄土高原苹果增产效应的影响因素,以公开发表的试验数据为依据,采用整合分析法定量分析了施氮条件下,气候、海拔、土壤类型、树龄、栽植密度、氮肥用量对产量的影响,并对各影响因素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当年降水量小于500 mm时,施氮增产率为29.83%,且随年降水量的增加其增产效应不明显;年均温≥10℃时,施氮对苹果产量的提高有积极作用,年均温<10℃时增产效应不显著(P>0.05)。在黑垆土、[土娄]土上施氮均能有效提高苹果增产率,分别为26.10%(95%CI:13.08%~39.11%)(CI为置信区间,下同)、34.53%(95%CI:13.88%~55.19%),黄绵土上施氮增产不显著(P>0.05)。当海拔<850 m时,施氮条件下苹果增产率显著提高(P<0.05),并随着海拔的增加而降低。树龄高的果树在施氮条件下增产效应明显,当树龄≥10 a时,增产率为26.93%(95%CI:14.64%~39.22%),并随树龄的减小而降低。在不同栽植密度下施用氮肥存在不同的增产效应,55~110株·666.7m-2时效果最佳,增产28.70%(95%CI:18.12%~39.28%)。施氮量在0.25~0.50 kg·株-1时,增产效应明显(P<0.05);施氮量≥0.50 kg·株-1时,不存在显著的增产效应(P>0.05)。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栽植密度、年降水量和施氮量是施氮条件下影响苹果增产率的三大主导因素,海拔次之,年均温和树龄对苹果增产效果接近但比较小。由此可见,施氮的增产效果与外界因素关系密切,综合上述各条件在适宜范围施氮更有利于苹果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施氮 增产效应 整合分析法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苜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对种植年限响应的Meta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才璐 王林林 +4 位作者 罗珠珠 李玲玲 牛伊宁 蔡立群 谢军红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7-38,共12页
为探究种植年限对苜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确定不同生境下苜蓿最适宜的种植年限,本研究以中国为研究区域,以3~5年生苜蓿为对照,通过检索文献整合已发表的相关田间试验数据,截至2019年5月共获得80篇文献、1496组苜蓿产量和220... 为探究种植年限对苜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确定不同生境下苜蓿最适宜的种植年限,本研究以中国为研究区域,以3~5年生苜蓿为对照,通过检索文献整合已发表的相关田间试验数据,截至2019年5月共获得80篇文献、1496组苜蓿产量和220组WUE试验数据,将数据按照年降水量(<200 mm,200~400 mm,400~800 mm和≥800 mm)、施肥措施(施肥和不施肥)、水分管理(灌溉和雨养)进行分组,采用整合分析方法(Meta-analysis,包括异质性检验、综合效应量计算、发表偏倚检验和亚组分析),系统探究了种植年限对苜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时空效应与影响因素,并定量分析了环境因子与不同种植年限苜蓿产量以及WUE的关系。本研究结果表明,随种植年限的延长草产量和WUE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3~5龄为苜蓿盛产期,而6~8龄苜蓿WUE最高。苜蓿种植年限受环境因素及水肥措施影响,干旱、半干旱区,苜蓿最适宜的种植年限为3~5年;半湿润区,苜蓿最适宜的种植年限可延长至6~8年,但湿润区由于温湿度过高,使得苜蓿最适宜的种植年限缩短至3~5年。施肥可适当延长苜蓿种植年限,但灌溉并不能有效延长苜蓿种植年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种植年限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整合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苜蓿施肥产量效应的Meta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才璐 王林林 +4 位作者 罗珠珠 李玲玲 牛伊宁 蔡立群 谢军红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38-848,共11页
探究不同生境下苜蓿产量对施肥的响应,为苜蓿种植提供理论依据。以中国为研究区域,以不施肥苜蓿为对照,通过检索文献整合已发表的相关田间试验数据,采用整合分析法(Meta-anal-ysis),系统探究苜蓿产量对不同肥料的响应及与生境的关系。... 探究不同生境下苜蓿产量对施肥的响应,为苜蓿种植提供理论依据。以中国为研究区域,以不施肥苜蓿为对照,通过检索文献整合已发表的相关田间试验数据,采用整合分析法(Meta-anal-ysis),系统探究苜蓿产量对不同肥料的响应及与生境的关系。结果表明:(1)施肥均有显著增产效应(P<0.05),增产率为15.4%~198.2%,其中尤以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增产效果明显。(2)不同降雨条件下施肥效果迥异,降雨量<400 mm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单施氮肥对苜蓿的增产作用较低,应注重磷肥、钾肥和有机肥的施用;降雨量400~800 mm的半湿润区适宜施用有机肥,其增产率可达70.1%(P<0.05);降雨量>800 mm的湿润区氮磷钾配施的增产效应最高,为29.2%(P<0.05)。(3)土壤类型影响施肥的增产效应,肥力较低的土壤(栗钙土和黄绵土)单施有机肥可明显提高苜蓿产量;贫磷土壤(黑垆土)单施磷肥的增产率最高,为183.0%(P<0.05)。该研究可为不同降雨条件和不同土壤类型区苜蓿人工草地合理施肥措施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施肥措施 产量 整合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对苜蓿土壤水分、养分和产量的影响:基于定位试验数据的Meta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才璐 罗珠珠 +3 位作者 王林林 牛伊宁 李玲玲 蔡立群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0-170,共11页
为探究提高苜蓿(Medicago sativa)产量和改善土壤肥力性质的施肥措施,本研究以中国为研究区域,以不施肥苜蓿为对照,通过检索文献整合已发表的相关田间试验数据,采用整合分析方法(Meta-analysis),系统探究施肥措施对苜蓿地土壤水分、养... 为探究提高苜蓿(Medicago sativa)产量和改善土壤肥力性质的施肥措施,本研究以中国为研究区域,以不施肥苜蓿为对照,通过检索文献整合已发表的相关田间试验数据,采用整合分析方法(Meta-analysis),系统探究施肥措施对苜蓿地土壤水分、养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可有效增加苜蓿土壤养分含量并提高苜蓿产量,但增加的地上生物量也影响了苜蓿对土壤水分的消耗,其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分别增加了3.1%~33.3%和4.5%~30.9%,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3.6%~144.4%和4.4%~24.8%,土壤水分下降了4.4%~11.8%。与不施肥相比,施肥措施下苜蓿增产率达到15.4%~198.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5.9%~169.6%。进一步相关分析表明,苜蓿产量与0-200 cm土壤水分、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苜蓿水分利用效率与土壤速效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综上,施肥可有效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并提高苜蓿产量,其中化肥和有机肥配施表现出的增产作用最为突出,化肥配施对苜蓿水分利用效率的提升效应最佳。该研究可为苜蓿种植过程中适宜施肥措施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施肥 土壤水分 土壤养分 水分利用效率 整合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有机肥提升不同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差异性 被引量:31
5
作者 陆太伟 蔡岸冬 +3 位作者 徐明岗 高强 孙楠 张文菊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183-2193,共11页
基于收集已发表文献数据,建立具备相同有机碳分组方法(湿筛法)、相对独立的43篇文献的319组成对数据,利用Meta整合分析法研究不同耕地类型、种植制度及土壤质地条件下施肥对各粒径团聚体(>2、2~0.25、0.25~0.053、<0.053 mm)有机... 基于收集已发表文献数据,建立具备相同有机碳分组方法(湿筛法)、相对独立的43篇文献的319组成对数据,利用Meta整合分析法研究不同耕地类型、种植制度及土壤质地条件下施肥对各粒径团聚体(>2、2~0.25、0.25~0.053、<0.053 mm)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均显著提升了土壤总有机碳(TSOC)及>2、2~0.25、0.25~0.053 mm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有机肥对总有机碳的提升幅度(38.0%)是化肥(8.8%)的4.3倍,而对各级团聚体有机碳的提升幅度(39.7%~72.3%)是化肥(4.3%~15.8%)的4.6~9.2倍(P<0.05)。对于<0.053 mm团聚体有机碳而言,施用化肥无影响,但有机肥能显著提升其有机碳含量。在同一条件不同粒径下,与不施肥相比,一年两熟、旱地、砂土及黏土下施用有机肥对2~0.25 mm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提升幅度显著高于其他粒径。在同一粒径不同条件下,与不施肥相比,施用有机肥对不同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提升幅度(P<0.05)存在显著差异,分别为2~0.25 mm:砂土>壤土、黏土;旱地>水田、水旱轮作;0.25~0.053 mm和<0.053 mm:一年一熟>一年两熟;旱地>水田、水旱轮作。施用化肥与施用有机肥结果类似,但差异不显著。施用化肥显著降低了水田中<0.053 mm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降低幅度为16.4%。>0.25和<0.25 mm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与TSOC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TSOC每增加1.00g·kg^(-1)时,>0.25 mm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增加幅度(0.61 g·kg^(-1))要高于<0.25 mm粒径(0.23 g·kg^(-1))。可见,施用有机肥有利于农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累积,尤其是大团聚体(>0.25 mm),而不同条件下,尤其在旱地及质地较轻的砂土中,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累积更应该考虑有机肥的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团聚体有机碳 耕地类型 土壤质地 整合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eta-analysis研究中国北方苜蓿土壤水分和养分效应 被引量:12
6
作者 才璐 罗珠珠 +3 位作者 王林林 牛伊宁 李玲玲 蔡立群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4-74,共11页
以中国北方为研究区域,检索已发表的相关文献田间试验数据,采用整合分析方法(Meta-analysis)系统探究种植年限对苜蓿地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时空效应。结果表明,与1~2龄苜蓿相比,随种植年限延长,土壤含水量和速效磷含量显著降低(P<0.05)... 以中国北方为研究区域,检索已发表的相关文献田间试验数据,采用整合分析方法(Meta-analysis)系统探究种植年限对苜蓿地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时空效应。结果表明,与1~2龄苜蓿相比,随种植年限延长,土壤含水量和速效磷含量显著降低(P<0.05),变化率在-38.0%~-24.0%和-46.5%~-20.2%之间,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先增加后降低,变化率分别在7.2%~32.0%和-7.7%~15.7%之间。降水量对苜蓿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影响强烈,与干旱区、半干旱区相比,半湿润区种植苜蓿的增碳固氮作用最佳,9~11龄苜蓿土壤有机质含量增长率高达43.1%(P<0.05),6~8龄苜蓿全氮含量增长率可达12.5%(P<0.05),同时也强烈消耗土壤水分和速效磷。与黄绵土、黑麻土和灰钙土相比,黑垆土种植苜蓿15年以上仍可显著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增长率分别为19.9%和14.8%(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种植年限 土壤水分 土壤养分 整合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