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5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源异质数据下深度神经网络的整合分析及其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小燕 冮建伟 +1 位作者 王洁丹 王德青 《统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134,共13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累积和存储了丰富的数据。这些数据往往具有来源差异性、高维性特点,基于这些特征的多源数据建模是统计学的热点问题。针对多源异质数据,本文提出深度神经网络整合分析模型(IADNN)。该模型建立了L_(1)-CMC...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累积和存储了丰富的数据。这些数据往往具有来源差异性、高维性特点,基于这些特征的多源数据建模是统计学的热点问题。针对多源异质数据,本文提出深度神经网络整合分析模型(IADNN)。该模型建立了L_(1)-CMCP惩罚,以识别重要特征以及处理数据的异质性,其中外层MCP识别对多源数据集整体显著的特征;中层MCP识别特征在数据集层面的异质性;内层Lasso识别DNN节点的异质性。这种嵌套设计旨在促进数据集间的信息共享。本文对L_(1)-CMCP进行局部线性近似,再采用近端梯度下降算法进行模型估计。模拟分析表明,IADNN在特征选择和分类预测方面均有良好表现。当多源数据部分异质时,所提方法的F_(1)分数、FPR等评估指标均优于各数据集独立建模和合并建模的方法;在多源数据完全异质或完全同质时,所提方法取得了与理论最佳模型相近的效果。最后,将IADNN应用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信用违约数据,发现该模型在风险指标选择和违约预测方面具备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数据 整合分析 深度神经网络 信用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合分析秸秆还田对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2
作者 宫志锋 吴泽璐 +5 位作者 丁可欣 佘文静 柴如山 王擎运 汪建飞 马超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9-257,共9页
为明确秸秆还田对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磷肥利用率的影响,探究不同环境条件和农业措施下作物磷肥利用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秸秆还田对作物磷肥利用率影响的27篇文献163条数据,利用整合分析,探究作物磷素吸收量和磷肥利用率对秸秆还田的响... 为明确秸秆还田对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磷肥利用率的影响,探究不同环境条件和农业措施下作物磷肥利用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秸秆还田对作物磷肥利用率影响的27篇文献163条数据,利用整合分析,探究作物磷素吸收量和磷肥利用率对秸秆还田的响应。结果表明,整体上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可以显著提升磷素吸收量(效应值的范围为7.78%~16.44%),但对磷肥利用率无显著影响。在秸秆还田条件下,高磷(全磷含量0.75~1.50 g/kg;有效磷含量>20 mg/kg)土壤相比于低磷土壤具有更好地提升磷素吸收量的效果,偏酸性(pH<6.5)的土壤也更有利于磷素吸收量的提升。磷肥施用量、秸秆施用量、秸秆种类和作物种类均会显著影响磷肥利用率和磷素吸收量。此外,线性拟合结果显示磷肥利用率与全磷、有机质和pH分别呈极显著(P<0.01)、显著(P<0.05)和显著(P<0.05)线性负相关;磷素吸收量与有机质呈显著线性负相关(P<0.05)。综上,在水热条件较好的季风气候区域,低有机质高磷含量的壤土上进行玉米秸秆还田能够更好地提升磷肥吸收利用效率。施肥量和秸秆施用量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考虑。研究结果为提高作物磷肥利用效率和制定秸秆资源可持续农业生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主要粮食作物 磷肥利用率 磷素吸收量 整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对东北黑土区玉米和大豆产量影响的整合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高天宇 邬磊 +4 位作者 张泽茂 刘天鸿 王聪 张文菊 徐明岗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8-253,共16页
【目的】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粮仓,随着农业生产活动的加剧,土壤退化严重,单位面积粮食产量降低。合理施肥是改善土壤肥力、提高粮食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探讨施肥对黑土区玉米和大豆产量的影响及其主要控制因素,为东北黑土区粮食增... 【目的】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粮仓,随着农业生产活动的加剧,土壤退化严重,单位面积粮食产量降低。合理施肥是改善土壤肥力、提高粮食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探讨施肥对黑土区玉米和大豆产量的影响及其主要控制因素,为东北黑土区粮食增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1990—2024年已公开发表的88篇文献,共558组配对数据,采用整合分析(meta-analysis)方法,研究不同施肥类型(包括化肥、有机物料和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施氮量、施肥年限及气候和土壤属性等因素下,施肥对东北黑土区玉米和大豆产量的影响;并通过回归分析和随机森林等统计方法,明确不同施肥条件下东北黑土区玉米和大豆产量的主控因素。【结果】施肥显著提高了东北黑土区玉米和大豆产量,提升幅度分别为24.1%~74.5%和14.7%~30.7%,其中单施化肥对作物产量的提升幅度较高,玉米为73.6%,大豆为28.7%,显著高于单施有机物料的22.3%和14.2%,以及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的26.5%和16.4%。玉米和大豆增产幅度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当施氮量分别达到210~480和120~450 kg/hm^(2)后趋于平缓。大豆的最佳施氮量低于玉米,同一作物单施化肥的最佳施氮量小于单施有机物料和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玉米和大豆增产幅度随施肥年限的增加而增加。玉米和大豆的肥料增产效应与年均温度、初始土壤pH、土壤有机碳(SOC)和速效氮磷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初始SOC含量和初始碳氮比(C/N)呈显著负相关。初始SOC含量和C/N低的土壤基础地力低,作物产量对施肥的依赖程度更强。【结论】在东北黑土区土壤初始SOC含量和C/N较低、pH≥7的条件下,施肥提升玉米和大豆产量的幅度更大,且单施化肥对玉米和大豆产量的提升效果更为明显。因此,在东北黑土区实施科学施肥时,需综合考虑肥料类型、施肥量及施用时间,并结合气候和土壤性质,以提升土壤肥力水平和粮食作物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 土壤肥力 玉米 大豆 增产效应 有机物料 化肥 整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冰雪旅游研究的主题演进、整合分析与议题前瞻
4
作者 张宇飞 范高荣 韵江 《社会科学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1-129,共9页
冰雪旅游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全球旅游市场的影响力日益显著,并成为跨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领域,但现有冰雪旅游研究呈现分散和泛化特征,应予以理论学术关照。文章基于系统性文献综述、文献计量混合方法对国内外冰雪旅游研究进行了深入挖掘,... 冰雪旅游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全球旅游市场的影响力日益显著,并成为跨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领域,但现有冰雪旅游研究呈现分散和泛化特征,应予以理论学术关照。文章基于系统性文献综述、文献计量混合方法对国内外冰雪旅游研究进行了深入挖掘,提出了冰雪旅游的定义及其内涵,总结了现有冰雪旅游研究呈现三阶段跃迁特征,包括萌芽探索期(2007年前)、增量发展期(2008—2015年)和高速扩展期(2016年至今),从冰雪资源、产业发展、市场需求、生态扰动、气候变化与旅游载体归纳了研究主题,梳理了“理论—动因—行为—后效”(TABC)分析框架。目前冰雪旅游研究呈现多元主体、学科交叉、理论杂糅的演进趋势,未来可从旅游动因、行为主体、后效影响三个维度强化其研究内容的系统性。据此,文章揭示了冰雪旅游自然资源与人文要素的协同机制、关注游客在冰雪旅游中的深度体验研究、探寻不同冰雪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基因与错位发展、探求社会学相关理论在当前冰雪旅游现象中的解释作用、分析冰雪旅游产业能级跃迁及其对冰雪经济的效益贡献度、加强数字赋能和虚拟情境下冰雪旅游目的地建设6个方面议题前瞻,以此完善冰雪旅游研究体系并助力冰雪旅游产业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雪旅游 主题演进 整合分析 议题前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氮肥对农田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整合分析
5
作者 章梦 王晨颖 +5 位作者 罗松 夏允 许秋月 杨柳明 岳楷 范跃新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28-1338,共11页
土壤有机氮组分和含量变化直接影响土壤供氮潜力,而氮肥施加如何影响土壤有机氮组分目前尚不清楚。以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以施氮肥处理与土壤有机氮为主题,搜集了1981-2023年国内外已发表的1792条田间试验数据,进行了整合分析(meta-anal... 土壤有机氮组分和含量变化直接影响土壤供氮潜力,而氮肥施加如何影响土壤有机氮组分目前尚不清楚。以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以施氮肥处理与土壤有机氮为主题,搜集了1981-2023年国内外已发表的1792条田间试验数据,进行了整合分析(meta-analysis)。结果表明:1)施氮肥显著增加了农田土壤总氮和有机氮含量,其中酸解氨基糖氮和酸解氨态氮增幅最大,而非酸解氮增幅最小。2)施氮量是影响土壤有机氮累积的重要因素,除非酸解氮以外,其余各有机氮组分累积量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3)与短期(1-3 a)和长期(>9 a)施氮相比,中长期(3-9 a)施氮更有利于土壤有机氮的累积。4)施氮肥后0-20 cm和20-40 cm土层有机氮各组分显著增加,40-60 cm土层无显著变化。5)土壤有机碳和矿质氮是施氮后土壤有机氮含量变化的关键非生物因素;微生物生物量氮和蛋白酶活性是影响有机氮组分的重要生物因素。可见施氮肥显著提高了农田土壤有机氮含量和氮供应潜力,特别是在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活性较高的土壤中,施肥对有机氮的累积效应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氮组分 田间试验 氮肥 整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草对果园增肥、固碳生态效益的影响整合分析
6
作者 任浩奇 李彤 +3 位作者 杨荣 王鸿 赵明新 刘学周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8544-8554,共11页
为探究果园生草技术的实践应用效果以及其在生态效益提升方面的作用,收集了1995-2024年发表的81篇文献,应用整合分析的方法,评估生草对果园增肥、固碳和增产提质效益的影响,并从生草类型、生草年限、气温、降雨、海拔五个方面分析和对... 为探究果园生草技术的实践应用效果以及其在生态效益提升方面的作用,收集了1995-2024年发表的81篇文献,应用整合分析的方法,评估生草对果园增肥、固碳和增产提质效益的影响,并从生草类型、生草年限、气温、降雨、海拔五个方面分析和对比了不同条件下果园生草生态效益的变化。整合分析结果表明:1)涉及的果园草物种类型有40个,隶属5科,其中豆科(16种)、禾本科(16种)为主要科属,占物种总数的80.0%,生草的主要品种有白三叶草(27.4%)、黑麦草(12.4%)、紫花苜蓿(6.2%)、毛叶苕子(4.9%)。2)生草具有显著的增肥效益,可使果园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分别平均增加27.3%、27.4%、25.8%和23.3%。3)生草果园平均草固碳量为8.86 t hm^(-2)a^(-1),土壤和果实固氮量分别较清耕果园增加为2.14 t hm^(-2)a^(-1)和1.42 t hm^(-2)a^(-1)。4)生草使单位面积产量、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分别平均增加20.9%、9.3%和9.6%,可滴定酸降低4.9%。5)种植豆科草类有利于增肥和固碳,禾本科草类则促进增产提质,且效益提升幅度随生草年限增加。6)年平均气温在10-20℃、年降水量介于400-800 mm、海拔处于400-800 m区间的自然条件下区域,有利于生草果园生态效益的发挥。研究结果为果园生草技术的优化和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可指导果园管理者精准调整生草策略,以实现果园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协调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园生草 生态效益 增肥 固碳 增产提质 整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禁牧对草地土壤微生物和呼吸影响的整合分析
7
作者 舒向阳 乌达木 +5 位作者 刘金枝 叶沁鑫 刘唯佳 左杭怿 李一丁 邓良基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93-1199,共7页
【目的】探究禁牧对草地土壤微生物及土壤呼吸的影响。【方法】通过整合分析国内外公开发表的54篇禁牧研究论文中911条有效观测数据,量化禁牧对草地生态系统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总体而言,禁牧对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 【目的】探究禁牧对草地土壤微生物及土壤呼吸的影响。【方法】通过整合分析国内外公开发表的54篇禁牧研究论文中911条有效观测数据,量化禁牧对草地生态系统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总体而言,禁牧对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无明显影响,但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MBC)(31.8%)、微生物量氮(MBN)(18.4%)和土壤呼吸(7.3%)。气候区域和草地类型是影响总微生物和细菌生物量对放牧排斥反应的关键因素。具体而言,禁牧显著增加半干旱地区和温带草地土壤总微生物和细菌生物量,但在湿润地区或高山草地无显著影响。与短期和中期禁牧相比,长期禁牧对土壤总微生物生物量、细菌生物量、MBC、MBN和土壤呼吸的积极影响更明显。禁牧的草地土壤MBC和MBN与禁牧年限、年均降雨量以及禁牧下土壤有机碳(SOC)、总氮(TN)和植物生物量变化存在显著正相关。对土壤呼吸与MBC、MBN和植物生物量之间关系研究表明,禁牧条件下草地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动态共同驱动着土壤呼吸。【结论】禁牧会提高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土壤呼吸,同时气候、草地类型和禁牧年限是影响草地微生物对禁牧响应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禁牧 草地 微生物 土壤呼吸 整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录组与代谢组整合分析白甲鱼饥饿胁迫下的生理代谢调控策略
8
作者 陈春娜 李生瑄 +2 位作者 李正一 徐飞 黄颖颖 《动物营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6281-6290,共10页
本试验旨在深入探究白甲鱼幼鱼在饥饿胁迫下的反应机制,并揭示其在基因及代谢物水平的动态变化规律。选取平均体重为(36.52±2.31)g的12月龄的白甲鱼幼鱼,分为对照组和饥饿组,进行为期14 d的饥饿胁迫试验。试验期间对照组正常喂养,... 本试验旨在深入探究白甲鱼幼鱼在饥饿胁迫下的反应机制,并揭示其在基因及代谢物水平的动态变化规律。选取平均体重为(36.52±2.31)g的12月龄的白甲鱼幼鱼,分为对照组和饥饿组,进行为期14 d的饥饿胁迫试验。试验期间对照组正常喂养,而饥饿组连续14 d禁食。饥饿胁迫试验结束后,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超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2组白甲鱼幼鱼的肝脏进行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的联合分析。结果显示:通过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联合分析,发现多个关键代谢通路与差异表达基因和差异表达代谢物的共同参与密切关联。其中,新陈代谢途径、次级代谢物的生物合成以及产热成为差异表达基因和差异表达代谢物共同影响最为集中的3条KEGG通路。进一步分析显示,在产热和氰基氨基酸代谢通路中,差异表达基因与差异表达代谢物显著富集,白甲鱼通过激活腺苷酸环化酶(AC)-环磷酸腺苷(cAMP)-蛋白激酶A(PKA)信号通路上调产热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产热以维持能量平衡;同时,氰基氨基酸代谢的增强为机体提供了额外的能量来源,以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由此可见,饥饿胁迫显著改变了白甲鱼幼鱼肝脏的代谢通路,进而影响了其营养调控机制,以适应饥饿状态下的生理需求和环境变化。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饥饿胁迫对白甲鱼肝脏功能的影响机制,也为优化白甲鱼投喂策略提供了理论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甲鱼 饥饿胁迫 转录组学 代谢组学 整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整合与主成分分析法的系统运用类混合式教学模式成绩测评方法
9
作者 刘昭 刘彬 +4 位作者 程中华 艾艳松 史宪铭 夏伟 李明雨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139-150,共12页
为利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中的多源数据,解决系统运用类课程的成绩评定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数据提取和主成分分析法的成绩测评方法。在整理多源数据的基础上,采用数据整合的方法提升数据维度,形成初步评价因素;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影... 为利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中的多源数据,解决系统运用类课程的成绩评定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数据提取和主成分分析法的成绩测评方法。在整理多源数据的基础上,采用数据整合的方法提升数据维度,形成初步评价因素;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影响因素主成分,以主成分为自变量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实验结果表明:数据整合的方法赋予了多源数据更显著的特征;使用特征提取和主成分分析得到的测评成绩与主观测评结果有更强的相关性。所构建的基于数据整合和主成分分析的成绩测评方法具有较好的解释性,对系统运用类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课程成绩测评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整合 主成分分析 混合式教学模式 成绩测评 多源数据 特征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学与医学中的整合分析(Meta-analysis) 被引量:9
10
作者 柳江 彭少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2627-2634,共8页
整合分析是针对一系列独立研究结果进行定量综合分析的方法。自从 1976年 Glass在心理学研究中提出以来 ,该方法已经在许多学科特别是医学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应用。 2 0世纪 90年代 ,整合分析被引入生态学研究 ,引起了生态学家和统计学家... 整合分析是针对一系列独立研究结果进行定量综合分析的方法。自从 1976年 Glass在心理学研究中提出以来 ,该方法已经在许多学科特别是医学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应用。 2 0世纪 90年代 ,整合分析被引入生态学研究 ,引起了生态学家和统计学家的广泛关注。在我国 ,该方法也于 1998年被引入生态学。由于生态学研究自身的特点 ,整合分析在应用时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如不同研究类型的数据抽提与转换、效应值的构建、研究间相关性的估计、出版偏见的评估与修正等 ,为此以整合分析应用最活跃的医学领域进行对比和借鉴 ,分析该方法在两个研究领域应用的范围和特点 ,讨论影响其在生态学中应用的各种因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合分析 医学 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地与草地分等体系的共性与差异性分析及整合策略研究
11
作者 赵慧 《花卉》 2025年第10期190-192,共3页
为解决林地与草地分等体系独立运行导致的评价标准不统一、数据兼容性差等问题,基于理论梳理与案例对比,采用文献研究法与归纳分析法,系统剖析两类分等体系在指标构成、技术方法、管理应用层面的共性与差异。研究发现,林地与草地分等在... 为解决林地与草地分等体系独立运行导致的评价标准不统一、数据兼容性差等问题,基于理论梳理与案例对比,采用文献研究法与归纳分析法,系统剖析两类分等体系在指标构成、技术方法、管理应用层面的共性与差异。研究发现,林地与草地分等在地形、土壤等自然因素评价逻辑上存在一致性,数据采集均依赖“3S”(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但在主导评价因子(林地侧重立地质量、草地侧重植被生态功能)、分等单元尺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据此提出构建统一评价指标体系、开发融合式信息管理平台、建立动态监测机制等整合策略,为优化区域林草资源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地与草地分等体系 共性与差异性分析 整合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整合的SWOT分析及优化策略 被引量:14
12
作者 锅艳玲 司冬梅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23,共6页
京津冀三地山水相连,文化相通,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整合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应有之义。通过SWOT法全面分析京津冀非遗档案资源整合工作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提出增强京津冀一体化认同感、充分运... 京津冀三地山水相连,文化相通,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整合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应有之义。通过SWOT法全面分析京津冀非遗档案资源整合工作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提出增强京津冀一体化认同感、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非遗数字化覆盖面、建立统一的格式和标准、多元主体共建非遗档案数据资源、完善非遗数据库建设、建立非遗档案共享和交流平台等策略,旨在通过京津冀非遗档案资源整合进一步提升非遗保护与传承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非遗档案资源 档案资源整合 SWOT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前中文教师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发展实证研究——基于线上实习总结的认知网络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玉屏 武晓琴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9-150,203,共13页
职前教师的知识结构决定着其未来的教学胜任力和专业发展潜力。通过认知网络分析法,对20名职前中文教师的实习总结进行编码并构建认知网络模型,以探究其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发展轨迹及特征,发现:职前中文教师在实习中,教学法... 职前教师的知识结构决定着其未来的教学胜任力和专业发展潜力。通过认知网络分析法,对20名职前中文教师的实习总结进行编码并构建认知网络模型,以探究其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发展轨迹及特征,发现:职前中文教师在实习中,教学法相关知识发展突出,学科内容知识有所拓展,技术知识发展不足;实习各阶段的知识呈现渐进式发展特征。比较不同专业背景组和有无教学经验组的认知网络结构发现,不同组别职前中文教师在知识发展的类型和数量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本专业组更注重专业知识的发展,跨专业组在技术知识整合上更有优势;有教学经验组比无经验组掌握了更多复合知识。国际中文教育转型发展期的职前教师培养,可从如下方面着手:引入TPACK理论,变革职前中文教师培养理念;完善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奠定TPACK发展基础;加强实习实践,促进职前中文教师TPACK知识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前中文教师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 教学实习 认知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绿肥对我国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影响的整合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炫 肖大康 +7 位作者 胡洋 胡仁 李锦涛 侯俊 韩天富 曹玉贤 年介响 张卫峰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9-88,共10页
为探究种植绿肥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以及为水稻增产稳产和土壤改良提供科学依据。对已发表的相关文献数据进行了收集,建立了362组包含种植绿肥(GM)和冬闲田(FFP)处理下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数据库。采用整合分析的方法,定量绿肥... 为探究种植绿肥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以及为水稻增产稳产和土壤改良提供科学依据。对已发表的相关文献数据进行了收集,建立了362组包含种植绿肥(GM)和冬闲田(FFP)处理下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数据库。采用整合分析的方法,定量绿肥在不同地区、水稻种植模式、土壤性质、氮肥用量、绿肥种类下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提升幅度,采用随机森林模型探究影响绿肥效应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发现,在不同地区下,GM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升在南方稻区最大(21.17%)。在不同水稻种植模式下,GM处理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提升幅度均表现为双季稻>单季稻;土壤全氮含量≤1.5 g/kg、有机质含量≤20 g/kg时对产量的提升幅度较高;当GM处理的施氮量≤150 kg/hm^(2)时对产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升幅度均较高,分别为12.47%和22.36%,但是随着施氮量的逐渐增加,GM处理的增产幅度下降。不同绿肥种类下,GM处理对产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升幅度有所差异,在产量提升方面,豆科绿肥(12.47%)>非豆科绿肥(7.22%)>混合绿肥(6.32%);对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方面混合绿肥(12.69%)>非豆科绿肥(10.93%)>豆科绿肥(9.37%)。随机森林分析结果表明,在主控因素方面GM处理对水稻增产主要受土壤有机质含量、施氮量和有效磷含量(贡献率分别为18%、16%和15%)的影响,而GM提高有机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地区、速效钾和速效氮含量(贡献率分别为14%、12%和11%)。因此,GM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尤其是在低肥力的土壤状况下GM处理对产量的提升幅度较好,GM与化肥配合使用能促进水稻增产和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升,但GM的施氮量不宜超过150kg/hm^(2),水稻和绿肥轮作长江流域稻区推荐豆科绿肥,而在南方稻区进行混合绿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水稻 产量 土壤肥力 整合分析 随机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合分析秸秆还田对农田杂草多度和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苏尧 叶苏梅 +7 位作者 鲁梦醒 马跃 王玉宝 王珊珊 柴如山 叶新新 张震 马超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0-160,共11页
整合分析不同环境条件下秸秆还田对农田杂草多度和多样性的影响,可为秸秆还田利用情景下的草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基于2000-2022年间发表的41篇关于秸秆还田对草害影响的论文,整理得到426组杂草多度和多样性数据,并运用整合分析方... 整合分析不同环境条件下秸秆还田对农田杂草多度和多样性的影响,可为秸秆还田利用情景下的草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基于2000-2022年间发表的41篇关于秸秆还田对草害影响的论文,整理得到426组杂草多度和多样性数据,并运用整合分析方法,探讨作物类型、秸秆还田量、土壤质地、气候条件等因素对秸秆还田抑草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总体上可显著降低农田杂草多度和多样性,抑制效应分别为-42.4%和-8.5%。2)不同条件下秸秆还田的抑草效应存在差异。其中,作物类型是影响秸秆还田对杂草多度抑制效应的关键因子,将秸秆还于稻田、玉米田或油菜田可显著降低杂草多度,抑制效应分别为-62.3%、-34.6%和-56.9%,而将秸秆还于小麦田时的抑制效应(-7.1%)不显著;秸秆还田量是影响秸秆还田对杂草多样性抑制效应的关键因子,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秸秆还田对杂草多样性的抑制效应显著增强(R2=0.021, P<0.05)。因此,秸秆还田可有效抑制农田草害的发生,而在不同条件下其对杂草多度和多样性的抑制效应存在差异。综合来看,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将秸秆以>7000 kg·hm^(-2)的量还于稻田对杂草多度的抑制效果最好,而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以同等量的秸秆还于油菜田时可以更好地抑制杂草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杂草多度 杂草多样性 影响因素 整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膜覆盖对谷子产量影响的整合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韩小英 杨三维 +2 位作者 李文婷 高洋 张蕾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7-12,19,共7页
为了探明地膜覆盖条件下谷子产量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采用整合分析法比较分析了地膜类型、田间管理措施和自然条件对谷子增产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覆膜相比,覆膜条件下谷子的平均增产率为35.5%(95%CI 26.5%~34.2%);覆... 为了探明地膜覆盖条件下谷子产量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采用整合分析法比较分析了地膜类型、田间管理措施和自然条件对谷子增产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覆膜相比,覆膜条件下谷子的平均增产率为35.5%(95%CI 26.5%~34.2%);覆盖不同类型地膜对谷子产量的提高幅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渗水地膜(65.30%)>聚乙烯地膜(白色:36.62%;黑色:23.62%)>降解地膜(18.24%);在自然条件方面,地膜覆盖对西北地区谷子产量的提升幅度最显著,达到了61.20%,随后是西南地区和华北地区,分别提升了23.43%和17.87%,而华东地区的提升幅度最小,仅为10.97%;1997—2004、2017—2022年这两个时期覆膜后谷子增产率较高,分别为51.81%和42.48%;在年降水量<500 mm或年均气温8~12℃时,覆膜种植谷子的增产效果最好;在田间管理措施方面,当施氮量≤85 kg/hm^(2)、施磷量<90 kg/hm^(2)或施钾量≤45 kg/hm^(2)时,谷子覆膜后的增产影响更显著;当种植密度<30万苗/hm^(2)时谷子增产率比种植密度≥30万苗/hm^(2)时高16.47个百分点;黑垆土田地上覆膜种植谷子的增产率最高。因此,提高谷子覆膜增产效应,需要综合考虑地膜类型、田间管理措施以及当地的自然条件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覆盖 谷子 产量 整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对我国农田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影响的整合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何宁波 高静 +4 位作者 孙楠 李然 王恒飞 卢晋晶 徐明岗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16,共9页
土壤易氧化有机碳(ROC)作为土壤有机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土壤养分供应密切相关,在提升土壤肥力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施肥是影响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重要措施之一,探讨不同土壤性质和气候条件下施肥对ROC变化的影响,为农田合理施肥和培肥地... 土壤易氧化有机碳(ROC)作为土壤有机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土壤养分供应密切相关,在提升土壤肥力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施肥是影响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重要措施之一,探讨不同土壤性质和气候条件下施肥对ROC变化的影响,为农田合理施肥和培肥地力提供理论依据。收集了2000-2022年公开发表的文献78篇,建立了378组包含不同施肥条件下表层土壤ROC含量的数据库。采用整合分析和随机森林方法分析全国农田土壤ROC的提升幅度在不同施肥措施之间的差异,定量分析不同肥料施用量,土壤性质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对ROC提升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1)施肥能显著提高ROC的含量,且施用有机肥(单施或配施)对ROC的提升幅度(70.1%)是施用化肥(17.7%)的4.1倍。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ROC的提升幅度也在逐渐提高。(2)在不同土壤养分含量下,施肥均能显著增加ROC含量,但在养分较低的土壤中ROC的提升幅度显著高于养分较高的土壤;中性土壤施用化肥后对ROC的提升幅度(34.8%)显著高于酸性土壤(16.6%)和碱性土壤(10.4%),但施用有机肥对ROC的提升幅度在不同pH下的土壤中无显著差异。(3)不同气候条件下,施肥对ROC的提升幅度存在显著差异,寒冷干旱地区施用有机肥对ROC的提升幅度显著高于温暖湿润地区。(4)不同施肥条件下(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均是土壤性质对ROC的提升幅度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建议在我国构建以有机肥为核心的肥料施用体系,因地制宜地选择有机肥配施化肥的施用量,从而改善土壤性质,以最大的程度提高ROC含量,提升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易氧化有机碳 土壤性质 气候 整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对我国甘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的整合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纪洪亭 赵韩伟 +4 位作者 曾燕楠 程润东 王士红 王勇 赵荷娟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06-1620,共15页
【目的】在全国尺度上,定量评价施氮对甘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明确影响施氮效应的因素,为我国甘薯生产中氮肥合理施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Web of Science中英文数据库,以“甘薯”、“氮”、“氮肥”、“... 【目的】在全国尺度上,定量评价施氮对甘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明确影响施氮效应的因素,为我国甘薯生产中氮肥合理施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Web of Science中英文数据库,以“甘薯”、“氮”、“氮肥”、“产量”、“单株结薯数”、“单薯重”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基于以下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试验在我国农田进行;试验包含不施氮肥对照和施用不同量氮肥处理,且对照与处理磷钾肥用量相同;每个处理至少有3次重复,共筛选到45篇文献。筛选后的文献中,包含产量数据288组,单株结薯数数据191组,单薯重数据145组。利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施氮对甘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通过亚组分析,评价不同因素对施氮效应的影响。【结果】与不施氮相比,施氮增加我国甘薯鲜薯单位面积产量1.7%、单薯重3.2%,降低单株结薯数1.2%。不同施氮量下,甘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存在显著差异。随施氮量增加,鲜薯产量和单株结薯数增幅逐渐降低,增幅最大的施氮量均小于75 kg/hm^(2),单薯重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增幅最大的施氮量为75~150 kg/hm^(2)。长江流域薯区和南方薯区鲜薯单产增幅高于北方薯区;北方薯区、长江流域薯区、南方薯区适宜施氮量分别为<75、75~150、75~150 kg/hm^(2)。随对照组产量(地力产量)的增加,施氮的鲜薯产量、单株结薯数增幅均呈下降趋势,而单薯重增幅呈增加趋势。对照组产量≤25 t/hm^(2)时,适宜施氮量为75~150 kg/hm^(2),地力产量为25~35 t/hm^(2)和>35 t/hm^(2)时,适宜施氮量为<75 kg/hm^(2)。施氮处理下鲜食型甘薯增产幅度低于淀粉型甘薯,鲜食型甘薯适宜施氮量为<75 kg/hm^(2),淀粉型为75~150 kg/hm^(2)。施氮鲜薯产量增幅最高的施钾(K_(2)O)量为150~225 kg/hm^(2),尽管该施钾量范围内施氮处理的单株结薯数显著下降6.3%,但单薯重显著增加14.9%,导致鲜薯产量增加10.5%;施磷(P_(2)O_5)量为≤60 kg/hm^(2)时,施氮处理的鲜薯产量、单株结薯数和单薯重增幅最高,分别为7.2%、4.9%和5.8%;氮、磷、钾适宜的配施比例为1∶0~0.8∶1~3。中性土壤(6.520 g/kg)的土壤条件下,施氮处理的鲜薯产量增幅最高。【结论】施氮有助于提升我国甘薯产量,但施氮效果受区域、地力产量、磷钾肥施用量、土壤基础肥力、甘薯类型等因素影响。因此,在甘薯生产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制定适宜的施氮方案,以提高氮肥利用率和甘薯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甘薯 鲜薯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土壤肥力 整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旱区砂田表层土壤养分效应对连作响应的整合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贾振江 吴洋洋 +3 位作者 李王成 姚晓翠 马东祥 陈继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597-6608,共12页
为明确砂田表层土壤养分对连作的响应规律,深入揭示砂田性能逐年退化机理,文章基于国内外已发表的16篇相关文献的586组有效数据,借助Meta-analysis方法进行整合定量研究,定量分析覆砂1—3年农田与其他连作年限砂田(4—6年、7—9年、10... 为明确砂田表层土壤养分对连作的响应规律,深入揭示砂田性能逐年退化机理,文章基于国内外已发表的16篇相关文献的586组有效数据,借助Meta-analysis方法进行整合定量研究,定量分析覆砂1—3年农田与其他连作年限砂田(4—6年、7—9年、10—12年、13—15年、16—20年)在表层土壤水分状况(SWC)、养分特性(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全钾TK、碱解氮AN、速效磷AP、速效钾AK、全盐TSS)和酸碱环境(pH)方面的差异效应,系统阐释砂田表层土壤养分特性逐年变异的发生路径及驱动因素,进而综合评估其肥力水平。结果表明:伴随种植年限的增加,砂田表层土壤水分储量和养分强度整体呈现下降态势(P<0.05),4—20年的土壤SWC、SOM、TN、TP、TK、AN、AP、AK含量分别较1—3年减少39.06%、14.21%、14.96%、10.06%、8.20%、15.87%、37.01%、18.60%(P<0.05)。表层土壤SOM、TN、TP、TK、AN、AP、AK主要于10—12年开始大幅流失(P<0.05),而4—6年土壤SOM、TP、TK、AK含量的相对变化则不显著(P>0.05)。砂田在耕作12年内具有显著压盐效果,12年以后的表层土壤TSS含量则开始呈现逐年增加的发展趋向(P<0.05),其土壤pH整体增加1.29%(P<0.05)。连作年限是砂田表层土壤TN、TP和AK变异的关键因子;SWC则为土壤SOM、AP和TSS演化的主导要素。总体而言,砂田在连作10年左右即可出现明显的养分亏缺状态。因此,亟需提出科学合理的农田管理措施,以有效提升退化砂田的土壤肥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田 连作 表层土壤 养分退化 中国西北旱区 整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优化施肥下养分投入与梨产量品质的整合分析及施肥建议 被引量:3
20
作者 徐浩 王朝阳 +1 位作者 徐阳春 董彩霞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0-688,共9页
[目的]本文旨在明确我国梨主产区农户常规养分投入和产量现状,研究不同氮(N)、磷(P_(2)O_(5))和钾(K_(2)O)优化施肥措施对梨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通过养分优化管理协同提高我国梨产量和品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搜集了1992—2022年公开... [目的]本文旨在明确我国梨主产区农户常规养分投入和产量现状,研究不同氮(N)、磷(P_(2)O_(5))和钾(K_(2)O)优化施肥措施对梨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通过养分优化管理协同提高我国梨产量和品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搜集了1992—2022年公开发表的关于优化施肥对梨产量及品质影响的期刊文献112篇。通过对提取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研究常规施肥和优化施肥下梨产量及N、P_(2)O_(5)和K_(2)O施用量间的关系,并基于产量效应对我国各梨主产区提出针对性施肥建议。[结果]从全国范围看,我国梨平均产量为31 t·hm^(-2),N、P_(2)O_(5)和K_(2)O平均施用量分别为453、235和320 kg·hm^(-2),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N、P_(2)O_(5)和K_(2)O肥养分投入量偏高及各主产区间差距大的现象。与常规施肥相比,优化N、P_(2)O_(5)和K_(2)O施肥分别提高果实可溶性糖含量5.5%~7.3%、果形指数1.5%~1.6%、维生素C含量3.0%~3.4%,降低总酸含量3.6%~7.3%和果皮硬度1.4%~2.2%。同时,一定程度上减施N、P_(2)O_(5)和K_(2)O有助于梨的增产提质,以此为依据可针对各主产区提出N、P_(2)O_(5)和K_(2)O适宜的施用区间:西部产区最佳投入量分别为292.9~390.5 kg·hm^(-2)、113.1~169.6 kg·hm^(-2)和71.0~106.4 kg·hm^(-2);长江流域产区最佳投入量分别为289.0~385.3 kg·hm^(-2)、221.7~277.1 kg·hm^(-2)和158.7~238.0 kg·hm^(-2);环渤海产区最佳投入量分别为228.1~342.2 kg·hm^(-2)、113.9~170.8 kg·hm^(-2)和261.6~348.8 kg·hm^(-2);黄河故道产区最佳投入量分别为258.7~388.1 kg·hm^(-2)、164.1~218.8 kg·hm^(-2)和330.1~440.1 kg·hm^(-2)。[结论]优化施肥能够协同提高我国梨树产量和果实品质,以此为基础提出的针对性施肥建议有助于实现我国梨主产区的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化施肥 产量 品质 整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