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区分制共犯体系的反思与超越——以我国《刑法》第26条第3款为中心
1
作者
敖博
《政治与法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4-160,共17页
我国《刑法》第26条第3款关于组织犯的规定表现出归责范围的扩张性与归责进路的整体性两个突出特点。由此,组织犯不仅需要对其具体实施或幕后指令的犯罪承担责任,而且需要对其事前许可或“不知不为”的犯罪承担责任。这一规定为如何立...
我国《刑法》第26条第3款关于组织犯的规定表现出归责范围的扩张性与归责进路的整体性两个突出特点。由此,组织犯不仅需要对其具体实施或幕后指令的犯罪承担责任,而且需要对其事前许可或“不知不为”的犯罪承担责任。这一规定为如何立足区分制共犯体系理解组织犯的犯罪参与形态带来挑战。学界提出组织支配型间接正犯说、共谋共同正犯说、狭义共犯说三种观点,在论理上均存在明显不足,不能合理厘清我国《刑法》第26条第3款的适用条件及范围。我国共犯立法采取一般共同犯罪与集团犯罪相并列的“二元立法”模式,其背后原理在于两者在行为逻辑结构与构成要件实现方式上的差异,因而有必要承认相对独立于一般共同犯罪的集团犯罪共犯教义学,以“整体—还原论”建构集团犯罪的共犯归责进路,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刑法》第26条第3款进行合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犯罪
集团犯罪
组织犯
区分制
整体—还原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区分制共犯体系的反思与超越——以我国《刑法》第26条第3款为中心
1
作者
敖博
机构
华东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
出处
《政治与法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4-160,共17页
基金
华东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2024年度苏惠渔刑法学研究基金项目“集团犯罪的共犯归责研究”的研究成果。
文摘
我国《刑法》第26条第3款关于组织犯的规定表现出归责范围的扩张性与归责进路的整体性两个突出特点。由此,组织犯不仅需要对其具体实施或幕后指令的犯罪承担责任,而且需要对其事前许可或“不知不为”的犯罪承担责任。这一规定为如何立足区分制共犯体系理解组织犯的犯罪参与形态带来挑战。学界提出组织支配型间接正犯说、共谋共同正犯说、狭义共犯说三种观点,在论理上均存在明显不足,不能合理厘清我国《刑法》第26条第3款的适用条件及范围。我国共犯立法采取一般共同犯罪与集团犯罪相并列的“二元立法”模式,其背后原理在于两者在行为逻辑结构与构成要件实现方式上的差异,因而有必要承认相对独立于一般共同犯罪的集团犯罪共犯教义学,以“整体—还原论”建构集团犯罪的共犯归责进路,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刑法》第26条第3款进行合理解释。
关键词
共同犯罪
集团犯罪
组织犯
区分制
整体—还原论
Keywords
Joint Crime
Syndicate Crime
Ringleaders of Criminal Groups
Differentiated Model
Holistic-Reductionist Approach
分类号
DF62 [政治法律—刑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区分制共犯体系的反思与超越——以我国《刑法》第26条第3款为中心
敖博
《政治与法律》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