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抗条纹叶枯病数量性状座位分析 被引量:18
1
作者 孙黛珍 江玲 +3 位作者 张迎信 程遐年 翟虎渠 万建民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5-98,共4页
为探明水稻品种窄叶青8号抗条纹叶枯病的数量性状座位,构建了窄叶青8号/武育粳3号F2群体的分子图谱,采用人工接种和田间自然接种两种鉴定方法,以病情指数比率为表型值,对每个F2单株衍生的F2∶3家系进行了抗条纹叶枯病鉴定。整个群体的... 为探明水稻品种窄叶青8号抗条纹叶枯病的数量性状座位,构建了窄叶青8号/武育粳3号F2群体的分子图谱,采用人工接种和田间自然接种两种鉴定方法,以病情指数比率为表型值,对每个F2单株衍生的F2∶3家系进行了抗条纹叶枯病鉴定。整个群体的病情指数比率均呈偏向于抗性亲本的连续性分布,表明条纹叶枯病抗性受数量性状基因的控制。进一步的QTL分析发现,两种鉴定方法所检测到的QTL完全不同,人工接种(强迫饲毒)方法仅检测到1个抗性基因位点qSTV7,其增强抗性的等位基因来源于窄叶青8号,而田间自然接种方法检测到2个抗性基因位点qSTV5和qSTV1,其增强抗性的等位基因分别来源于窄叶青8号和武育粳3号,暗示抗性亲本窄叶青8号可能携带耐病毒基因和抗灰飞虱基因,而感病亲本武育粳3号经遗传重组后,其抗性基因也得以表现。比较前人研究结果,发现检测到的QTL为新的抗条纹叶枯病基因位点,这些基因不同于抗条纹叶枯病主基因Stvb-i,可为防止单一基因广泛使用造成的遗传脆弱性,提供新的抗性基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抗性 条纹叶枯病 数量性状座位 人工接种 田间自然接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抗稻曲病数量性状座位及效应分析 被引量:21
2
作者 李余生 黄胜东 +1 位作者 杨娟 王才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78-783,共6页
利用157个家系组成的大关稻(japonica)/IR28(indica)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群体,采用高效引发稻曲病人工接种方法,以病情指数作为稻曲病的表型值。2007年和2009年,鉴定亲本及RILs对水稻稻曲病的抗性。利用QTL Cartog... 利用157个家系组成的大关稻(japonica)/IR28(indica)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群体,采用高效引发稻曲病人工接种方法,以病情指数作为稻曲病的表型值。2007年和2009年,鉴定亲本及RILs对水稻稻曲病的抗性。利用QTL Cartographer软件,对水稻稻曲病抗性基因进行检测分析。两年检测到qFsr1、qFsr2、qFsr4、qFsr8、qFsr10、qFsr11、qFsr12共7个QTL,分别位于第1、第2、第4、第8、第10、第11和第12染色体上,贡献率在9.8%~22.5%之间。其中,2007年检测到qFsr1、qFsr4、qFsr10、qFsr11、qFsr12共5个位点;2009年检测到qFsr2、qFsr8、qFsr10、qFsr11共4个位点,qFsr10、qFsr11在两年中均被检测到,对性状的解释率在18.0%~19.3%之间,使病情指数下降8.0%~16.3%,提高了抗病性。根据抗性位点加性效应方向,在qFsr1、qFsr2、qFsr8、qFsr10、qFsr11和qFsr12位点上,亲本IR28存在抗稻曲病的增效等位基因,大关稻具有减效等位基因,而位点qFsr4的抗性效应来源正好相反。qFsr11、qFsr12及其附近的标记可望在稻曲病抗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中加以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曲病 抗病性 数量性状座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24个微卫星进行猪数量性状座位定位及其遗传效应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左波 熊远著 +4 位作者 苏玉虹 邓昌彦 郑嵘 雷明刚 余雳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9-146,共8页
以 3头英系大白公猪与 7头梅山母猪杂交产生的三代资源家系用来检测猪重要经济性状的数量性状座位(QTL) ,2 0 0 0年下半年随机选留 140头F2代个体 ,进行屠宰测定 ,记录了包括生长、胴体组成等 43个性状 ;从已定位于家猪 3、4和 7号染色... 以 3头英系大白公猪与 7头梅山母猪杂交产生的三代资源家系用来检测猪重要经济性状的数量性状座位(QTL) ,2 0 0 0年下半年随机选留 140头F2代个体 ,进行屠宰测定 ,记录了包括生长、胴体组成等 43个性状 ;从已定位于家猪 3、4和 7号染色体上的遗传标记中选用 2 4个微卫星标记对所有个体进行基因型检测。采用最小二乘回归区间定位法进行QTL检测 ,通过置换实验来确定显著性阈值。在所研究的 32个生长和胴体性状中 ,3条染色体总共 16个QTL达到染色体显著水平 (P <0 0 5 ) ,其中 4个达到染色体极显著性水平 (P <0 0 1) ;同时在 4号和 7号染色体上还检测到了影响器官重性状的 3个QTL ,达到了染色体显著水平 (P <0 0 5 )。在某些QTL座位 ,其有利等位基因来源于具有较低性状平均值的品种。 2QTL模型分析下 ,在 4号染色体上检测到影响板油重的 2个QTL ,并且它们的效应方向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卫星 数量性状座位定位 遗传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畜禽数量性状座位(QTL)定位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杨军 连林生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 2002年第10期12-15,共4页
综述了畜禽数量性状座位 (QTL)定位的原理、基本策略。
关键词 定位策略 基因图谱 试验设计 繁殖生物技术 畜禽 数量性状座位 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畜禽数量性状座位(QTL)定位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吉清 贾国富 《畜禽业》 2005年第11期22-24,共3页
畜禽许多经济性状都受数量性状位点QTL控制,本文概述了QTL定位的前提条件、定位策略及基本步骤、定位方法和各种畜禽QTL定位进展,并提出存在问题与展望.
关键词 数量性状座位(QTTL) 畜禽 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畜禽数量性状基因座位的精细定位 被引量:7
6
作者 鲁绍雄 连林生 《中国牛业科学》 2006年第1期38-42,共5页
数量性状基因座位(QTL)的精细定位是实施QTL克隆及标记辅助选择(MAS)的重要基础。然而就目前畜禽QTL定位的结果来看,除了通过候选基因法识别的少数基因外,大多数QTL定位的精度仍无法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为进一步提高QTL定位的精度,缩小... 数量性状基因座位(QTL)的精细定位是实施QTL克隆及标记辅助选择(MAS)的重要基础。然而就目前畜禽QTL定位的结果来看,除了通过候选基因法识别的少数基因外,大多数QTL定位的精度仍无法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为进一步提高QTL定位的精度,缩小QTL定位的置信区间,人们相继提出并发展了一系列新的QTL定位方法。本文在分析畜禽QTL定位的基本方法及影响畜禽QTL定位精度的主要因素基础上,对提高QTL定位精确性的策略和方法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禽 数量性状基因座位 精细定位 标记辅助选择 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数量性状基因定位 被引量:44
7
作者 杨俊品 荣廷昭 +3 位作者 向道权 唐海涛 黄烈健 戴景瑞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8-196,共9页
以 4 8 2× 5 0 0 3的 16 6个F2 :3家系作为定位群体 ,采用 13× 13α 简单格子方设计 ,在成都、雅安分别调查了株高、穗位高、穗长、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穗粗、轴粗、粒深、30 0粒重、出籽率、小区产量等 12个经济性状 ... 以 4 8 2× 5 0 0 3的 16 6个F2 :3家系作为定位群体 ,采用 13× 13α 简单格子方设计 ,在成都、雅安分别调查了株高、穗位高、穗长、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穗粗、轴粗、粒深、30 0粒重、出籽率、小区产量等 12个经济性状 ,采用区间作图法对其进行QTL定位分析 ,共检测出 5 9个QTL ,每个性状检测出 3~ 8个QTL ,单个QTL的作用可解释表型变异的 8 4 %~4 2 2 % ,每一性状的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的 19 5 %~ 70 9%。 5 9个QTL分布于 10个连锁群的 33个标记区域 ,其中第 1、3连锁群较多 ,分别占 2 4 2 %、15 2 % ;33个标记区域中 19个区域作用单一性状 ,6个区域分别作用两个性状 ,4个标记区域 (bnlg10 83、bnlg10 35、bnl8 4 5a、csu16 )分别作用于 3个性状 ,3个标记区域 (csu9、phi0 5 3、phi0 2 2 )分别作用于 4个性状 ,nc0 12区域同时作用于 5个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FLP SSR 数量性状座位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15号染色体上脊髓重数量性状基因座的精细定位 被引量:1
8
作者 蔡可夫 季俐俐 谭湘陵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4期235-238,共4页
目的以前的研究结果表明,控制小鼠脊髓重的一个数量性状基因座(QTL)位于15号染色体D15Mit158附近,跨度约30cM。为分离和确认脊髓重相关基因,本文对该QTL区域进行了精细定位。方法以高级互交系小鼠A/J×C57BL/6J(F4)为研究对象,选择... 目的以前的研究结果表明,控制小鼠脊髓重的一个数量性状基因座(QTL)位于15号染色体D15Mit158附近,跨度约30cM。为分离和确认脊髓重相关基因,本文对该QTL区域进行了精细定位。方法以高级互交系小鼠A/J×C57BL/6J(F4)为研究对象,选择脊髓重偏向两极的个体,在D15Mit158位点附近作高密度局部基因组扫描,用Map Manager QTX19软件对脊髓重与基因型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在15号染色体D15Mit107附近出现了一个很强的连锁峰,LRS值为17.3(P=1.8×10-4),变异解释率为27%,LOD值达到3.75,可以认定为一主效QTL。该QTL跨度范围为3.2cM。另一个提示可能具有连锁关系的QTL位点在D15Mit28附近,LRS值为7.6(P=0.02),变异解释率为13%,跨度范围为5.0cM。结论控制小鼠脊髓重的D15Mit158区域实际上含有两个QTL,其中一个主效QTL位于15号染色体上宽约3.2cM的D15Mit107位点附近;另一个可能的QTL位于宽约5.0cM的D15Mit28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量性状基因座位 脊髓 高级互交系(AIL) 小鼠 近交C57B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叶部性状的QTL定位与候选基因分析
9
作者 郭爽 聂蕾 +9 位作者 何玥 王栋 涂亮 刘鹏飞 蒋喻林 郭向阳 王安贵 祝云芳 吴迅 陈泽辉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77-1786,共10页
叶片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够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为玉米提供营养物质,通过影响耐密性等影响产量提升。本研究选用QR273和T32为亲本,构建150份F2、F2∶3家系材料,结合基因型和不同环境中叶部性状的表型评价数据,利用完备... 叶片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够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为玉米提供营养物质,通过影响耐密性等影响产量提升。本研究选用QR273和T32为亲本,构建150份F2、F2∶3家系材料,结合基因型和不同环境中叶部性状的表型评价数据,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进行数量性状座位(QTL)定位。结果发现,2个环境下共检测到85个叶部性状相关QTL,其中有12个全株叶片数相关QTL、14个穗上叶片数相关QTL、22个叶长相关QTL、17个叶宽相关QTL、20个叶夹角相关QTL。结合公共数据库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共筛选出7个候选基因。其中Zm00001d013612编码微管蛋白,参与调控细胞骨架结构组成;Zm00001d053543参与油菜素甾醇介导的信号通路;Zm00001d031291编码的蛋白质具有组蛋白乙酰化功能;Zm00001d031292参与富含羟脯氨酸糖蛋白家族基因表达的调控;Zm00001d031296调控钾离子跨膜转运蛋白活性;Zm00001d031300、Zm00001d031303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过程。蛋白质功能分析结果表明,这7个候选基因均参与细胞分化,与植物的生长发育息息相关。本研究结果将为深度揭示玉米叶部性状变异的遗传基础提供更丰富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叶部性状 数量性状座位(QTL) 候选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环境条件下稻谷粒形数量性状的QTL分析 被引量:39
10
作者 张光恒 张国平 +4 位作者 钱前 徐律平 曾大力 滕胜 包劲松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6-22,共7页
以窄叶青 8号和京系 17构建的加倍单倍体群体为材料 ,系统分析了稻谷粒长、粒宽及长宽比 3个性状在北京、杭州、海南 3个不同环境下的表现 ,并进行了数量性状基因位点的比较定位。检测结果表明 ,3个环境下共检测到 18个QTLs,分布于水稻... 以窄叶青 8号和京系 17构建的加倍单倍体群体为材料 ,系统分析了稻谷粒长、粒宽及长宽比 3个性状在北京、杭州、海南 3个不同环境下的表现 ,并进行了数量性状基因位点的比较定位。检测结果表明 ,3个环境下共检测到 18个QTLs,分布于水稻第 1、2、3、4、6、8和 12染色体上 ,其中与粒长性状相关QTL 3个 ,LOD值为 2 .6 9~ 4 .75 ,贡献率为 9.9%~18.4 % ;与粒宽性状相关QTL 9个 ,LOD值为 2 .4 3~ 5 .77,贡献率为 8.4 %~ 2 5 .6 % ;与长宽比性状相关QTL 6个 ,LOD值为 2 .4 4~ 6 .0 2 ,贡献率为 9.8%~ 2 2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粒型 加倍单倍体群体 数量性状基因座位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穗粒数基因Gn1a的等位基因挖掘与育种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智超 常龙学 +9 位作者 艾鑫 金龙 张丰勇 李志永 王以锋 童晓红 黄捷 张健 金健 应杰政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0-230,共11页
【目的】基于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等位基因挖掘,鉴定出调控每穗粒数的关键基因Gn1a的优异等位变异,为现代水稻高产分子育种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与靶点资源。【方法】通过构建高世代回交自交系遗传群体开展... 【目的】基于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等位基因挖掘,鉴定出调控每穗粒数的关键基因Gn1a的优异等位变异,为现代水稻高产分子育种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与靶点资源。【方法】通过构建高世代回交自交系遗传群体开展QTL精细定位;基于近等基因系(NILs)验证目标QTL的遗传效应;结合目标基因的PCR扩增、高通量测序及多序列比对解析功能变异位点;进一步开发功能分子标记并应用于水稻种质资源的基因型精准鉴定。【结果】在中嘉早17、中早39(常规早籼主推品种)、华占、R173(杂交晚籼核心恢复系)4个背景与粳稻吉资1560构建的BC_(3)F_(3)群体中,1号染色体短臂Gn1a位点共同定位到控制穗粒数与二次枝梗数的QTL。Gn1a测序分析揭示,中嘉早17与中早39携带新型Gn1a等位变异(命名为Gn1a-i),与粳型等位基因Gn1a-j相比,在5'UTR区存在16-bp缺失。4套近等基因系的分析结果表明Gn1a-i增加每穗粒数和籽粒产量。基于该InDel位点开发的共显性功能标记ZC51,对9类39份水稻材料(涵盖常规早籼、常规晚籼、三系保持系、两系不育系、三系恢复系、北方粳稻、南方粳稻、农家品种及野生稻)进行Gn1a等位基因分型检测,结果显示:籼型群体(常规早/晚籼、三系保持系、两系不育系、三系恢复系)100%携带Gn1a-i等位基因;野生稻与农家品种携带Gn1a-j等位基因;粳稻群体(南/北方)携带Gn1a-i和Gn1a-j双等位基因。【结论】明确了Gn1a-i等位基因通过增加二次枝梗数和每穗粒数来提高籽粒产量,Gn1a-i有利等位基因在当前粳稻品种的改良中具有较大利用潜力,Gn1a功能基因标记ZC51能直接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每穗粒数 等位基因 数量性状座位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抗倒力及相关抗倒伏性状的QTL分析 被引量:21
12
作者 胡江 藤本宽 +6 位作者 郭龙彪 曾大力 张光恒 董国军 王小虎 朱立煌 钱前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1-214,共4页
以典型的籼粳交(窄叶青8号/京系17)的F1花培加倍单倍体为材料,考查了抗倒力、株围、株高、有效穗数、重心高和地上部生物量等抗倒伏相关性状。利用该群体的分子连锁图谱进行QTL区间作图分析,除地上部生物量外,其他5个性状均检测到了相关... 以典型的籼粳交(窄叶青8号/京系17)的F1花培加倍单倍体为材料,考查了抗倒力、株围、株高、有效穗数、重心高和地上部生物量等抗倒伏相关性状。利用该群体的分子连锁图谱进行QTL区间作图分析,除地上部生物量外,其他5个性状均检测到了相关的QTL,其中与抗倒力、株围、有效穗数相关的QTL各1个,分别位于第8、8和12染色体上,贡献率分别为18.4%、12.6%和10.6%。与株高相关的QTL2个,位于第4和第8染色体上,贡献率分别为12.7%和12.5%。与重心高相关的QTL3个,位于第4、8和10染色体上,贡献率分别为12.5%、14.6%和10.0%。相关分析表明,抗倒力与株围、株高、重心高和地上部生物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抗倒伏性状 抗倒力 加倍单倍体 数量性状座位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米蒸煮品质性状的QTL定位 被引量:17
13
作者 邵高能 唐绍清 +3 位作者 焦桂爱 罗炬 唐傲 胡培松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4-98,共5页
以D50/HB277衍生的由190个家系组成的F7重组自交系群体为研究材料,构建了包含102个SSR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覆盖水稻基因组1226.4cM区域,平均图距为12.02cM。利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2.5软件,对蒸煮品质进行QTL分析。在杭州和海南... 以D50/HB277衍生的由190个家系组成的F7重组自交系群体为研究材料,构建了包含102个SSR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覆盖水稻基因组1226.4cM区域,平均图距为12.02cM。利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2.5软件,对蒸煮品质进行QTL分析。在杭州和海南两地实验中,共检测到6个具有显著加性效应的QTL。其中,分别控制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的主效QTL(qAC6和qGC6)均位于第6染色体短臂RM508和RM587之间,控制碱消值的主效QTL(qASV6)位于第6染色体短臂RM111和RM3438之间,且均能在两地稳定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重组自交系 蒸煮品质 数量性状座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培矮64S/日本晴F_2群体对水稻6个农艺性状的QTL定位 被引量:17
14
作者 叶少平 张启军 +3 位作者 李杰勤 赵兵 殷得所 李平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9-43,共5页
用水稻测序品种培矮64S和日本晴配组建立了由180个单株组成的F2群体,构建了含137个SSR标记的连锁遗传图谱,对水稻的分蘖数、有效分蘖数、分蘖率、株高、剑叶长和穗长等6个相关农艺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分析。共检测到14个QTL,分布在第1、2... 用水稻测序品种培矮64S和日本晴配组建立了由180个单株组成的F2群体,构建了含137个SSR标记的连锁遗传图谱,对水稻的分蘖数、有效分蘖数、分蘖率、株高、剑叶长和穗长等6个相关农艺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分析。共检测到14个QTL,分布在第1、2、4、5、6、7染色体的11个区间。检测到1个控制株高的主效QTL(qPH1-2),位于第1染色体,其表型贡献率为24.0%;1个控制剑叶长的主效QTL(qFL4),位于第4染色体,其表型贡献率为30.5%。对所定位QTL的价值、QTL在染色体上的区域分布等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测序品种 微卫星标记 农艺性状 数量性状座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穗芽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被引量:16
15
作者 陈海生 陶龙兴 +3 位作者 王熹 黄效林 庄杰云 郑康乐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53-258,共6页
利用305个株系组成的源自籼稻品种中156和谷梅2号的重组自交系群体进行了水稻穗芽性状的QTL检测和遗传效应分析。以穗芽指数及相关指标作为穗芽性状的表型值,采用QTL Mapper1.01统计软件进行QTL定位和上位性分析,共检测到控制穗芽指数的... 利用305个株系组成的源自籼稻品种中156和谷梅2号的重组自交系群体进行了水稻穗芽性状的QTL检测和遗传效应分析。以穗芽指数及相关指标作为穗芽性状的表型值,采用QTL Mapper1.01统计软件进行QTL定位和上位性分析,共检测到控制穗芽指数的3个加性效应QTL,分别位于第2、9、11染色体上;控制穗芽速率的加性效应QTL3个,分别位于第1、3、6染色体上;控制穗穗芽率的加性效应QTL3个,分别位于第1、9、10染色体上;控制粒穗芽的加性效应QTL2个,分别位于第9、11染色体上。还检测到3对影响穗芽指数的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QTL;3对控制穗芽速率的上位性QTL和3对控制粒穗芽率的上位性QT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穗芽指数 重组自交系 数量性状座位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子SSR分子图谱构建及主要农艺性状QTL定位 被引量:17
16
作者 王晓宇 刁现民 +6 位作者 王节之 王春芳 王根全 郝晓芬 梁增浩 王雪梅 赵芳芳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71-878,共8页
本研究对谷子株高等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以表型差异较大的沈3/晋谷20F,作图群体为材料,观测其株高、穗长等性状,选用SSR作分子标记,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BASTENCJ)进行QTL分析。结果显示,表型数据在作图群... 本研究对谷子株高等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以表型差异较大的沈3/晋谷20F,作图群体为材料,观测其株高、穗长等性状,选用SSR作分子标记,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BASTENCJ)进行QTL分析。结果显示,表型数据在作图群体中呈现连续分布,表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被整合的54个SSR标记构建10个连锁群,LOD阈值设置为2.0,检测到与株高相关的主效QTL2个,联合贡献率45.9637%,穗长主效QTLl个,贡献率14.9647%,与穗重、粒重相关的主效QTL为同一位点,贡献率分别为11.9601%和10.1879%。有6组QTL位点之间存在基因互作效应,大小范围为-0.4986~16.6407,对性状的贡献率在2.2716%~6.7478%之间。谷子表型控制复杂,相关QTL的检测受环境影响较大,不同连锁群QTL问互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F2群体 SSR 遗传连锁图 数量性状座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BC_2F_2群体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被引量:16
17
作者 程桂平 冯九焕 +2 位作者 梁国华 刘向东 李金泉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53-556,共4页
以广陆矮4号(Oryzasativassp.indica)为母本及轮回亲本,普通野生稻(Oryzarufipogon)为父本,分单株连续回交2次,构建BC2F2群体。首先用241对具有双亲多态性的SSR标记对BC2F1单株进行代换片段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BC2F1的表型选产量较优... 以广陆矮4号(Oryzasativassp.indica)为母本及轮回亲本,普通野生稻(Oryzarufipogon)为父本,分单株连续回交2次,构建BC2F2群体。首先用241对具有双亲多态性的SSR标记对BC2F1单株进行代换片段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BC2F1的表型选产量较优的单株自交获得BC2F2群体,用代换片段上具有双亲杂合型基因型的24对SSR标记进行QTL定位。在所选的BC2F1单株上,共检测到分布于7条染色体上的20个野生稻的代换片段,平均每条染色体上有2.86个;代换片段长度最小为0.55cM,最大为33.00cM,平均长度为12.36cM,总覆盖长度为247.20cM,覆盖率为16.21%。利用BC2F2群体对14个产量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控制8个性状的20个QTL。对性状表型值起增效作用的有11个,占总检出数的55%。控制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存在簇状分布现象,这与表型相关分析结果相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稻 普通野生稻 BC2F2群体 产量相关性状 数量性状座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剩余杂合体衍生的近等基因系分解水稻产量性状QTL 被引量:15
18
作者 杜景红 樊叶杨 +1 位作者 王磊 庄杰云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7,共7页
以杂合区间为RM587-RM402的水稻剩余杂合体(RHL)衍生群体为材料,应用SSR标记检测,筛选刮杂合区间分别为RM587-RM225、RM204-RM6119和RM6119-RM402的3个单株,进一步检测其F2群体,分别获得母本纯合型材料10株、父本纯合型材料10株... 以杂合区间为RM587-RM402的水稻剩余杂合体(RHL)衍生群体为材料,应用SSR标记检测,筛选刮杂合区间分别为RM587-RM225、RM204-RM6119和RM6119-RM402的3个单株,进一步检测其F2群体,分别获得母本纯合型材料10株、父本纯合型材料10株和杂合型材料20株。种植这3套近等基因系材料,考查单株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每株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经应用目标区间内等位基因效应分析和交迭重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分析,分解出3个控制每穗实粒数的QTL和2个控制单株产量的QTL,这些QTL分别位于物理距离为0.66~2.49Mb的区间中,全部表现为加性作用为主,增效等位基因除qNFGP6-1来自父本密阳46外.其余均来自母本珍汕97B。提出了构建新型遗传材料,提高水稻QTL精细定位效率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杂合体 近等基因系 数量性状座位 产量性状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稻稻米碾磨与外观品质性状的QTL定位 被引量:23
19
作者 梅德勇 朱玉君 樊叶杨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591-1598,共8页
文章利用籼籼交组合特青/IRBB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在2个环境下对稻米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进行QTL定位。共计检测到控制稻米碾磨品质的QTL 12个和控制外观品质的QTL 18个,包括糙米率8个、精米率2个、整精米率2个、粒长7个、粒宽5个和长... 文章利用籼籼交组合特青/IRBB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在2个环境下对稻米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进行QTL定位。共计检测到控制稻米碾磨品质的QTL 12个和控制外观品质的QTL 18个,包括糙米率8个、精米率2个、整精米率2个、粒长7个、粒宽5个和长宽比6个,这些QTL分布于除第4和12染色体外的其他10条染色体上。其中,第3染色体涵盖粒形基因GS3的区域对粒长、长宽比、糙米率和整精米率具有较大效应,其献率分别为56.71%、42.23%、10.05%和4.91%;第5染色体涵盖粒宽基因GW5的区域对粒宽、长宽比、糙米率和精米率具有较大效应,表型变异贡献率分别为59.51%、36.68%、19.51%和4.56%。此外,第6染色体涵盖直链淀粉含量基因Wx的区域对糙米率和精米率具有较小效应。GS3和GW5对糙米率和粒形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碾磨品质 粒形 数量性状座位 籼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水培抗倒伏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小虎 方云霞 +10 位作者 祝阳舟 潘斌清 余海平 张栋 曾大力 胡江 钟卫国 俞良 端木银熙 梁国华 钱前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50-858,共9页
为研究水稻抗倒伏相关性状的遗传机制,以典型的籼粳交(窄叶青8号/京系17)的F1花培加倍单倍体分离群体为材料,通过水培法在齐穗期考查了与水稻抗倒伏相关的根基粗、总根数、最大根长、根干物重和根冠比等地下部根系性状及分蘖数、株高、... 为研究水稻抗倒伏相关性状的遗传机制,以典型的籼粳交(窄叶青8号/京系17)的F1花培加倍单倍体分离群体为材料,通过水培法在齐穗期考查了与水稻抗倒伏相关的根基粗、总根数、最大根长、根干物重和根冠比等地下部根系性状及分蘖数、株高、株周长、单蘖直茎和地上部干物重等地上部性状。利用该群体的分子连锁图谱进行QTL区间作图分析,除分蘖数、地上部干物重外,其它8个性状共检测到13个相关的QTL。其中与根基粗、根冠比、株周长、单蘖直茎相关的QTL各1个,分别位于第8、第1、第7和第8染色体上。与总根数、最大根长、根干物重相关的QTL各2个,分别位于第1和第2、第1和第6、第1和第12染色体上。与株高相关的QTL共3个,分别位于第1、第4和第8染色体上。相关分析表明,各根系性状相互之间存在着极显著正相关;除根冠比外,其它根系性状与地上部分蘖数、株高、株周长、单蘖直径和地上部干物重之间也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多元回归分析表明,除分蘖数外,地下部根系性状与其它地上部性状存在着显著线性效应。本研究为深入理解水稻抗倒伏因子的遗传基础及制定抗倒伏性育种策略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水培 抗倒伏性状 加倍单倍体 数量性状座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