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码物“去物化”的唯物主义叙事 被引量:10
1
作者 涂良川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23,共8页
技术正在全方位改变人的存在方式与存在逻辑,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必须对技术系统的产物进行本质性的把握。因此,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看待数码物的存在性与客观性就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重要哲学问题。数码物作为工业与技术的产物,虽然... 技术正在全方位改变人的存在方式与存在逻辑,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必须对技术系统的产物进行本质性的把握。因此,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看待数码物的存在性与客观性就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重要哲学问题。数码物作为工业与技术的产物,虽然不可否认地以经验客体和直观客体来表达其客观性,但却在缔结人存在环境的时间过程中以关系客体的方式表征其实在性。由此看来,数码物的产生及其弥漫性地与人的活动和自我理解一致起来的时候,既强化了人存在活动及其产物的客观实体性,又在时间性关系建构中重塑了人工智能时代唯物主义的时代面相。数码物所表征的带入能力、关系建构和递归生成,既意味着人类世界之中的物不能够离开人的活动来思考,又意味着唯物主义作为实践的原则在于强调具体性、客观性和边界性对人活动的规范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码物 主义 人工智能 递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介质的数字交往如何可能?——论数字技术语境下的人-物联结 被引量:10
2
作者 束开荣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1,共5页
移动互联网语境下的人-物联结形塑了一种跨介质的数字交往。文章认为,人类与媒介物、数码物在感知和实践上的边界耦合,既不同于控制论传统中将信息视为一种实体来消解人类身体(碳基)与智能机器(硅基)之间的介质区别,也不同于哈拉维意义... 移动互联网语境下的人-物联结形塑了一种跨介质的数字交往。文章认为,人类与媒介物、数码物在感知和实践上的边界耦合,既不同于控制论传统中将信息视为一种实体来消解人类身体(碳基)与智能机器(硅基)之间的介质区别,也不同于哈拉维意义上的赛博格将人与智能机器视为一种共生合成体。跨介质数字交往在构成论意义上,以诠释、伴随以及自反性等多元维度,重构着人类与数字人工物之间的关系生态,由此延展着人类关于日常生活的认知、时空体验以及价值系统,并有助于进一步反思技术操纵/主体意志的二律背反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交往 跨介质 数码物 媒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生成元数据的哲学叙事
3
作者 涂良川 高镁琪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50,154,155,共14页
人工智能时代,元数据是我们绕不开的社会历史存在,其以技术逻辑通过规则的具象生成、客观创设与迁移拓展具体影响着人类生存与生活的逻辑。元数据作为判定原则、推理规范和预测根据,既表达数据的特质,又规定了系统生成知识、创设对象和... 人工智能时代,元数据是我们绕不开的社会历史存在,其以技术逻辑通过规则的具象生成、客观创设与迁移拓展具体影响着人类生存与生活的逻辑。元数据作为判定原则、推理规范和预测根据,既表达数据的特质,又规定了系统生成知识、创设对象和提升智能的逻辑。从元数据的生成逻辑来讲,人工智能生成元数据,使人工智能以区别人类智能的方式技术性地再现了智能的运行过程及其对对象的“认知”;从元数据的社会历史效应来看,元数据作为人工智能以数据为对象确立规则的原则与逻辑,既复现了客观存在的关系,又以数码的方式泛化了智能系统发现的规则,从而变革了人类主体与对象世界之间的互动关系与影响逻辑。因此,面对人工智能定义历史的现实,我们只有从人工智能生成元数据的逻辑出发,直面人工智能时代数据与物的转换逻辑,重释数据网络中的主体与客体关系,探寻现实世界与可能世界的因果联结,才能有效统合客观世界的生成与实践世界的创造,推进智能本质的认知与智能能力的发展,实现“人—机”的共在与“虚—实”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元数据 数码环境 数码物 哲学叙事 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包浆:时间性痕迹或尺度式差异 被引量:12
4
作者 章戈浩 章倩砺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5期72-80,170,171,共11页
近年来,中文互联网上兴起了所谓的“电子包浆”网络亚文化,以小像素、低分辨率、大量叠加水印为特征的图片表面看起来是类似于实体物的物理或化学包浆,实则本身并非时间性的痕迹。产生电子包浆的算法磨损与算法污渍彰显了作为数码物的... 近年来,中文互联网上兴起了所谓的“电子包浆”网络亚文化,以小像素、低分辨率、大量叠加水印为特征的图片表面看起来是类似于实体物的物理或化学包浆,实则本身并非时间性的痕迹。产生电子包浆的算法磨损与算法污渍彰显了作为数码物的图形物的鉴证物质性与形式物质性,数字绿锈则体现出图形物的分布物质性特征。从新兴的尺度理论视角来看,电子包浆所体现出的数码物之间的差异在相当程度上只是屏幕本质主义带来的错觉。数码物之间的同异本质上只是一个尺度问题,而实体物与其数字化之后的再生数码物之间同样存在尺度意义上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包浆 数码物 图形 质性 尺度理论 亚络亚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础设施与数字时代的新闻价值变迁:对媒介技术、新闻时效性与相关性的考察 被引量:25
5
作者 吴璟薇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4-102,共9页
技术的发展决定着新闻信息传播的速度、范围,以及新闻事件与人之间的关联,进而决定着媒介的时间和空间以及新闻的相关性。基于媒介本体论的视角,依托基础设施在人与物、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所建立起的多重关系网络,来分析数字技术条件下新... 技术的发展决定着新闻信息传播的速度、范围,以及新闻事件与人之间的关联,进而决定着媒介的时间和空间以及新闻的相关性。基于媒介本体论的视角,依托基础设施在人与物、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所建立起的多重关系网络,来分析数字技术条件下新闻价值的变迁:首先,基础设施连接着不同的地理空间并决定着新闻的传播速度,由此能够影响新闻的时效性,以及由于不同传播速度所导致的时间和空间关系的变迁;其次,基础设施通过算法将不同的新闻内容与用户行为以数据的方式关联起来,影响着新闻价值中的相关性。数字时代从媒介本体论的视角对技术因素进行解析,探索新闻价值变迁的机制,能够揭示出众多之前研究中被忽略但却十分重要的内容,从而加深人们对媒介的认知,进一步思考技术在媒介与社会发展变迁中起到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设施 新闻价值 媒介本体论 数码物 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