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船舶观测的全球海洋气象数据可用性分析
1
作者 南雪景 汪冬冬 +5 位作者 李肖霞 雷勇 张恩泽 杜珣 张雨潇 刘圆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38,共9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共享的志愿观测船(voluntary observing ships,VOS)2022年观测资料,本文对海洋气象观测数据到报率、数据可用率及气温、相对湿度、气压和风速的数据可用性进行了分析,并将能同时观测基本气候变量(essenti... 利用中国气象局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共享的志愿观测船(voluntary observing ships,VOS)2022年观测资料,本文对海洋气象观测数据到报率、数据可用率及气温、相对湿度、气压和风速的数据可用性进行了分析,并将能同时观测基本气候变量(essential climate variables,ECVs)的VOS定义为ECVs船舶,ECVs船舶的观测数据连续且规律变化。选取一条航程长且航线分布于不同海域的船舶与ERA5再分析数据对比,发现气温的数据可用性最佳,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ent,CC)月均值达0.92,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和相对偏差(relative deviation,RD)都较小;其次是气压数据,其CC月均值达0.85且RD仅为-0.12%;相对湿度和风速的观测数据表现较差,其CC月均值较低,相对湿度的RMSE较大,为9.16%,而风速的RD过大,达到27.32%。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提升海洋气象观测数据的质量和应用水平提供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愿观测船 基本气候变量 可用性分析 第五代全球大气再分析数据(ERA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与再分析数据集的黄河水源涵养区蒸散发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江蕾 陈少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8314-8325,共12页
蒸散发是水循环的关键要素,分析其变化特征有助于理解区域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格局。黄河水源涵养区是黄河流域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对该区域的蒸散发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并归因分析,有助于缓解黄河流域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基于机器学习与ERA5-lan... 蒸散发是水循环的关键要素,分析其变化特征有助于理解区域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格局。黄河水源涵养区是黄河流域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对该区域的蒸散发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并归因分析,有助于缓解黄河流域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基于机器学习与ERA5-land再分析数据集,探究黄河水源涵养区2000—2022年蒸散发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利用驱动要素去趋势方法分析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区域。结果表明:(1)黄河水源涵养区蒸散发多年平均值分布区间为256.49—841.45 mm,空间分布特征为自东向西递减,整体呈增加趋势;(2)黄河水源涵养区蒸散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表净太阳辐射、总降水量、相对湿度,不同子流域内的主导影响因素不同,主导影响因素与区域内的水热条件及下垫面状况有关;(3)ERA5-land再分析数据集有着较好的模拟精度,可以作为大空间尺度和长时间区间研究的数据来源,但是由于下垫面的复杂性,仍需要在研究区内开展适应性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蒸散发 机器学习 ERA5-land再分析数据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粗集数据分析的船型方案模糊优选法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维英 林焰 纪卓尚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34-439,共6页
利用粗集理论,对多个船型方案的数据进行分析,消除冗余的属性、简化决策的目标;然后利用模糊模式识别理论与模糊关系优选理论,建立多目标多层次模糊优选模型,以n个决策的目标特征值作为最低层次的输入,依次以低层次的输出作为高层次的输... 利用粗集理论,对多个船型方案的数据进行分析,消除冗余的属性、简化决策的目标;然后利用模糊模式识别理论与模糊关系优选理论,建立多目标多层次模糊优选模型,以n个决策的目标特征值作为最低层次的输入,依次以低层次的输出作为高层次的输入,对每一层次的单元系统进行优选计算,最后用级别向量的特征值对各个船型方案进行排序,从中选择最优的船型方案.算例说明:模型建立正确、计算结果可信、各个方案的综合评判值离散性大.这一方法为合理选择船型方案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分析 多目标多层次 船型 模糊优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绿洲—戈壁资料同化数据集的建立与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文小航 吕世华 +1 位作者 董文杰 奥银焕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6-79,共14页
利用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共同开发的天气研究和预报系统WRF模式3.1版本,结合地球观测系统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EOS-MODIS反演的下垫面土地利用/植被类型资料,并同化2008年夏季金塔绿洲野外观测试验... 利用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共同开发的天气研究和预报系统WRF模式3.1版本,结合地球观测系统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EOS-MODIS反演的下垫面土地利用/植被类型资料,并同化2008年夏季金塔绿洲野外观测试验所取得的气象资料,对绿洲系统陆—气水热交换过程进行模拟,最终生成金塔高分辨率资料同化再分析数据集。此数据集包括黑河流域金塔绿洲2008年6-8月逐时水平分辨率1 km的土地利用类型、19层风温湿压、4层土壤温湿度以及地表植被覆盖、辐射分量、热通量等资料。同时,利用金塔绿洲观测期内的地表气压、地面气温和相对湿度实测值对该数据集进行初步验证,并分析了绿洲—戈壁系统的"冷湿岛效应"、平均大气环流特征和空气温湿度长期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绿洲和戈壁下垫面的热力差异明显,绿洲和戈壁平均地表温度白天和夜间分别相差21℃和3℃;10 cm土壤温度白天最大相差17℃,并且绿洲比戈壁滞后3 h达到峰值;戈壁相对湿度比绿洲平均约低11%;白天绿洲的"冷岛效应"和"湿岛效应"影响高度平均可达2000 m和1500 m;夜间绿洲的近地层500 m以下则表现出弱的"冷岛效应";夜间绿洲上空的平均垂直气流为上升气流,白天出现大范围下沉气流,平均最大下沉气流速度可达-0.3 m·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戈壁系统 WRF模式 小气候效应 金塔高分辨率资料同化再分析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智慧图书馆文献信息分析数据集构建思考 被引量:2
5
作者 游凤霞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85-87,共3页
文章以高校智慧图书馆为分析对象,根据分析对象的需求和目标,提出高校智慧图书馆文献信息分析数据集的构建策略,从定性和定量角度进行质量控制,验证构建数据集的核心性。
关键词 智慧图书馆 情报分析 分析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范围内多个再分析地表通量数据集的可信度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韩兴 汤燕冰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31-239,共9页
利用NCEP/NCAR(NCEP1)、NCEP/DOE(NCEP2)及ECMWF的再分析地表通量(感热和潜热通量)资料,以及由经验公式计算得出的我国地表通量的气候值(以下简称气候值),采用可视化分析、统计分析和天气气候学诊断方法,分析了三组再分析数据集的地表... 利用NCEP/NCAR(NCEP1)、NCEP/DOE(NCEP2)及ECMWF的再分析地表通量(感热和潜热通量)资料,以及由经验公式计算得出的我国地表通量的气候值(以下简称气候值),采用可视化分析、统计分析和天气气候学诊断方法,分析了三组再分析数据集的地表感热、潜热通量,以及基于地表热通量的鲍文比和地表热源在不同季节的空间分布和年变化,并与气候值做了比较.结果显示,尽管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如三组再分析数据集潜热通量的值明显偏大),但不同再分析地表通量所反映的我国不同季节地表感、潜热通量的空间分布和年变化趋势与气候值的分布是一致的.总的来看,ECMWF再分析是最合理的,其次为NCEP2,最后为NCEP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数据 地表通量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再分析数据集中印度洋季节内信号的评估 被引量:1
7
作者 蒙泽 周磊 +2 位作者 秦箭煌 付红丽 王关锁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3,共13页
季节内变化是热带气候的重要影响因素。以北半球夏、冬两季为例,对比了海洋再分析数据集(ECCO2、SODA3和CORA)与卫星观测海表面温度(SST)以及海表面高度(SSH)在印度洋区域季节内信号的差异;还以冬季MJO(Madden Julian Oscillation)事件... 季节内变化是热带气候的重要影响因素。以北半球夏、冬两季为例,对比了海洋再分析数据集(ECCO2、SODA3和CORA)与卫星观测海表面温度(SST)以及海表面高度(SSH)在印度洋区域季节内信号的差异;还以冬季MJO(Madden Julian Oscillation)事件和夏季季风事件为例,对比分析了不同强迫过程中再分析数据与观测数据的差异与原因。结果表明,再分析产品在近岸海域具有与观测数据相当的季节内波动,但是在大洋内部,除CORA在赤道中印度洋略强于观测数据,其他再分析数据季节内波动明显弱于观测数据20%以上,SODA3甚至达到60%以上。具体来说,在东传MJO和北传CIO(Central Indian Ocean mode)事件期间,再分析数据中热力强迫下的季节内SST变化呈现较好,仅ECCO2和CORA在相位上滞后观测数据5~10 d。在夏季CIO的SST异常西传期间,再分析数据中动力强迫下的季节内变化呈现较差,ECCO2和CORA仅在85°E^95°E呈现出微弱的西传信号,SODA3的SST异常并未西传;而且强度上,90°E^100°E附近所有再分析SST异常均弱于观测数据50%以上。通过对比东印度洋上混合层季节内流速发现,CIO事件期间再分析流速振幅弱于观测数据51.42%,且CIO波峰期间与观测数据的相对偏差达到65.16%。再分析数据中动力强迫的信号呈现较弱,可能是导致季节内变化在大洋中部明显弱于观测数据的原因。因此,要提升再分析产品中季节内信号,不仅需要关注热力与动力强迫的修正,更需要扩大海洋观测以增加数据同化,尤其是在赤道印度洋海域需要加强对海流的观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 季节内振荡 MJO CIO 海洋再分析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分析数据在玛纳斯河径流模拟中适用性研究
8
作者 刘渤 陈伏龙 +2 位作者 唐豪 姜龙 王统霞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48-1357,共10页
气象数据是水文过程研究的关键因素,但是因为流域地形复杂,上游没有足够实测数据的气象站点,流域水文过程研究在较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以玛纳斯河流域为研究区,研究对象选取CMFD、ERA5-Land和CFSR 3种再分析数据,构建基于物理过程的SWA... 气象数据是水文过程研究的关键因素,但是因为流域地形复杂,上游没有足够实测数据的气象站点,流域水文过程研究在较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以玛纳斯河流域为研究区,研究对象选取CMFD、ERA5-Land和CFSR 3种再分析数据,构建基于物理过程的SWAT模型和基于数据驱动的AdaBoost模型,验证不同数据集在2种类型水文模型中径流模拟的适用性,选用纳什效率系数(NSE)和决定系数(R^(2))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数据集在AdaBoost模型中的表现要好于SWAT模型,各数据集和气象站NSE与R^(2)均有所提升,AdaBoost模型由于对输入数据的限制更少其更适用于资料缺乏地区。(2)验证期ERA5-Land在2种模型中拟合效果均为最好(ERA5-Land+SWAT:NSE=0.83,R^(2)=0.85;ERA5-Land+AdaBoost:NSE=0.87,R^(2)=0.87),再分析数据集ERA5-Land可为西北实测气象资料不足的干旱区径流模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数据 AdaBoost模型 SWAT模型 径流模拟 玛纳斯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监控场景下基于单帧与视频数据的行人属性识别方法综述及展望 被引量:1
9
作者 曹雨然 逯伟卿 +2 位作者 于金佐 周亦博 胡海苗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6-356,共21页
行人属性识别旨在判断目标行人的预定义属性标签,从而生成关于该行人的结构化描述,包括年龄、性别、衣着、配饰等多种层次的语义信息.由于行人属性识别在视频监控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该任务广受研究者关注.随着深度学习的快速发展,... 行人属性识别旨在判断目标行人的预定义属性标签,从而生成关于该行人的结构化描述,包括年龄、性别、衣着、配饰等多种层次的语义信息.由于行人属性识别在视频监控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该任务广受研究者关注.随着深度学习的快速发展,研究者提出众多识别行人属性的方法,以获得更为精准的识别结果.针对当前复杂场景下,该任务面临的监控画面不清晰、行人状态变化、遮挡等问题,对监控场景下基于单帧与视频数据的行人属性识别方法进行综述,首先围绕行人属性识别这一任务,介绍其研究背景及任务概念,指出当前研究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其次根据“单帧图像”和基于视频数据的“序列图像”2种不同的样本类型,对行人属性识别方法进行分类,并依据属性识别过程中所采用的技巧和思路,归纳总结最新提出的行人属性识别方法,概述研究现状;再对当前主流使用的数据集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其特点;最后,从状态引导行人属性识别、立体属性、多任务融合、新数据集构建4个方面,思考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并作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智能视频监控 多标签分类 行人属性识别 数据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RA5再分析数据的中国邻近海域极端波高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杜文彦 张旭日 +2 位作者 张丽丽 尤再进 石洪源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07-1014,共8页
极端波浪对沿海地区基础设施有着深远的影响,了解它们的变化规律是进行海岸带风险分析和灾害预防的基础。文章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ing,ECMWF)第五代再分析数据集(ECMWFreanalys... 极端波浪对沿海地区基础设施有着深远的影响,了解它们的变化规律是进行海岸带风险分析和灾害预防的基础。文章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ing,ECMWF)第五代再分析数据集(ECMWFreanalysisv5,ERA5),对中国邻近海域1979~2018年间极端波高展开时空特征分析,并统计了40a厄尔尼诺系数,利用广义极值分布(generalized extreme value,GEV)函数探究了近40 a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海域极端波高的影响,结果显示:统计1979~2018年整个研究区域前2%极端波浪年均值在6~10 m间浮动,且整体趋势递增,在四季趋势变化中,春夏极端波高增长趋势较秋冬高,且波动明显,在年际极端波高变化趋势中有较大波动时大多伴随着厄尔尼诺或是拉尼娜现象的发生,结合厄尔尼诺现象对GEV分布中位置参数的影响分布图和极端波高年、季节际趋势变化分布图,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大的地区极端波高大多呈现增长趋势,表明厄尔尼诺现象对极端波高有较高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波高 厄尔尼诺 中国海 ERA5(ECMWF第五代再分析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判决链的法律判决预测
11
作者 吕由钢 郝继泰 +5 位作者 王梓涵 高莘 任鹏杰 陈竹敏 马军 任昭春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18-1930,共13页
智能司法旨在通过采用各种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自动分析法律领域中的文本,已经引起了自然语言处理社区的极大关注.作为法律文本挖掘最关键的任务之一,法律判决预测旨在根据法律案件的事实描述,自动预测判决结果(如适用的法律条文、指控和... 智能司法旨在通过采用各种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自动分析法律领域中的文本,已经引起了自然语言处理社区的极大关注.作为法律文本挖掘最关键的任务之一,法律判决预测旨在根据法律案件的事实描述,自动预测判决结果(如适用的法律条文、指控和刑罚条款),成为人工智能技术的一个有前景的应用.然而,现有的法律判决预测方法主要集中在只涉及单一被告的案件上,而忽略了涉及多个被告的案件研究.在实际的刑事案件中,往往涉及多个被告者,并且在他们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交互关系,现有的单被告法律判决预测技术很难精确区分多被告案件中不同被告的判决结果.为了加速多被告法律判决预测任务的研究,收集了一个大规模的多被告法律判决预测数据集,其具有以下3个特点:1)数据集是多被告法律判决预测最大的人工标注数据集;2)数据集中的多被告案件需要区分不同被告者的法律判决预测结果;3)数据集中包含了完整的多被告判决链,其中包括犯罪关系、量刑情节、法条、罪名和刑期.此外,对数据集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其中包括法条、罪名、刑期、犯罪关系、量刑情节、文本长度、被告人数的数据分布以及多被告判决结果、基于判决链的判决结果的统计分析.此外,提出了基于判决链的法律判决预测方法,其中包括判决链生成策略明确生成犯罪事实相关的判决链,判决链对比策略对比正确判决链和易混淆的判决链来进一步提升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多被告法律判决预测数据集对现有的法律判决预测方法和预训练模型具有挑战性,而基于判决链的法律判决预测方法能显著优于基准方法,显示出判决链在法律判决预测中的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判决预测 判决链 数据构建 数据集分析 大语言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NSS PWV典型季风气候特征奇异谱分析
12
作者 姚欢欢 党亚民 +3 位作者 杨强 闫明豪 陈洪凯 李惠玲 《导航定位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26,共8页
为了进一步研究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大气可降水量(PWV)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特征,进行GNSS PWV典型季风气候特征奇异谱分析:选取中国中东部地区2016—2021年部分连续运行参考站(CORS)数据,提出将全球气压和温度(GPT(GPT3_1、GPT3_5)... 为了进一步研究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大气可降水量(PWV)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特征,进行GNSS PWV典型季风气候特征奇异谱分析:选取中国中东部地区2016—2021年部分连续运行参考站(CORS)数据,提出将全球气压和温度(GPT(GPT3_1、GPT3_5))模型、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大气再分析数据集(ERA5)模型3种大气模型分别与GNSS解算的对流层总延迟(ZTD)数据融合获取的PWV值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中国3种典型季风气候类型GNSS PWV最优大气模型;然后提出利用奇异谱分析(SSA)法分解重构出GNSS PWV时间序列,从而基于GNSS PWV分析不同季风气候类型特征。结果表明,中国3种典型季风气候类型条件下ERA5模型精度较优,选择ERA5模型为最优大气模型,重构后的GNSS PWV变化趋势能够很好地反映出3种典型季风气候类型的特征;因此GNSS PWV可应用于气候特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 大气可降水量(PWV) 全球气压和温度(GPT)模型 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大气再分析数据(ERA5) 奇异谱分析(SSA) 气候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物料配施对豫南酸性农田土壤的改良效应
13
作者 张梦茹 张雯雯 +5 位作者 杜逸凡 孙瑞霞 王哲青 赵春源 王红福 赵鹏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4,共14页
近几十年河南省耕地酸化面积和酸化程度日趋增加,威胁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质量。采用原位酸性农田土壤进行培育试验,比较不同物料单施和配合施用对豫南酸性土壤的改良效果。分别设置两种无机物料(A:石灰,B:钙镁磷肥)和3种有机物料(C:生物... 近几十年河南省耕地酸化面积和酸化程度日趋增加,威胁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质量。采用原位酸性农田土壤进行培育试验,比较不同物料单施和配合施用对豫南酸性土壤的改良效果。分别设置两种无机物料(A:石灰,B:钙镁磷肥)和3种有机物料(C:生物炭,D:黄腐酸钾,E:炭吸附聚谷氨酸)单独和随机组合施用,测定土壤pH、电导率、土壤养分、团聚体和酶活性等指标,并采用最小数据集法评估改良后的土壤质量。结果表明:无机物料处理A和AB提升土壤pH效果最好,而有机物料处理提升土壤质量幅度显著大于无机物料处理,其中,有机碳、氮物料减量配施处理(处理CE)土壤质量提升效果最好,其次是有机物料无机物料混用处理,无机物料处理提升幅度最小。含生物炭处理(处理C、BC、AC、CD、CE、ACD、ACE和CDE)显著增加土壤pH、电导率、速效钾和微团聚体比例;含石灰处理(处理AB、AC、AD、AE、ABD和ABE)显著增加土壤全氮含量;含钙镁磷肥处理(处理B、AB、BC、BD、BE和ABD)显著增加土壤全氮和有效磷含量;处理CE显著增加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处理CE、C、BCDE、ACD、ACE、ABCD、ABC、CD和ABCDE土壤质量综合指数(SQI)的提高幅度为31%~52%。SQI与土壤pH、电导率、速效钾和土壤微团聚体显著正相关。综上,无机物料缓解土壤酸化效果显著,有机物料提升土壤质量幅度更大;多物料配施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含盐量,缓解土壤酸化,提高土壤酶活性和养分有效性,进而提升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酸化 土壤养分 土壤团聚体 酶活性 最小数据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黄土沟壑区土壤肥力质量评价——以长武县耕地土壤为例 被引量:83
14
作者 黄婷 岳西杰 +1 位作者 葛玺祖 王旭东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41-147,187,共8页
以陕西省长武县所处的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主成分分析并结合Norm值的方法,筛选出活性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粘粒、CEC、过氧化氢酶、磷酸酶和转化酶等12项指标,建立了黄土沟壑区土壤综合质量评价的最小数据集(M... 以陕西省长武县所处的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主成分分析并结合Norm值的方法,筛选出活性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粘粒、CEC、过氧化氢酶、磷酸酶和转化酶等12项指标,建立了黄土沟壑区土壤综合质量评价的最小数据集(MDS)。采用客观方法(主成分分析法)以及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两种类型的权重系数,分别计算了土壤综合质量指数,发现两种方法计算所得的土壤综合质量指数之间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另外,把由主成分分析法计算的土壤综合质量指数与利用偏相关系数法计算出的土壤综合质量指数进行了线性回归分析,两者之间达到极显著相关,说明用主成分分析法在该地区进行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是客观可行的。各因子的隶属度表明,活性有机质是该地区主要的限制性因子,全氮次之。几种不同方法计算的土壤质量表明,果园土壤质量优于农田土壤的,不同地形部位土壤质量比较发现,塬面的土壤质量相对最高,坡地(梯田)次之,河滩地相对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量评价 主成分分析 最小数据 权重确定 黄土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利奇马(1909)海温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肖霞 张雨潇 +1 位作者 曹晓钟 张志龙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95-1308,共14页
本文采用多源卫星融合数据、海洋气象漂流观测仪直接测量数据、Argo浮标的数据以及分析数据集,分析2019年超强台风利奇马过境时海面温度(SST)以及海温垂直剖面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利奇马”过境前后,SST最大降温可达5℃以上,并且降... 本文采用多源卫星融合数据、海洋气象漂流观测仪直接测量数据、Argo浮标的数据以及分析数据集,分析2019年超强台风利奇马过境时海面温度(SST)以及海温垂直剖面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利奇马”过境前后,SST最大降温可达5℃以上,并且降温区域集中在台风路径的右侧;“利奇马”过境导致近表层与次表层水体的垂直混合,次表层水体被加热,使混合层深度增加,深层海水温度升高。通过各类数据分析,发现“利奇马”过境后引起的SST降温核心区域的形成滞后于“利奇马”台风中心区域约1~2天。在各类数据的对比分析中,由于海洋气象漂流观测仪的数据是直接测量的,且采样频次高,能够更加细致和准确的捕捉到温度的变化,且可以作为用于卫星数据校正的重要参考。另外,不同海洋区域的降温还与海洋环境有关,台风靠近黑潮,降温主要集中在混合层,台风远离黑潮,降温可以延伸到温跃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面温度 多源卫星融合数据 分析数据 ARGO 浮标 漂流观测仪 “利奇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装置得分的北太平洋波浪能资源评估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威 时健 +1 位作者 张弛 陶爱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3-71,共9页
针对波浪能发电量取决于当地波浪特征和波浪能发电装置,而传统单一的波能流密度评估法则只考虑了地区波浪特性,未结合装置加以分析,评估结果偏向理论的问题,本文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 针对波浪能发电量取决于当地波浪特征和波浪能发电装置,而传统单一的波能流密度评估法则只考虑了地区波浪特性,未结合装置加以分析,评估结果偏向理论的问题,本文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ECMWF)提供的第五代大气再分析数据集(ECMWF Reanalysis v5, ERA5)中的再分析波浪数据,通过装置得分的波浪能评估方法对北太平洋区域1979—2020年波浪能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本研究所涉及的地区中,纬度较高的地区波能流密度大且装置得分高,本研究所用评估方法的结论同传统评估方法一致,但在中国南海和部分太平洋纬度较低的地区,发电装置有着较好的连续发电条件,发电效率较高。不同装置间的适配区域也有很大不同,AquaBuoy和Pelamis装置的最佳适用区位于北太平洋纬度较高的地区,而Wave Dragon装置的最佳适用区范围更广,在150°E—160°W之间的纬度较低的地区也表现突出。对于中国南海海域,AquaBuoy装置的适配性最好,而北太平洋纬度较高的地区则最适合布置Pelamis装置,北太平洋纬度中游和较低区域最适合布置Wave Dragon装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五代大气再分析数据 北太平洋 可利用波浪能 AquaBuoy装置 Pelamis装置 Wave Dragon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海浪灾害危险性评估
17
作者 刘艳贵 徐瑞 +7 位作者 侯放 邢闯 李本霞 张晓辉 傅望安 王海明 刘鑫 尹铁男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30,共10页
选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的全球再分析风场为驱动风场,以WAVEWATCHⅢ海浪模式为基础,采用全球-西北太平洋-中国近海海区三层嵌套方案构建了1990—2020年海浪再分析数据集;利用该数据集,分析了福建省近海海浪灾害强度和发生频率,并计算... 选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的全球再分析风场为驱动风场,以WAVEWATCHⅢ海浪模式为基础,采用全球-西北太平洋-中国近海海区三层嵌套方案构建了1990—2020年海浪再分析数据集;利用该数据集,分析了福建省近海海浪灾害强度和发生频率,并计算了典型重现期的海浪波高。结果表明:福建省海域海浪有效波高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因为地形的影响,台湾海峡中部区域的巨浪出现频率高于其他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 海浪危险性评估 海浪再分析数据 WAVEWATCH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中国区GNSS加权平均温度分层格网模型 被引量:1
18
作者 高祥 蒋春华 +2 位作者 陈少妮 刘广盛 王帅民 《导航定位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0-128,共9页
为了进一步提升大气加权平均温度(T_(m))模型在地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反演可降水量(PWV)中的精度,提出一种中国区GNSS加权平均温度模型:针对中国地势复杂多变,气候多样的环境特征,基于1990—2019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大气... 为了进一步提升大气加权平均温度(T_(m))模型在地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反演可降水量(PWV)中的精度,提出一种中国区GNSS加权平均温度模型:针对中国地势复杂多变,气候多样的环境特征,基于1990—2019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大气再分析数据集(ERA5),综合考虑T_(m)的季节性变化及长期线性趋势,构建T_(m)的分层格网模型(CT_(m)S);然后以74个无线电探空站提供的2020年气象数据为参考,评估CT_(m)S的精度及可用性,并利用第三代全球T_(m)模型(GT_(m)-III)及全球气压温度(GPT3)模型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CT_(m)S模型的均方根偏差(RMSE)均值为4.0 K,较GPT3及GT_(m)-III模型分别提升21.6%及8.0%,且在高海拔地区表现出明显的精度优势;CT_(m)S模型的PWV不确定度均值为0.32mm,相比于GPT3及GT_(m)-III模型分别减少16.6%及6.5%,且在中国西北地区表现出更优的精度及稳定性;提出的模型可为中国地区GNSS实时水汽监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权平均温度(T_(m)) 可降水量(PWV) 垂直分层 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大气再分析数据(ERA5) 无线电探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顾及周期性变化的大气加权平均温度模型构建
19
作者 曹小双 杨维芳 +2 位作者 李得宴 高墨通 闫香蓉 《导航定位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119,共8页
针对大气加权平均温度(T_(m))是地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水汽反演过程中的一个中间变量,其精度会影响地基GNSS水汽反演精度,同时T_(m)表现出较强的地域性差异的现状,研究建立地区的T_(m)模型:利用兰州市榆中探空站气象数据和欧洲中... 针对大气加权平均温度(T_(m))是地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水汽反演过程中的一个中间变量,其精度会影响地基GNSS水汽反演精度,同时T_(m)表现出较强的地域性差异的现状,研究建立地区的T_(m)模型:利用兰州市榆中探空站气象数据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大气再分析数据集(ERA5)分别建立单因子、顾及年周期变化、顾及年和半年周期变化的T_(m)模型;并对2种气象数据所建的3类模型进行显著性检验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均能通过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显著性检验,同时顾及周期性变化模型的预测值的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均小于贝维斯(Bevis)模型和单因子模型;利用顾及周期变化的模型预测的T_(m)偏差中大于5 K和大于10 K的值占比明显减小且预测残差的周期趋势明显减弱,具有零均值的正态分布特性,仅表现出误差的随机性。总体而言,ERA5气象数据所建模型预测精度高于探空站气象数据所建模型;用ERA5气象数据建立的顾及周期性变化的T_(m)模型可用于兰州市GNSS大气水汽反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加权平均温度(T_(m)) 周期性误差 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大气再分析数据(ERA5)气象数据 探空站气象数据 区域模型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加拉湾与赤道东印度洋水交换的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8
20
作者 宣莉莉 邱云 +1 位作者 许金电 李自强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6-34,共9页
文章利用海洋再分析产品及卫星遥感资料等分析了赤道东印度洋与孟加拉湾经向盐交换的季节变化特征, 估算了孟加拉湾湾口6°N 断面的年均淡水输运量.盐通量计算结果表明孟加拉湾与赤道东印度洋的盐交换过程主要由海流控制, 湾口东西... 文章利用海洋再分析产品及卫星遥感资料等分析了赤道东印度洋与孟加拉湾经向盐交换的季节变化特征, 估算了孟加拉湾湾口6°N 断面的年均淡水输运量.盐通量计算结果表明孟加拉湾与赤道东印度洋的盐交换过程主要由海流控制, 湾口东西两侧过程基本相反.西南季风期(东北季风期)西侧为向北(南)的盐通量, 东侧为向南(北)的盐通量.湾口经向淡水输运量的分析表明, 断面上层在4~10 月湾内向湾外输运淡水; 在11 月-次年3 月则相反.年均经向淡水输运量的分析表明, 在整个深度层次上由孟加拉湾向赤道东印度洋输运淡水, 断面年均淡水输运量为1.0×10^5m3·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道东印度洋 孟加拉湾 水交换 海洋再分析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