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数据融合模型的产品意象造型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新新 邸宸龙 +2 位作者 白仲航 李玥颖 张佳华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226-234,共9页
目的为解决在产品意象评价中由于蝴蝶效应的存在而导致评价结果出现偏差、案例库选取不准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融合模型的产品意象造型评价方法。方法首先确定研究样本和感性意象,基于语义差异法设置调查问卷,进行了产品感性意... 目的为解决在产品意象评价中由于蝴蝶效应的存在而导致评价结果出现偏差、案例库选取不准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融合模型的产品意象造型评价方法。方法首先确定研究样本和感性意象,基于语义差异法设置调查问卷,进行了产品感性意象调查,挖掘用户的感性需求;其次通过模拟退火算法优选改进支持度函数参数,构建用户感性需求数据融合模型;然后以用户感性需求数据平均值和数据融合值作为输入进行对比,展开产品意象造型评价,指导最优方案的选取;最后以鼠标为例对所提方法进行实例验证。结论基于数据融合模型的产品意象造型评价方法相较于传统平均值数据分析更为准确和客观,可有效把握用户的情感需求,减少产品意象造型评价的误差,指导产品典型案例库的选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品意象造型 数据融合模型 用户情感需求 支持度函数 蝴蝶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模型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叶宁 王汝传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8-60,共3页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种全新的技术,能够广泛应用于恶劣环境和军事领域中。传感器网络在数据收集中,为减少冗余数据的传输耗能,降低延迟,需要采用数据融合技术。分析和介绍了传感器网络跟踪级与属性级两种融合模型结构,提出了一种基于多Ag...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种全新的技术,能够广泛应用于恶劣环境和军事领域中。传感器网络在数据收集中,为减少冗余数据的传输耗能,降低延迟,需要采用数据融合技术。分析和介绍了传感器网络跟踪级与属性级两种融合模型结构,提出了一种基于多Agent的数据融合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传感器网络 数据融合模型 多AG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推理的多模导引头数据融合模型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刘隆和 任献彬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EI CSCD 1996年第11期76-80,F003,共6页
本文应用模糊集理论,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推理的多模导引头准判决级数据融合模型,给出了模型中参数的选取方法。该模型的特点是融合规则灵活,能兼顾系统的检测性能和抗干扰性能,能较好地处理系统各探测器获取信息的冲突性。
关键词 多模导引头 导引头 模糊推理 数据融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多尺度数据融合模型的工程实践与相关理论问题 被引量:2
4
作者 柯熙政 刘娟花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0-27,共8页
为解决不可重复测量物理量的真值估计问题,提出了一种"多尺度数据融合模型",该模型采用多传感器对同一物理量同时进行测量,对各个传感器的测量结果进行小波变换,并在不同小波尺度域对各个传感器的测量值进行多尺度加权平均,... 为解决不可重复测量物理量的真值估计问题,提出了一种"多尺度数据融合模型",该模型采用多传感器对同一物理量同时进行测量,对各个传感器的测量结果进行小波变换,并在不同小波尺度域对各个传感器的测量值进行多尺度加权平均,通过逆小波变换得到待测物理量的真值估计。笔者对该模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包括对相关领域研究的评述,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数据融合定理及一些重要的推导及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尺度数据融合模型 小波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模型融合驱动的高倍率短时脉冲电池模型
5
作者 要宇辉 孙丙香 +4 位作者 张慧敏 马仕昌 赵鑫泽 鲁诗默 朱振威 《电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2-237,共6页
高倍率短时脉冲工况下,电池的极化特性差异大、温度上升快、极化电压消退不彻底,导致常规等效电路模型仿真效果不佳。参数辨识和分段均方误差分析发现,高倍率脉冲工况下模型在极化消退部分仿真误差较大,导致下一脉冲极化电压初始值失准... 高倍率短时脉冲工况下,电池的极化特性差异大、温度上升快、极化电压消退不彻底,导致常规等效电路模型仿真效果不佳。参数辨识和分段均方误差分析发现,高倍率脉冲工况下模型在极化消退部分仿真误差较大,导致下一脉冲极化电压初始值失准。提出基于一阶等效电路模型和前馈神经网络的数据-模型融合驱动模型。相较于常规等效电路模型,该模型在20 C的短时脉冲工况下,能更精确地模拟电池的电压响应,均方根误差降低了61.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高倍率短时脉冲工况 等效电路模型 前馈神经网络 数据-模型融合驱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型-数据融合驱动的频率稳定智能增强判别方法
6
作者 吕昊 陈锦辉 +4 位作者 杜友田 徐式蕴 李宗翰 傅太国屹 刘俊 《电网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314-3323,共10页
经典低阶频率响应模型可快速计算各项频率指标,但由于高比例新能源系统扰动类型多样,运行方式复杂多变,难以准确获取系统参数和扰动功率大小,同时模型本身线性化会引起较大误差,导致频率预测值和实际值存在较大差异。为使频率响应模型... 经典低阶频率响应模型可快速计算各项频率指标,但由于高比例新能源系统扰动类型多样,运行方式复杂多变,难以准确获取系统参数和扰动功率大小,同时模型本身线性化会引起较大误差,导致频率预测值和实际值存在较大差异。为使频率响应模型适应实际应用场景中高精度的要求,该文提出了模型-数据融合驱动的频率稳定智能增强判别方法(model-data driven intelligent enhanced method for frequency stability discrimination,MD-IEFSD),利用扰动初期频率响应数据对模型关键参数进行辨识,建立结合卷积神经网络和注意力机制的CNN-Attention频率参数预测模型,构建了融合参数预测误差和频率响应曲线预测误差的损失函数,引入了参数的敏感性和学习速率的分析,实现了频率稳定性的准确判别。最后以中国电科院万节点测试系统为算例,验证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率稳定 模型-数据融合驱动 参数辨识 卷积神经网络 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时空尺度特性的风电场物理-数据融合动态等值建模 被引量:1
7
作者 黄师禹 朱林 +2 位作者 胡永浩 陈乐柯 管霖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0-160,共11页
文中提出了一种风电场动态等值建模方法。核心思路是将风电场对象的物理特征分析与数据分析进行有效融合,构建出反映风电场暂态特性的数据特征,并针对风电暂态波动多变特征提出基于形状的距离的分群聚类算法,从而实现场站内具有相似动... 文中提出了一种风电场动态等值建模方法。核心思路是将风电场对象的物理特征分析与数据分析进行有效融合,构建出反映风电场暂态特性的数据特征,并针对风电暂态波动多变特征提出基于形状的距离的分群聚类算法,从而实现场站内具有相似动态风电机组的分群等值。首先,围绕风电场多时空尺度特征展开物理特性分析,提出反映风电场站动态特性的核心因素集合;其次,针对核心因素多且存在相关性这一问题,采用降噪自编码器算法来对核心因素集合进行降维,去除冗余信息后构建数据特征;然后,引入基于形状的距离度量的聚类算法,实现风电场发电单元分群;最后,以某风电场为例,在PSCAD/EMTDC平台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值建模 风电场 多时空尺度 降噪自编码器 分群聚类 物理-数据融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撑新型配电网数字化规划的图形⁃模型⁃数据融合关键技术 被引量:8
8
作者 余涛 王梓耀 +3 位作者 孙立明 曹华珍 吴亚雄 吴毓峰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9-153,共15页
配电网规划领域期盼实现智能规划,其愿景在于实现无人或少人干预的全自动规划。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新型配电网规划将面临图形多样化、场景碎片化、数据规模化三大挑战。文中从图形-模型-数据融合的角度提出三大关键技术:基于电气图... 配电网规划领域期盼实现智能规划,其愿景在于实现无人或少人干预的全自动规划。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新型配电网规划将面临图形多样化、场景碎片化、数据规模化三大挑战。文中从图形-模型-数据融合的角度提出三大关键技术:基于电气图纸识别和拓扑智能分析的图形-模型融合技术、基于知识驱动的负荷/新能源推演分析和智能决策的模型-数据融合技术、基于多模态数据融合和多时空数据联动的图形-数据融合技术,尝试打破理论研究与数字化工程的壁垒。最后,对未来新型配电网数字化规划的发展进行思考和展望,为实现“以机为主,人机协同”的大闭环模式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形-模型-数据融合 配电网 数字化规划 知识驱动 图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适应时间窗的数据-模型融合驱动暂态频率预测 被引量:4
9
作者 邓贤哲 姚伟 +4 位作者 黄伟 翟苏巍 郑超 李文云 文劲宇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51-1562,I0049,I0050,共14页
新能源大规模并网使得新型电力系统的暂态频率响应特征更加复杂,现有频率在线预测方法难以兼顾准确性和及时性。基于此,提出基于自适应时间窗的数据-模型融合驱动暂态频率预测方法。首先,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离线训练多个具有不同长度... 新能源大规模并网使得新型电力系统的暂态频率响应特征更加复杂,现有频率在线预测方法难以兼顾准确性和及时性。基于此,提出基于自适应时间窗的数据-模型融合驱动暂态频率预测方法。首先,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离线训练多个具有不同长度时序数据输入的频率曲线循环预测模型;其次,利用参数辨识方法离线建立各发电集群的通用等值频率响应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系统有功-频率物理机理快速分析模型;最后,串行融合前述频率曲线循环预测模型与有功-频率物理机理快速分析模型,并提出“可信度量化评估指标”,实时分析在线预测过程中不同评估时刻下预测结果的精度,自适应调整输入时序数据长度,直至预测结果满足要求并输出。含风电的IEEE39节点系统的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不同风电渗透率或不同扰动下均能快速、准确地预测暂态频率响应曲线,相较于其他在线预测方法具有更优的评估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模型融合驱动 自适应时间窗预测 暂态频率预测 广域量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弦削极修正模型的表贴式多相永磁电机模型-数据融合优化设计 被引量:1
10
作者 林玥兵 郑晓钦 陈春涛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96-305,共10页
为同时提高推进电机转矩密度与全转矩范围内运行效率,该文针对表贴式多相永磁直驱推进电机,提出一种从磁极局部优化到电机整体模型-数据融合优化的设计方法。首先,综合考虑定子齿槽、磁路饱和、永磁极漏磁等因素对电机气隙磁密的影响,... 为同时提高推进电机转矩密度与全转矩范围内运行效率,该文针对表贴式多相永磁直驱推进电机,提出一种从磁极局部优化到电机整体模型-数据融合优化的设计方法。首先,综合考虑定子齿槽、磁路饱和、永磁极漏磁等因素对电机气隙磁密的影响,对正弦削极下永磁体模型进行修正;其次,通过有限元计算建立数据样本,并分析筛选出与优化目标高度相关的结构尺寸作为显著变量;再次,建立多项式响应面模型,结合基于数据的改进贝叶斯算法反复迭代得到最优解,进而获得全局优化后电机整体设计方案;最后,通过仿真与实验验证磁极局部优化模型的正确性与电机模型-数据融合全局优化设计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相永磁同步电机 永磁体优化 模型-数据融合 全局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融合的植被NPP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以拜城盆地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仔明 岳春芳 +1 位作者 刘坤 刘湘茹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18,26,共9页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区域生态系统保护及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参考指标,针对拜城盆地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不明这一问题,利用STARFM时空数据融合模型,估算拜城盆地30 m空间分辨率的植被NPP,同时使用Sen斜率估...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区域生态系统保护及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参考指标,针对拜城盆地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不明这一问题,利用STARFM时空数据融合模型,估算拜城盆地30 m空间分辨率的植被NPP,同时使用Sen斜率估计及M-K检验,分析植被NPP的时空变化趋势特征,并通过偏相关系数法量化气候要素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时间上,研究区2000-2020年植被NPP均值为152.1 g/(m^(2)·a),总体呈不显著下降趋势;空间上,植被NPP值表现为南北高,中部河谷区域低,其中69.03%的区域呈不显著变化,11.44%呈显著增加趋势,19.53%呈显著减小趋势;研究区植被NPP变化与降雨总量、太阳辐射总量呈正相关,与平均气温呈现负相关关系,其中,太阳辐射是影响植被NPP变化的主导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改进的CASA模型对于模拟研究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具有较好的适用性,有助于更好地揭示拜城盆地NPP的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并为估算与定期监测中小尺度区域的NPP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的CASA模型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时空数据融合模型 时空变化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型数据融合的千烟洲亚热带人工林碳水通量模拟 被引量:21
12
作者 任小丽 何洪林 +4 位作者 刘敏 张黎 周磊 于贵瑞 王辉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7313-7326,共14页
人工林生态系统是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碳平衡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利用千烟洲亚热带人工针叶林通量观测站的碳水通量和气象观测数据,通过模型数据融合方法对碳水循环过程模型——SIPNET模型关键参数进行反演,模拟... 人工林生态系统是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碳平衡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利用千烟洲亚热带人工针叶林通量观测站的碳水通量和气象观测数据,通过模型数据融合方法对碳水循环过程模型——SIPNET模型关键参数进行反演,模拟了2004—2009年千烟洲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水通量。结果表明:仅用碳通量观测数据优化模型参数时,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模拟效果较好(R2=0.934),而生态系统蒸散(ET)模拟效果较差(R2=0.188);同时用碳水通量观测数据优化时,NEE模拟效果稍差(R2=0.929),但ET模拟效果显著提升(R2=0.824),说明利用碳水通量观测数据同时优化,SIPNET模型才能较好地模拟试验站点碳水通量。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人工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对降水变化响应的敏感性分析,发现降水量减少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比对呼吸作用的影响更为强烈,且碳水通量同时参与优化时模型才能较好地模拟碳通量随降水减少而快速降低的趋势,表明如果不能同时利用碳水通量进行参数优化,模型无法正确揭示生态系统碳循环对降水变异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碳水通量 模型数据融合 SIPNE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型数据融合的中国温带和亚热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模拟 被引量:3
13
作者 葛蓉 何洪林 +4 位作者 任小丽 张黎 冯艾琳 王辉民 张军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09-1420,共12页
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对水分响应的研究已成为全球变化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基于长白山温带针阔混交林与千烟洲亚热带人工针叶林观测站2003—2009年生长季的碳通量(NEE)和气象观测数据,综合考虑水分对光合、呼吸作用的影响,构建不同的NEE... 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对水分响应的研究已成为全球变化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基于长白山温带针阔混交林与千烟洲亚热带人工针叶林观测站2003—2009年生长季的碳通量(NEE)和气象观测数据,综合考虑水分对光合、呼吸作用的影响,构建不同的NEE模型,并应用模型数据融合方法优化模型参数、遴选最适模型,系统分析了水分因子对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1)优化后的模型参数均能被NEE实测数据较好约束。长白山生长季的光合、呼吸参数值均高于千烟洲,未考虑空气饱和水汽压差(VPD)的模型高估了千烟洲温度敏感性参数(Q10)值、低估了千烟洲基础呼吸速率参数(BR)值;(2)仅考虑VPD对光合作用影响的模型是长白山生长季碳通量模拟的最优模型,但模拟精度提高不显著。不同模型间碳通量组分模拟结果差异较小;(3)考虑VPD和土壤含水量对光合、呼吸作用共同影响的模型是千烟洲生长季碳通量模拟的最优模型,并且显著提高了模拟精度。未考虑水分的模型在生长季高估了总生态系统生产力(GEP)总量2.0%(21.85 g C/m^2),同时更大幅度地高估了生态系统呼吸(RE)总量4.4%(38.02 g C/m^2),从而导致NEE总量低估于实测值7.8%(18.55 g 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 碳循环 模型数据融合 参数优化 模型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模型融合驱动的流程制造车间数字孪生系统研发 被引量:10
14
作者 阴艳超 李旺 +1 位作者 唐军 阴彦磊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16-1929,共14页
针对流程制造过程工序间耦合严重、过程建模困难、生产活动规划的联动性和智能化水平较低等问题,提出数据与模型融合驱动的、覆盖工艺流程全变量空间的车间多维数字孪生模型及其系统架构。融合车间生产全要素孪生模型与动态生产数据,建... 针对流程制造过程工序间耦合严重、过程建模困难、生产活动规划的联动性和智能化水平较低等问题,提出数据与模型融合驱动的、覆盖工艺流程全变量空间的车间多维数字孪生模型及其系统架构。融合车间生产全要素孪生模型与动态生产数据,建立了贯穿生产过程中不同工序的设备实体对象模型,从几何、物理、行为、规则等多个维度对耦合生产线实体对象特征进行刻画,实现了工艺设备静动态多维属性的数字化精准映射。在此基础上,搭建了包括物理产线、虚拟产线、信息服务等支撑多系统数据交互映射的车间数字孪生系统,研发了基于开放平台通信—统一架构(OPC UA)与Kepware的通信技术的静动态虚实映射和迭代运行机制,实现了从车间物理制造流程耦合向各孪生体参数间耦合的转换。最后,基于某流程制造企业制丝生产试验线开展应用验证,为解决流程工业耦合复杂而造成的协同交互与迭代运行难题提供了方法和实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程制造车间 数据模型融合驱动 多维数字孪生模型 虚实映射 迭代运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力系统中数据-物理融合模型的并联模式性能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胡健雄 汤奕 +2 位作者 李峰 王琦 赵璇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24,共10页
随着交直流混联电网规模的扩大与电力电子化设备的大规模并网,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动态特性愈加复杂。物理模型的机理可解释性与数据模型的特性拟合能力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如何将融合模型的构建从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提升亟... 随着交直流混联电网规模的扩大与电力电子化设备的大规模并网,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动态特性愈加复杂。物理模型的机理可解释性与数据模型的特性拟合能力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如何将融合模型的构建从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提升亟待深入研究。文中基于电力系统中数据方法与物理方法的特点,针对4种典型数据-物理融合模型分析了其相对应的应用场景;以并联模式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比分析了并联模式与单一物理模型和单一数据模型的泛化误差,并提出了融合模型参数的选取方法;推导了并联模式下融合模型的泛化误差上限,并提出了改进融合模型性能的可行性建议;最后,结合暂态功角稳定问题验证了所提假设与结论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电力系统 数据驱动 数据-物理融合模型 泛化误差 暂态功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车辆自主导航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方法 被引量:5
16
作者 安吉尧 文桂林 +2 位作者 卢远志 欧志芳 陈中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640-645,共6页
提出了一种用于车辆自主导航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方法。首先分析了车辆自主导航过程的态势与威胁,建立了车辆行驶某时刻场景模型。然后综合现有各数据融合模型的优势,运用混合、分层的融合结构改进自主行驶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最后将该方... 提出了一种用于车辆自主导航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方法。首先分析了车辆自主导航过程的态势与威胁,建立了车辆行驶某时刻场景模型。然后综合现有各数据融合模型的优势,运用混合、分层的融合结构改进自主行驶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最后将该方法集成到湖南大学自主研制的无人驾驶汽车测试平台上。在城市道路的实际场景中,初步实现了基于路线和交通锥形标的自主导航和行驶任务,车辆自主行驶的融合决策准确率可达到97.5%,表明该方法具有可接受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系统 无人驾驶车辆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 数据融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浮动车取样偏差修正的数据融合方法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慧兵 杨晓光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498-1503,共6页
考虑到浮动车取样偏差会给路段平均行程时间估计值带来很大误差这一事实,提出了一个融合模型,该模型是在真实路段平均行程时间计算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其融合了线圈数据和浮动车数据,减少了浮动车取样偏差对路段平均行程时间估计值... 考虑到浮动车取样偏差会给路段平均行程时间估计值带来很大误差这一事实,提出了一个融合模型,该模型是在真实路段平均行程时间计算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其融合了线圈数据和浮动车数据,减少了浮动车取样偏差对路段平均行程时间估计值的影响.最后利用仿真实验对一条具有连续5个交叉口的主干道进行仿真实验,实验证明,相对于浮动车法,融合方法无论在平峰期和高峰期都可以得到精度更高的平均行程时间估计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段平均行程时间 数据融合模型 取样偏差 仿 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的数据融合框架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杰 李爱群 李兆霞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08年第3期292-297,共6页
大型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需要安装大量各种类型的传感器,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实时采集的信息以保障桥梁的连续安全运营是一个核心课题,而数据融合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新方向。本文对近几十年来数据融合技术的发展做了全面综述,介绍... 大型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需要安装大量各种类型的传感器,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实时采集的信息以保障桥梁的连续安全运营是一个核心课题,而数据融合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新方向。本文对近几十年来数据融合技术的发展做了全面综述,介绍了常用的数据融合模型,评析了各种常用融合算法。基于对健康监测系统的细致分析,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提出了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的数据融合框架,对框架内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了功能定位,并给出了相应阶段适宜的融合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结构 健康监测 数据融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物联网虚假数据融合结果检测机制 被引量:9
19
作者 许志伟 张玉军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488-1497,共10页
数据融合(data fusion)是物联网数据传输和处理的关键步骤之一,在传输过程中提前汇总和处理中间数据,仅将逐层融合的结果发送到应用层,有效降低了中间节点的功耗和负载.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各节点没有保存被融合数据,因此,无法发现和定... 数据融合(data fusion)是物联网数据传输和处理的关键步骤之一,在传输过程中提前汇总和处理中间数据,仅将逐层融合的结果发送到应用层,有效降低了中间节点的功耗和负载.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各节点没有保存被融合数据,因此,无法发现和定位针对数据融合结果的数据伪造或篡改攻击.为了杜绝这一安全隐患,提出一种高效的物联网数据融合安全检验机制,通过对数据融合过程建模,发现并刻画被输入数据和融合结果之间的联系,并利用这一模型发现异常的数据融合结果,杜绝恶意数据融合,优化物联网传输安全.首先,在节点/网络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进行数据收集,构建了基于被融合数据的特征压缩摘要机制,提升了数据收集效率并优化了节点资源消耗;其次,提出了基于概率图概率模型的数据融合模型,描述被融合数据和融合结果的时空域关系,并基于这一模型高效检测异常数据融合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够高效、准确地发现恶意数据融合操作,优化物联网传输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联网 网内数据融合 数据融合模型 轻量级 高效 数据篡改攻击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物联网中多传感器数据智能融合方法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杨秋菊 韩乐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29-32,共4页
针对传统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方法融合置信度较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农业物联网中多传感器数据智能融合方法,利用证据理论对农业物联网中多传感器数据的时空积累信息进行获取,利用获取的时空积累信息建立多传感器数据智能融合模型,通过该模型... 针对传统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方法融合置信度较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农业物联网中多传感器数据智能融合方法,利用证据理论对农业物联网中多传感器数据的时空积累信息进行获取,利用获取的时空积累信息建立多传感器数据智能融合模型,通过该模型实现多传感器数据的智能融合。为了验证该方法的融合置信度,将该方法与基于Rough集理论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方法、基于数据信息转换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方法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这三种方法的融合置信度分别是0.965,0.812,0.68。通过对比实验能够证明农业物联网中多传感器数据智能融合方法的融合置信度最高,充分说明了该方法相较于传统多传感器数据智能融合方法更加适用于农业物联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融合 数据融合模型 农业物联网 融合置信度 时空积累信息 对比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