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布式无线传感网中低延迟数据调度算法研究
1
作者 屈晓 郑艳松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71-1276,共6页
分布式无线传感网中节点数据量增大,会导致节点能耗不均匀,数据传输过程出现低延迟现象,影响数据传输效率。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分布式无线传感网中低延迟数据调度算法研究。基于分布式无线传感网络结构分析了低延迟数据调度延迟的主要... 分布式无线传感网中节点数据量增大,会导致节点能耗不均匀,数据传输过程出现低延迟现象,影响数据传输效率。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分布式无线传感网中低延迟数据调度算法研究。基于分布式无线传感网络结构分析了低延迟数据调度延迟的主要因素,依据分析结果采用MDAS-ST算法,建立低延迟初始信息数据,对低延迟数据节点构建父节点候选集,建立低延迟数据候选调度模型,以低延迟数据父节点候选集为主,从中选取一个父节点,并分别分配到分布式无线传感网络时隙内;建立低延迟数据调度序列,利用该序列实现低延迟数据的调度研究。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平均发送次数约为1.2次、调度延迟为322μs、网络吞吐率为99%,能耗为500 nJ/b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无线传感网络 延迟数据调度 MDAS-ST算法 网络时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链延迟对捕控指令电视末制导精度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江洋溢 高士英 刘勤 《弹箭与制导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S1期118-120,123,共4页
建立了武器操作员的人工操控响应模型和数据链模型,并纳入到导弹控制系统中构建了人在回路的捕控指令末制导模型。在分析武器操作员在捕控指令末制导阶段操作的基础上,进行了人在回路的全数字仿真,分析了数据链延迟对捕控指令电视末制... 建立了武器操作员的人工操控响应模型和数据链模型,并纳入到导弹控制系统中构建了人在回路的捕控指令末制导模型。在分析武器操作员在捕控指令末制导阶段操作的基础上,进行了人在回路的全数字仿真,分析了数据链延迟对捕控指令电视末制导精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延迟 人在回路 捕控指令电视末制导 制导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迟容忍网络中多Ferry路由设计及改进 被引量:3
3
作者 章韵 王磊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5605-5608,共4页
针对延迟容忍网络多Ferry路由设计方案MRT-Tree中普通节点的缓存和能量消耗过多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星型拓扑多Ferry路由设计MRT-Star。新设计使用专用的缓存装置来取代普通节点作为转发节点,并改变了普通节点的分配方式和Ferry节点的交... 针对延迟容忍网络多Ferry路由设计方案MRT-Tree中普通节点的缓存和能量消耗过多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星型拓扑多Ferry路由设计MRT-Star。新设计使用专用的缓存装置来取代普通节点作为转发节点,并改变了普通节点的分配方式和Ferry节点的交互方式。最后,通过数学计算和数学分析表明MRT-Star在不额外消耗普通节点的缓存和能量的同时,还能获得比MRT-Tree较低的数据传输延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迟容忍网络 数据传输延迟 多Ferry路由设计 树型拓扑 星型拓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迟容忍网络中基于不同转发行为路由策略研究(英文)
4
作者 叶晖 刘华富 王江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7期8197-8201,共5页
在延迟容忍网络(DTN)中,大多数已有的路由算法在整个数据传输过程中采用单一的数据转发行为。提出了一种基于人类移动模式设计不同数据转发行为的路由策略。该策略将个体移动划分为两种状态:一种是Normal状态,另外一种为Small状态。在No... 在延迟容忍网络(DTN)中,大多数已有的路由算法在整个数据传输过程中采用单一的数据转发行为。提出了一种基于人类移动模式设计不同数据转发行为的路由策略。该策略将个体移动划分为两种状态:一种是Normal状态,另外一种为Small状态。在Normal状态时,采用三因素标准来严格选取中继节点;在Small状态时,采用小范围洪泛来降低端到端延迟。仿真结果表明该策略与传统策略相比可有效提高路由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由策略 延迟容忍网络 端到端数据延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N-CRP:机会网络缓存替换策略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叶晖 陈志刚 赵明 《通信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8-107,共10页
提出了一种新的机会网络缓存替换策略(ON-CRP,opportunistic networking cache replacement policy)。与现有策略不同,该策略基于节点与数据项的相关度来选择要替换的缓存数据,并利用人类移动模式提取了目标地址匹配概率这一关键因素来... 提出了一种新的机会网络缓存替换策略(ON-CRP,opportunistic networking cache replacement policy)。与现有策略不同,该策略基于节点与数据项的相关度来选择要替换的缓存数据,并利用人类移动模式提取了目标地址匹配概率这一关键因素来对相关度进行判定;同时结合数据项的访问与更新频率比值这一重要因素来对缓存数据替换标准进行设计。仿真实验结果表明ON-CRP能够有效降低数据的远程访问延迟,与其他缓存替换算法相比网络开销降低了约30%,而数据的缓存命中率性能有约10%~30%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会网络 移动自组网 缓存命中率 数据延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边缘计算的大规模无人协同探测感知架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姚元 刘学龙 +1 位作者 朱军 刘欣欣 《现代雷达》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6,共6页
瞄准大规模无人集群等协同探测感知的高效应用,开展了基于边缘计算的大规模无人协同探测感知架构研究。以空海大规模无人雷达协同探测应用为例,介绍了该架构相比于云计算架构的优势;对信息传输量、数据延迟、传输能耗、体系抗干扰能力... 瞄准大规模无人集群等协同探测感知的高效应用,开展了基于边缘计算的大规模无人协同探测感知架构研究。以空海大规模无人雷达协同探测应用为例,介绍了该架构相比于云计算架构的优势;对信息传输量、数据延迟、传输能耗、体系抗干扰能力进行了定量分析与比较,并对边缘计算模型的目标检测损失进行了推导。研究结果表明:针对大规模无人协同探测感知应用,基于边缘计算的体系架构在较少的目标检测损失代价下,实现了信息传输量、数据延迟、传输能耗的大幅度降低,并有效提升了体系抗干扰能力,可鲁棒地支持大节点容量、高数据传输量、实时及资源受限的大规模无人应用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计算 云计算 协同探测 数据延迟 数据传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TCAN协议的井下通信网络研究
7
作者 李颀 翟佳 胡海强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3-36,共4页
针对煤矿井下CAN通信网络中低优先级数据延迟较大而存在实时性与确定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时间触发机制的TTCAN协议;给出了由主站节点和多个从站节点构成的TTCAN网络系统硬件结构,详细介绍了基于Level 1同步方式的TTCAN调度算法... 针对煤矿井下CAN通信网络中低优先级数据延迟较大而存在实时性与确定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时间触发机制的TTCAN协议;给出了由主站节点和多个从站节点构成的TTCAN网络系统硬件结构,详细介绍了基于Level 1同步方式的TTCAN调度算法的设计。实验结果表明,与标准的CAN网络相比,TTCAN网络的最大响应时间和最大发送周期抖动指标几乎不受信息量的增加与优先级减小的影响,具有更好的实时性与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N通信 优先级 数据延迟 TTCAN协议 时间触发机制 时间同步 矩阵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计算机系统抽象模型(AMCS)及其性能的研究
8
作者 汪肇兵 朱桂林 石教英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4-78,共5页
文章建立一个AMCS(AbstractModelofComputerSystem)模型,可作为研究单机系统、多机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的一个统一模型,并进一步分析了这个AMCS模型的性能,推导出其表达式:Q=(α·p)/(ň·β·tψ)。这个公式表明了影响AMCS性... 文章建立一个AMCS(AbstractModelofComputerSystem)模型,可作为研究单机系统、多机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的一个统一模型,并进一步分析了这个AMCS模型的性能,推导出其表达式:Q=(α·p)/(ň·β·tψ)。这个公式表明了影响AMCS性能的因素和提高其性能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系统抽象模型 性能 数据延迟率α 程序相关率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优转发策略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随机路由协议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光林 朱怡安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3803-3806,共4页
提出一种基于地理信息的随机路由协议,该协议以优化参数选择候选路由节点。为确定候选路由节点数据转发的优先级,引入数据包传递期望值EPA。EPA综合考虑了链路质量以及数据包传递的距离,确定离目的节点越近的候选节点数据转发的优先级... 提出一种基于地理信息的随机路由协议,该协议以优化参数选择候选路由节点。为确定候选路由节点数据转发的优先级,引入数据包传递期望值EPA。EPA综合考虑了链路质量以及数据包传递的距离,确定离目的节点越近的候选节点数据转发的优先级越高。经过理论分析,该转发策略能够使EPA取得最大值,是一种局部最优策略。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协议在数据传输延迟和数据吞吐率等方面明显优于地理路由协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传感器网络 随机路由协议 最优转发策略 数据延迟 吞吐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物联网密集场景中的演进型时隙分配机制 被引量:1
10
作者 许浩然 刘广钟 贾建鑫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2-52,共11页
随着工业无线传感器设备数量的增加,传统IEEE 802. 15. 4 CSMA/CA协议已不能满足工业无线传感器网络密集场景。为此,提出一种演进型时隙分配机制,为密集场景下的工业无线传感器网络提供合理的时隙分配策略。基于当前最大时隙数构建可分... 随着工业无线传感器设备数量的增加,传统IEEE 802. 15. 4 CSMA/CA协议已不能满足工业无线传感器网络密集场景。为此,提出一种演进型时隙分配机制,为密集场景下的工业无线传感器网络提供合理的时隙分配策略。基于当前最大时隙数构建可分配的时隙集合,根据退避状态指数和随机退避数计算位置指数,从而得到时隙分配方程,并依据该方程分配时隙数。通过不断演进CSMA/CA协议,建立状态转移模型。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机制可提高密集场景中时隙分配的公平性和传输命中率,降低数据发送延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EEE802.15.4CSMA/CA协议 工业无线传感器网络 密集场景 演进型时隙分配机制 数据延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覆盖与连通的WSN节点调度算法 被引量:2
11
作者 曾凡仔 杨丹 +1 位作者 沈连丰 罗娟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4期107-110,154,共5页
在维护区域覆盖和网络连通性的前提下,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跳数的分布式节点调度算法(MBNS)。距网关最小跳数相等的节点形成以网关为中心的最小跳数环,将网络划分为环状层次拓扑结构;每个节点根据其上行和下行节点维护了一条到网关节点... 在维护区域覆盖和网络连通性的前提下,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跳数的分布式节点调度算法(MBNS)。距网关最小跳数相等的节点形成以网关为中心的最小跳数环,将网络划分为环状层次拓扑结构;每个节点根据其上行和下行节点维护了一条到网关节点的最短跳数路径,解决数据路由的同时有效降低了数据发送延迟。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表明,MBNS能有效减少工作节点个数,降低数据发送延迟和延长网络寿命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覆盖 网络连通性 最小跳数环 数据发送延迟 延长网络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子网流量组合优化的网络流量分割方法 被引量:1
12
作者 褚伟波 蔡忠闽 +1 位作者 管晓宏 陈明旭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2-27,共6页
针对当前基于仿真的流量分割方法存在处理开销过大且仅能保证流层面流量完整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组合优化的网络流量分割方法.将流量经分割后得到的数据包总延迟次数作为优化目标,由此网络流量分割问题转化为二次分配优化问题;用子网流... 针对当前基于仿真的流量分割方法存在处理开销过大且仅能保证流层面流量完整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组合优化的网络流量分割方法.将流量经分割后得到的数据包总延迟次数作为优化目标,由此网络流量分割问题转化为二次分配优化问题;用子网流量作为基本单元进行分配,可在减小问题求解规模的同时保证子网流量的完整性.利用真实网络流量对所提方法的分割效果进行了验证,并与基于数据包和流的轮询流量分割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达到基于流的轮询流量分割方法的性能,数据包延迟较之不采用优化的基于子网流量轮询方法显著减小,性能提高近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流量分割 数据延迟 二次分配 子网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观测误差确定方法对地基GNSS-ZTD资料同化预报效果影响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公颖 李得勤 +3 位作者 仲跻芹 周晓珊 杨森 潘晓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26-839,共14页
利用2016年6—8月华北—东北地区的地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天顶总延迟(GNSS-ZTD)观测资料、东北区域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以2016年6—8月的13 d强降水为例,开展基于Desroziers等(2005)理论的Des方法和传统方法进行观测误差确定的天顶总... 利用2016年6—8月华北—东北地区的地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天顶总延迟(GNSS-ZTD)观测资料、东北区域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以2016年6—8月的13 d强降水为例,开展基于Desroziers等(2005)理论的Des方法和传统方法进行观测误差确定的天顶总延迟资料同化对比试验研究,探讨Des方法相对于传统观测误差确定方法对天顶总延迟资料同化预报效果的影响,并以未做天顶总延迟资料同化的试验为对照试验,考察天顶总延迟资料在数值模式中的同化应用效果。结果表明:(1)Des方法得到的天顶总延迟观测误差诊断值较为合理,诊断值站点间差别较大,说明逐站进行观测误差诊断的必要性;(2)天顶总延迟资料同化使强降水的强度、落区预报性能得到提高,使温、湿、风等要素的预报与观测接近,Des方案同化分析、预报效果优于传统方案;(3)对2016年7月25日华北—东北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同化预报分析,整体而言,天顶总延迟资料同化有效增强了对流层中低层初始湿度场,修正了积分初期水凝物含量与位置,进而改善了降水预报效果,修正了对照试验对辽宁东部地区强降水的明显漏报,且通过降水的反馈作用改进了温度与风场预报效果。基于Des方法逐站诊断观测误差相比传统方法得到的观测误差更为合理,因此能够提高天顶总延迟资料的同化预报效果,同化天顶总延迟资料能够提高降水及温、湿、风等气象要素的预报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测误差确定 地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天顶总延迟(GNSS-ZTD)数据 资料同化 三维变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DN多播的分布式共享内存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雷 支小莉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48-53,60,共7页
在分布式共享内存(DSM)中使用多播进行节点间的消息传输,可以大幅节省通信开销,但传统多播具有不可控性。为此,提出一种将基于软件定义网络(SDN)实现的多播应用于DSM中的方案。设计一种基于多播的DSM系统,并以基于SDN实现的多播为其提... 在分布式共享内存(DSM)中使用多播进行节点间的消息传输,可以大幅节省通信开销,但传统多播具有不可控性。为此,提出一种将基于软件定义网络(SDN)实现的多播应用于DSM中的方案。设计一种基于多播的DSM系统,并以基于SDN实现的多播为其提供数据传输。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以太网相比,该方法能够有效降低DSM中的数据传输延迟,为DSM系统提供良好的通信性能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共享内存 多播 不可控性 软件定义网络 数据传输延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sing multi-threads to hide deduplication I/O latency with low synchronization overhead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锐 秦磊华 +1 位作者 周敬利 郑寰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6期1582-1591,共10页
Data deduplication, as a compression method,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most backup systems to improve bandwidth and space efficiency. As data exploded to be backed up, two main challenges in data deduplication are the C... Data deduplication, as a compression method,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most backup systems to improve bandwidth and space efficiency. As data exploded to be backed up, two main challenges in data deduplication are the CPU-intensive chunking and hashing works and the I/0 intensive disk-index access latency. However, CPU-intensive works have been vastly parallelized and speeded up by multi-core and many-core processors; the I/0 latency is likely becoming the bottleneck in data deduplication. To alleviate the challenge of I/0 latency in multi-core systems, multi-threaded deduplication (Multi-Dedup) architecture was proposed. The main idea of Multi-Dedup was using parallel deduplication threads to hide the I/0 latency. A prefix based concurrent index was designed to maintain the internal consistency of the deduplication index with low synchronization overhead. On the other hand, a collisionless cache array was also designed to preserve locality and similarity within the parallel threads. In various real-world datasets experiments, Multi-Dedup achieves 3-5 times performance improvements incorporating with locality-based ChunkStash and local-similarity based SiLo methods. In addition, Multi-Dedup has dramatically decreased the synchronization overhead and achieves 1.5-2 times performance improvements comparing to traditional lock-based synchronization meth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THREAD MULTI-CORE parallel data deduplic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