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数据史料的深度挖掘 被引量:4
1
作者 张胜平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6-69,共4页
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可以在掌握一定数据史料的基础上,深度挖掘潜在的、有效的信息,并进行归纳性推理,做出正确的判断,形成科学的历史解释。文章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数据史料深度挖掘的三条途径:以唯物史观的方法为指导... 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可以在掌握一定数据史料的基础上,深度挖掘潜在的、有效的信息,并进行归纳性推理,做出正确的判断,形成科学的历史解释。文章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数据史料深度挖掘的三条途径:以唯物史观的方法为指导,完整解读数据史料;通过对数据史料进行区分、搜集、辨析、判断、提取等,去伪存真,解疑释惑;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究数据史料背后的历史逻辑,认识其意义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核心素养 数据史料 深度学习 唯物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数据史料运用前的鉴别
2
作者 苗颖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0-52,共3页
将数据史料运用于教学之前,必须对其真伪正误进行鉴别,以保证历史教学的科学性。对数据史料的鉴别应主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考史源,也就是从史料形成的源头上考证其科学性,谨防史料来源"先天不足"的情况;二是明史变,充分认识... 将数据史料运用于教学之前,必须对其真伪正误进行鉴别,以保证历史教学的科学性。对数据史料的鉴别应主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考史源,也就是从史料形成的源头上考证其科学性,谨防史料来源"先天不足"的情况;二是明史变,充分认识时代变迁带来的度量衡制度的变化,确保数据换算的准确;三是慎史述,转述历史应严谨,要杜绝舛误和以讹传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 数据史料 鉴别史料 实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图书馆史料数据库建设刍议
3
作者 吴昊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86-88,共3页
史料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学术以及社会价值,是图书馆业务开展和功能发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文章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为出发点,研究当前我国图书馆史料数据库的建设。通过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图书馆史料数据库的建设存在类型单一、技术... 史料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学术以及社会价值,是图书馆业务开展和功能发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文章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为出发点,研究当前我国图书馆史料数据库的建设。通过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图书馆史料数据库的建设存在类型单一、技术平台缺失、价值挖掘力不足、读者服务力式微四大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加强跨界联盟协作、创新技术平台建设、完善内容独立标引、提升智慧服务效能等建议,以期促进图书馆史料数据库建设以多元、立体、特色品牌、沉浸体验引领行业的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馆 史料数据 人工智能 技术赋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史学”视角下中国出版史研究创新 被引量:2
4
作者 范军 秦雅婕 《现代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共9页
“数字史学”是历史学科运用计算机技术开展研究、教学与出版的新型学术组织模式,其创新性、跨学科、合作性的特征符合当下出版史深化发展的内在需求。“数字史学”现阶段的实践可从材料、技术及方法论上为出版史研究提供新的发展路径:... “数字史学”是历史学科运用计算机技术开展研究、教学与出版的新型学术组织模式,其创新性、跨学科、合作性的特征符合当下出版史深化发展的内在需求。“数字史学”现阶段的实践可从材料、技术及方法论上为出版史研究提供新的发展路径:开拓数字时代的出版史料整理方式,依据纸本史料的编排逻辑开发检索型和专题型出版史料数据库;同时,结合历史地理信息学和群体传记学的相关理论,运用GIS、关联数据、可视化等技术工具开展空间研究和社会网络研究,挖掘潜藏于出版史料中的时空信息和社会关系,发现长时段、综合性的现象及规律,在出版人物、出版群体及出版环境等研究方向上有所创新。在新技术和新理论的推动下,学界有望在“数字史学”领域建构“数字出版史学”,为出版史的学术实践创设更具创造力和生产力的数字研究空间,开拓中国出版史研究的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史学 出版史 史料数据 空间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海外民国电影史的研究现状和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廖金凤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2013年第3期118-120,143,共4页
民国电影作为一个电影研究的"次领域",相较于电影研究既有的概念,它可能同时牵涉到"国家电影"、象是"中国电影"与特定时期电影、象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从当下中国、香港与台湾的电... 民国电影作为一个电影研究的"次领域",相较于电影研究既有的概念,它可能同时牵涉到"国家电影"、象是"中国电影"与特定时期电影、象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从当下中国、香港与台湾的电影发展而言,这个领域或也可与近十几年来普遍使用的"华语电影"的概念相辅相成。民国电影研究领域的可能发展,或可借镜中国之外、近二十年来有关中国电影史、华语电影等相关议题的研究成果,以及它们在议题设定、理论依据、方法策略上的思考;当然,另一方面,民国电影的研究,如何与当下数字化时代、全球化情境里中国电影的发展,激发积极的对话,也是它眼前最重要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电影 深度历史描述 脉络分析 经典建构 史料影像数据 创意纪录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