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数字足迹的洞庭湖区游客感知研究
1
作者 王淑霞 许赵迪 金一 《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59-65,共7页
洞庭湖区是湖南省旅游战略发展要地,探究该区游客感知有利于提升目的地旅游形象.以洞庭湖区数字足迹为原始数据,运用文本分析法探究游客对洞庭湖区旅游的整体感知.研究发现,洞庭湖区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较好;洞庭湖区游客多集中于岳阳市... 洞庭湖区是湖南省旅游战略发展要地,探究该区游客感知有利于提升目的地旅游形象.以洞庭湖区数字足迹为原始数据,运用文本分析法探究游客对洞庭湖区旅游的整体感知.研究发现,洞庭湖区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较好;洞庭湖区游客多集中于岳阳市,常德市、益阳市等游客到访量较少.游客对洞庭湖区旅游发展的感知以积极情绪为主,整体满意度较高,也有游客认为旅游发展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体验感差.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丰富旅游产品业态、优化目的地旅游环境、深度开发旅游产品等建议,以期为洞庭湖区旅游发展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足迹 社会网络分析 洞庭湖区 游客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足迹的河南景区自驾游客空间来源结构分析
2
作者 李文英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56-60,98,共6页
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影响日益凸显,研究不同细分市场特点,促进旅游经济繁荣成为旅游地和学术界的重要命题。通过游客留在社交媒体的数字足迹,采集挖掘数据信息,分析河南自驾游市场的游客空间来源结构。研究表明,河南景区自驾游客源... 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影响日益凸显,研究不同细分市场特点,促进旅游经济繁荣成为旅游地和学术界的重要命题。通过游客留在社交媒体的数字足迹,采集挖掘数据信息,分析河南自驾游市场的游客空间来源结构。研究表明,河南景区自驾游客源分布广泛,且以河南、北京客源为主;优质景区覆盖的市场更广、吸引力更大,景区品质、消费能力、促销力度等营销因素对游客意愿和行为影响显著。研究结果可帮助河南旅游组织部门更高效、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管理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足迹 自驾游 客源空间结构 数据采集 营销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足迹的西藏自助游语义网络研究
3
作者 余正军 张婷 《高原农业》 2023年第1期96-102,108,共8页
近年来,随着人们需求的转变及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居民出游方式逐渐由传统的跟团游向自助游转变。西藏每年都会接待大量的自助游游客,但有关自助游的研究比较缺乏。本文以西藏自助游行为研究对象,利用大数据软件在携程网上获取2013~202... 近年来,随着人们需求的转变及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居民出游方式逐渐由传统的跟团游向自助游转变。西藏每年都会接待大量的自助游游客,但有关自助游的研究比较缺乏。本文以西藏自助游行为研究对象,利用大数据软件在携程网上获取2013~2020年旅藏自助游游客的旅行笔记内容,并运用ROSTCM6.0软件进行文本分析。本文在总结出旅藏自助游游客的时间与空间活动特征的基础上,针对网络游记的自助游旅游行为特征语义网络进行分析,深入探究发现:西藏自助游存在自助游基础设施薄弱、信息系统不健全、市场监管力度不大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建立自驾游信息系统服务平台、完善自助游保障体系、政府加大监督、规范旅游市场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足迹 自助游 语义网络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旅游数字足迹的目的地旅游形象游客感知研究——以新疆天山世界自然遗产为例 被引量:23
4
作者 潘植强 梁保尔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40-48,78,共10页
旅游形象对新疆天山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关于新疆天山旅游形象感知的实证研究却很有限。本文以新疆天山世界自然遗产地为研究对象,以452篇发布于网络空间的旅游数字足迹为研究样本,采用ROST Content Mining软件以及扎根理论... 旅游形象对新疆天山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关于新疆天山旅游形象感知的实证研究却很有限。本文以新疆天山世界自然遗产地为研究对象,以452篇发布于网络空间的旅游数字足迹为研究样本,采用ROST Content Mining软件以及扎根理论分别对新疆天山旅游认知形象与情感形象进行分析,得出游客对新疆天山旅游形象呈正面感知的结论。本文发现,游客对旅游认知形象与情感形象感知维度呈一致分布且感知侧重性突出。在旅游认知形象与情感形象感知中,游客对"环境氛围"与"旅游吸引物"感知程度较强,而对"旅游设施"与"服务管理"感知程度较弱。同时,具有负面影响的"社会环境"使游客感知呈现消极状态,严重影响着游客对新疆天山的满意度与重游意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数字足迹 新疆天山 旅游形象 游客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旅游数字足迹的上海市旅游流网络结构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季学峰 吴国清 《城市学刊》 2019年第6期33-38,共6页
大众旅游时代到来和游客需求的多样化,都使旅游流的研究变得极为重要。运用八抓鱼采集器在马蜂窝网站采集到有效网络游记1124条,通过社会网络法分析上海市外地散客旅游流时空、网络结构特征发现:上海市旅游流呈季节性特征,峰值现象明显... 大众旅游时代到来和游客需求的多样化,都使旅游流的研究变得极为重要。运用八抓鱼采集器在马蜂窝网站采集到有效网络游记1124条,通过社会网络法分析上海市外地散客旅游流时空、网络结构特征发现:上海市旅游流呈季节性特征,峰值现象明显,出游时间相对集中,且具有显著的节点以及区域偏好;旅游流网络整体密度低,景点分布不均衡;市域范围内呈现8个凝聚子群,不同子群内、外部存在紧密、直接的联系;核心、边缘分析表明旅游流“核心—边缘”现象明显,且存在较强的内外部联结程度。结合城市游憩公共空间分析发现,旅游景点在中心城区集聚效应明显。从供给角度而言,上海需要从积极展开景区宣传、提升景区或游憩空间质量、构建旅游命运共同体几个方面促进其旅游业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市 旅游流 旅游数字足迹 社会网络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旅游数字足迹的访沪国内旅游者时空行为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查晓莉 陆林 《旅游研究》 2017年第4期63-73,共11页
基于旅游数字足迹概念并结合社会网络理论,探究访沪国内旅游者时空分布特征并构建旅游客流结构网络。结果表明:访沪国内旅游者出游时间集中于2-4月及10月,在沪平均停留2.5天;旅游者偏好于代表上海都市旅游形象的标志性、高级别的旅游节... 基于旅游数字足迹概念并结合社会网络理论,探究访沪国内旅游者时空分布特征并构建旅游客流结构网络。结果表明:访沪国内旅游者出游时间集中于2-4月及10月,在沪平均停留2.5天;旅游者偏好于代表上海都市旅游形象的标志性、高级别的旅游节点;绘制旅游客流网络结构图,借助中心性、结构洞、核心边缘模型和结构对等性指标测度网络结构特性,整体网密度很低,结构分层明显,核心节点在网络中承担集聚与辐射旅游流的关键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数字足迹 网络游记 时空行为 旅游流空间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旅游数字足迹的信阳市休闲农业示范区发展潜力探析 被引量:2
7
作者 董亦如 周岚 李星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7期126-129,132,共5页
通过检索携程网、大众点评等旅游网站上关于信阳市休闲农业示范景区的评论及游记,采用网络文本分析法,得出信阳市休闲农业发展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游客对信阳市休闲农业有较高的满意度,在情感分析中,积极情绪占比达到76.22%,信阳市休... 通过检索携程网、大众点评等旅游网站上关于信阳市休闲农业示范景区的评论及游记,采用网络文本分析法,得出信阳市休闲农业发展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游客对信阳市休闲农业有较高的满意度,在情感分析中,积极情绪占比达到76.22%,信阳市休闲农业发展呈现向好势头;但对负面情绪进行分析发现,信阳市休闲农业存在自然景观不足、服务设施不完善、门票价格过高、卫生条件差和交通不便利等问题。因此,提高信阳市农业生产与景观游赏的契合性,促进信阳市休闲农业的文化潜力建设,重视休闲农业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培训和游客信息利用成为信阳市发展休闲农业的必经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闲农业 旅游数字足迹 网络文本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旅游数字足迹的遗产廊道关注度与共现效应研究——以丝绸之路中国段为例 被引量:4
8
作者 王瑞 王镜 《旅游研究》 2018年第6期52-64,共13页
文章以2014年成功加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国段)"为例,将官方与游客两方面的网络文本加以比较研究,一方面通过Visual Studio 2010统计出丝绸之路各遗产景观的关注次数与共现次数,另一方... 文章以2014年成功加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国段)"为例,将官方与游客两方面的网络文本加以比较研究,一方面通过Visual Studio 2010统计出丝绸之路各遗产景观的关注次数与共现次数,另一方面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来形成官方与游客的社会网络关系图,由此来对官方与游客的关注偏好、共现偏好及两者间的差异进行探究,以期为官方提供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营销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数字足迹 关注度 共现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足迹的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夜间旅游形象感知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林佳楠 姜建 +1 位作者 张建国 倪程凯 《旅游研究》 2022年第4期71-84,共14页
以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为研究对象,从携程网、美团网和大众点评三个平台的游客评论中,收集关于夜间旅游的网络评价文本和网络照片,利用内容分析法研究游客对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的夜间旅游感知。结果表明:游客在夜游过程中以观赏夜景为主要活... 以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为研究对象,从携程网、美团网和大众点评三个平台的游客评论中,收集关于夜间旅游的网络评价文本和网络照片,利用内容分析法研究游客对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的夜间旅游感知。结果表明:游客在夜游过程中以观赏夜景为主要活动,活动内容较为单调;游客夜间出行时间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游客对京杭大运河夜间旅游的感知以积极情绪为主,整体满意度较高,也有游客认为夜景没有达到心理预期的效果,对夜间旅游重要内容的游船乘坐体验欠佳。针对这一结果,提出了推进夜间旅游业态多元化发展,差异化定位完善船游消费项目,凝练夜游主题打造特色IP,实施企业联合营销刺激夜游消费等提升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夜间旅游的若干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间旅游 旅游形象 游客感知 数字足迹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足迹支持下的景观视觉感知评价:以秦淮河历史性城市景观为例 被引量:14
10
作者 周详 刘子玥 施佳颖 《风景园林》 2022年第9期18-25,共8页
从景观视觉特征的多义性入手,指出景观视觉感知的内隐特征与研究难点。参考“旅游凝视”理论将旅行照片作为视觉表征媒介,研究观察者对于旅游地景观视觉感知的偏向性如何构建。大数据时代数字足迹的普及,使旅行者上传到互联网社交平台... 从景观视觉特征的多义性入手,指出景观视觉感知的内隐特征与研究难点。参考“旅游凝视”理论将旅行照片作为视觉表征媒介,研究观察者对于旅游地景观视觉感知的偏向性如何构建。大数据时代数字足迹的普及,使旅行者上传到互联网社交平台的评论信息及地理信息标记照片成为研究景观视觉感知的重要数据来源。基于此,从3个方面展开研究。1)将2种类型数字足迹纳入传统景观评价框架,并从物像、视像与心像之间的转化过程及其关联机制等方面对景观视觉感知评价方法进行创新。以南京历史城区范围内的秦淮河风光带为研究对象,通过质性分析工具NVivo对数字足迹文本内容中蕴藏的景观感知要素进行编码识别,使用定性分析软件RQDA对旅行照片进行编码处理。2)融合专家与公众视角,从自然景观价值、历史文化价值与社会经济价值3个维度构建秦淮河风光带景观视觉感知评价体系。3)从景观资源分级界定与分类管控的视角,对该评价体系的应用潜力进行分析。研究指出:基于专家与公众视角融合的景观视觉特征分析及基于景观视觉感知评价的设计思考,对于旅游地景观研究与形象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视觉 视觉感知 历史性城市景观 旅游凝视 数字足迹 价值评估 景观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旅游数字足迹的开封市旅游流网络结构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亚汝 葛玉辉 《改革与开放》 2021年第10期18-23,共6页
文章运用文本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了开封市的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该市网络密度较高,旅游流集聚效应明显;存在8个凝聚子群,市内旅游流显现出地理临近关系;"核心—边缘"现象明显,核心区对边缘区的带动效应不... 文章运用文本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了开封市的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该市网络密度较高,旅游流集聚效应明显;存在8个凝聚子群,市内旅游流显现出地理临近关系;"核心—边缘"现象明显,核心区对边缘区的带动效应不强。文章依据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强调核心区域旅游节点个性化;强化各个旅游节点间的互动;整合现有资源,发挥集聚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封市 旅游流 数字足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足迹支持下的历史性城市景观空间感知与游憩体验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周详 孙泽仪 刘轩轩 《新建筑》 2022年第1期10-15,共6页
历史性城市景观符号化的空间生产方式忽略了对人本体验的挖掘,造成大量同质化空间的扩散。基于用户需求提升空间感知与游憩体验质量,成为推动其可持续发展与个性化培育的重要途径。在大数据背景下,利用数字足迹对空间感知与游憩体验展... 历史性城市景观符号化的空间生产方式忽略了对人本体验的挖掘,造成大量同质化空间的扩散。基于用户需求提升空间感知与游憩体验质量,成为推动其可持续发展与个性化培育的重要途径。在大数据背景下,利用数字足迹对空间感知与游憩体验展开定量评析,可以弥补传统分析方法中数据覆盖性、准确性和代表性不足等既有缺陷。文章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对历史性城市景观空间感知与游憩体验展开定量分析:前者主要利用网络规模和密度、集聚性、中心性及核心边缘特征四个指标,对城市游憩网络的空间结构和节点功能进行辨析;后者主要使用开放编码、轴心编码和选择编码形成的三级质性指标对游憩体验感知方式进行解译,以形成对特定空间行为和心理反应的解释。通过量化分析与质性分析的结合,拟将研究焦点从对物质空间的关注转到对社会实体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足迹 空间感知 游憩体验 历史性城市景观 大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互联网数字足迹的宁波市乡村旅游热点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佳丹 詹柴 +1 位作者 王凯 徐志豪 《南方农业》 2022年第19期77-81,共5页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乡村旅游过程中的价值流、服务流、信息流高效高度整合,以需求为导向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正成为主流,市场定位更加精准,经营效益不断提升。基于互联网数字足迹,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对高德地图POI点和大众...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乡村旅游过程中的价值流、服务流、信息流高效高度整合,以需求为导向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正成为主流,市场定位更加精准,经营效益不断提升。基于互联网数字足迹,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对高德地图POI点和大众点评网乡村旅游相关评论进行文本分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宁波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结果:宁波市乡村旅游POI数量最多的是象山县,占全市POI总数的25.5%,其次是余姚市,占20.3%,最低的是江北区,占3.1%;10类乡村旅游元素中集聚程度最高的是民宿和农家乐,最低的是古村和花海;乡村旅游相关评论发布时间有明显的冷热季之分;全市乡村旅游评论情绪整体表现积极,全市评论积极率为68%,消极评论率13%,其余19%为中性评论,其中民宿类评论积极率达到78%。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充分发挥智慧乡村旅游大数据的优势,精准获取游客消费特征及偏好,对目标客户市场进行精准定位,向游客提供适销对路的多元旅游产品与服务;深入挖掘各地的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农业文化等,加强品牌塑造,开展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式的网络营销推介,着眼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等推动宁波市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数字足迹 乡村旅游 热点分析 宁波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具身认知的晋中历史古城场所感评价——以忻州秀容古城为例
14
作者 郭苏琳 程鹏远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8期214-216,共3页
当下,历史古城符号化的空间生产方式忽略了对人本体验的挖掘,使得空间走向均质化。因此,研究在理论基础上,引入具身认知理论建构建筑知觉场、行为场与运动场,并与场所感建立耦合和理论模型。在案例选取上,以忻州古城为对象对场所感分析... 当下,历史古城符号化的空间生产方式忽略了对人本体验的挖掘,使得空间走向均质化。因此,研究在理论基础上,引入具身认知理论建构建筑知觉场、行为场与运动场,并与场所感建立耦合和理论模型。在案例选取上,以忻州古城为对象对场所感分析。在研究方法上,采用爬虫技术对网评数据采集和词频、语义分析。再结合扎根理论对文本具身要素编码识别,构建场所感评价体系,针对评价提出优化方法,旨在为当前历史古城的研究提供更具可信度的实证方法与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感 数字足迹 空间感知 秀容古城 扎根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上线下视角的黄浦江核心段滨水空间活力测度与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吕飞 王帅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3-130,共8页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赋能城市空间建设与居民美好生活,关于城市空间活力的研究也不再局限于线下视角,以线上视角来审视城市空间成为城乡规划领域研究的一个新趋势。以黄浦江核心段滨水空间为研究对象,基于短视频打卡活动和传统游憩活...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赋能城市空间建设与居民美好生活,关于城市空间活力的研究也不再局限于线下视角,以线上视角来审视城市空间成为城乡规划领域研究的一个新趋势。以黄浦江核心段滨水空间为研究对象,基于短视频打卡活动和传统游憩活动,对基于线上线下视角的滨水空间活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利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线上线下视角的城市滨水空间活力的空间异质性特点。线上视角活力在空间中集聚分布,产生不连贯的集聚区;线下视角活力集聚和分散分布并存,且连贯存在。在黄浦江核心段滨水空间的不同区段内,各影响因素对于线上线下视角活力的影响力大小和正负向效果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上线下视角 滨水空间活力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短视频打卡 数字足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