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文化空间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创新方向与改革路径 被引量:44
1
作者 贺怡 傅才武 《国家图书馆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5-112,F0003,共9页
数字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发展并持续向文化领域渗透,促进了文化领域数字文化空间的形成,并逐步在文化领域建立起与传统行业范式不同的数字技术范式。正在形成的数字文化空间结构,立基于21世纪初期的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属于第五代... 数字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发展并持续向文化领域渗透,促进了文化领域数字文化空间的形成,并逐步在文化领域建立起与传统行业范式不同的数字技术范式。正在形成的数字文化空间结构,立基于21世纪初期的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属于第五代技术台阶,表现为有别于传统物理空间的虚拟化空间。这种文化空间的结构性大转型推动了公共服务供给从线下供给(在场消费)向线上供给(在线消费)的变迁,同时也在制度层面上引发了政府与企业边界的位移,倒逼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模式不断创新,探索和建立数字技术范式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深化“十四五”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方向之一。表1。参考文献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文化空间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文化体制改革 服务创新 改革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文化异质性研究:异托邦建构与版权解构 被引量:2
2
作者 魏西笑 向勇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8-178,共11页
随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的普及,文化作品的生产消费快速发生改变,数字文化作品的重叠堆积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并全面改变了生产关系。数字文化作品具有越来越显著的空间特征,同时出现了与乌托邦式版权管理理想相悖的发展态... 随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的普及,文化作品的生产消费快速发生改变,数字文化作品的重叠堆积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并全面改变了生产关系。数字文化作品具有越来越显著的空间特征,同时出现了与乌托邦式版权管理理想相悖的发展态势,继而被纳入了以福柯的异托邦为代表的空间理论观照的视域中。数字文化空间具有关系重构、补偿并置、流变区隔的典型异托邦表征,数字技术对现实中版权制度的保护创作者、激发创造力、维护平衡性等乌托邦想象和预设的消解,数字化手段赋予创作主体在受到版权制度和背后资本主义权力体系的排挤时颠覆性的抵抗手段,令数字文化空间具有了从根本上区别于真实空间的异质性。在认识到数字文化空间异质性的来源之外,也需要反思其带来的审美失衡和技术失训的异托邦危机。异托邦理论的运用,一方面把握了数字文化作品的空间特征,另一方面对资本主义权力体系主导的现行版权制度作出反思,为重构版权体系开辟了另类探索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文化空间 元宇宙 数字文化作品 异托邦理论 版权制度 空间异质性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