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数字图像相关的地聚物混凝土轨枕的力学性能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韩宜康 王俊逸 +1 位作者 张睿哲 井国庆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124,共9页
随着混凝土轨枕在我国的广泛应用,混凝土的生产带来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地聚物作为一种新型低碳材料,能在节能减碳的同时消耗矿渣和粉煤灰等固废。目前,针对地聚物应用于铁路轨枕的相关研究,如混合使用水泥与粉煤灰、矿渣的地聚物... 随着混凝土轨枕在我国的广泛应用,混凝土的生产带来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地聚物作为一种新型低碳材料,能在节能减碳的同时消耗矿渣和粉煤灰等固废。目前,针对地聚物应用于铁路轨枕的相关研究,如混合使用水泥与粉煤灰、矿渣的地聚物混凝土轨枕及其裂缝扩展特性的研究还比较有限。本文设计2种配合比的地聚物混凝土并制造成轨枕,使用数字图像相关(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技术,在轨下截面的三点弯曲实验下分析2种配合比下轨枕挠度、裂缝扩展特性及裂缝宽度发展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种配合比地聚物混凝土轨枕的抗弯承载力均高于普通混凝土轨枕。相比于普通混凝土轨枕,地聚物混凝土轨枕在较低的静荷载作用下挠度较大,但随着荷载的增加轨枕挠度的增长速度较慢,刚度损失较小,弹性阶段延续的荷载区间更长,这种特征在配合比为Geo50的地聚物混凝土轨枕上更为显著。2种配合比的轨枕微裂纹萌生的荷载相近,分别为130 kN和120 kN。在较低荷载下2种轨枕裂缝扩展相差不大,在较高荷载下配合比为Geo100的地聚物轨枕的裂缝发展加快,裂缝宽度值和增长速度都大于Geo50。配合比为Geo100的地聚物混凝土轨枕主要表现为受弯正截面破坏,配合比为Geo50的地聚物混凝土轨枕主要表现为受剪斜拉破坏。掺入部分水泥代替矿渣和粉煤灰的地聚物能使所制成轨枕在较高的荷载下保持更高刚度和更缓慢的裂缝扩展速度,该方案有助于推动地聚物应用于混凝土轨枕,促进铁路双碳战略贯彻与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图像相关技术(dic) 地聚物 地聚物混凝土轨枕 裂缝 三点抗弯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图像相关技术表征木竹材干缩湿胀的适用条件 被引量:1
2
作者 詹天翼 范一鼎 +3 位作者 朱健祎 刘昊源 彭辉 吕建雄 《林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0-67,共8页
数字图像相关技术(DIC)是表征木竹材干缩湿胀的有效手段。传统DIC分析需对木竹材表面施加人工散斑点,近年来也有报道利用管胞、木纤维等天然孔隙作为自然散斑点进行DIC分析,但自然散斑与人工散斑表征木竹材干缩湿胀是否具有差异尚无定论... 数字图像相关技术(DIC)是表征木竹材干缩湿胀的有效手段。传统DIC分析需对木竹材表面施加人工散斑点,近年来也有报道利用管胞、木纤维等天然孔隙作为自然散斑点进行DIC分析,但自然散斑与人工散斑表征木竹材干缩湿胀是否具有差异尚无定论,采用自然散斑对不同树种的干缩湿胀进行表征时的适用条件也尚不明确。因此,以人工林杨木、杉木和毛竹为研究对象,对比了2种散斑方式(自然散斑、人工散斑)DIC与实测法对干缩湿胀变形的表征差异,讨论了采用自然散斑进行干缩湿胀表征时的适用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在水分解吸、吸着过程中,2种散斑方式对木竹材干缩、湿胀变形的表征存在差异,且该差异与树种、纹理方向、相对位置等因素有关。相较于人工散斑,自然散斑与实测结果无显著差异,即自然散斑更适合表征木竹材的干缩湿胀变形。管胞、木纤维、竹薄壁细胞以及维管束均可作为自然散斑点表征干缩湿胀变形。根据作为自然散斑点的细胞类型,调整DIC相应的像素点尺寸和步长:像素点尺寸需调整至该类型细胞(腔)尺寸的1/10~1/5;步长需调整至确保子集移动距离与该类型细胞(腔)尺寸相近。研究结果为准确利用DIC表征木竹材干缩湿胀变形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际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缩湿胀 数字图像相关技术(dic) 自然散斑 人工散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图像相关方法的桥梁挠度仪的温度补偿 被引量:12
3
作者 蔡友发 傅星 李飞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8-92,共5页
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方法的桥梁挠度仪会因相机温度变化而引起一定的测量误差,为了补偿因相机温度变化而引起的挠度测量误差,先通过实验实测了相机温度变化与测量误差之间的数值关系,并发现相机温度变化与测量误差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 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方法的桥梁挠度仪会因相机温度变化而引起一定的测量误差,为了补偿因相机温度变化而引起的挠度测量误差,先通过实验实测了相机温度变化与测量误差之间的数值关系,并发现相机温度变化与测量误差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然后通过直线拟合方法,找出相机温度变化与测量误差之间的具体函数关系,并据此对挠度测量过程进行了实时温度补偿。实验表明,经过温度补偿后的挠度测量,其测量误差大为降低,降幅可达8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图像相关(dic) 桥梁挠度 温度补偿 实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方法的L450管线钢单轴拉伸变形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薛河 张永刚 +3 位作者 侯成 王帅 张雨彪 杨永杰 《压力容器》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7-33,共7页
单轴拉伸试验是获得材料力学性能最常用的方式,在试验过程中应变测量极为重要。数字图像相关(DIC)方法是一种非接触式光学测量方法,其使用高速摄像机记录试验过程,并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对试验过程进行分析和数值计算,从而得到待测试件... 单轴拉伸试验是获得材料力学性能最常用的方式,在试验过程中应变测量极为重要。数字图像相关(DIC)方法是一种非接触式光学测量方法,其使用高速摄像机记录试验过程,并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对试验过程进行分析和数值计算,从而得到待测试件在试验过程中完整的应变变化情况。对比了使用应变片与DIC测试系统测量L450管线钢拉伸试验过程中的应变变化情况,并将DIC方法测得的数据作为有限元模拟中使用的材料力学参数,对单轴拉伸试验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应变片的量程范围内,DIC方法与应变片的测量结果基本一致,且使用DIC方法可以获得待测试件更大范围的应变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伸试验 数字图像相关(dic) 数值模拟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方法的SiCf/SiC陶瓷基复合材料力学行为表征 被引量:3
5
作者 罗雅煊 董亚丽 +3 位作者 李露 郑瑞晓 顾轶卓 杨景兴 《航空材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0-71,共12页
SiCf/SiC陶瓷基复合材料具有低密度、耐高温、高比强度等优异特性,是新一代先进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的理想材料。为实现SiCf/SiC复合材料在服役环境下的可靠应用,亟须开展复合材料力学行为表征研究。与引伸计、应变片等其他测试方法相比... SiCf/SiC陶瓷基复合材料具有低密度、耐高温、高比强度等优异特性,是新一代先进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的理想材料。为实现SiCf/SiC复合材料在服役环境下的可靠应用,亟须开展复合材料力学行为表征研究。与引伸计、应变片等其他测试方法相比,数字图像相关方法(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DIC)具有非接触式、全场测量和可操作性强等优点,能够实现对复杂耦合环境下复合材料损伤断裂等力学行为的原位表征,因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系统梳理和总结DIC在SiCf/SiC复合材料室温拉伸、弯曲、爆破等力学测试中的应用进展,介绍DIC在SiCf/SiC复合材料力学加载过程的高温测量,最后对应用于SiCf/SiC复合材料的DIC表征技术进行了总结及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f/SiC陶瓷基复合材料 数字图像相关方法(dic) 力学性能 高温测量 高温散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方法的薄板结构振动功率流可视化 被引量:2
6
作者 朱海华 孟帆 宋汉文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73-80,共8页
通过振动功率流法研究了薄板结构振动能量的传递特性,基于数字图像相关(DIC)方法对功率流进行可视化。结构振强定义为薄板结构单位截面上的功率流,考虑各方向上的内力及质点响应,其矢量场能够清楚指明功率流的大小和方向。通过对振强及... 通过振动功率流法研究了薄板结构振动能量的传递特性,基于数字图像相关(DIC)方法对功率流进行可视化。结构振强定义为薄板结构单位截面上的功率流,考虑各方向上的内力及质点响应,其矢量场能够清楚指明功率流的大小和方向。通过对振强及其散度场的可视化,可以直观表征结构能量的传递路径及振源位置。基于实验方法的结构振强测量,涉及被测结构表面位移场及速度场的空间导数,因此实验精度高度依赖于测量方法的空间分辨率及信噪比。数字图像相关方法作为一种非接触式的视觉测量分析手段,可对被测结构实现空间高分辨率的全场测量,且不改变系统固有特性。获得薄板结构的全场位移及速度响应,并基于空间傅里叶变换方法,在波数域上实现对空间域数据的微分计算,得到结构振强场。该研究通过对结构振强的实验研究,实现了对薄板结构振动能量传递路径及振源的可视化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图像相关(dic) 功率流 空间傅里叶变换 能量传递 振源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图像的复合岩石试验与损伤模型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亓宪寅 王胜伟 +1 位作者 杨振 付鹏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0期13450-13459,共10页
为研究层状复合岩石破坏过程和形态,采用相似理论制作出层状复合岩石相似模型,在单轴压缩条件下观测岩石的破坏特征,结合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技术(3D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DIC)对试件的整体变形及破坏进行全过程的观测,得到复合岩石... 为研究层状复合岩石破坏过程和形态,采用相似理论制作出层状复合岩石相似模型,在单轴压缩条件下观测岩石的破坏特征,结合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技术(3D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DIC)对试件的整体变形及破坏进行全过程的观测,得到复合岩石三维场的位移和应变,同时基于试件表面应变场的变化,建立了表面损伤程度与损伤因子D之间的量化关系,进而得到基于DIC表征的层状复合岩石损伤演化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层状复合岩石的破坏形态与脆性岩石特征相似,以拉伸劈裂破坏和Y型剪切破坏为主;DIC试验记录的表面应变与损伤因子之间的量化关系可有效反映岩石破坏的全过程,以此为基础建立的损伤演化方程与实验数据拟合效果较好,证明了模型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复合岩石 相似材料 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技术(3D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 dic) 破坏 损伤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图像相关和声发射的岩质锁固段破坏试验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范杰 朱星 +2 位作者 霍冬冬 胡桔维 刘俊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6期15581-15590,共10页
针对突发性强、隐蔽性强、监测预警难的锁固段型岩质滑坡,开展了对该类滑坡稳定性起关键控制作用的“锁固段”物理模型试验研究。首先,构建“三段式”锁固段均质物理模型,采用声发射(acoustic emission,AE)和数字图像相关技术(digital i... 针对突发性强、隐蔽性强、监测预警难的锁固段型岩质滑坡,开展了对该类滑坡稳定性起关键控制作用的“锁固段”物理模型试验研究。首先,构建“三段式”锁固段均质物理模型,采用声发射(acoustic emission,AE)和数字图像相关技术(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DIC)捕获锁固段模型变形破坏全过程的微破裂事件AE信号和高清数字图像。其次,结合声发射b值统计分析和DIC数字图像微应变定量分析锁固段表面裂纹的萌生、扩展和演化,查明锁固段损伤破裂的时空演化规律。最后,采用高斯混合模型(gaussian mixture model,GMM)对锁固段微破裂模式进行非监督聚类分析,并采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SVM)建立微破裂模式分类依据。结果表明:锁固段变形破坏过程的声发射b值曲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且有明显的破坏前兆特征;内部微破裂的孕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大裂纹扩展,释放频率更低、幅度更大的高能量信号,可作为其破坏前兆;声发射信号蕴含破裂的丰富信息,GMM可实现微破裂机制(张拉和剪切)的分类,具备高RA(上升时间/振幅)和低AF(平均频率)特征的剪切破裂声发射信号的高频出现也可作为其破坏前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固段 声发射b值 数字图像相关技术(dic) 裂纹分类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图像相关法在薄板变形测量中的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韩红亮 王立忠 +2 位作者 张振 任明阳 付白强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13-17,共5页
为研究在一定温度和工况下,金属薄板材料接触面发生的变形情况,利用高温材料变形系统对镍基合金(GH3044)薄板进行一定温度下的特定冲头冲击变形试验。利用基于数字图像相关(DIC)方法的三维散斑测量系统对材料的变形全过程进行实时跟踪测... 为研究在一定温度和工况下,金属薄板材料接触面发生的变形情况,利用高温材料变形系统对镍基合金(GH3044)薄板进行一定温度下的特定冲头冲击变形试验。利用基于数字图像相关(DIC)方法的三维散斑测量系统对材料的变形全过程进行实时跟踪测量,获得试件的全场位移和应变,揭示材料在120℃时的变形规律。结果表明:利用DIC能够实时准确地捕捉到完整的试验过程和数据;在材料的变形过程中,总位移主要由z向位移贡献,主应变主要由y向应变贡献;在应变分量中,主要以y向的相对移动为主;温度对试件的变形程度影响较大,温度越高,试件的变形程度越大;种子点选择下的区域变形达到100%,且具有大位移的变形区域与冲头的接触面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图像相关(dic)法 温度 变形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3D-DIC技术的金属棒材单轴拉伸大应变硬化曲线测量研究
10
作者 陈俊甫 章陈康平 +3 位作者 蔡晋辉 马丙辉 刘亚丕 王疆瑛 《中国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46,共8页
为精确测量金属棒材单轴拉伸颈缩后大应变范围硬化曲线,采用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技术(3D-DIC)测量试样颈缩区域几何构型,基于Bridgman模型对颈缩后流动应力进行修正,评估Ludwik、Swift、Hockett-Sherby(H-S)和Voce模型对硬化曲线的拟合效果... 为精确测量金属棒材单轴拉伸颈缩后大应变范围硬化曲线,采用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技术(3D-DIC)测量试样颈缩区域几何构型,基于Bridgman模型对颈缩后流动应力进行修正,评估Ludwik、Swift、Hockett-Sherby(H-S)和Voce模型对硬化曲线的拟合效果,开展单轴拉伸有限元模拟以验证大应变硬化曲线的可靠性。结果表明:以6061铝合金棒材为例,3D-DIC技术可以精确地获取试样颈缩最小横截面半径a和外轮廓曲率半径R的演化规律,结合Bidgman模型可以有效地获取颈缩后大应变硬化曲线,其应变范围(0~0.41)是常规单轴实验所获取硬化曲线应变范围(0~0.058)的7倍,Hockett-Sherby硬化模型具有最佳的硬化曲线拟合优度,基于该模型的单轴拉伸模拟输出载荷-位移曲线和应变云图与实验测量结果基本一致,证实3D-DIC技术结合Bridgman模型能够精确地测量金属棒材单轴拉伸颈缩后大应变范围的硬化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技术 单轴拉伸 颈缩 硬化曲线 应力修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材料本构参数识别的特殊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方法
11
作者 张中亚 潘兵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2018年第2期149-155,共7页
用虚场方法(VFM)识别材料本构参数时,为了得到准确的结果,提出了一种易实现且有效的"特殊三维数字图像相关(SS-DIC)"方法。将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测试系统中左相机正对被测物体、右相机斜对被测物体进行全场变形测试。用铝合金... 用虚场方法(VFM)识别材料本构参数时,为了得到准确的结果,提出了一种易实现且有效的"特殊三维数字图像相关(SS-DIC)"方法。将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测试系统中左相机正对被测物体、右相机斜对被测物体进行全场变形测试。用铝合金试件纯剪切试验,验证了本文提出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基于SS-DIC的VFM识别结果的精度(弹性模量和Poisson比相对误差均小于4%)优于基于两维DIC的参数识别结果(弹性模量和Poisson比相对误差均大于6%)。该方法既保证了全场变形测试结果不受试验中试件离面位移和离面转动的影响,又能直接获得在空间上均匀分布的变形信息,参数识别时数据处理简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本构参数 力学反问题 数字图像相关(dic) 特殊三维数字图像相关(SS-dic) 虚场方法(VFM)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图像相关的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力学性能参数测试方法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刘 韩秀霞 +1 位作者 郝自清 王雅娜 《航空材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9-48,共10页
短梁剪切(short beam shear,SBS)实验结合数字图像相关技术(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DIC)可实现快速识别单向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多力学性能参数,而且能够获得复合材料单向应力状态下完整的层间剪切应力-应变行为和层间剪切强度... 短梁剪切(short beam shear,SBS)实验结合数字图像相关技术(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DIC)可实现快速识别单向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多力学性能参数,而且能够获得复合材料单向应力状态下完整的层间剪切应力-应变行为和层间剪切强度,这对建立厚截面复合材料三维应力状态的强度准则至关重要。为研究实验设计对材料层间剪切力学参数识别精度的影响,本研究首次发展了由四台CCD相机组成的两套立体数字图像相关系统,实测SBS实验加载过程中试样前后表面标距区内应变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由于实验夹具工装配合中存在螺纹间隙,工装刚度不足,试样前后表面剪切应变分布不对称,相对偏差可达44%。一方面提出针对试样前后表面剪切应变非对称性分布、材料剪切力学性能参数识别的新方法,通过采用DIC技术和有限元模型修正技术(finite element model updating,FEMU),将试样前、后表面标距区的实测平均剪切应变和有限元模型相应位置处计算应变数据的方差作为目标函数进行本构参数和偏轴角度的识别,可获得材料完整的非线性剪切本构参数,且识别过程对初始参数不敏感;另一方面通过改进实验夹具提高工装刚度,消除非对称性剪切应变分布现象,准确地识别得到了单向层合板完整的层间剪切应力-应变本构关系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间剪切 非线性 短梁剪切 数字图像相关 有限元模型修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IC技术的混凝土剪切力学性能研究
13
作者 王溧浤 孙新建 《混凝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1,共6页
采用剪切液压伺服机,通过混凝土在不同应变率下(10^(-5)/s、10^(-4)/s、10^(-3)/s、10^(-2)/s)的直剪试验,研究混凝土的剪切力学性能和破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土的抗剪强度存在明显的应变率效应,随着应变率的提高,混凝土表现出更高... 采用剪切液压伺服机,通过混凝土在不同应变率下(10^(-5)/s、10^(-4)/s、10^(-3)/s、10^(-2)/s)的直剪试验,研究混凝土的剪切力学性能和破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土的抗剪强度存在明显的应变率效应,随着应变率的提高,混凝土表现出更高的抗剪强度.结合数字图像相关(DIC)技术,获取了混凝土受剪的裂缝发展全过程,揭示了混凝土在剪切过程中的骨料滑移现象,为混凝土在实际工程中的科学应用及新型混凝土材料的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抗剪强度 应变率 数字图像相关(dic)技术 骨料滑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在多孔气凝胶基复合材料弹性力学常数识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4
作者 刘刘 姬晓慧 +2 位作者 郝自清 曲宏亮 贺体人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033-1042,共10页
采用数字图像相关技术(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DIC)结合有限元模型修正技术(FEMU),通过2维编织高铝纤维增强多孔气凝胶基复合材料正轴及偏轴拉伸实验,同时识别获得了材料面内多个工程弹性常数.通过力学实验结合有限元数值虚拟实验,... 采用数字图像相关技术(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DIC)结合有限元模型修正技术(FEMU),通过2维编织高铝纤维增强多孔气凝胶基复合材料正轴及偏轴拉伸实验,同时识别获得了材料面内多个工程弹性常数.通过力学实验结合有限元数值虚拟实验,研究了识别过程中目标函数构成、优化方法、参数初值、位移场随机误差水平对识别结果和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针对2维编织多孔气凝胶基复合材料,选取DIC实测位移和有限元数值计算位移的方差作为目标函数,通过L-M非线性最小二乘优化方法,计算参数敏感度矩阵,可同时识别获得多个加载面内材料力学性能参数,识别效率高,识别过程对参数初值、位移场随机误差水平不敏感,鲁棒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气凝胶基复合材料 数字图像相关技术 有限元模型修正 参数识别 L-M非线性最小二乘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图像技术的静压桩周土体位移规律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姜赟 陆烨 王校勇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18-1127,共10页
为了研究沉桩对周围土体的挤压效应,采用半模型桩试验结合数字图像相关(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DIC)技术获取土体位移场,并用微型压力单元测量水平土体应力.首先,对不同位置土颗粒在压桩过程中的累计位移进行全过程分析;然后,在压... 为了研究沉桩对周围土体的挤压效应,采用半模型桩试验结合数字图像相关(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DIC)技术获取土体位移场,并用微型压力单元测量水平土体应力.首先,对不同位置土颗粒在压桩过程中的累计位移进行全过程分析;然后,在压桩停止之后对桩周土体的最终位移情况进行了记录和分析;最后,通过设置局部摄像头,在桩土界面上观察剪切扰动区的厚度.结果表明:在桩体移动过程中土体各点的累计位移随着沉桩深度的增加逐渐达到稳定状态,距离桩体较近测点的位移稳定值总比较远的大;土体水平位移最大值约在16R(R为沉桩半径)深度处,竖向位移最终方向因深度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对比侧向土应力的发展与水平位移、垂直位移发现,二者在压桩过程中变化规律的关联性较为密切,实现了力与位移的统一.研究成果对进一步揭示沉桩挤土效应内在机理和桩-土间作用机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图像相关(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 dic)技术 静压桩 挤土位移场 桩土界面 剪切扰动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IC技术的多岩层损伤演化物理模型试验
16
作者 闫宪洋 张全 +5 位作者 王超 高伟明 张泉 邹俊鹏 汪漫 田伟杰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5-112,共8页
岩石损伤破坏研究是近年来岩石力学领域中的热点研究内容之一。数字图像相关(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DIC)技术因具有全场非接触、适应性好、精度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岩石破坏试验研究中。为了研究岩石损伤程度及演化过程,基于室内... 岩石损伤破坏研究是近年来岩石力学领域中的热点研究内容之一。数字图像相关(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DIC)技术因具有全场非接触、适应性好、精度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岩石破坏试验研究中。为了研究岩石损伤程度及演化过程,基于室内单轴压缩试验和DIC技术,建立了多层砂岩在垂直匀速加载作用下的物理模型,分析了在垂直匀速加载作用下多层砂岩裂缝产生-扩展-贯通全过程、砂岩破断面特征以及位移演化规律。结果表明:①多层砂岩在垂直匀速加载作用下,最底层砂岩中部首先发生拉伸破坏,然后砂岩两侧发生剪切破坏。②砂岩的破断面具有明显特征,即砂岩左侧和右侧破断面均有明显的擦痕,为剪切破坏;砂岩中部破断面无任何摩擦痕迹,为拉伸破坏。③砂岩的水平和垂直位移时间变化过程主要分为3个阶段,首先水平位移变化较大,砂岩处于拉伸破坏过程中,随后测点间水平位移变化很小,砂岩发生拉伸破坏;接着测点垂直位移缓慢增长,与拉伸破坏阶段的规律基本一致,砂岩处于剪切裂缝发育阶段;最后剪切裂缝贯通,裂缝两侧岩块发生剪切错动,测点垂直位移迅速增加。该研究结果有助于从全新的角度理解多层砂岩的破坏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损伤演化 数字图像相关(dic)技术 物理模型试验 岩石裂缝演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图像相关和等应力假设研究2A12-T4铝合金FSW接头的局部力学行为
17
作者 回丽 温延泽 +1 位作者 王磊 赵新华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8-22,59,共6页
基于数字图像相关(DIC)方法对2A12-T4铝合金搅拌摩擦焊(FSW)接头拉伸过程的非均匀变形行为进行分析,然后采用等应力假设方法研究了接头的局部力学性能,并与横向拉伸试验得到的整体力学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基于DIC方法可知,拉伸过程... 基于数字图像相关(DIC)方法对2A12-T4铝合金搅拌摩擦焊(FSW)接头拉伸过程的非均匀变形行为进行分析,然后采用等应力假设方法研究了接头的局部力学性能,并与横向拉伸试验得到的整体力学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基于DIC方法可知,拉伸过程中接头内部存在较大的应变梯度,采用等应力假设方法计算得到的母材局部真应力-真应变数据与试验得到的真应力-真应变曲线相吻合,验证了等应力假设方法的准确性;计算得到前进侧距焊缝中心6.5mm处热影响区的真应力-真应变曲线更接近于接头的,热机影响区与热影响区交界处的屈服强度最低,为接头力学性能最薄弱区域;接头高强度区对低强度区存在约束效应,导致接头的整体力学性能优于最薄弱区域的局部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A12-T4铝合金 搅拌摩擦焊 数字图像相关(dic) 等应力假设 局部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X-CT和数字图像相关法对遗址反复干湿导致的劣化机制进行基础研究
18
作者 庄旺璋 胁谷草一郎 +3 位作者 麓隆行 安福胜 柳田明进 高妻洋成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1-126,共6页
此研究是以石材和土壤所构成的考古遗址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确定石材和土壤的渗透性下,通过数字体积相关法(DVC)和数字图像相关法(DIC)对干湿劣化的环境条件进行定量的评估,并提出控制这种劣化发生的环境调整方法。为了收集基本数据,通过... 此研究是以石材和土壤所构成的考古遗址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确定石材和土壤的渗透性下,通过数字体积相关法(DVC)和数字图像相关法(DIC)对干湿劣化的环境条件进行定量的评估,并提出控制这种劣化发生的环境调整方法。为了收集基本数据,通过DIC及X射线成像技术分析从湿润到干燥的过程中丰浦硅砂的位移量实验,并在实验中,使用DIC计算样品在收缩应力下的变形分布。此外,本次实验以铁粉作为示踪剂添加至样品中,并以铁粉作为参考点计算丰浦硅砂特定范围的移动量,借此评估铁粉作为示踪剂的适用性及精确性。结果表明,通过拍摄干燥前后样品的X射线图像,并用DIC进行分析可以计算出干燥前后的变形分布。在样品中添加示踪剂也被发现有助于分析样品局部区域的移动方向及移动量。因此通过此基本数据的检验,相信将来通过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X-CT)及数字体积相关法(DVC)的应用,可以用来阐明反复干湿风化的劣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遗址 多孔材料 干湿风化 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X-CT) 数字图像相关法(d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IC及CPG技术的热冷循环后花岗岩Ⅰ型断裂特性 被引量:3
19
作者 吴秋红 夏宇浩 +3 位作者 赵延林 翁磊 王世鸣 冯淦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102-3117,共16页
深部储层岩石的热力学特性,尤其是循环热冷作用下损伤破坏特性,对于增强型地热系统井壁稳定性分析及地热开采效率评估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中心直裂纹半圆盘(NSCB)花岗岩试样,首先进行不同热冷循环处理(加热温度400℃,最高循环次数13次),... 深部储层岩石的热力学特性,尤其是循环热冷作用下损伤破坏特性,对于增强型地热系统井壁稳定性分析及地热开采效率评估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中心直裂纹半圆盘(NSCB)花岗岩试样,首先进行不同热冷循环处理(加热温度400℃,最高循环次数13次),然后开展3点弯Ⅰ型断裂韧度特性试验。基于裂纹扩展计(CPG)和数字图像相关(DIC)测试技术,研究了热冷循环作用下花岗岩Ⅰ型断裂韧度、断裂过程区(FPZ)、裂纹扩展速率及断裂轮廓特征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当热冷循环次数达到10次以上,花岗岩试样脆性明显减弱,而峰前软化特性和峰后延性增强;花岗岩的断裂过程区由裂缝尖端开始逐步孕育,断裂过程区长度随荷载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Ⅰ型断裂韧度、最大断裂过程区长度及裂纹平均扩展速度随热冷循环次数增大而指数减小,Ⅰ型断裂面随热冷循环次数增大越来越不平整。最后,基于X-ray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等微观测试技术,研究了热冷循环作用对花岗岩矿物成分及微观结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花岗岩4种矿物成分的峰值衍射强度及矿物质量分数均随热冷循环次数增大而降低,而微裂纹大小及数量随热冷循环次数增大而增大。热冷循环作用下花岗岩的损伤劣化机理包含了多次高温热损伤、水冷冲击及水弱化等3方面的联合作用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冷循环 断裂韧度 断裂过程区 裂纹扩展速度 裂纹扩展计(CPG)技术 数字图像相关(dic)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图像识别的土石坝坝料颗粒级配检测方法 被引量:1
20
作者 罗枭雄 金伟 +3 位作者 赵鹏远 钟志鸿 李海波 胡宇翔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7-227,共11页
【目的】土石坝坝料级配直接影响砾质土压实性、渗透性、压缩性及应力应变关系,是保证坝体稳定安全的重要标准。目前坝料级配的测量主要采用筛分法,但该方法施工效率低下、误差较大,具有很大的局限。为了实现坝料级配参数的智能检测,【... 【目的】土石坝坝料级配直接影响砾质土压实性、渗透性、压缩性及应力应变关系,是保证坝体稳定安全的重要标准。目前坝料级配的测量主要采用筛分法,但该方法施工效率低下、误差较大,具有很大的局限。为了实现坝料级配参数的智能检测,【方法】利用DIP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及大数据理论,建立了一套坝料颗粒级配识别系统。以两河口水电站坝料为依托,采取了规范化的取样标准,得到了具有代表性的坝料样本数字图片,采用了对比度增强和小波变换为一体的手段为坝料的快速准确分割提供了技术支撑,然后采用阈值分割算法进行坝料图像分割,获得了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坝料级配曲线,并通过基于BP神经网络的误差修正模型得到了修正后的坝料级配特征曲线。【结果】将使用该方法得到的级配曲线与实测的级配曲线进行比较,发现两者有较高的吻合度,通过该方法得到的级配曲线可以准确检测坝料的各项指标。【结论】建立的坝料颗粒级配识别系统能快速、准确地得到颗粒的级配曲线,克服了筛分法实用性较低的问题,实现了土石坝复杂坝料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石坝料级配检测 数字图像处理 级配修正模型 BP神经网络 水利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