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D粗糙表面的数字化表征与接触特性分析 被引量:22
1
作者 杨国庆 熊美华 +2 位作者 洪军 刘会静 王飞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58-63,共6页
为了研究粗糙表面的复杂接触力学行为,提出了一种关于微观两粗糙表面接触的有限元分析方法.通过3D粗糙表面的数字化表征方法,获得了具有不同统计特征的高斯或非高斯粗糙表面,在此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的三维建模与六面体网格划分,构建了... 为了研究粗糙表面的复杂接触力学行为,提出了一种关于微观两粗糙表面接触的有限元分析方法.通过3D粗糙表面的数字化表征方法,获得了具有不同统计特征的高斯或非高斯粗糙表面,在此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的三维建模与六面体网格划分,构建了两粗糙表面接触的精细有限元分析模型.在不同法向载荷的作用下,分析了微观结合面的变形、接触压力、真实接触面积等接触特征及其加载卸载特性,揭示了结合面的力学行为规律,为微观粗糙表面的性能预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糙表面 数字化表征 接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奶牛智慧养殖生态环境、生理健康与生长性能数字化表征指标体系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胡肄农 柏宗春 +1 位作者 朱红宾 田雨 《中国乳业》 2023年第8期46-49,共4页
研发和应用面向奶牛智慧养殖的技术、装备与系统,首要关键是对养殖信息进行数字化表征与智能化感知,从养殖生态环境、奶牛生理健康与生长性能相关的诸多生产要素中,筛选出可感知、可预测、与奶牛繁殖、泌乳等生产性能紧密相关的指标,明... 研发和应用面向奶牛智慧养殖的技术、装备与系统,首要关键是对养殖信息进行数字化表征与智能化感知,从养殖生态环境、奶牛生理健康与生长性能相关的诸多生产要素中,筛选出可感知、可预测、与奶牛繁殖、泌乳等生产性能紧密相关的指标,明确各指标的动态参考标准及其与生产性能之间的关联关系,建立数字化表征指标体系。本文建立的奶牛智慧养殖表征指标体系框架,分为3个指标类、7个指标层,28个指标项,参考现行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及部分行业研究成果,列出各指标项的含义、技术内容、感知方式及数值分布范围,并制定相关团体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 智慧养殖 数字化表征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数字电影的中庸技法及其外在表征
3
作者 秦海心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30-34,共5页
新时代中国数字电影受两种美学磁场影响。一是内源性的传统美学观,如“取中”“用中”等哲学理念催生中国数字电影的中庸技法,有力地平衡了传统艺术论和电影工业美学的内在冲突;二是外源性的数字媒介表征,此种表征与中庸技法共同发酵,... 新时代中国数字电影受两种美学磁场影响。一是内源性的传统美学观,如“取中”“用中”等哲学理念催生中国数字电影的中庸技法,有力地平衡了传统艺术论和电影工业美学的内在冲突;二是外源性的数字媒介表征,此种表征与中庸技法共同发酵,延展出兼具当代性和中国性的数字影像,弥补了中国数字电影的形式缺憾。总括地说,中庸技法及数字化的外在表征,作为中国数字电影的一体两面,折射出中国电影学派发展本土数字影像的宏大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电影 中庸技法 数字化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孪生的车间生产数据感知方法设计及实现 被引量:2
4
作者 陈旺 马强 刘治红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9-60,共12页
针对传统车间在进行数字孪生时,对于生产数据的采集存在着目标单一、信息模型灵活性差以及通用性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面向数字孪生的车间生产数据感知方法。首先,通过分析数字孪生车间生产数据采集与应用需求,提出了一种多层次的生产数... 针对传统车间在进行数字孪生时,对于生产数据的采集存在着目标单一、信息模型灵活性差以及通用性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面向数字孪生的车间生产数据感知方法。首先,通过分析数字孪生车间生产数据采集与应用需求,提出了一种多层次的生产数据采集体系架构;其次,围绕该体系架构的处理层,针对基于OPC统一架构(OPC Unified Architecture,OPC UA)的生产资源数字化表征模型构建关键技术进行了重点阐述;最后,基于车间应用实例,结合关键技术以及体系架构开发了数字孪生系统,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有效支撑了装配车间数字孪生系统的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车间 数字化表征模型 生产数据采集 OPC统一架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携砂交联酸体系的研制与导流能力表征
5
作者 杨方政 张烨 +3 位作者 李春月 伊向艺 侯帆 方裕燕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8-71,100-101,共4页
室内研究形成一套耐高温可携砂的交联酸酸液体系,该体系在120℃、170 s-1条件下剪切60 min后黏度仍保持在70.9 mPa·s,具有较好的耐温、抗剪切能力;与塔河油田现用的胶凝酸相比,该新型交联酸反应速度更慢,腐蚀速率更小,携砂性能更好... 室内研究形成一套耐高温可携砂的交联酸酸液体系,该体系在120℃、170 s-1条件下剪切60 min后黏度仍保持在70.9 mPa·s,具有较好的耐温、抗剪切能力;与塔河油田现用的胶凝酸相比,该新型交联酸反应速度更慢,腐蚀速率更小,携砂性能更好,说明该交联酸更有利于降低酸液滤失量,增加酸蚀有效作用距离。通过室内实验评价了其酸蚀后和携砂酸蚀后的裂缝导流能力,并引入激光扫描成像技术对裂缝形态进行数字化表征。实验表明,在不同闭合压力下,交联酸体系携砂酸蚀后的导流能力保持率较单纯酸蚀提升20%左右,说明该交联酸可用于携砂压裂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联酸 导流能力 数字化表征 携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