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9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iFlow技术预测急性下肢缺血患者接受血运重建术后30天内大截肢事件
1
作者 李锐东 李承志 +2 位作者 张艳 王晓白 李王海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78,共5页
目的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iFlow技术用于预测急性下肢缺血(ALLI)患者接受血运重建术后30天内发生大截肢事件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310例接受血运重建术ALLI患者,根据术后30天内接受大截肢手术与否将其分为大截肢组(n=36)与无大截... 目的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iFlow技术用于预测急性下肢缺血(ALLI)患者接受血运重建术后30天内发生大截肢事件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310例接受血运重建术ALLI患者,根据术后30天内接受大截肢手术与否将其分为大截肢组(n=36)与无大截肢组(n=274)。对血运重建后DSA图像进行后处理获得iFlow参数,包括达峰时间(TTP)和峰值(Peak);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获取TTP和Peak预测术后大截肢的最佳截断值并将其转换为二分类变量,与其他参数共同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可用于预测术后大截肢的独立因素。结果大截肢组TTP高于、而Peak低于无大截肢组(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以TTP及Peak预测术后30天内大截肢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1及0.712,其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6 s及1.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房颤动(AF)[OR(95%CI)=3.048(1.076,8.632)]、皮肤花斑[OR(95%CI)=6.035(2.323,15.677)]、血运重建后TTP≥16 s[OR(95%CI)=8.414(3.116,22.723)]及术后48 h高肌红蛋白[OR(95%CI)=1.001(1.001,1.001)]均为ALLI患者接受血运重建术后30天内发生大截肢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而Peak二分类变量并非独立预测因子[OR(95%CI)=0.485(0.183,1.283),P=0.145]。结论DSA iFlow参数中的TTP可用于预测接受血运重建术ALLI患者30天内发生大截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 下肢 截肢术 外科性 血管造影 数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高分辨率分割网络设计 被引量:1
2
作者 崔颖 付瑞 +3 位作者 朱佳 高山 陈立伟 张广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86-793,共8页
针对现存卷积神经网络对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分割精度不高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U-Net的改进网络(IC-Net)。通过融合使用Inception和CAM通道注意力模块,以多种感受域提取更丰富的血管特征信息,并对特征信息进行筛选。增加7×... 针对现存卷积神经网络对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分割精度不高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U-Net的改进网络(IC-Net)。通过融合使用Inception和CAM通道注意力模块,以多种感受域提取更丰富的血管特征信息,并对特征信息进行筛选。增加7×7卷积层,通过压缩特征层分辨率的方式减少训练过程中产生的数据量。本文所提模型与U-Net、R2U-Net、Attention U-Net相比,IOU、Accuracy、F1-Score和ROC曲线下面积4项指标平均提升了1.82%、0.014%、1.19%和0.73%。结果验证了IC-Net模型明显提升了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虚弱血管和血管末端的检测能力,提升了分辨伪影噪声的能力,为医生识别脑血管中产生的病变提供有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分割 特征提取 血管 数字血管造影 U-Net Inception模块 通道注意力 降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远端桡动脉入路与常规桡动脉入路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任伟超 杨海华 +3 位作者 袁景林 段春苗 马宁 王铁军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40-646,共7页
目的对比远端桡动脉入路(distal transradial artery access,dTRA)与常规桡动脉入路(transradial approach,TRA)行DSA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优化神经介入治疗的穿刺入路策略。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2年7月—2023年1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 目的对比远端桡动脉入路(distal transradial artery access,dTRA)与常规桡动脉入路(transradial approach,TRA)行DSA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优化神经介入治疗的穿刺入路策略。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2年7月—2023年1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拟行DSA的患者,按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字的方法,将患者分为dTRA组和TRA组。将按照预定入路成功完成穿刺的患者纳入分析,收集两组患者的人口学信息、既往病史等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穿刺血管内径、穿刺时间、穿刺次数等手术过程指标,以及手臂疼痛、麻木、肿胀、桡动脉闭塞、动静脉瘘等术后并发症情况。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dTRA首次穿刺成功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20例拟行DSA的患者,其中306例患者纳入分析,dTRA组和TRA组各153例患者。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TRA组的穿刺血管内径较TRA组更小[(1.97±0.42)mm vs.(2.23±0.44)mm,P<0.001]。两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TRA组相比,dTRA组的穿刺时间更长(P=0.008)、穿刺次数更多(P=0.022)、总手术时间更长(P=0.003)、射线剂量更大(P=0.027)。与TRA组相比,dTRA组术后手臂疼痛评分更低(P<0.001),麻木、肿胀发生率更低(P<0.001),桡动脉闭塞发生率更低(P=0.002);TRA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动静脉瘘,dTRA组有2例患者发生动静脉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远端桡动脉内径(OR 3.860,95%CI 1.364~10.924,P=0.011)及心房颤动病史(OR 0.121,95%CI 0.018~0.831,P=0.032)是影响dTRA首次穿刺成功率的危险因素。结论与TRA相比,dTRA可降低患者桡动脉闭塞、麻木、肿胀以及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血管造影 远端桡动脉入路 常规桡动脉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中央区浅静脉的显微解剖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比观察
4
作者 贤俊民 杨伟民 +2 位作者 武庆杰 苗磊 丰育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39-643,共5页
目的探讨大脑中央区浅静脉的显微解剖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观察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3年3月在菏泽市立医院行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50例(100侧)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观测大脑中央区浅静脉的形态构成... 目的探讨大脑中央区浅静脉的显微解剖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观察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3年3月在菏泽市立医院行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50例(100侧)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观测大脑中央区浅静脉的形态构成、走行路径、并测量其管径。将20具(40侧)尸头标本的动、静脉分别使用红、蓝色乳胶进行灌注,显微镜下观测中央区浅静脉的形态构成、走行路径、并测量其管径。然后将两者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DSA图像显示中央区浅静脉构成有6型:①中央前静脉型,②Trolard静脉型,③中央沟静脉型,④中央后静脉型,⑤混合型,⑥中央区浅静脉缺如型。中央前静脉管径:左(3.84±1.24)mm,右(3.68±1.43)mm;中央沟静脉管径:左(4.12±1.11)mm,右(4.03±1.16)mm;Trolard静脉管径:左(1.12±0.41)mm,右(1.21±0.48)mm;中央后静脉管径:左(1.07±0.78)mm,右(1.14±0.67)mm。显微解剖观察发现20具(40侧)标本中,中央区浅静脉共有5型:①中央前静脉型,②中央沟静脉型,③混合型,④Trolard静脉型,⑤中央后静脉型。中央前静脉管径:左(3.79±1.04)mm,右为(3.51±0.97)mm;中央沟静脉管径:左(4.02±1.07)mm,右(3.93±1.03)mm;Trolard静脉管径:左(1.06±0.61)mm,右(1.13±0.59)mm;中央后静脉管径:左(1.45±0.44)mm,右为(1.72±0.75)mm。两种方法所测量的管径大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解剖、影像学显影发现大脑中央区浅静脉的形态构成和回流位置是多种多样的。显微解剖及临床影像学资料,均能为神经外科医师提供较详细的中央区浅静脉的形态学信息,有利于手术医师的术前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静脉 神经解剖学 数字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价经阴道超声及磁共振成像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在早期剖宫产瘢痕妊娠诊治中的作用 被引量:36
5
作者 李园 陆雯 +2 位作者 陈苏宁 尚鸣异 宋烨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673-676,共4页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TVS)及磁共振成像(MRI)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在早期剖宫产瘢痕妊娠(CSP)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临床拟诊CSP患者23例,停经时间41-49天,分别行TVS、MRI、DSA检查,所有患者行子宫...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TVS)及磁共振成像(MRI)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在早期剖宫产瘢痕妊娠(CSP)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临床拟诊CSP患者23例,停经时间41-49天,分别行TVS、MRI、DSA检查,所有患者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术后TVS随访。结果:1TVS明确诊断CSP 17例,不能明确诊断6例,其中3例于子宫下段见孕囊回声,不能明确孕囊与瘢痕的位置关系;3例包块周边环状血流信号不明显,不能除外难免流产孕囊滞留于瘢痕处。MRI检查23例均明确诊断。2所有患者行DSA下子宫动脉栓塞术,手术成功。术后3天TVS检查:2例孕囊自行排出,1例包块完全吸收,15例见包块缩小且周围血流信号明显减少,5例包块未见明显缩小但周围血流信号明显减少。314例于治疗后1周行刮宫手术,手术顺利,术中术后24小时出血量60-155 ml;6例经MRI诊断包块位于肌层的患者未行刮宫术,密切随访血β-HCG及TVS,包块于栓塞术后4-10周后完全吸收。结论:TVS是CSP的首选诊断方法及子宫动脉栓塞术后评价疗效的方法,当超声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时,MRI是必要的辅助手段。DSA下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对于早期CS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阴道超声 磁共振 数字血管造影 剖宫产瘢痕妊娠 子宫动脉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影像在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中的价值 被引量:29
6
作者 张珑 刘建民 +5 位作者 许奕 洪波 赵文元 黄清海 张鑫 周晓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3期202-204,共3页
目的 评价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3DDSA)在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 13 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的 3DDSA与二维 (2D)DSA图像进行比较 ,分析颈动脉的形状、狭窄的显示、血管内治疗的必要性、血管内治疗的工作角度及支... 目的 评价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3DDSA)在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 13 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的 3DDSA与二维 (2D)DSA图像进行比较 ,分析颈动脉的形状、狭窄的显示、血管内治疗的必要性、血管内治疗的工作角度及支架的选择。结果 与 2DDSA相比 ,3DDSA能更清晰显示颈动脉狭窄的形状及程度 ,能提供最佳血管内治疗的工作角度 ,使用 3DDSA能正确决策支架的选择。结论  3DDSA在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能提供许多 2DDSA不能提供的有价值信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数字血管造影 颈动脉狭窄 血管内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Willis动脉环变异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被引量:23
7
作者 张艳玲 迟路湘 +3 位作者 陈康宁 史树贵 范文辉 陈贞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17-417,421,共2页
关键词 数字血管造影 WILLIS动脉环 缺血性脑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价值 被引量:13
8
作者 张珑 刘建民 +6 位作者 洪波 许奕 王永春 赵文元 黄清海 张鑫 周晓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313-1315,共3页
目的 :评价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3D DSA)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 10 5个动脉瘤的 3D DSA与 2 D DSA图像进行比较 ,分析动脉瘤的形状、瘤颈的显示、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血管内治疗的工作角度及第一枚弹簧圈大小的... 目的 :评价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3D DSA)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 10 5个动脉瘤的 3D DSA与 2 D DSA图像进行比较 ,分析动脉瘤的形状、瘤颈的显示、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血管内治疗的工作角度及第一枚弹簧圈大小的选择。 结果 :与 2 D DSA相比 ,3D DSA能更清晰地显示动脉瘤的形状及瘤颈 ,更准确地判断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 ,能提供多个血管内治疗的工作角度 ,使用 3D DSA能正确选择第一枚弹簧圈大小 ,准确判断动脉瘤的栓塞程度。结论 :3DDSA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能提供许多 2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数字血管造影 血管内治疗 颅内动脉瘤 弹簧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CT血管造影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3
9
作者 张志伟 吕发金 +1 位作者 曾勇明 何映红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50-452,共3页
目的探讨一种快速有效的自动去骨技术——数字减影CT血管造影术(DSCT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7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按照DSCTA的扫描方法采集数据。即制定两组扫描参数相同的计划螺旋采集平扫与增强扫描。然后用增强数... 目的探讨一种快速有效的自动去骨技术——数字减影CT血管造影术(DSCT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7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按照DSCTA的扫描方法采集数据。即制定两组扫描参数相同的计划螺旋采集平扫与增强扫描。然后用增强数据逐层减去平扫数据,自动去除骨与脑组织,只剩下血管影像。由两位放射医师分别在工作站上行常规与减影的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组(MPR)方法分析颅内血管。全部病例均行DSA检查。最后用四分法(4分很好;3分好;2分;可以接受;1分差)来评价DSCTA图像质量。结果27例患者中,DSA发现38个动脉瘤,DSCTA发现38个动脉瘤,常规CTA发现36个动脉瘤。DSCTA图像质量分析4分,6例(22.2%),3分,15例,(55.6%),2分,6例(22.2%);没有一例图像质量评为差或不能诊断。结论DSCTA能快速准确的自动去骨,更清晰显示颅内血管,特别是提高了颅底段血管的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数字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残留的评价及应用 被引量:9
10
作者 石会 赵兵 +4 位作者 钟鸣 张毅 郑匡 李则群 谭显西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24-1027,共4页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对破裂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残留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术后均采用3D-DSA和普通造影对破裂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复查的患者88例,动脉瘤数92个,行3D-DSA后分别应用最大密...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对破裂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残留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术后均采用3D-DSA和普通造影对破裂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复查的患者88例,动脉瘤数92个,行3D-DSA后分别应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成像(VR)、梯度成像(GR)重建图像,评价术后残留,瘤夹显影,载瘤动脉与瘤夹关系,载瘤动脉有无狭窄。结果 :动脉瘤夹闭总数92个,术后残留23个(25.0%),根据Sindou分级,Ⅰ级15个,Ⅱ级3个,Ⅲ级4个,Ⅳ级1个。其中Ⅲ级残留患者再次手术3例,Ⅳ级残留再次手术1例,Ⅲ级残留未手术,再出血1例。VR、GR、MIP重建图像均可明确显示瘤夹及个数,载瘤动脉与瘤夹关系,VR、GR可清楚显示动脉瘤残留。VR、GR、MIP在载瘤动脉瘤狭窄上存在较大局限,需结合普通DSA做出准确判断。结论:3D-DSA可准确评估破裂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残留,特别是VR、GR重建技术更易于显示动脉瘤残留,有助于指导术后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数字血管造影 夹闭 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缺血性脑血管病408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分析 被引量:16
11
作者 叶强 黄海波 +3 位作者 范良好 章云军 伍晓扬 王金凤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837-840,共4页
目的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探讨颅内外供血动脉中重度狭窄或闭塞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08例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DSA资料;分为脑梗死组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结果408例患者中,247例(60.5%)存在脑供... 目的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探讨颅内外供血动脉中重度狭窄或闭塞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08例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DSA资料;分为脑梗死组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结果408例患者中,247例(60.5%)存在脑供血动脉中重度狭窄或闭塞,共存在398处中重度狭窄或闭塞,主要累及颈内动脉起始段(23.4%)、大脑中动脉M1段(17.8%)、椎动脉V1段(16.8%);青年组和中年组单纯颅内动脉累及分别为5例(71.4%)和40例(54.8%),均显著高于老年组(49例,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颅内动脉累及组的平均年龄〔[(60.2±10.1)岁〕显著低于单纯颅外动脉累及组〔(66.9±8.9)岁〕和颅内外动脉均累及组〔(64.3±9.1)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外动脉均累及组的胆固醇水平〔(5.0±1.2)mmol/L〕显著高于单纯颅外动脉累及组〔(4.4±1.0)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颅外动脉累及组合并嗜烟史者65例(59.1%),显著高于单纯颅内动脉累及组(37例,4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内动脉起始段、大脑中动脉M1段、椎动脉V1段为脑供血动脉中重度狭窄或闭塞的好发部位;随着年龄的增长,颅外动脉受累所占比例明显增多;嗜烟史对颅外动脉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血管造影 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缺血性脑血管 脑梗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部运动对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吕发金 谢鹏 +3 位作者 房文皓 李琦 张丽娟 李咏梅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46-349,共4页
目的:明确病人头部运动方式及程度对脑血管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ic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减影后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分析44例(男18例,女26例,平均年龄(52.6±17.6)岁)脑血管VCTDS... 目的:明确病人头部运动方式及程度对脑血管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ic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减影后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分析44例(男18例,女26例,平均年龄(52.6±17.6)岁)脑血管VCTDSA不固定头部的小剂量团注测试扫描和固定头部扫描的影像数据,观察两种扫描模式下头部运动的形式、程度及减影后图像伪影的表现形式及程度。结果:不固定头部的小剂量团注测试扫描,头部运动有3种方式:层面内移动(77.3%)、层间移动(4.5%)和混合移动(18.2%)。头部运动多数为轻微移动(65.9%)。减影后的运动伪影表现为高密度,多出现在解剖结构的边缘。固定头部扫描后减影后图像的运动伪影明显减少,无伪影图像率由13.6%增加至59.1%,中重度伪影图像率由47.7%降至11.4%。结论:脑血管VCTDSA不固定头部扫描,头部运动有3种方式,减影后产生多种形式的运动伪影;固定头部后扫描可明显减少运动伪影,提高脑血管VCTDSA的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 数字血管造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化道出血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和栓塞治疗 被引量:5
13
作者 季学兵 张锐 +2 位作者 彭湘 赵锡军 吕维富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1年第2期111-112,共2页
关键词 消化道出血 诊断 数字血管造影 栓塞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血管造影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术后检查中的价值比较 被引量:15
14
作者 周明利 冯骏 屈天荣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1-105,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两种技术对颅内动脉瘤术后分级的临床价值。方法对72例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使用DSA和MRA技术检测颅内动脉瘤术后及随访3个月的分级情况,并对比检查结果。结果DSA与TOF-MRA对颅内动脉...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两种技术对颅内动脉瘤术后分级的临床价值。方法对72例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使用DSA和MRA技术检测颅内动脉瘤术后及随访3个月的分级情况,并对比检查结果。结果DSA与TOF-MRA对颅内动脉瘤随访3个月分级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5,P>0.05);MRA和DSA检测术后颅内动脉瘤1级的灵敏度分别为94.3%、97.1%,特异度分别为91.9%、89.2%,两种方法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颅内动脉瘤分级的增加随高血压的发生率而增加(χ2=7.82,P<0.05),与高血压成正相关(r=0.47,P<0.05);MRA和DSA检测术后颅内动脉瘤患者脑血管平均分支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A与DSA均可应用于随访术后颅内动脉瘤残留瘤的分级,MRA还有无创性检查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磁共振血管造影 数字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虹吸部应用解剖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照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7
15
作者 孙学进 庞瑞麟 +1 位作者 赵卫 李莉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1期66-67,共2页
目的 对 35具成人头颅颈内动脉虹吸部进行血管的走行方向、成角、开口方位的观察 ,与5 0例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对照分析 ,为指导颅内动脉插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甲醛固定成人头颅标本 35具 ;依次分离 ,充分暴露颈内动脉虹吸... 目的 对 35具成人头颅颈内动脉虹吸部进行血管的走行方向、成角、开口方位的观察 ,与5 0例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对照分析 ,为指导颅内动脉插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甲醛固定成人头颅标本 35具 ;依次分离 ,充分暴露颈内动脉虹吸部 ,仔细观察和测量颈内动脉虹吸部 ;5 0例全脑血管DSA检查阴性的血管情况作参照分析。结果 颈内动脉虹吸部血管走行成角 ,可分为 3个角度和1个弯度 ,两侧差异无显著性 ,与DSA资料对照分析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颈内动脉虹吸部血管走行角度及开口方向 ,对插管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虹吸部 解剖学 数字血管造影 DSA 颅内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肾动脉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任安 卢延 +1 位作者 张雪哲 王武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5年第6期388-391,共4页
目的:客观评价螺旋CT肾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从本院螺旋CT肾动脉成像(CTRA)资料中选取31例曾做过DSA肾动脉造影(含动脉成形和支架放置术)者,CTRA和DSA图像分别先由两位医师独立观察。分析内容包括解剖变异、有无狭窄及... 目的:客观评价螺旋CT肾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从本院螺旋CT肾动脉成像(CTRA)资料中选取31例曾做过DSA肾动脉造影(含动脉成形和支架放置术)者,CTRA和DSA图像分别先由两位医师独立观察。分析内容包括解剖变异、有无狭窄及进行狭窄程度分级。最后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TRA发现狭窄血管33支,其中31支经DSA证实(2支假阳性)。符合率为94%。清楚显示5支副肾动脉(经DSA证实)。结论:CTRA是肾性高血压筛选的可靠方法并可取代DSA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数字血管造影 肾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法手术切除的胰腺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动脉造影分析及其对经动脉灌注化疗(TAI)的指导价值 被引量:6
17
作者 施惠斌 陈颐 +4 位作者 程洁敏 龚高全 李国平 李长煜 王小林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52-356,共5页
目的观察无法手术切除的胰腺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 angiography,DSA)的表现特点,探讨DSA动脉造影对经动脉灌注化疗(transarterial infusion,TAD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中山医院介入治疗科接受TAI治疗的无法手术切... 目的观察无法手术切除的胰腺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 angiography,DSA)的表现特点,探讨DSA动脉造影对经动脉灌注化疗(transarterial infusion,TAD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中山医院介入治疗科接受TAI治疗的无法手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146例。所有病例先行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必要时选择进入肝总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或脾动脉造影。观察胰腺癌的直接供血动脉及其起源、胰周主要动脉受侵犯情况。结果 61例胰头癌中,所有病例胰十二指肠前上、后上动脉均参与供血(100%),53例胰十二指肠前下、后下动脉参与供血(86.9%),14例胰背动脉参与供血(23.0%)。85例胰体尾癌中,9例未见明显血供,余76例中胰背动脉参与供血31例(36.5%),胰大动脉参与供血41例(48.2%),胰尾动脉参与供血35例(41.2%)。胰周大动脉中,16例腹腔动脉受侵犯(11.0%),其中2例动脉侵犯分级Ⅳ级;35例胃十二指肠动脉受侵犯(24.0%);10例肠系膜上动脉受侵犯(6.8%);8例肝总动脉受侵犯(5.5%);65例脾动脉受侵犯(44.5%),其中7例动脉受侵分级Ⅳ级。结论 DSA动脉造影对元法手术切除的胰腺癌TAI术中给药靶动脉的确有重要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数字血管造影(DSA) 动脉灌注化疗(TA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胃肠道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18
作者 鲁宏 孙善全 +1 位作者 谢鹏 龚水根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1年第4期359-360,共2页
目的 评价DSA(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对胃肠道疾病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40例胃肠道疾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片 ,同时与钡餐、钡灌及内窥镜检查相对照。结果 血供丰富的病变有 :平滑肌肿瘤、腺癌... 目的 评价DSA(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对胃肠道疾病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40例胃肠道疾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片 ,同时与钡餐、钡灌及内窥镜检查相对照。结果 血供丰富的病变有 :平滑肌肿瘤、腺癌、Crohn病与血管畸形 ,血管具有相应特征 ,结合钡餐、钡灌及内窥镜检查 ,临床诊断率较高。少血管病变有 :淋巴瘤、类癌及肠结核 ,缺乏明显的血管特征 ,介入诊断较难。平滑肌肿瘤血管呈“蜘蛛网”状 ,腺癌周血管增多、增粗 ,Crohn病病变肠管之间可见正常血管。血管畸形的血管增多、紊乱 ,钡灌及内窥镜检查多为阴性。结论 DSA对胃肠道疾病的诊断有一定帮助 ,尤其是对多血管肿瘤及血管畸形病变的诊断更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血管造影 胃肠道疾病 肿瘤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治疗和随访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汪求精 李铁林 +7 位作者 段传志 陈建华 何旭英 方兵 陈光忠 尹方明 赵庆平 徐如祥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3-46,共4页
目的 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3DDSA)在脑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及随访中的价值。方法 对 4 9例疑诊或确诊动脉瘤的病例 ,术前、栓塞术中行 3DDSA检查 ,其中 10例作 3DDSA随访。结果  4 9例中经 3DDSA证实共检出 4 7例 5 3个动脉瘤... 目的 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3DDSA)在脑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及随访中的价值。方法 对 4 9例疑诊或确诊动脉瘤的病例 ,术前、栓塞术中行 3DDSA检查 ,其中 10例作 3DDSA随访。结果  4 9例中经 3DDSA证实共检出 4 7例 5 3个动脉瘤 ,3DDSA对动脉瘤形状、瘤颈及瘤颈与载瘤血管关系能更好地显示 ,准确判断动脉瘤血管内栓塞的可行性 ,并为栓塞治疗提供最佳工作角度。 12例病人因 3DDSA检查而改变了原来的治疗方法。3DDSA尚可准确判断动脉瘤的栓塞程度及有无复发。结论  3DDSA可提高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的安全性 ,并有助于随访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数字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栓塞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匹配蒙片去骨法在颅内动脉瘤头颈CT血管成像减影效果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姜雪 李王佳 +3 位作者 郑婉琳 郭浩明 张丽娟 吕发金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63-1267,共5页
目的:比较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y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与匹配蒙片去骨法(matched mask bone elimination,MMBE)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头颈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减影的图像质量。... 目的:比较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y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与匹配蒙片去骨法(matched mask bone elimination,MMBE)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头颈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减影的图像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于我院行头颈CTA检查且诊断颅内动脉瘤的47名患者资料。分别使用GE AW4.6后处理工作站VCTDSA减影技术与SIEMENS Syngovia后处理工作站MMBE减影技术对这47名患者头颈CTA的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比较不同减影技术的自动减影时间、手动减影时间和总减影时间,并评价减影后的去骨情况,血管的减影效果及动脉瘤显示情况。结果:VCTDSA和MMBE的自动减影时间、手动减影时间和总减影时间分别为12、598、561.5 s和76、288、375 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VCTDSA在减影后颈内动脉颅内段和静脉窦的减影效果及动脉瘤显示情况均优于MMBE,而其减影后的去骨情况较MMBE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于颈内动脉虹吸部的动脉瘤,VCTDSA的显示情况优于MMBE,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VCTDSA的自动去骨速度快、效果好,对头颈部血管、动脉瘤的显示优于MMBE,有助于颅内动脉瘤的观察和诊断;MMBE的自动去骨效果好,更节约手动减影时间,但易过度减影导致血管假性狭窄及动脉瘤显示不完整,总体减影效果差,不利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容积CT数字血管造影 同步匹配蒙片去骨 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