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3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肾动静脉畸形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诊断及栓塞治疗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陈耀庭 许林锋 +1 位作者 林天歆 孙宏亮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40-444,共5页
【目的】探讨肾动静脉畸形(rAVM)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诊断价值及经动脉栓塞治疗(TAE)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09年1月期间我院5例以肉眼血尿为主要表现的rAVM患者的诊断经过以及TAE治疗的效果,术后随访1... 【目的】探讨肾动静脉畸形(rAVM)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诊断价值及经动脉栓塞治疗(TAE)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09年1月期间我院5例以肉眼血尿为主要表现的rAVM患者的诊断经过以及TAE治疗的效果,术后随访10~60个月(平均38个月)。【结果】患者经DSA检查后均诊断为静脉曲张型rAVM,自发性、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是此型rAVM的惟一临床表现。肾动脉DSA能清晰显示rAVM的畸形血管和动静脉瘘,其中1例副肾动脉供血,1例第2次DSA时出现自然消退。DSA后5例均顺利以PVA和(或)微钢圈行超选择TAE,术后栓塞肾与全肾的体积平均比为(8.51±4.84)%(范围4.52%~18.31%)。术后肉眼血尿于1h明显改善,15~48h(平均28h)内消失,随访期间未见血尿复发,无并发症。【结论】临床诊断rAVM困难,在所有影像学检查中,肾动脉DSA是诊断rAVM的金标准。PVA和(或)微钢圈TAE治疗rAVM安全、简单、微创,中远期临床疗效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动静脉畸形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栓塞 经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对椎动脉发育不全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2
作者 谢首佳 胡俊 +5 位作者 吴虹辰 谭琼 杨源瑞 郑波 陈康宁 史树贵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55-958,共4页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对椎动脉发育不全(vertebral artery hypoplasia,VAH)的诊断价值。方法根据患者DSA影像学表现将VAH分为5型,按照分型回顾性分析在我科行DSA检查的500例脑梗死患者,分...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对椎动脉发育不全(vertebral artery hypoplasia,VAH)的诊断价值。方法根据患者DSA影像学表现将VAH分为5型,按照分型回顾性分析在我科行DSA检查的50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前循环脑梗死组(362例)及后循环脑梗死组(138例),统计2组患者常见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前后循环脑梗死组患者VAH比例、各型VAH的比例及VAH患者后交通动脉(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PCA)开放情况。结果 362例前循环脑梗死患者中诊断VAH 61例(16.85%),后循环脑梗死组138例,诊断VAH 47例(34.06%),2组患者抽烟、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循环脑梗死组VAH明显多于前循环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00例脑梗死患者共有108例诊断VAH,VAH以右侧VAH最常见(61.11%),左侧占27.78%,双侧最少见(11.11%)。5型VAH以Ⅰ型最常见(41.67%),Ⅲ型次之(22.22%),Ⅳ型、Ⅴ型各占15.74%及11.11%,Ⅱ型最少见(9.26%)。VAH患者后交通动脉开放较非VAH患者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AH可能是后循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DSA能明确诊断各型VAH,并能明确后交通动脉开放情况,对VAH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椎动脉发育不全 脑梗死 危险因素 后交通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在头颈部恶性肿瘤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7
3
作者 唐岳鹏 黄桂林 +3 位作者 胡小华 张霓霓 易杰 姚礼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82-784,共3页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在头颈部恶性肿瘤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10例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控下,经颞浅动脉逆行插管,然后行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结果:所有化疗泵插管都获成功。术中显影剂准确...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在头颈部恶性肿瘤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10例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控下,经颞浅动脉逆行插管,然后行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结果:所有化疗泵插管都获成功。术中显影剂准确灌注入靶动脉;化疗前行亚甲蓝灌注,病变区域显色良好。化疗后8例患者的目标肿瘤病灶长径总和缩小率≥30%。结论: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进行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定位准确、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灌注化疗 头颈部恶性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在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54例诊断中的应用
4
作者 张冬玲 胡宝珍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31-532,共2页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在老年脑血管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4
5
作者 刘高飞 李达文 +1 位作者 朱敏 夏磊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181-1183,共3页
目的在老年脑血管病患者中评估经桡动脉穿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脑血管病患者200例,按血管入路随机分为桡动脉组100例和股动脉组100例,对比分析2组穿刺成功率、选择性造影成功率、曝光时间... 目的在老年脑血管病患者中评估经桡动脉穿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脑血管病患者200例,按血管入路随机分为桡动脉组100例和股动脉组100例,对比分析2组穿刺成功率、选择性造影成功率、曝光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93.0%vs 100.0%,4.0%vs 10.0%,P<0.05),曝光时间明显长于股动脉组[(10.26±2.23)min vs(4.57±1.07)min,P<0.01],2组造影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穿刺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可以在老年脑血管病患者中开展,但是其操作难度及时间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障碍 桡动脉 穿刺术 血管造影术 数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冯勋刚 郑俊萍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1920-1921,共2页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不同病因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检出率。方法对临床和影像学诊断为自发性SAH的180例患者行DSA检查,并对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80例患者经DSA检查诊断为颅内动脉瘤142例,脑动静脉畸形8例,...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不同病因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检出率。方法对临床和影像学诊断为自发性SAH的180例患者行DSA检查,并对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80例患者经DSA检查诊断为颅内动脉瘤142例,脑动静脉畸形8例,烟雾病3例,动静脉瘘3例,其中2例位于颅颈交界区,总检出率为86.67%,阴性24例。结论 DSA可以作为SAH患者病因诊断的主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造影术 数字 病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联合宫腔镜行输卵管再通术44例 被引量:2
7
作者 陈光斌 李江山 +4 位作者 邹文远 张桂华 唐先志 任青 段迎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4期1629-1630,共2页
目的: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联合宫腔镜行输卵管再通术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探讨其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经宫腔镜导引将5F单弯导管插至输卵管开口,经超滑导丝疏通输卵管后行选择性输卵管造影及通液,治疗44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 目的: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联合宫腔镜行输卵管再通术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探讨其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经宫腔镜导引将5F单弯导管插至输卵管开口,经超滑导丝疏通输卵管后行选择性输卵管造影及通液,治疗44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结果:44例共65条不通输卵管,采用此法后经输卵管造影证实共58条输卵管获得再通,再通有效率达89.23%。结论:DSA联合宫腔镜行输卵管再通术,可简化输卵管再通器械,减少盲目插管所致损伤,减少射线辐射,提高再通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卵管阻塞 血管造影术 数字 宫腔镜检查 输卵管再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对血浆ET-1和vWF水平的影响
8
作者 付棉 秦超 +5 位作者 程道宾 赵伟佳 梁志坚 刘竞丽 梁明辉 陈相任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323-1325,共3页
目的:探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血浆内皮素-1(ET-1)及von Willebrand因子(vWF)的水平的影响。方法:用ELISA法测定连续收集的10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DSA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4 h血浆ET-1和vWF的含量。结果:患者脑DSA后血浆ET-... 目的:探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血浆内皮素-1(ET-1)及von Willebrand因子(vWF)的水平的影响。方法:用ELISA法测定连续收集的10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DSA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4 h血浆ET-1和vWF的含量。结果:患者脑DSA后血浆ET-1水平均明显升高,ET-1在术后即刻有明显升高,为(550.19±108.06)ng/L),术后24 h有所下降,为(517.26±111.84)ng/L,但仍高于术前水平[(501.20±111.86)ng/L],3个时点血浆ET-1水平有明显差异。血浆vWF水平术后未观察到明显升高。结论:术后ET-1的持续升高提示脑DSA可能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数字 内皮缩血管肽-1 von WILLEBRAND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优势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张素霞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20期1872-1873,共2页
目的探讨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旋转DS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价值。方法采用菲利浦INTEGR IS CV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对21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可疑颅内动脉瘤患者行常规DSA和旋转DSA,比较二者在显示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瘤颈的宽窄... 目的探讨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旋转DS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价值。方法采用菲利浦INTEGR IS CV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对21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可疑颅内动脉瘤患者行常规DSA和旋转DSA,比较二者在显示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瘤颈的宽窄及其与载瘤动脉的空间关系,评价旋转DSA的诊断优势。结果本组共检查217例患者,常规DSA检出139例患者153个动脉瘤,检出率为64.1%,旋转DSA检出156例患者177个动脉瘤,检出率为71.9%,两组患者的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常规DSA检查95个动脉瘤清晰显示;旋转DSA检查157个动脉瘤清晰显示,排除5例常规DSA呈假阳性的患者;旋转DSA较常规DSA在显示动脉瘤瘤颈和瘤体形态及与载瘤动脉关系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旋转DSA均能在适当的角度,使动脉瘤瘤体、瘤颈形态及载瘤动脉与周围动脉关系清晰地显示出来,从而提高诊断动脉瘤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数字 颅内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iFlow技术预测急性下肢缺血患者接受血运重建术后30天内大截肢事件
10
作者 李锐东 李承志 +2 位作者 张艳 王晓白 李王海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78,共5页
目的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iFlow技术用于预测急性下肢缺血(ALLI)患者接受血运重建术后30天内发生大截肢事件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310例接受血运重建术ALLI患者,根据术后30天内接受大截肢手术与否将其分为大截肢组(n=36)与无大截... 目的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iFlow技术用于预测急性下肢缺血(ALLI)患者接受血运重建术后30天内发生大截肢事件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310例接受血运重建术ALLI患者,根据术后30天内接受大截肢手术与否将其分为大截肢组(n=36)与无大截肢组(n=274)。对血运重建后DSA图像进行后处理获得iFlow参数,包括达峰时间(TTP)和峰值(Peak);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获取TTP和Peak预测术后大截肢的最佳截断值并将其转换为二分类变量,与其他参数共同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可用于预测术后大截肢的独立因素。结果大截肢组TTP高于、而Peak低于无大截肢组(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以TTP及Peak预测术后30天内大截肢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1及0.712,其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6 s及1.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房颤动(AF)[OR(95%CI)=3.048(1.076,8.632)]、皮肤花斑[OR(95%CI)=6.035(2.323,15.677)]、血运重建后TTP≥16 s[OR(95%CI)=8.414(3.116,22.723)]及术后48 h高肌红蛋白[OR(95%CI)=1.001(1.001,1.001)]均为ALLI患者接受血运重建术后30天内发生大截肢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而Peak二分类变量并非独立预测因子[OR(95%CI)=0.485(0.183,1.283),P=0.145]。结论DSA iFlow参数中的TTP可用于预测接受血运重建术ALLI患者30天内发生大截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 下肢 截肢术 外科性 血管造影术 数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CT功能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凤永 王茂强 +3 位作者 樊庆胜 段峰 王志军 宋鹏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98-300,304,共4页
目的评价平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旋转3D-CT功能的可操作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我院行介入治疗的278例患者使用INNOVA 3100平板数字减影机行旋转3D-CT血管造影检查,使用AW4.3-04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和INNOVA CT重建,对获得的图... 目的评价平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旋转3D-CT功能的可操作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我院行介入治疗的278例患者使用INNOVA 3100平板数字减影机行旋转3D-CT血管造影检查,使用AW4.3-04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和INNOVA CT重建,对获得的图像进行影像学分析,并与临床效果比较。结果278例患者中,显示脑动脉瘤情况54例,脑动静脉畸形情况25例,评估栓塞效果27例,了解颅内情况24例;清晰显示肿瘤的供血动脉及肿瘤血管57例,在行栓塞治疗后评估栓塞效果是否达到完全栓塞24例,但旋转血管造影对肿瘤微小少血供病灶显示不好11例;观察血管病变58例,评估支架在血管内的状况21例;观察胆道病变5例;观察介入治疗中有无出血等并发症25例。结论INNOVA 3100型数字平板血管造影仪具有三维成像和断层成像功能,可行血管造影CT检查,同时获得CT和血管造影图像,易于显示异常血管和病变组织,提供全面的解剖信息,利于介入手术方案的制定及检验治疗效果,判断有无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三维重建 CT重建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耳鼻咽喉科的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沈小华 周水淼 +7 位作者 周义德 彭平 江德胜 王振堂 杨继金 温武 刘锋 李兆基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46-348,共3页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在耳鼻咽喉科疾病诊治中的应用前景。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 1995年 11月至1999年 12月应用 DSA诊治严重鼻出血 10例、鼻咽纤维血管瘤 3例、咽部及咽旁间隙占位性病变各 1例的诊断和治疗情况。结果 :10...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在耳鼻咽喉科疾病诊治中的应用前景。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 1995年 11月至1999年 12月应用 DSA诊治严重鼻出血 10例、鼻咽纤维血管瘤 3例、咽部及咽旁间隙占位性病变各 1例的诊断和治疗情况。结果 :10例严重鼻出血中 9例在 DSA下行血管栓塞治疗 ,8例成功 ,有效率为 88.89% ;3例鼻咽纤维血管瘤术前栓塞肿瘤供血动脉均获成功 ,减少了术中出血量 ;2例占位性病变经 DSA得以明确诊断。所有行 DSA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结论 :DSA不仅是诊断和治疗严重鼻出血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且能对占位性病变作鉴别诊断。术前选择性栓塞瘤体供血动脉 ,能有效地减少术中出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鼻出血 鼻咽纤维血管 假性动脉瘤 耳鼻咽喉科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耳鼻咽喉科的应用价值
13
作者 李湘平 黄爱新 黄胜平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308-309,共2页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耳鼻咽喉科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0例耳鼻咽喉科疾病患者进行DSA检查和栓塞治疗。结果: 本组4例鼻咽纤维血管瘤手术前选择性地栓塞瘤体内动脉血管,手术出血量明显减少;3例耳廓及头颈巨大蔓状血...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耳鼻咽喉科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0例耳鼻咽喉科疾病患者进行DSA检查和栓塞治疗。结果: 本组4例鼻咽纤维血管瘤手术前选择性地栓塞瘤体内动脉血管,手术出血量明显减少;3例耳廓及头颈巨大蔓状血管瘤中2例姑息对症性栓塞后,耳廓变小、,变硬,溃破出血停止,但其中1例栓塞后并发一侧周围性面瘫,另1例术前栓塞配合手术,减少了术中出血;1例左鼻腔血管瘤栓塞治疗24 h后,并发左眼鼻侧下方视野缺损;2例难治性鼻出血,栓塞治疗后鼻出血得到控制。结论 :DSA选择性动脉栓塞配合手术治疗耳鼻咽喉科血管性肿瘤、血管畸形,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对控制严重鼻出血是一种有效的新方法,但应重视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耳鼻咽喉科 D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枢性眩晕患者的92例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结果分析 被引量:13
14
作者 席刚明 岳炫烨 +4 位作者 叶飞 胡发云 鲍玉华 庄凤娟 聂森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10-313,共4页
目的: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技术观察中枢性眩晕患者脑血管的形态变化,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临床拟诊为中枢性眩晕的92例患者,全部进行全脑血管DSA检查,并分析血管结构异常的类型... 目的: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技术观察中枢性眩晕患者脑血管的形态变化,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临床拟诊为中枢性眩晕的92例患者,全部进行全脑血管DSA检查,并分析血管结构异常的类型、比例及分布(好发部位以及受累血管数目)。结果:中枢性眩晕患者92例,病变137侧,其中前循环(颈动脉系统)病变15侧(10.95%);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122侧(89.05%),累及两条或两条以上血管的共31例(33.70%),以椎动脉合并其他血管狭窄最为常见。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中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39侧(28.47%),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13侧(9.49%),后循环变异59侧(43.06%)。结论:后循环狭窄和变异可能是中老年人中枢性眩晕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性眩晕 血管造影术 数字 血管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体内导管纤维蛋白鞘形成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2
15
作者 武中林 刘玉芝 +2 位作者 王建新 吴勇超 李顺宗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56-358,363,共4页
目的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CVPAS)体内导管纤维蛋白鞘形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12月—2014年4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CVPAS导管功能障碍患者131例为研究对象。DSA下经静脉港蝶翼针外接口,手推造影剂行D... 目的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CVPAS)体内导管纤维蛋白鞘形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12月—2014年4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CVPAS导管功能障碍患者131例为研究对象。DSA下经静脉港蝶翼针外接口,手推造影剂行DSA,分析DSA表现。结果 CVPAS体内导管纤维蛋白鞘形成51例(38.9%),其中CVPAS体内导管末端局部纤维蛋白鞘形成43例(84.3%,43/51),CVPAS体内导管弥漫性纤维蛋白鞘形成5例(9.8%,5/51),CVPAS体内导管广泛性纤维蛋白鞘形成3例(5.9%,3/51)。DSA可见沿体内导管外壁走形的线样、柱状或不规则状高密度影包裹体内导管,被包裹的导管管径明显增粗,造影剂可向上反流进入腔静脉、CVPAS植入侧皮下软组织或输液座周围皮下软组织内。结论纤维蛋白鞘形成是造成CVPAS导管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DSA可有效评估CVPAS体内导管纤维蛋白鞘形成,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数字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体内导管 纤维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6
作者 程钢戈 朴龙松 +7 位作者 董连强 杜庆广 张晖 武琛 刘智良 马宏伟 黄永安 张宝国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130-1131,共2页
目的探讨脑血管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三维重建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使用荷兰PHILIPS公司数字减影机,对35例疑有动脉瘤破裂的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行普通二维DSA及旋转DSA检查,并行血管三维重建,获得关于动脉瘤的定... 目的探讨脑血管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三维重建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使用荷兰PHILIPS公司数字减影机,对35例疑有动脉瘤破裂的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行普通二维DSA及旋转DSA检查,并行血管三维重建,获得关于动脉瘤的定位、方向、瘤颈、动脉瘤清晰度、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分支的立体解剖图像,将旋转DSA及三维影像与普通二维DSA结果比较。结果常规DSA检查发现动脉瘤36个(30例),其中7例动脉瘤的方向及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解剖关系显示不清,3例动脉瘤的颈部显示不清;5例未见明显动脉瘤染色。加摄旋转DSA并行三维重建后,又发现3例微小动脉瘤,明确诊断颅内动脉瘤39个(33例),2例仍未见动脉瘤。动脉瘤的全貌,瘤颈的位置、宽窄,载瘤动脉及周围血管分支的解剖关系清晰显示,避免了因血管重叠而产生的对动脉瘤的遮挡。结论旋转DSA可从270°旋转视角更清晰地连续显示动脉瘤、瘤颈及周围的血管解剖结构,加三维重建后,动脉瘤的大小、方向、载瘤动脉及周围血管的关系呈立体解剖影像,既提高了动脉瘤血管造影诊断的灵敏度,降低了漏诊率,又为手术和介入治疗提供了更为全面、准确的影像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数字 颅内动脉瘤 成像 三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经皮经肝胆管不同引流方式治疗高位恶性胆管梗阻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6
17
作者 武中林 李顺宗 +3 位作者 杨光 吴勇超 荣小翠 李智岗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3期4136-4141,4150,共7页
目的比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经皮经肝胆管不同引流方式治疗高位恶性胆管梗阻(MHBO)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MHBO患者164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胆管完全外引流组(A组)18例、优势... 目的比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经皮经肝胆管不同引流方式治疗高位恶性胆管梗阻(MHBO)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MHBO患者164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胆管完全外引流组(A组)18例、优势侧胆管外引流组(B组)34例、胆管单支架植入并对侧外引流组(C组)48例、胆管双支架植入组(D组)64例。记录4组患者术前3 d内及术后3、7、14 d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差值及术后第21天TBIL;观察患者近期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其近、远期疗效。结果胆管不同引流方式与时间在ALT、AST、TBIL、DBIL差值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胆管不同引流方式、时间在ALT、AST、TBIL、DBIL差值上的主效应显著(P<0.05)。D组胆心反射、胆管出血、穿刺点疼痛发生率高于其余A、B组,低于C组(P<0.05),电解质紊乱发生率低于其余3组(P<0.05)。4组患者近期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4组患者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4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组中位生存期长于A组(P<0.05);D组中位生存期长于B、C组(P<0.05)。结论 MHBO减黄效果的关键在于胆管引流范围,随着胆管引流范围的增加,减黄效果越好,且胆管内引流优于外引流。胆管双支架植入内引流恢复了胆汁的肝肠循环,不仅能够迅速退黄并恢复肝功能,而且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汁淤积 血管造影术 数字 引流术 治疗结果 疗效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磁共振管壁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闭塞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6
18
作者 张进 孙贝贝 +3 位作者 李晓 赵锡海 许建荣 赵辉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13-316,共4页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比较,评价三维磁共振管壁成像(3D-MR-VWI)技术诊断颈动脉闭塞形态学特征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纳入经超声诊断为颅外段颈动脉闭塞(CAO),并于1周内完成3D-MR-VWI和DSA检查的124例患者。评价3D-MR-VWI与DS...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比较,评价三维磁共振管壁成像(3D-MR-VWI)技术诊断颈动脉闭塞形态学特征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纳入经超声诊断为颅外段颈动脉闭塞(CAO),并于1周内完成3D-MR-VWI和DSA检查的124例患者。评价3D-MR-VWI与DSA在诊断CAO类型和闭塞发生部位的一致性。结果3D-MR-VWI对于颈动脉完全闭塞及闭塞起始部位的诊断与DSA结果均有较高的一致性(Cohen’s κ=0.85,95%CI 0.71~0.94;Cohen’s κ=0.85,95%CI 0.71~0.97)。3DMR-VWI诊断颈动脉完全闭塞的敏感度为97.0%,特异度为86.7%,准确率为94.6%。结论3D-MR-VWI能够准确诊断CAO并判定闭塞的形态学特征,可为临床诊治颈动脉闭塞性病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动脉闭塞性疾病 磁共振成像 血管造影术 血管造影术 数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CT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颈内动脉狭窄、斑块形态及溃疡的准确性比较 被引量:59
19
作者 张圆圆 孟秀君 +3 位作者 田沈 车玉琴 林巧 颜丙旺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0期3763-3768,共6页
目的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CT血管成像(CTA)对颈内动脉狭窄、斑块形态及溃疡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2009—2014年收治的经DSA检查确诊的颈内动脉狭窄... 目的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CT血管成像(CTA)对颈内动脉狭窄、斑块形态及溃疡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2009—2014年收治的经DSA检查确诊的颈内动脉狭窄患者168例,并先后行CDUS、CTA检查。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CDUS、CTA检查颈内动脉狭窄率与DSA检查颈内动脉狭窄率的相关性;以DSA为金标准,计算CDUS、CTA诊断颈内动脉狭窄率≥70%、斑块形态、是否有溃疡的正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ROC曲线和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CDUS、CTA检查对斑块形态和溃疡检测的准确性;Kappa检验分析CDUS、CTA检查与DSA检查的一致性。结果 CDUS(64.73±22.91)%、CTA(62.38±22.31)%检查颈内动脉狭窄率与DSA(62.52±22.31)%检查颈内动脉狭窄率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922和0.992,P<0.05)。DSA确诊患者颈内动脉狭窄率≥70%的血管条数为146条,<70%的血管条数为190条。CDUS、CTA检查颈内动脉狭窄率≥70%的正确率分别为85.7%(288/336)、95.8%(322/336),灵敏度分别为83.6%(122/146)、94.5%(138/146),特异度分别为87.4%(166/190)、96.8%(184/19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3.6%(122/146)、95.8(138/144)%,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4%(166/190)、95.8%(184/192)。CDUS、CTA检查诊断颈内动脉狭窄率≥70%的Kappa值分别为0.709、0.915。DSA确诊患者颈内动脉规则型斑块的血管条数为168条,不规则型斑块的血管条数为168条;DSA确诊患者颈内动脉有溃疡的血管条数为68条,无溃疡的血管条数为268条。CDUS、CTA检查颈内动脉斑块形态的正确率分别为82.7%(278/336)、99.1%(333/336),灵敏度分别为84.8%(144/168)、98.8%(166/168),特异度分别为79.8%(134/168)、99.4%(167/168),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0.9%(144/178)、99.4%(166/167),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8%(134/158)、99.4%(167/169);CDUS、CTA检查颈内动脉斑块形态的Kappa值分别为0.655、0.982。CDUS、CTA检查颈内动脉溃疡的正确率分别为88.7%(298/336)、98.5%(331/336),灵敏度分别为85.3%(58/68)、94.0%(64/68),特异度分别为89.6%(240/268)、99.6%(267/268),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7.4%(58/86)、98.5%(64/65),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0%(240/250)、98.5%(267/271)。CDUS检查诊断颈内动脉不规则斑块AUC为0.818〔95%CI(0.711,0.866)〕,CTA检查诊断颈内动脉不规则斑块AUC为0.997〔95%CI(0.923,1.000)〕;CDUS检查诊断颈内动脉溃疡AUC为0.708〔95%CI(0.633,0.788)〕,CTA检查诊断颈内动脉溃疡AUC为0.969〔95%CI(0.934,1.000)〕。CDUS、CTA检查诊断颈内动脉溃疡的Kappa值分别为0.681、0.953。结论CTA检查对于颈内动脉狭窄率≥70%,不规则斑块和有溃疡的诊断具有简单可行且正确率高的优点,较CDUS占有明显优势,与金标准DSA诊断的准确性具有高度一致性,在一定情况下可代替DSA检查,避免其有创性和潜在的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体层摄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数字 灵敏度 特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君 李宝民 +6 位作者 李生 曹向宇 刘新峰 马玉栋 孙正辉 姜金利 许百男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504-506,共3页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制定治疗策略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疑似颅内动脉瘤的患者53例,在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的基础上行3D-DSA检查,根据造影结果制定相关治疗策略。结果5...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制定治疗策略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疑似颅内动脉瘤的患者53例,在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的基础上行3D-DSA检查,根据造影结果制定相关治疗策略。结果53例患者中经3D-DSA证实共检出45例57个动脉瘤,3D-DSA较2D-DSA能更好地显示动脉瘤立体形态、载瘤动脉与毗邻血管的关系、瘤颈及其与载瘤血管关系,准确判断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和外科手术夹闭的可行性,并为栓塞或支架置入提供最佳工作角度。结论3D-DSA可提高颅内动脉瘤特别是<2mm动脉瘤的检出率,为制定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策略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从而进一步提高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和手术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造影术 数字 蛛网膜下腔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