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8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指导的介入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影响研究
1
作者 孙其孟 《当代医药论丛》 2025年第15期30-32,共3页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枣庄市立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介入治疗,观察组实施...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枣庄市立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介入治疗,观察组实施DSA指导的介入治疗。观察两组的血管狭窄程度,评估血管再通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狭窄面积、狭窄直径小于对照组,最小直径、病变长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血管再通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介入治疗中采用DSA技术能准确发现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情况,为介入治疗的开展带来可靠依据,最大程度保证介入治疗效果,改善其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 介入治疗 数字血管造影 血管狭窄程度 血管再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踝肱动脉指数、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评估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的比较
2
作者 王友杰 程清涛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2025年第2期140-146,共7页
目的:对比分析踝肱动脉指数(ABI)、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估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120例疑似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实施ABI、彩色多... 目的:对比分析踝肱动脉指数(ABI)、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估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120例疑似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实施ABI、彩色多普勒超声、DSA及综合检查(病例病史+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检查),并以综合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比ABI、彩色多普勒超声和DSA评估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的价值。结果:经综合检查确诊,120例疑似患者中明确为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者90例,占75.00%。经Kappa一致性检验,ABI、彩色多普勒超声和DSA诊断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结果与综合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分别为0.649、0.708、0.994。绘制ROC曲线图发现,ABI、彩色多普勒超声和DSA诊断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的AUC分别为0.850、0.878、0.994。将综合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DSA诊断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ABI、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P<0.05),而ABI、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ABI、彩色多普勒超声和DSA诊断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均有一定价值,但DSA诊断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与综合检查结果的一致性更好,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 踝肱动脉指数 彩色多普勒超声 数字血管造影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近期疗效
3
作者 包东明 郭赟 吴文泽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25年第2期159-162,共4页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LE)的近期疗效。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于邛崃市医疗中心医院介入科及长江大学附属荆州医院放射介入科就诊的ASO-LE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LE)的近期疗效。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于邛崃市医疗中心医院介入科及长江大学附属荆州医院放射介入科就诊的ASO-LE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施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LEABG)治疗的LEABG组(n=30)和实施DSA引导下PTA治疗的DSA结合PTA组(n=30)。两组术后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行走时间、住院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手术前后疼痛情况,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3个月下肢神经传导速度与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术后1、3、6个月血管通畅率,术前和术后1、3、6个月踝肱指数(ABI)及术前和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DSA结合PTA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行走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LEABG组,术中平均出血量低于LEAB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3 d两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均呈逐渐降低趋势,且DSA结合PTA组低于LEABG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足背动脉内径(D)、血流量(BF)、血流峰速(PV)均高于术前,且DSA结合PTA组高于LEABG组(P<0.05)。术后6个月,DSA结合PTA组血管通畅率为93.33%,高于LEABG组的73.33%;术后6个月LEABG组血管通畅率低于术后1个月的96.67%(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3、6个月两组ABI呈升高趋势,且DSA结合PTA组高于LEABG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术前,且DSA结合PTA组高于LEABG组(P<0.05)。随访期间,DSA结合PT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低于LEABG组的26.67%(P<0.05)。与LEABG比较,DSA引导下PTA治疗ASO-LE术中出血量更少,围手术期疼痛更轻,下肢神经传导速度、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及患肢缺血程度改善效果更好,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更佳,近期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血管腔内成形术 数字血管造影 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 近期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的直肠上动脉及分支临床解剖
4
作者 李龙 梁乔祎澜 +1 位作者 余灵洁 罗春生 《解剖学杂志》 2025年第2期111-114,共4页
目的:运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观察直肠上动脉(SRA)DSA下的临床解剖学表现,为血管入路介入治疗痔病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择接受血管介入治疗的非痔病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共24例(男性12例、女性12例),采用DSA获取SRA图像数据,... 目的:运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观察直肠上动脉(SRA)DSA下的临床解剖学表现,为血管入路介入治疗痔病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择接受血管介入治疗的非痔病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共24例(男性12例、女性12例),采用DSA获取SRA图像数据,研究患者临床特征、SRA来源、起始、形态、分支走行以及分布。结果:SRA主干及分支均完整显影。其分支模式以一级主干分为左、右2支(二分叉型)为主,占87.5%。22型(左2支、右2支)占29.2%;12型(左1支、右2支)占25.0%;31型(左3支、右1支)占8.3%;13型(左1支、右3支)占13.0%;21型(左2支、右1支)、23型(左2支、右3支)各占8.3%;14型(左1支、右4支)、32型(左3支、右2支)各占4.2%。抵达肛直肠交界前发出2级分支数量平均为(3.9±1.3)支、3级分支(3.5±1.9)支、4级分支(1.5±2.2)支,肛直肠交界处分支数量为(5.5±1.3)支,到达齿状线处的分支为(2.3±1.1)支,其中左侧(1.0±0.7)支、右侧(1.4±0.7)支。结论:DSA下的SRA及分支的临床解剖,能更好地评估SRA来源、起始、形态、分支走行及分布情况,为超选择动脉栓塞消融术中靶血管和栓塞剂剂量的选择提供参考,并为该术式操作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上动脉 数字血管造影 临床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联合实验室指标对缺血性脑卒中进展的预测价值
5
作者 莫程富 《当代医药论丛》 2025年第6期40-42,共3页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DSA)联合实验室指标对缺血性脑卒中进展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东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参与研究,根据发病6 h~7 d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DSA)联合实验室指标对缺血性脑卒中进展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东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参与研究,根据发病6 h~7 d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增加情况进行分组,将NIHSS评分增加<2分的患者纳入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NPIS)组(n=68),将NIHSS评分增加≥2分的患者纳入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PIS)组(n=32)。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影响PIS发生的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估各指标预测PIS发生的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的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清三酰甘油(TG)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DSA结果、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的比值(NLR)方面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SA结果为中重度狭窄、NLR增高均为导致PI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DSA结果、NLR预测PIS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2、0.779,DSA结果与NLR联合预测PIS发生的AUC为0.854。两者联合用于预测PIS发生的AUC高于单独预测,预测价值更高。结论:DSA结果联合实验室指标NLR预测PIS发生的价值较高,能帮助临床医生筛选出PIS高危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数字血管造影 实验室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高分辨率分割网络设计 被引量:1
6
作者 崔颖 付瑞 +3 位作者 朱佳 高山 陈立伟 张广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86-793,共8页
针对现存卷积神经网络对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分割精度不高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U-Net的改进网络(IC-Net)。通过融合使用Inception和CAM通道注意力模块,以多种感受域提取更丰富的血管特征信息,并对特征信息进行筛选。增加7×... 针对现存卷积神经网络对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分割精度不高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U-Net的改进网络(IC-Net)。通过融合使用Inception和CAM通道注意力模块,以多种感受域提取更丰富的血管特征信息,并对特征信息进行筛选。增加7×7卷积层,通过压缩特征层分辨率的方式减少训练过程中产生的数据量。本文所提模型与U-Net、R2U-Net、Attention U-Net相比,IOU、Accuracy、F1-Score和ROC曲线下面积4项指标平均提升了1.82%、0.014%、1.19%和0.73%。结果验证了IC-Net模型明显提升了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虚弱血管和血管末端的检测能力,提升了分辨伪影噪声的能力,为医生识别脑血管中产生的病变提供有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分割 特征提取 血管 数字血管造影 U-Net Inception模块 通道注意力 降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动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 被引量:4
7
作者 陈新 刘整 +1 位作者 陈正挺 邹祖良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42-150,共9页
本文简要介绍最新研制的实时动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该系统用普通微机及数字减影图象存储处理器实现实时动态数字减影。文中对系统硬件组成、电路结构、特别是对超大容量造影图象存储处理器、蒙片图象存储器及其电路逻辑框图作了较... 本文简要介绍最新研制的实时动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该系统用普通微机及数字减影图象存储处理器实现实时动态数字减影。文中对系统硬件组成、电路结构、特别是对超大容量造影图象存储处理器、蒙片图象存储器及其电路逻辑框图作了较详细的论述,同时对系统的软件功能做一简要的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动态 数字 实时血管造影 造影图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的硬件研制 被引量:3
8
作者 刘整 陈新 +1 位作者 陈正挺 邹祖良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CAS 1995年第5期260-266,共7页
本文介绍一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系统。该系统可实现迭影剂注射后的造影图象与注射前采集的蒙片图象作实时减影运算,同时具有动态采集、回放及图象硬件放大、漫游等功能。其最大图象存贮量可达128Mbit。系统经临床使用... 本文介绍一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系统。该系统可实现迭影剂注射后的造影图象与注射前采集的蒙片图象作实时减影运算,同时具有动态采集、回放及图象硬件放大、漫游等功能。其最大图象存贮量可达128Mbit。系统经临床使用认为,基本上可满足目前开展DSA工作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 血管造影 dsa 硬件 设计 医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
9
作者 李济民 杨雪丽 陈鹏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11期2509-2511,共3页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疑似颅内动脉...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病例数共110例,病例选取时间为2021年4月至2023年9月。所有患者均进行3D-CTA与3D-DSA分析,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瘤体最大直径与瘤颈径和3D-CTA对确诊的瘤体位置检出准确率。结果:两种检查方式对AN的检查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872,P<0.05),采用3D-CTA检出大脑前动脉、椎基底动脉检出符合率为100.00%,大脑中动脉66.67%,大脑后动脉为75.00%,前交通动脉为74.12%,后交通动脉为95.65%,颈内动脉颅内段为89.47%;3D-DSA与3D-CTA检查结果显示,两组瘤体最大直径、瘤颈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3D-DSA检查相比,3D-CTA其一致性较高,且对于瘤体不同位置的检出率均表现优异,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 三维数字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大脑前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新型体模装置的研制
10
作者 黄勇 王昆 鄢铃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2期167-170,共4页
研制一套医用诊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系统新型计量性能体模装置。研制的这套体模有一个100mm厚的有机玻璃模块、一个改进的4指标模块和一个仿骨骼模块。还研制一个改进型无线遥控驱动装置。驱动装置为USB可充电便携式模式,也可用交流... 研制一套医用诊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系统新型计量性能体模装置。研制的这套体模有一个100mm厚的有机玻璃模块、一个改进的4指标模块和一个仿骨骼模块。还研制一个改进型无线遥控驱动装置。驱动装置为USB可充电便携式模式,也可用交流220V电源。用该装置在DSA系统进行性能试验得到:对于低对比度分辨力:可以分辨碘浓度为5.0 mg/cm^(3),直径2.0mm的模拟动脉血管;对于模拟血管最小分辨尺寸:在不加载仿骨骼体模时,影像能够显示出模体中直径为1mm的模拟动脉血管,同时能够分辨直径2mm的模拟血管上1/2血管大小的模拟血管瘤或栓塞;对比度线性:碘密度与光密度之间的线性>0.9加载骨骼体模块后,减影性能可以分辨碘浓度为150 mg/cm^(3)、直径2mm的模拟动脉;无线遥控驱动装置:交直两用,操作灵活,简单可靠。结论表明完全符合国家规程JJG 1067-2011《医用诊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系统X射线辐射源》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sa性能体模 诊断数字血管造影(dsa)系统 模拟动脉血管 碘浓度 低对比度分辨力 对比度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鼻空肠营养管置入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11
作者 杨振兴 刘辉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7期47-49,共3页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鼻空肠营养管置入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11月南京市栖霞区医院收治的需行肠内营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1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45)、对照组(n=46)。...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鼻空肠营养管置入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11月南京市栖霞区医院收治的需行肠内营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1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45)、对照组(n=46)。观察组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鼻空肠营养管置入术行肠内营养,对照组采用床边置入鼻胃管行肠内营养。比较两组昏迷程度、并发症发生情况、死亡率。结果:置管前,两组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10 d后,两组GCS评分高于置管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反流、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腹泻发生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鼻空肠营养管置入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能够改善患者昏迷程度,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肠内营养 数字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及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
12
作者 陈新 陈少苗 《福建分析测试》 CAS 1997年第2期685-688,644,共5页
本文简要介绍最近研制的普及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该系统用普通微机及数字图象存储处理器实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文中对系统的硬件组成,双帧造影图象存储处理器及其电路逻辑框图作了论述,同时对系统的软件结构与功能做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 数字血管造影 图象帧存储器 扩展内存管理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DIGITRON 3 VACI与J25MC联网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录像系统
13
作者 葛毅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CAS 1994年第1期30-30,20,共2页
用DIGITRON 3 VACI与J25MC联网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录像系统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影像科葛毅Thevideorecordingsystemofthe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 用DIGITRON 3 VACI与J25MC联网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录像系统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影像科葛毅Thevideorecordingsystemofthe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withtheDIGITB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 血管造影 录像系统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射线电视系统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纪念伦琴发现X射线105周年
14
作者 刘东华 孙朝晖 刘晓丽 《大学物理》 2000年第11期31-32,35,共3页
介绍X
关键词 X射线电视系统 数字血管造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动脉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研究 被引量:28
15
作者 冯世庆 杨敏杰 +5 位作者 陈君长 郭世绂 刘亚民 王沛 马巍 王德利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2期232-236,共5页
我院于1991~1996年对50例拟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椎动脉动脉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研究,对于血管狭窄部位,采用计算机自动分析几何或密度法测定,在头颈转位子血管同侧和对侧动态观察病变程度,结合临床发病和转颈试验进行分析,... 我院于1991~1996年对50例拟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椎动脉动脉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研究,对于血管狭窄部位,采用计算机自动分析几何或密度法测定,在头颈转位子血管同侧和对侧动态观察病变程度,结合临床发病和转颈试验进行分析,提出动态观察血管病变和计算机自动分析狭窄程度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治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血管造影 数字 颈椎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对颅内动脉瘤肿瘤颈宽度、直径的分析
16
作者 陈少岩 时义稳 《中国医学工程》 2025年第5期109-112,共4页
目的探究颅内动脉瘤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的诊断价值,以期为诊断颅内动脉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分析96例濮阳仁济医院医学影像科2022年1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统计整理,96例... 目的探究颅内动脉瘤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的诊断价值,以期为诊断颅内动脉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分析96例濮阳仁济医院医学影像科2022年1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统计整理,96例疑似患者均开展头颈部CT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并且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为研究的金标准,对比患者头颈部CT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数目、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结果、诊断效能、肿瘤颈宽度、肿瘤体直径。结果96例疑似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发现129个脑动脉瘤,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发现125个脑动脉瘤,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的符合率为96.89%(125/129)。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占88.54%(85/96);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占比符合率为96.47%(82/85),经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特异度、准确度、灵敏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0%、96.88%、96.47%、78.57%、100.00%。经比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肿瘤颈宽度、肿瘤体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图像的最大密度投影在显示大脑中动脉呈现形态及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上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更清晰,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在显示细小动静脉及血流方向上优于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结论颅内动脉瘤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均可检出脑内各动脉的肿瘤数目、确诊颅内动脉瘤,且两者检查肿瘤数目、确诊颅内动脉瘤有较高的一致性,此外,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等诊断价值较高,且能够精准检测肿瘤颈宽度、肿瘤体直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数字血管造影 头颈部CT血管造影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磁共振管壁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闭塞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张进 孙贝贝 +3 位作者 李晓 赵锡海 许建荣 赵辉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13-316,共4页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比较,评价三维磁共振管壁成像(3D-MR-VWI)技术诊断颈动脉闭塞形态学特征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纳入经超声诊断为颅外段颈动脉闭塞(CAO),并于1周内完成3D-MR-VWI和DSA检查的124例患者。评价3D-MR-VWI与DS...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比较,评价三维磁共振管壁成像(3D-MR-VWI)技术诊断颈动脉闭塞形态学特征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纳入经超声诊断为颅外段颈动脉闭塞(CAO),并于1周内完成3D-MR-VWI和DSA检查的124例患者。评价3D-MR-VWI与DSA在诊断CAO类型和闭塞发生部位的一致性。结果3D-MR-VWI对于颈动脉完全闭塞及闭塞起始部位的诊断与DSA结果均有较高的一致性(Cohen’s κ=0.85,95%CI 0.71~0.94;Cohen’s κ=0.85,95%CI 0.71~0.97)。3DMR-VWI诊断颈动脉完全闭塞的敏感度为97.0%,特异度为86.7%,准确率为94.6%。结论3D-MR-VWI能够准确诊断CAO并判定闭塞的形态学特征,可为临床诊治颈动脉闭塞性病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动脉闭塞性疾病 磁共振成像 血管造影 血管造影 数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24
18
作者 蔡武 龚建平 +6 位作者 乔方 朱江涛 张伟 刘蓉 张博 钱爱民 曹勇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24-827,共4页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比,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24例行CTA和DSA检查,在CT工作站对锁骨下动脉和无名动脉进行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及容...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比,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24例行CTA和DSA检查,在CT工作站对锁骨下动脉和无名动脉进行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再现后处理,并与DSA结果对照。结果 24例CTA显示共72支锁骨下动脉和无名动脉,25支血管存在狭窄性病变,重度狭窄18支,完全闭塞7支。CTA诊断血管低估1支,高估0支。以DSA检出血管狭窄程度≥70%为阈值,CTA对狭窄程度诊断的敏感性96.0%,特异性100%,准确率98.6%,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97.9%。根据CTA检查结果行单纯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4例,同时行支架置入20例,共21枚。结论 64层螺旋CTA是评估锁骨下动脉和无名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可靠方法,可作为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术前评价的首选检查,为临床选择介入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 数字 体层摄 螺旋计算机 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气囊扩张术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在老年脑血管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4
19
作者 刘高飞 李达文 +1 位作者 朱敏 夏磊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181-1183,共3页
目的在老年脑血管病患者中评估经桡动脉穿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脑血管病患者200例,按血管入路随机分为桡动脉组100例和股动脉组100例,对比分析2组穿刺成功率、选择性造影成功率、曝光时间... 目的在老年脑血管病患者中评估经桡动脉穿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脑血管病患者200例,按血管入路随机分为桡动脉组100例和股动脉组100例,对比分析2组穿刺成功率、选择性造影成功率、曝光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93.0%vs 100.0%,4.0%vs 10.0%,P<0.05),曝光时间明显长于股动脉组[(10.26±2.23)min vs(4.57±1.07)min,P<0.01],2组造影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穿刺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可以在老年脑血管病患者中开展,但是其操作难度及时间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障碍 桡动脉 穿刺术 血管造影 数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血管造影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术后检查中的价值比较 被引量:15
20
作者 周明利 冯骏 屈天荣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1-105,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两种技术对颅内动脉瘤术后分级的临床价值。方法对72例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使用DSA和MRA技术检测颅内动脉瘤术后及随访3个月的分级情况,并对比检查结果。结果DSA与TOF-MRA对颅内动脉...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两种技术对颅内动脉瘤术后分级的临床价值。方法对72例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使用DSA和MRA技术检测颅内动脉瘤术后及随访3个月的分级情况,并对比检查结果。结果DSA与TOF-MRA对颅内动脉瘤随访3个月分级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5,P>0.05);MRA和DSA检测术后颅内动脉瘤1级的灵敏度分别为94.3%、97.1%,特异度分别为91.9%、89.2%,两种方法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颅内动脉瘤分级的增加随高血压的发生率而增加(χ2=7.82,P<0.05),与高血压成正相关(r=0.47,P<0.05);MRA和DSA检测术后颅内动脉瘤患者脑血管平均分支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A与DSA均可应用于随访术后颅内动脉瘤残留瘤的分级,MRA还有无创性检查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磁共振血管造影 数字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