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脑中动脉M1段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
作者 谢惠 吕发金 +4 位作者 覃川 姚开情 张丽娟 蒋孝先 李建秋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0-154,共5页
目的报道运用64层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y digital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研究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水平段(M1段)走行及其分支解剖和变异。方法前瞻性观测脑血管或头颈血管VCTDS... 目的报道运用64层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y digital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研究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水平段(M1段)走行及其分支解剖和变异。方法前瞻性观测脑血管或头颈血管VCTDSA检查脑底动脉表现无异常者120例,在VR图像上观测MCA-M1段走行及分支类型,测量M1段起始处管径,比较不同侧别、性别管径有无差异。结果120例240侧MCA中,M1段走行分为4型:水平型40.41%(97/240侧),上斜型14.58%(35/240侧),下斜型7.92%(19/240侧),波浪型37.08%(89/240侧);M1段主干分3型:单干型7.91%(19/240侧)、双干型88.75%(213/240侧)、三干型3.33%(8/240侧);M1起始处管径左侧:(1.98±0.44)mm,右侧:(2.05±0.46)mm;男性:(2.01±0.39)mm,女性:(2.03±0.41)mm;管径不存在侧别和性别的差异(P=0.062、0.792)。M1段分支类型除TanrioverN划分八种类型外,另还有IIB、IIC、IVC亚型共3种亚型。发育变异包括窗式变异2例、副大脑中动脉1例、早分叉5例。结论VCTDSA能清楚地显示MCA-M1段血管的解剖和变异,管径正常值可作为临床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 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 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带用于数字减影血管成像术后沙袋固定
2
作者 张敏 查莹莹 祝刚 《护理学杂志》 2010年第22期87-87,共1页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成像 沙袋压迫 外科术后 腹带 神经介入治疗 股动脉穿刺点 血管成像 穿刺点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337例CT血管造影诊断 被引量:3
3
作者 周文科 黄立勇 +4 位作者 金保哲 惠磊 赵新利 周国胜 张新中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74-276,共3页
人们普遍认为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然而近年来,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愈来愈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CT血管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成像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A检查和血管栓塞术在鼻咽及口腔颌面部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黄新宇 汪国祥 +2 位作者 张锡龙 陈方满 藏群涛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6年第1期36-38,共3页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检查和血管栓塞术在鼻咽及口腔颌面部病变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 经DSA检查证实的10例鼻咽及口腔颌面部富血供病变患者,8例良性病变施行超选择血管栓塞术,2例恶性病变施行超选择血管内灌注化疗及栓...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检查和血管栓塞术在鼻咽及口腔颌面部病变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 经DSA检查证实的10例鼻咽及口腔颌面部富血供病变患者,8例良性病变施行超选择血管栓塞术,2例恶性病变施行超选择血管内灌注化疗及栓塞术。结果2例上/下颌骨、2例舌及颌下区血管瘤,栓塞后痊愈出院。4例鼻咽部纤维血管瘤及1例恶性病变栓塞后3~5天行手术治疗,术中病灶及范围易于辨认和分离,出血很少,术野清楚,瘤体被完整切除。另1例恶性病变介入术后病灶控制至今仍较好。结论 鼻咽及口腔颌面部血管性病变血管栓塞术部分病例可治愈,实体瘤经血管栓塞/灌注化疗及栓塞术后,可有效控制肿瘤生长及术中出血,给彻底切除肿瘤创造了条件,且更具有微创,成功率高,疗效显著,安全,并发症少,可重复操作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成像 血管栓塞术 鼻咽部病变 口腔颌面部病变 DSA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侧支循环评价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5
作者 楚宝 张继杰 +3 位作者 董立朋 何伟亮 李俐涛 王贺波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16-524,共9页
脑梗死是我国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其发病率、病死致残率高。侧支循环是指连接相邻动脉群的细小动脉网络。侧支循环的建立和脑梗死患者预后密切相关。良好的侧支循环对于脑缺血发生后维持正常的脑灌注和脑血流,减少梗死面积和缺血半暗带... 脑梗死是我国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其发病率、病死致残率高。侧支循环是指连接相邻动脉群的细小动脉网络。侧支循环的建立和脑梗死患者预后密切相关。良好的侧支循环对于脑缺血发生后维持正常的脑灌注和脑血流,减少梗死面积和缺血半暗带至关重要。评价侧支循环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经颅多普勒彩超(TCD)、CT血管造影(CTA)、CT灌注成像(CTP)、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流体衰减恢复信号(FLAIR)、动脉自旋标记(ASL)、通透性影像、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等,尤以DSA为评价侧支循环公认的金标准。本文就近期多种脑血管侧支循环的评价方式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发现多种评价方式各有利弊,临床一线医生应综合考虑患者病情,选择恰当的评价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支循环 脑梗死 数字减影血管成像 经颅多普勒彩超 CT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0 T MR HR-VWI对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评估:与DSA的一致性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何敏 邓亚利 +6 位作者 黎川 甄志铭 左朦 王健 陈伟 陈炜 陈家飞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2-47,共6页
目的分析7.0 T高分辨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vessel wall imaging,HR-VWI)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我院2022年9月至2023年11月... 目的分析7.0 T高分辨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vessel wall imaging,HR-VWI)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我院2022年9月至2023年11月期间于我院确诊为MCA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患者47例,2周内分别完成7.0 T HR-VW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像(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两名高年资医师对所有患者MCA粥样硬化斑块处的最狭窄直径、狭窄长度、最狭窄处内外壁面积以及其近端正常血管直径、内外壁面积分别进行独立测量,利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分析组内、组间测量一致性;由一名高年资神经介入医师在DSA图中测量MCA粥样硬化斑块处最大狭窄率和狭窄长度,并与HR-VWI测量均值进行Bland-Atman和相关性分析。结果两名观察者分别独自测量了47名患者69处最狭窄处,其管腔直径均值为(1.19±0.49)mm、斑块长度均值为(6.12±3.06)mm、内外壁面积均值分别为(1.88±1.11)mm^(2)、(8.99±2.49)mm^(2),斑块近端正常管腔直径均值为(2.31±0.35)mm、内外壁面积均值为(4.74±1.31)mm^(2)、(10.54±2.44)mm^(2),所有测量结果一致性分析结果ICC均大于0.8,P≤0.001;在DSA与HR-VWI测量最大狭窄率和狭窄长度的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中,94.74%(54/57)和96.49%(55/57)的差异值位于差异均值±1.96标准差之间,ICC分别为0.944和0.897,两种方法在狭窄率和狭窄长度方面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狭窄率:r=0.955,P<0.001;狭窄长度:r=0.890,P<0.001)。结论7.0 T HR-VWI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MCA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评估中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 粥样硬化性狭窄 缺血性脑卒中 高分辨血管成像 磁共振成像 7.0 T 数字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CTA与DSA在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比较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辉 石德金 +4 位作者 李文胜 叶卓鹏 梁朝峰 龚瑾 郭英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33-736,757,共5页
【目的】评价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与DSA在瘤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2例患者行3D-CTA与DSA检查,两者对照研究并以术中发现为准评估图像质量。【结果】本组动脉瘤44个,3D-CTA准确检出40个,DSA准确检出43个,两者检... 【目的】评价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与DSA在瘤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2例患者行3D-CTA与DSA检查,两者对照研究并以术中发现为准评估图像质量。【结果】本组动脉瘤44个,3D-CTA准确检出40个,DSA准确检出43个,两者检出能力无显著差异(P>0.05);根据术中发现,3D-CTA在瘤壁钙化、载瘤动脉的显示、瘤周解剖标志等方面,明显优于DSA(P<0.05)。【结论】随着CT机及软件的更新,3D-CTA可能取代DSA成为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的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CT血管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成像 颅内动脉瘤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接性门静脉DSA的时间-视频密度曲线对肝功能状态的评估价值
8
作者 吴廷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825-828,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肝门静脉DSA的时间-视频密度曲线(TVDC)参数对肝功能状态评估的价值。方法收集2007年7月-2008年10月进行介入诊疗的肝癌(HCC)患者42例,其中男35例,女7例,平均年龄56岁(28~76岁),肿块平均10.38 cm(5.5~15.5 cm)。按肝功能C... 目的初步探讨肝门静脉DSA的时间-视频密度曲线(TVDC)参数对肝功能状态评估的价值。方法收集2007年7月-2008年10月进行介入诊疗的肝癌(HCC)患者42例,其中男35例,女7例,平均年龄56岁(28~76岁),肿块平均10.38 cm(5.5~15.5 cm)。按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将患者分成A组(24例)、B组(11例)和C组(7例)。其中35例经脾动脉插管、7例经肠系膜上动脉插管行间接性肝门静脉造影。利用DSA图像处理软件选定兴趣区(ROI),生成TVDC,取得并对比各参数值(PV、KmaxU、KmaxD、PT)。结果随肝功能分级增加,PV、KmaxU、KmaxD逐渐降低,PT逐渐增加,但三组间P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A组与C组间的Kmax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在B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及C组间的Kmax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C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0.01<P<0.05)。结论肝门静脉DSA的TVDC参数可以反映肝功能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状态 时间-视频密度曲线 数字减影血管成像 间接性肝门静脉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