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射式数字全息显微术对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钱晓凡 董可平 +1 位作者 张磊 张永安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318-1321,共4页
根据全息理论和光的衍射理论,理论分析了数字全息显微术原理,并依据四步相移和最小二乘相位展开技术,研究了重构细胞相位的方法.设计了用球面光波作为参考光的反射式数字全息显微光路,通过反射式数字全息显微术的方法分析研究了新鲜洋... 根据全息理论和光的衍射理论,理论分析了数字全息显微术原理,并依据四步相移和最小二乘相位展开技术,研究了重构细胞相位的方法.设计了用球面光波作为参考光的反射式数字全息显微光路,通过反射式数字全息显微术的方法分析研究了新鲜洋葱表皮细胞的形貌结构.实验以新鲜洋葱表皮细胞为样本,完成了实验检测和相位重构,得到了细胞的相位和三维信息.分析表明,系统理论分辨率应达到0.8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光学 反射式数字全息显微术 球面参考光 相位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全息显微术的记录及重建实验研究
2
作者 莫晓丽 谢敬辉 +1 位作者 张浩 张博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902-905,共4页
对数字全息显微术原理、数字全息图的记录和重建算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构建了基于Mach-Zender干涉仪的离轴全息图记录光路,以分辨率板为目标进行了数字离轴全息显微图的采集,数字信号后处理以及振幅、位相分布的数值重建.研究... 对数字全息显微术原理、数字全息图的记录和重建算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构建了基于Mach-Zender干涉仪的离轴全息图记录光路,以分辨率板为目标进行了数字离轴全息显微图的采集,数字信号后处理以及振幅、位相分布的数值重建.研究了基于菲涅耳衍射的数字重建算法,解决了数字参考光模拟,消除零级衍射和孪生像干扰及确定重建参数等问题,得到的再现像清晰.研究表明,该技术可用于微观物体的位相分布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全息显微术 菲涅耳衍射 数字再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全息显微术的登革病毒感染C6/36细胞的3D形态学 被引量:1
3
作者 余健海 刘旭玲 +5 位作者 刘雨菁 何晓恩 惠媛 张宝 朱利 赵卫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01-307,共7页
目的应用一种基于数字全息显微术的活细胞成像技术,监测登革病毒(DENV)感染C6/36细胞过程中3D形态学变化,分析病毒吸附和释放触发的系列细胞形态改变方向及强度,通过不同血清型间变化差异为深入研究相关感染机制提供线索。方法 6孔板中... 目的应用一种基于数字全息显微术的活细胞成像技术,监测登革病毒(DENV)感染C6/36细胞过程中3D形态学变化,分析病毒吸附和释放触发的系列细胞形态改变方向及强度,通过不同血清型间变化差异为深入研究相关感染机制提供线索。方法 6孔板中接种不同密度的C6/36细胞,以确定全息细胞成像仪下最佳成像密度;随后由28℃常规培养调节为37℃病毒培养条件,以分析培养环境改变对细胞状态的影响;4个血清型DENV感染C6/36细胞,在孵育2 h和培养24 h期间分别设计5个观察点;借助Holo Monitor M4全息细胞成像及分析系统记录相应三维全息图及相关形态学参数并应用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10~5接种量下,C6/36细胞全息图显示单个细胞三维形态表现统一,细胞面积、厚度和体积离散程度均最小(P<0.05),确定其为最佳成像密度;转移至37℃、5%CO_2培养24 h后细胞厚度、面积和体积改变无显著性差异(P>0.05);孵育和培养期间4个血清型DENV组细胞面积和体积增大表现一致,但孵育期间DENV1-4均表现细胞厚度减小不同,培养期间DENV1、2细胞厚度减小而DENV3、4出现截然相反的厚度增大现象。同时,不同血清型间变化趋势及程度具有各自特异性。结论成功运用此技术实时监测登革病毒感染形态学变化过程;不同时期4个血清型间特异性细胞病变现象存在差异,对登革病毒感染机制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病毒 数字全息显微术 3D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频谱分值差动的数字全息显微自聚焦技术
4
作者 单明广 李倩雯 +2 位作者 刘磊 于蕾 钟志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0-56,共7页
传统数字全息显微自聚焦技术通过判定关键函数的峰值或谷值确定焦平面,但其峰/谷值附近的灵敏度较低,增加了确定最佳聚焦位置的难度。该文提出了一种频谱分值差动的数字全息显微自聚焦方法,该方法首先将两个虚拟探测器以同等距离分别放... 传统数字全息显微自聚焦技术通过判定关键函数的峰值或谷值确定焦平面,但其峰/谷值附近的灵敏度较低,增加了确定最佳聚焦位置的难度。该文提出了一种频谱分值差动的数字全息显微自聚焦方法,该方法首先将两个虚拟探测器以同等距离分别放置在真实探测器两侧,接着利用频谱分值函数分别得到两条普通聚焦曲线和一条频谱分值差动(DSS)曲线,最后通过搜索DSS曲线的过零点自动识别焦平面。该文以USAF相位板、海拉细胞和血液涂片为实验样本以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和计算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全息显微术 自动聚焦 虚拟差分技 频谱分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全息术用于光学元件表面缺陷形貌测量 被引量:25
5
作者 陈竹 姜宏振 +1 位作者 刘旭 陈波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76-583,共8页
利用像面数字全息显微术对光学元件表面缺陷的三维形貌测量进行了理论及实验研究。设计并搭建了相应光路系统记录全息图,采用角谱算法数值重建物光场,通过相位修正消除了系统误差引入的波前畸变,获得了经过待测光学元件表面缺陷调制的... 利用像面数字全息显微术对光学元件表面缺陷的三维形貌测量进行了理论及实验研究。设计并搭建了相应光路系统记录全息图,采用角谱算法数值重建物光场,通过相位修正消除了系统误差引入的波前畸变,获得了经过待测光学元件表面缺陷调制的物光相位分布,并根据建立的相位分布与表面缺陷面形的关系模型计算得到缺陷三维形貌。实验以多个划痕和麻点等常见表面缺陷作为测量对象,分别获得了它们的三维形貌,以其中一条实际宽度为35μm、深度为270nm的划痕为例,测量得到该划痕的宽度为35.21μm,平均深度为267.6nm,与真实值相比,横向测量误差为0.6%,纵向测量误差为0.9%。实验结果证实该测量方法是有效、可靠的,能够准确测量光学元件表面缺陷的三维形貌,因而有助于判断光学元件损伤程度以及分析缺陷对系统波前的影响,对保障高功率激光装置的安全正常运行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全息显微术 三维形貌测量 光学元件 表面缺陷 相位修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