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州市大气气溶胶散射吸湿增长因子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刘新罡 张远航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128-1133,共6页
利用环境湿度的日变化,对广州市大气气溶胶散射吸湿增长因子进行了观测研究.基于反向轨迹模型HYSPLIT,将2006年7月到达广州市区的气溶胶分为海洋型、海洋/城市混合型、城市型3个类型.整个观测期间,海洋型、海洋/城市混合型、城市型气溶... 利用环境湿度的日变化,对广州市大气气溶胶散射吸湿增长因子进行了观测研究.基于反向轨迹模型HYSPLIT,将2006年7月到达广州市区的气溶胶分为海洋型、海洋/城市混合型、城市型3个类型.整个观测期间,海洋型、海洋/城市混合型、城市型气溶胶的散射吸湿增长因子f(RH=80%)的平均值分别为2.68±0.59、2.29±0.28、2.04±0.28.经验公式f(RH)=1+a(RH/100)b能够较好地拟合3种类型的气溶胶散射吸湿增长因子,海洋型、海洋城市混合型、城市型气溶胶的散射吸湿增长因子的拟合经验参数a分别为4.92、3.26、2.06,经验参数b分别为5.04、3.85、3.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市 大气气溶胶 散射吸湿增长因子 外场观测 气团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观测的大气气溶胶散射吸湿增长因子模型研究——以2006 CAREBeijing加强观测为例 被引量:13
2
作者 刘新罡 张远航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243-1248,共6页
在2006年北京加强观测期间,以颗粒物-液体转换采集系统(PILS)测量的气溶胶各可溶性离子组分的质量浓度、颗粒物分级采样器(MOUDI)测量的各可溶性离子组分及有机碳(OC)、碳黑(EC)的分级质量谱分布为基础,对离子组分的可能存在形... 在2006年北京加强观测期间,以颗粒物-液体转换采集系统(PILS)测量的气溶胶各可溶性离子组分的质量浓度、颗粒物分级采样器(MOUDI)测量的各可溶性离子组分及有机碳(OC)、碳黑(EC)的分级质量谱分布为基础,对离子组分的可能存在形态进行判断,计算了化学组分质量浓度及各化学物种的粒径数谱浓度;利用Mie模型及各化学物种的密度、折射率、吸湿粒径增长因子等参数计算得到外混、内混的粒子群在干燥状态、不同相对湿度下的散射系数,最终计算得到不同化学组分外混、内混状态下的散射吸湿增长因子;将模型模拟的气溶胶散射吸湿增长因子与观测得到的该因子进行对比,发现模拟值与观测值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吻合,实现了该因子的闭合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气溶胶 散射吸湿增长因子 模型研究 闭合试验 北京加强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气溶胶散射吸湿增长因子多变量影响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佟景哲 倪长健 +2 位作者 杜云松 陈云强 张城语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36-644,共9页
基于成都市2017年10—12月逐时“干”状态气溶胶散射系数和吸收系数观测数据,结合该时段同时次大气能见度(V)、相对湿度(RH)和二氧化氮(NO_(2))浓度监测资料,采用光学综合法计算气溶胶散射吸湿增长因子(f),探究f因子对RH和气溶胶组分协... 基于成都市2017年10—12月逐时“干”状态气溶胶散射系数和吸收系数观测数据,结合该时段同时次大气能见度(V)、相对湿度(RH)和二氧化氮(NO_(2))浓度监测资料,采用光学综合法计算气溶胶散射吸湿增长因子(f),探究f因子对RH和气溶胶组分协同变化的复杂响应关系。首先,利用相关性分析和方差膨胀因子相结合的方法诊断RH、黑碳气溶胶(BC)质量浓度(ρ_(BC))、ρ_(BC)/PM_(1)质量浓度(ρ_(PM1))、ρ_(BC)/PM_(2.5)质量浓度(ρ_(PM2.5))、ρ_(BC)/PM_(10)质量浓度(ρ_(PM1)0)、ρ_(PM1)/ρ_(PM2.5)、ρ_(PM1)/ρ_(PM10)和ρ_(PM2.5)/ρ_(PM10)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提出f因子解释变量集(RH、ρ_(BC)、ρ_(BC)/ρ_(PM2.5)、ρ_(PM1)/ρ_(PM2.5)和ρ_(PM2.5)/ρ_(PM10))。其次,针对f因子单变量广义可加模型(GAM)的分析结果表明,RH虽然是f因子的决定性影响因素,但f因子与其他解释变量,尤其是ρ_(BC)也呈显著非线性关系(均通过α=0.01的显著性检验)。最后,以RH、ρ_(BC)、ρ_(BC)/ρ_(PM2.5)、ρ_(PM1)/ρ_(PM2.5)和ρ_(PM2.5)/ρ_(PM10)为自变量构建了f因子多变量影响的GAM模型,其对应的调整后的判定系数和压轴回归决定系数分别为0.787和0.797,气溶胶散射吸湿增长因子的模拟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散射吸湿增长因子 光学综合法 GAM模型 成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地区气溶胶散射吸湿增长因子双变量模型 被引量:6
4
作者 张城语 倪长健 +3 位作者 佟景哲 张智察 安俊岭 潘子豪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5467-5475,共9页
基于成都市2017年10~12月逐时的“干”气溶胶散射系数和吸收系数观测数据,结合该时段同时次的能见度(V)、相对湿度(RH)以及二氧化氮(NO_(2))监测资料,利用“光学综合法”计算气溶胶散射吸湿增长因子,并探究了气溶胶散射吸湿增长因子单变... 基于成都市2017年10~12月逐时的“干”气溶胶散射系数和吸收系数观测数据,结合该时段同时次的能见度(V)、相对湿度(RH)以及二氧化氮(NO_(2))监测资料,利用“光学综合法”计算气溶胶散射吸湿增长因子,并探究了气溶胶散射吸湿增长因子单变量f(RH)模型的适用性及其改进方案.结果表明:幂函数、二次多项式、幂指函数形式的f(RH)模型在低RH条件下(RH<85%)均能很好地模拟气溶胶散射吸湿增长因子随RH的变化特征,但在高RH条件下(RH>85%)的模拟值会出现较大的偏差.黑碳质量浓度(C_(BC))是影响气溶胶散射吸湿增长因子的另一关键变量,二者之间满足非线性关系.以RH和C_(BC)为自变量构建了气溶胶散射吸湿增长因子双变量f(RH,C_(BC))模型,模型计算值和实测值之间的决定系数R^(2)为0.763,平均相对误差MRE为14.28%.双变量模型f(RH,C_(BC))的应用显著改善了气溶胶散射消光系数的模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散射吸湿增长因子 相对湿 黑碳质量浓度 双变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溶胶散射吸湿增长因子对霾强度变化的响应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佟景哲 米家媛 +3 位作者 倪长健 蒋梦姣 杨寅山 陈云强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51-1058,共8页
基于成都市2017年10-12月浊度计和黑碳仪的逐时观测数据,结合该时段同时次的能见度(V)、相对湿度(H_(R))、二氧化氮(NO_(2))以及细颗粒物(PM_(2.5))浓度监测资料,利用光学综合法计算气溶胶散射吸湿增长因子,分析霾强度(轻微、轻度、中... 基于成都市2017年10-12月浊度计和黑碳仪的逐时观测数据,结合该时段同时次的能见度(V)、相对湿度(H_(R))、二氧化氮(NO_(2))以及细颗粒物(PM_(2.5))浓度监测资料,利用光学综合法计算气溶胶散射吸湿增长因子,分析霾强度(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变化对气溶胶散射吸湿增长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霾强度下的气溶胶散射吸湿增长因子均服从对数正态分布,该分布函数的数学期望与方差随霾强度的增加而增大。(2)气溶胶吸湿性随霾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对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霾而言,强吸湿模态占比分别为6.2%、11.4%、50.8%和84.5%。(3)分别构建了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霾强度下的二次多项式散射吸湿增长模型,对应全样本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684、0.627、0.729和0.786,即气溶胶散射吸湿增长模型对样本的选择非常敏感,其泛化性能随霾强度的增加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散射吸湿增长因子 对数正态分布 湿模态 二次多项式 霾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霾过程黑碳对气溶胶散射吸湿增长的影响
6
作者 佟景哲 米家媛 +4 位作者 涂朝勇 李娜 李宗昊 邓也 倪长健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835-4843,共9页
利用成都市2017年10~12月逐时的“干”气溶胶散射系数、吸收系数和环境气象监测资料,结合同时次气溶胶粒径吸湿增长因子(Gf)的反演数据,分析了4类霾强度条件下黑碳浓度(C_(BC))的变化特征,并基于广义可加模型(GAM)探讨了C_(BC)对气溶胶... 利用成都市2017年10~12月逐时的“干”气溶胶散射系数、吸收系数和环境气象监测资料,结合同时次气溶胶粒径吸湿增长因子(Gf)的反演数据,分析了4类霾强度条件下黑碳浓度(C_(BC))的变化特征,并基于广义可加模型(GAM)探讨了C_(BC)对气溶胶散射吸湿增长因子(f)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霾强度条件下的C_(BC)均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其均值随霾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变差系数则随霾强度的增加而减小.(2) C_(BC)与Gf之间呈现非线性负相关,C_(BC)与C_(PM2.5/PM10)(细颗粒物质量浓度与粗颗粒物质量浓度之比)之间则呈现非线性正相关(均通过了α=0.01的显著性检验);随着霾的渐近演化,Gf随C_(BC)增加而减小的趋势持续增强,C_(PM2.5/PM10)随C_(BC)增加而增大的趋势则持续减弱.(3) Gf与C_(PM2.5/PM10)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通过了α=0.001的显著性检验),以Gf与C_(PM 2.5/PM10)为双变量的GAM模型能更好地表征f的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散射吸湿增长因子 黑碳 霾过程 GAM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时间分辨率加湿浊度计系统设计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刘宏剑 赵春生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99-1004,共6页
为了研究华北地区气溶胶吸湿性的日变化特征,独立设计并搭建一套高时间分辨率的加湿浊度计系统。该系统首次采用两台水浴来交替控制样气加湿过程,将循环周期由先前的2-3小时缩减至约1小时。系统中TSI3563型浊度计的光源功率由75W调整至2... 为了研究华北地区气溶胶吸湿性的日变化特征,独立设计并搭建一套高时间分辨率的加湿浊度计系统。该系统首次采用两台水浴来交替控制样气加湿过程,将循环周期由先前的2-3小时缩减至约1小时。系统中TSI3563型浊度计的光源功率由75W调整至25W,并在光源前方安置一片热镜,腔体内升温由4.3℃降至2.3℃,提升了系统加湿效率。由于浊度计自带的湿度探头测值不准,故在浊度计进气口处和出气口处分别安置两枚温湿探头,用于校正浊度计腔体内的相对湿度测值。该加湿浊度计系统将用于华北地区大气气溶胶的散射吸湿增长特性研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浊度计 散射吸湿增长因子 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