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德国系统教育学中的教育行动形式研究——基于对康德、赫尔巴特与施莱尔马赫教育理论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6
1
作者 林凌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49-159,共11页
如果说近现代教育理论的一大革命性成果体现为分化出了三分的教育行动形式,即儿童管理、教学和教育支持,那么,为这种三分的教育行动形式奠基的正是康德、赫尔巴特和施莱尔马赫的教育与教化理论。教育行动着眼于对个体的不确定的可塑性... 如果说近现代教育理论的一大革命性成果体现为分化出了三分的教育行动形式,即儿童管理、教学和教育支持,那么,为这种三分的教育行动形式奠基的正是康德、赫尔巴特和施莱尔马赫的教育与教化理论。教育行动着眼于对个体的不确定的可塑性和主体性的承认,因而也有着明确的作用界限。教育行动强调未成年人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并最终指向对其社会参与能力的培养。三种教育行动形式各司其职,不可偏废,它们既延续着自启蒙以降的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也呼应着当下的教育理念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赫尔巴特 施莱尔马赫 教育行动形式 判断力 行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赫尔巴特的教育机敏理论及其当代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顾娟 +1 位作者 温辉 彭正梅 《比较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15,共13页
本文分三个部分对赫尔巴特的教育机敏理论作出了思考。第一部分重述了赫尔巴特早期在哥廷根大学关于教育机敏的"教育学讲座"讲稿(1802)。在此之中,赫尔巴特将教育机敏理解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的调和,并且区分出三种常见... 本文分三个部分对赫尔巴特的教育机敏理论作出了思考。第一部分重述了赫尔巴特早期在哥廷根大学关于教育机敏的"教育学讲座"讲稿(1802)。在此之中,赫尔巴特将教育机敏理解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的调和,并且区分出三种常见的教育机敏模式,即分别处于实践循环、解释学循环和技术循环中的教育机敏。然而,这些模式在赫尔巴特看来并非理想的教育机敏,因此,他倡导第四种模式,即以理论为导向、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科学性实验的教育机敏,并且建议对教育机敏进行科学的培育。遗憾的是,赫尔巴特虽然在柯尼斯堡建立了旨在培育教育机敏的教育机构,但却未对教育机敏的构成条件作出理论和实证的研究。对于这一遗憾,本文的第二部分作出了简要叙述,并以对照之意继续阐述了社会科学和文化科学中的机敏研究方案,这些方案在当下问题的视角下探究了赫尔巴特未作探讨的遗留问题。最后,本文在第三部分概括了针对教育机敏的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应当遵循什么样的基本纲要,尽管这种理论和实证研究尚不存在。此外,该部分还建议,按照赫尔巴特区分出的不同的教育形式,即管理、教学和咨询,也相应地区分教育机敏的事实内容和现象,以及在能力理论的问题之下去研究其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机敏 赫尔巴特 现代教育行动形式 教育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莱尔马赫教育理论体系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彭韬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8-39,共12页
施莱尔马赫是现代教育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从对启蒙时代教育学的批判出发,以辩证法和诠释学为方法论构建起教育行动的理论体系,以此回应了“教育应当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还是在某一方面对社会有用的公民”的时代问题。施莱尔马赫的理论将... 施莱尔马赫是现代教育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从对启蒙时代教育学的批判出发,以辩证法和诠释学为方法论构建起教育行动的理论体系,以此回应了“教育应当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还是在某一方面对社会有用的公民”的时代问题。施莱尔马赫的理论将教育视为整个教育一代的责任,他们应当支持受教育的未成年人成长为具有个体独特性的公民,参与整个社会的实践。在其教育目的论中,施莱尔马赫从社会层面和个体层面分别论述了这一观点,社会需要得到保留和改善,在个体层面就要完成个体性和普遍性的教育。与此相对应,在教育行动形式的理论中,施莱尔马赫论述了支持与阻止的辩证关系及其与个体性和普遍性的对应关系。施莱尔马赫的教育理论注重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建构教育的目的和行动原则,其辩证和诠释相结合的方法论开辟了教育学知识演进的另一种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莱尔马赫 教育理论 辩证法 诠释学 教育目的 教育行动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