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大学生科技创新非智力因素培养研究——以教育联动为视角
被引量:
6
1
作者
白强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06-211,共6页
科技创新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调查发现,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非智力因素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原因在于各级教育缺乏衔接联动。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非智力因素,应当建立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大中小学各教育阶段的有机衔接...
科技创新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调查发现,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非智力因素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原因在于各级教育缺乏衔接联动。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非智力因素,应当建立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大中小学各教育阶段的有机衔接。建议高度重视非智力因素,把非智力因素教育纳入各级学校教育教学体系;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方式,各级学校要大力开展个性化和多元化人才培养;各教育阶段衔接联动,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着力优化各级教育人才考试评价招生制度;加强各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学生科技创新使命感和责任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非智力因素
教育联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粤港澳大湾区与东盟国际中文教育集群联动发展研究
被引量:
1
2
作者
金晓艳
赫天姣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8-105,共8页
国际中文教育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时代发展格局中,理应统筹国内重点区域布局和“一带一路”精准发展规划。根据粤港澳大湾区与东盟国际中文教育集群联动发展的可行性分析结果,提出以下四个集群联动发展策略:构建多元行为体联...
国际中文教育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时代发展格局中,理应统筹国内重点区域布局和“一带一路”精准发展规划。根据粤港澳大湾区与东盟国际中文教育集群联动发展的可行性分析结果,提出以下四个集群联动发展策略:构建多元行为体联合行动矩阵,弥补校际合作不足;主动对接区域经济合作发展需求,深度融合职业教育和中文教育;培养文化回应型国际中文教师和东盟本土教师,降解“文化威胁论”;提高全球教育治理能力,积极参与东盟地区国际教育竞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东盟
国际中文
教育
教育
集群
联动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的远景与近为
被引量:
24
3
作者
董云川
常楠静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3-31,共9页
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愿景美好,在理论上是必然,在趋势上是热点,但在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却步履维艰。面向未来,要实现资源互补、内外贯通、整合联动、有机发展的高等教育生态格局,必须借助强大的政府力量,跨越行政壁垒,突破不均衡的发展现实...
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愿景美好,在理论上是必然,在趋势上是热点,但在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却步履维艰。面向未来,要实现资源互补、内外贯通、整合联动、有机发展的高等教育生态格局,必须借助强大的政府力量,跨越行政壁垒,突破不均衡的发展现实,同时,基于“离而不疏的地域相邻性”“和而不同的文化相容性”“人无我有的资源互补性”和“独立自主的高校能动性”等先决条件,切实策动高校个体间循序渐进的“联动行为”,以点带面,继而促进多维度联动并在此基础上创设相应的制度保障环境。如此,方能有效弥合远景与近为之间的差距,真正促进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
教育
一体化
区域
教育
发展
资源互补
教育联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网络教育
4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04年第2期69-70,共2页
关键词
网络
教育
教育联动
方案
教育
互联
教育
资源建设
早期智力开发
教师培训
教育
动态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大学生科技创新非智力因素培养研究——以教育联动为视角
被引量:
6
1
作者
白强
机构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
出处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06-211,共6页
基金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教育部重点课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研究"(DIA110256)
文摘
科技创新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调查发现,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非智力因素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原因在于各级教育缺乏衔接联动。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非智力因素,应当建立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大中小学各教育阶段的有机衔接。建议高度重视非智力因素,把非智力因素教育纳入各级学校教育教学体系;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方式,各级学校要大力开展个性化和多元化人才培养;各教育阶段衔接联动,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着力优化各级教育人才考试评价招生制度;加强各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学生科技创新使命感和责任感。
关键词
科技创新
非智力因素
教育联动
Keyword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non-intelligence factors
education linkage
分类号
G635.5 [文化科学—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粤港澳大湾区与东盟国际中文教育集群联动发展研究
被引量:
1
2
作者
金晓艳
赫天姣
机构
东北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
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8-105,共8页
基金
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重大项目(21YH01A)。
文摘
国际中文教育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时代发展格局中,理应统筹国内重点区域布局和“一带一路”精准发展规划。根据粤港澳大湾区与东盟国际中文教育集群联动发展的可行性分析结果,提出以下四个集群联动发展策略:构建多元行为体联合行动矩阵,弥补校际合作不足;主动对接区域经济合作发展需求,深度融合职业教育和中文教育;培养文化回应型国际中文教师和东盟本土教师,降解“文化威胁论”;提高全球教育治理能力,积极参与东盟地区国际教育竞争。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东盟
国际中文
教育
教育
集群
联动
发展
Keywords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ASEAN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the Linkage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 Clusters
分类号
H195 [语言文字—汉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的远景与近为
被引量:
24
3
作者
董云川
常楠静
机构
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
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出处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3-31,共9页
文摘
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愿景美好,在理论上是必然,在趋势上是热点,但在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却步履维艰。面向未来,要实现资源互补、内外贯通、整合联动、有机发展的高等教育生态格局,必须借助强大的政府力量,跨越行政壁垒,突破不均衡的发展现实,同时,基于“离而不疏的地域相邻性”“和而不同的文化相容性”“人无我有的资源互补性”和“独立自主的高校能动性”等先决条件,切实策动高校个体间循序渐进的“联动行为”,以点带面,继而促进多维度联动并在此基础上创设相应的制度保障环境。如此,方能有效弥合远景与近为之间的差距,真正促进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
高等
教育
一体化
区域
教育
发展
资源互补
教育联动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ducation
resources complementation
educational linkage
分类号
G640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网络教育
4
出处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04年第2期69-70,共2页
关键词
网络
教育
教育联动
方案
教育
互联
教育
资源建设
早期智力开发
教师培训
教育
动态
中国
分类号
G728 [文化科学—成人教育学]
G434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大学生科技创新非智力因素培养研究——以教育联动为视角
白强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粤港澳大湾区与东盟国际中文教育集群联动发展研究
金晓艳
赫天姣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的远景与近为
董云川
常楠静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2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网络教育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0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