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98年英国高等教育经费体制改革——原因、对学生入学的影响及启示 被引量:2
1
作者 傅淑琼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53-57,共5页
英国工党政府在1999年承诺,到2010年高等教育的入学率达到50%。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必然要扩大以贫困学生、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非传统学生的入学率。这样,各个大学将面临着更加严重的经费短缺的问题。为此,工党政府于1998年采取了“谁受益... 英国工党政府在1999年承诺,到2010年高等教育的入学率达到50%。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必然要扩大以贫困学生、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非传统学生的入学率。这样,各个大学将面临着更加严重的经费短缺的问题。为此,工党政府于1998年采取了“谁受益,谁承担成本”的原则,对高等教育的经费制度进行了改革,取消了助学金制度,引入了学费和贷学金制度。但是,改革并没有如工党所愿,反而给非传统学生的入学设置了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8年 英国 高等教育 教育经费体制 原因 教育改革 入学率 贫困学生 少数民族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的变迁 被引量:9
2
作者 张学敏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7,共4页
 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建国后至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统收统支、三级管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划分收支、分级包干"几个主要阶段。80年代以后至今在政府投入内部进行了重心下移(中央与地方)的...  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建国后至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统收统支、三级管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划分收支、分级包干"几个主要阶段。80年代以后至今在政府投入内部进行了重心下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和重心上移(乡镇与县)的关系调整、教育与其他部门关系的调整(预算单列)、政府投入及其与外部投入的关系调整。在解决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上,于1995年以后采取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方式进行特殊投入。经一系列制度变迁,我国已形成较有特色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务教育 教育经费投入体制 政府投入 外部投入 贫困地区 制度变迁 预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编外教师问题及政策启示 被引量:13
3
作者 方征 葛新斌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32-36,共5页
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编外教师的发展经历了代课教师与民办教师并存、以代课教师为主、只允许临聘教师存在三个阶段。2000年后,编外教师的分布呈现出城填比例增加、农村比例减小、东中西部地区差异加剧及以初等教育学段为主的趋势... 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编外教师的发展经历了代课教师与民办教师并存、以代课教师为主、只允许临聘教师存在三个阶段。2000年后,编外教师的分布呈现出城填比例增加、农村比例减小、东中西部地区差异加剧及以初等教育学段为主的趋势。只有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完善教育财政拨款体制,增强科层组织间权力分享与权力结构重组,确保合格师资的有效供给,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治理编外教师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外教师 教育经费投入体制 权力 教师任用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