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乡村教育精准帮扶的实施模式与对策——以双师专递课堂为例 被引量:16
1
作者 穆肃 周德青 +1 位作者 胡小勇 崔冠利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8-26,共9页
乡村教育振兴的背景下,以人工智能技术支持的双师专递课堂为抓手,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助力教育精准帮扶实施落地,促进乡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振兴乡村教育已成为重要命题。然而区域专递课堂常态化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方法提炼不足... 乡村教育振兴的背景下,以人工智能技术支持的双师专递课堂为抓手,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助力教育精准帮扶实施落地,促进乡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振兴乡村教育已成为重要命题。然而区域专递课堂常态化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方法提炼不足,可复制、可参考的组织实施模式还较缺乏。基于此,该研究在远程智能教学系统支持下,以广东省常态化开展双师专递课堂推动乡村教育帮扶三年来的实践经验,根据专递课堂实践案例分析框架,提炼出了三种常态化推进双师专递课堂教学的实施模式,即“区域统筹”的“两统筹、五统一”模式、“服务外包”的“两对标、一站式”模式以及“区域统筹+服务外包”相结合的“一导三定”协同模式。基于学习测评和访谈数据,研究者从学校、教师、学生层面分析了区域试点的成效,提出了以人工智能技术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健全专递课堂监督与评估机制、遵循因地制宜建设模式、厚植学生乡土教育情怀等四个方面的对策建议。期望这些服务模式和建议能为国内教育界开展基于专递课堂的乡村教育帮扶提供指引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精准帮扶 人工智能 常态开课 专递课堂 实施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教育精准帮扶的转移逻辑与价值选择——基于教育公平的视角 被引量:38
2
作者 廖宏建 张倩苇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11,共7页
优先提升信息技术促进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使命。通过对我国20余年来教育信息化帮扶政策的梳理和分析发现,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诉求正由起点公平转向过程公平、由量性公平转向质性公平;在分析"互联网+"教育... 优先提升信息技术促进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使命。通过对我国20余年来教育信息化帮扶政策的梳理和分析发现,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诉求正由起点公平转向过程公平、由量性公平转向质性公平;在分析"互联网+"教育内涵基础上,提出了包含"起点、参与、过程、差异、评价"维度的多元教育公平分析框架,用以阐述更高层次教育公平新内涵,并揭示"互联网+"教育精准帮扶推进路径由物理接入迈向深度应用和融合创新的转移逻辑。相应地,在帮扶政策的价值选择上建议:建立帮扶目标与多元公平的层次匹配关系以靶向精准;置教师于直接帮扶对象以解决内生发展问题;跨越经济贫困视野以消弭新的数字鸿沟;构建能体现多元教育公平观的帮扶绩效评价体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精准帮扶 “互联网+”教育 多元教育公平 路径与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精准帮扶的长效机制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马多秀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24-27,共4页
当前,精准扶贫是我国政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特殊群体,也是教育扶贫的重要对象。以精准扶贫理念和思想为指导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精准帮扶是要克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帮扶中存在的教育帮扶... 当前,精准扶贫是我国政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特殊群体,也是教育扶贫的重要对象。以精准扶贫理念和思想为指导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精准帮扶是要克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帮扶中存在的教育帮扶需求模糊化、教育帮扶过程形式化和教育帮扶效果考核偏差化等问题,强调在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帮扶中要突出精准性,对帮扶对象、帮扶主体、帮扶措施及帮扶效果等基本问题做到精准化,最终达到切实改善和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目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精准帮扶的长效机制包括帮扶对象的精准识别机制、帮扶主体的精准落实机制、帮扶措施的精准设计机制和帮扶效果的精准考核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教育精准帮扶 长效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