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涉农高校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逻辑、现实挑战与行动路径
1
作者 赵鹏 王飞 《中国大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8-64,共7页
目前,涉农高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存在多维障碍,面临教育供给与农业产业需求脱节、科技赋能农业发展效能不足、涉农领域人才吸引与评价机制僵化等突出问题。鉴于此,涉农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党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树... 目前,涉农高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存在多维障碍,面临教育供给与农业产业需求脱节、科技赋能农业发展效能不足、涉农领域人才吸引与评价机制僵化等突出问题。鉴于此,涉农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党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树牢创新驱动发展理念、构建一体化发展评价体系,以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等农林教育提质增效,加快实现农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着力打造高素质涉农人才队伍,为推进农业强国建设贡献卓越智慧与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农高校 教育科技人才 一体化发展 新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区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的模式与策略——基于三大城市群协同发展的视角
2
作者 李璐 高书国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15,共13页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紧密结合,是激发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动力源效能和发挥“三位一体”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功能的关键。融合生态系统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构建“跨区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网络”(CHANEST...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紧密结合,是激发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动力源效能和发挥“三位一体”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功能的关键。融合生态系统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构建“跨区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网络”(CHANEST)模型,揭示三大城市群在教育、科技、人才方面的领航优势与跨区域协同的互补特性,提出构建“优质引领示范区”“创新驱动试验区”“筑巢引凤磁力区”“数智赋能先行区”四区建设图景,为跨区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促进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和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方案。建议通过设立国家级工作专班、建立跨区域多部门协作委员会、健全中长期发展规划等完善宏观统筹体系,优化重大科技项目联合攻关、战略性校际合作、科研激励评价等微观运行机制,协同发挥“看得见的手”的多维统筹和“看不见的手”的激活保障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 区域协同发展 CHANEST模型 高等教育布局优化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强国背景下理工科博士学位供给优化研究——基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视角
3
作者 方建锋 房欲飞 王克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6-85,共10页
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先导和基础工程,对教育强转化为科技强、人才强起着促进作用。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科技人才的迫切需求,要求教育强国建设着力加强理工科博士的自主培养。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视角观之,当前我国... 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先导和基础工程,对教育强转化为科技强、人才强起着促进作用。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科技人才的迫切需求,要求教育强国建设着力加强理工科博士的自主培养。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视角观之,当前我国理工科博士学位供给尚面临生产强度难以满足现实需求、基础学科占比较低影响了原创性科技突破、培养质量不高带来人才外流风险等挑战,与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尚有差距。建议以《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法律的发布为契机优化学位供给能力,顺应国际趋势将新增博士学位投放到理工科领域,加大基础学科学术学位供给力度,以科教协同、产教融合推动理工科博士培养质量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理工科 博士学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高校创新之道——基于创新投入扩散与创新产出的面板模型
4
作者 黄兆信 龙泽海 韩冠爽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28,共16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创新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高校是其中实施的核心环节,占据重要地位。本文以高校创新生态系统、投入产出为理论基础,从创新投入扩散与创新产出探讨高校创新之道。本文通过31个省市自治区相关指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创新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高校是其中实施的核心环节,占据重要地位。本文以高校创新生态系统、投入产出为理论基础,从创新投入扩散与创新产出探讨高校创新之道。本文通过31个省市自治区相关指标的数据,构建面板模型,研究高校创新体系以及投入扩散与产出的关系。研究发现:构建高校创新生态系统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高校创新体系建设的迫切要求;创新人力投入是高校创新产出的根本源泉;创新经费投入构成高校创新产出的核心保障;技术转让对于高校创新产出具有重要激励作用;国际合作研究为高校创新产出提供重要推动力,但国际会议交流还未发挥其应有作用。基于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 高校创新 创新投入 创新扩散 创新产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主题专栏(三):面向科技强国建设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理论、实证和政策”征稿启事
5
作者 中国技术经济学会《技术经济》编辑部 《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 科技强国 科教兴国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三重逻辑
6
作者 张玉倩 李天群 苏晨晨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2-88,共7页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一命题的提出是基于深刻政策背景、现实需求、历史经验的多维考量。教育科技...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一命题的提出是基于深刻政策背景、现实需求、历史经验的多维考量。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价值逻辑在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增强核心竞争力有效应对全球挑战,新发展格局下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双碳目标视域下推动成果转化助力绿色可持续发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在于:教育作为基础支撑,培养创新人才提供智力支持;科技作为核心驱动,研用创新技术助力产业升级;人才作为重要保障,通过创新知识促成成果转化;通过内在联系和协同效应,以良性循环推动生产力发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逻辑在于:加强顶层设计,确保教育、科技、人才战略目标协同;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区域间平衡发展提升整体效率;加大研发投入,不断优化科技创新水平实现系统效能;推动产学融合,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构建竞争优势;强化人才培养,扎实推进教育改革引领建设人才队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 新质生产力 教育体制改革 人才培养 科技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域产教联合体中职业院校的角色定位与功能实现——基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视角
7
作者 宾恩林 刘志杰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57-64,共8页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背景下,教育、科技、人才正在走向深度同构。市域产教联合体要助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需要职业院校充分体现产业需求与教育供给的双向桥梁与纽带、区域创新与社会服务的人才孵化器与技术服务商、协同...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背景下,教育、科技、人才正在走向深度同构。市域产教联合体要助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需要职业院校充分体现产业需求与教育供给的双向桥梁与纽带、区域创新与社会服务的人才孵化器与技术服务商、协同治理与利益平衡的关键枢纽角色。具体而言,需要通过双向协同共创、跨专业联合研发与终身学习,充分实现市域产教联合体中职业院校的桥梁功能;通过强化技术研发孵化功能、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区域就业创业孵化能力,充分实现市域产教联合体中职业院校的“人才孵化器”与“技术服务商”服务功能;通过成为主体协同治理的推动者、多方利益协调机制的构建者、多维质量监测标准的制定者,充分实现职业院校作为“协同治理者”与“利益平衡者”的平衡功能。当然,这些功能的实现,还有待政府顶层设计、模式创新、师资队伍、共享机制、决策平台与差异化发展等更多具体而深入的研究与安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域产教联合体 职业教育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 角色定位 功能实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访河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成伟 被引量:1
8
作者 周红飞(文/图) 陈玺(文/图) 田明 《农村农业农民》 2024年第21期4-5,共2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大会。全会将教育科技人才放在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特别强调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这是继续深化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大会。全会将教育科技人才放在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特别强调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这是继续深化推进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布局的表现,也是加快解决制约强国建设基础性战略性关键问题的重要举措,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指明了方向。”2024年10月9日,河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成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开宗明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创新体系 科技强国 深化推进 河南农业大学 中国式现代化 科技人才 教育强国 强国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质量职业教育何以赋能新质生产力提升:欧洲深度科技人才计划的经验及启示 被引量:2
9
作者 牛可心 顾岩峰 刘永虎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73-80,共8页
职业教育、科技创新与人才集聚的一体化协调发展是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新质生产力提升内在需求有效耦合的关键破局点。欧洲“深度科技人才计划”,以强调多元利益主体共同参与的深度科技人才承诺、设立重大挑战与深度科技相结合的... 职业教育、科技创新与人才集聚的一体化协调发展是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新质生产力提升内在需求有效耦合的关键破局点。欧洲“深度科技人才计划”,以强调多元利益主体共同参与的深度科技人才承诺、设立重大挑战与深度科技相结合的跨学科教育计划、构建深度科技人才培训在线教育课程资源平台、开展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和促进创新创业成果孵化以及提供深度科技人才培训奖励和多元化的资金支持等路径,有效衔接了《欧洲新技能议程》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政策的核心理念与《新欧洲创新议程》的实践内容,呈现出联结性、有组织、个性化与可持续性等特征,能够为我国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提升提供一定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职业教育 新质生产力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 深度科技人才计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横贯通一体推进——区域推进思政课程一体化的实践探索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志宏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3-4,9,共3页
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中小学站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进行了纵横贯通整体推进思政课程建设的探索:从横向而言,坚持系统观念,锚定建设目标,深耕四类课堂;从纵向而言,建立工作机制,开展学术交流,构建多元平... 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中小学站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进行了纵横贯通整体推进思政课程建设的探索:从横向而言,坚持系统观念,锚定建设目标,深耕四类课堂;从纵向而言,建立工作机制,开展学术交流,构建多元平台,开展联合教研,打造了一批思政一体化精品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教育 课程思政 区域推进 思政课程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校多样化特色发展与“双减”一体化推进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瑞雪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7-21,共5页
多样化特色发展与“双减”应该相互融通、双向赋能、协同推进。从历史发展、理论基础、内在关联角度分析多样化特色发展与“双减”普遍的逻辑联系和强大的共通属性。基于此,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要拓展和推动“双减”落实,义务教育“... 多样化特色发展与“双减”应该相互融通、双向赋能、协同推进。从历史发展、理论基础、内在关联角度分析多样化特色发展与“双减”普遍的逻辑联系和强大的共通属性。基于此,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要拓展和推动“双减”落实,义务教育“双减”要对接和指向多样化特色发展。普通高中学校要构筑学生多元发展、个性成长的环境和机制,呼应“双减”提出的新要求,主动对接义务教育学校特色建设,重视中考招生牵动作用,联结高中减负新基础和新背景;义务教育学校要开设开放性特色课后课程,高效开展课堂教学,前置生涯规划教育,营造良好校园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样化特色发展 “双减” 一体化推进 普通高中 义务教育学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2
12
作者 田养邑 马婷婷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3-8,共6页
高等教育是国家最宝贵的创新型资源,具有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独特优势。新质生产力彰显出全新生产驱动内力、生产全新要素和生产价值旨趣的新质态。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目的在于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在中国式现代化深入推进... 高等教育是国家最宝贵的创新型资源,具有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独特优势。新质生产力彰显出全新生产驱动内力、生产全新要素和生产价值旨趣的新质态。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目的在于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在中国式现代化深入推进的历史进程中,高等教育只有立足新主体、新介质、新对象,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知识、技术和产业协同的最大优势,释放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不竭动能。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路径是:创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机制,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调整学科结构,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潜在优势;加速人才培养,蓄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资本;创新产教融合格局,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扩大教育开放,拓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新质生产力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学科结构 产教融合 教育开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进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协同培养 被引量:8
13
作者 赵忠秀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39-43,共5页
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强国的核心支柱,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强国的动力源泉,工匠精神是人才强国的实践基石。推进三者协同发展,集中体现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的改革理念和价值逻辑。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高校应着力围绕立德树人、科技创... 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强国的核心支柱,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强国的动力源泉,工匠精神是人才强国的实践基石。推进三者协同发展,集中体现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的改革理念和价值逻辑。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高校应着力围绕立德树人、科技创新、组织管理、评价激励等方面,推进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协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科学家精神 工匠精神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论视域下教育强国“六力”的学理阐释与提升策略
14
作者 阙明坤 余蕊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6-158,共13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和国际影响力,这是关于教育的重要新论述、新理念、新部署。“六力”是对教育强国基本特征和衡量标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和国际影响力,这是关于教育的重要新论述、新理念、新部署。“六力”是对教育强国基本特征和衡量标尺的高度凝练,分别体现教育强国建设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从系统论的视角来看,教育强国“六力”是一个有机整体,教育内外部关系理论、社会系统理论、系统动力学理论为科学把握教育强国“六力”的系统整体和各要素的相互关系提供了理论参照。系统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彰显“六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高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树立“大教育观”汇聚社会资源,扩大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六力” 系统论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一流”建设高校科研赋能科技自立自强的现实困境与未来进路
15
作者 周翔宇 沈锦璐 吴伟 《高校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38,61,共11页
发挥“双一流”建设高校科研赋能科技自立自强的作用,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资源编排理论重在探究“动态的组织资源管理行动”,运用该理论搭建“资源组合构建资源集成捆绑资源杠杆... 发挥“双一流”建设高校科研赋能科技自立自强的作用,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资源编排理论重在探究“动态的组织资源管理行动”,运用该理论搭建“资源组合构建资源集成捆绑资源杠杆利用”三阶段模型,发现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在赋能科技自立自强过程中存在资源分块配置与低质重复投资、资源流动梗塞与整合逻辑冲突、资源撬动不足与统筹机制缺失等困境。未来“双一流”建设高校应加强以重大需求为牵引的战略规划设计、完善资源跨界融通的制度保障机制、激活校地联动的产学研价值转化链,以赋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高校 科技自立自强 资源编排理论 高校科研赋能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强国的龙头带动:高等教育的新使命(笔会)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应强 王建华 +2 位作者 李立国 王洪才 陈廷柱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1,共21页
教育强国建设必须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必须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以创业型大学理念推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转型发展,着力建设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社会支持系统。教育强国与高等教育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要避免以排名论一流... 教育强国建设必须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必须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以创业型大学理念推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转型发展,着力建设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社会支持系统。教育强国与高等教育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要避免以排名论一流,要凸显高等教育对于人的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中国建设和建成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对于改变西方文明主导的高等教育中心格局具有重要的文化与文明价值。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既要坚持文化主体性,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也要文明互鉴、融通中外。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承载着促进高等教育发展转型的重要使命,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面向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首选和首要场域,须统筹协调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职能,将人才培养与人才资源积极对接新兴科技产业需求,与科研机构、科技企业之间跨界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高等教育强国 世界一流大学 世界高等教育中心 创新创业教育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展专业现代化建设试点工作积极推进江苏职业教育现代化
17
作者 王兆明 眭平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1998年第9期13-15,共3页
江苏省教委在“九五”的开局之年,召开了全省职教教学工作会议,提出了要“以专业建设的现代化带动职业学校建设的现代化”,明确要求国家级重点职中在“九五”期间实现骨干专业的现代化,到2010年实现职业学校骨干专业的现代化。... 江苏省教委在“九五”的开局之年,召开了全省职教教学工作会议,提出了要“以专业建设的现代化带动职业学校建设的现代化”,明确要求国家级重点职中在“九五”期间实现骨干专业的现代化,到2010年实现职业学校骨干专业的现代化。1996年3月,根据江苏经济发展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现代化建设 职业教育 专业建设 试点工作 综合职业能力 机电一体化专业 中等职业学校 可编程序控制器 数控机床 积极推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国家创新体系效能的提升与制度完善
18
作者 戴庆倩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8-227,共10页
创新是现代国家建构的题中应有之义。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是全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制胜方略。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秉持协同与整合的系统集成理念,以市场为导向激发整体创新活力,以... 创新是现代国家建构的题中应有之义。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是全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制胜方略。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秉持协同与整合的系统集成理念,以市场为导向激发整体创新活力,以主体间创新协同增强创新合力,以多元群像的创新活动营造开放创新生态。在体制基础方面,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与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是关键,教育公平、科技投入、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是重要抓手。因此,应进一步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优势,通过整合资源、强化协同,推动教育、科技与人才协同作用,全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科技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创新体系 交叉人才培养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 新型举国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农民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素敏 《河北农业科技》 2008年第22期62-62,共1页
我国历来对培养高科技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高度重视。党的五中全会专门强调: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的迅速提高,开展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养造就新... 我国历来对培养高科技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高度重视。党的五中全会专门强调: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的迅速提高,开展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对于创建和谐社会,促进农业和农业经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教育 农业职业技术教育 全球经济一体化 科技人才 科技文化素质 农业经济发展 劳动者素质 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赋能新质人才培养:耦合机制与实践路径
20
作者 梁宇健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5年第8期23-30,共8页
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新质人才。新质人才具有新素质、新品质,其培养对于加快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具有重要价值。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与新质人才培养具有耦合性,体现为教育评价理念向“人才质量观”革新,契合新质人才的高质... 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新质人才。新质人才具有新素质、新品质,其培养对于加快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具有重要价值。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与新质人才培养具有耦合性,体现为教育评价理念向“人才质量观”革新,契合新质人才的高质量特征;教育评价目标向“人才发展”聚焦,契合新质人才的发展性特征;教育评价内容向“综合素质”更迭,契合新质人才的综合性特征;教育评价方式向“类型化”转变,契合新质人才的多样性特征。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赋能新质人才培养,需树立以质量优先为导向的教育评价理念,确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的教育评价目标,落实以综合素质为框架的教育评价内容,探索以多元标准为尺度的教育评价方式,进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评价改革 新质人才培养 新质生产力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